倪元璐环视他们,表情无比威严,然后向北拱手,说道:“这一次本阁到保定来,乃是奉了陛下的旨意,专门来处置保定之事的,对于保定,对于摊丁入亩,陛下一直都在关注,本阁出京前,陛下细细叮嘱,对保定的情势极其关心。”
说到此,倪元璐放下手,目光忽然变的严厉:“胜眷如此,然保定士绅又是怎么做的呢?为了阻扰摊丁入亩的试行,阳奉阴违,在何九元这样阴谋家的鼓动下,制造混乱,挑战法纪,甚至是损伤性命也在所不惜,为的只是赶走徐抚台,令摊丁入亩中途夭折,其居心险恶,丧心病狂,为我大明两百七十年来少见!”
“更令本阁痛心的是,此次保定之乱,参与者不在少数,除了何九元等几个主谋,在场之人,亦多有参与!”
说完,摊开手中的名单,就要宣读。
而周边的军士抖抖铁链,已经做好了拿人的准备。
一阵惊呼。
一些士绅吓的双膝发软,几乎都要跪下去了。
他们很多人并没有参与作乱,但却参与了将徐标赶出保定的密议,论起来,也是有罪的。
即便有一些不知情,完全没有参与其中的士绅,也都是惊慌忐忑——谁知道何九元等人会不会乱乱攀扯,将他们也拉下水呢?
“阁老且慢!”
保定巡抚徐标忽然跟了出来,疾步到了倪元璐面前,先拱手深辑,起身后,两眼微红,声音诚恳的说道:“阁老,下官为保定巡抚,乃是保定的父母官,士绅百姓有过,下官责任难逃,加上这一次的事变,下官的确有考虑不周、处置鲁莽的过失,因此,所有的罪责,下官愿一肩承担,只恳请阁老高抬贵手,给保定士绅们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
说完,深深地又拜了下去。
在场的士绅都被惊住了,没有想到他们一心想要赶走的徐标,此时竟然跳出来保他们,一时都是感动。
保定巡抚都深辑了,在场的保定士绅们当然不能在站着了,于是不管参与的还是没有参与的,也都纷纷深辑到底,异口同声的说道:“抚台大人实乃青天啊。”也有人道:“摊丁入亩,我等没有异议,愿意支持。”
倪元璐站立不动,只等士绅们的声音渐渐平息下去,他才缓缓说道:“既然徐中丞求情,那这份名单,本阁就暂时保留,望尔等改过从新,安分守己,配合朝廷的国策,切莫再惹是生非,不然两罪并罚,绝不轻饶!”
听到此言,那些恐惧胆颤的士绅们方才长长的松了一口气,随即此起彼伏的向倪元璐行礼:“谢阁老,谢阁老~~”
接着又都向徐标行礼:“谢抚台大人,谢抚台大人~~”
徐标拱手还礼。
——经此一次,保定士绅对徐标和摊丁入亩之策,再不敢有任何抗拒。
倪元璐的目光看向仍然跪在堂前的何九元等人,冷冷说道:“胁从不问,首恶必办!即刻将何九元等人押入囚车,送往京师,交由刑部审理!”
“是!”
军士们一拥而上,老鹰捉小鸡一般的将何九元等人提了起来。
“倪阁老,老朽有话说!”
和其他人吓的大哭,屁滚尿流不同,何九元这个老家伙一直都很刚硬,眼见自己要被逮捕入京,这一条老命怕是要交代在京师,再难还乡,于是,何九元忽然大喊了起来。
倪元璐抬起右手。
军士们会意,放开何九元,任他讲话。
何九元先是仰天一阵惨笑,花白的胡须乱颤,然后看向倪元璐,惨然道:“刚才阁老问老朽,为何行此之事,圣贤书都读到哪里去了?现在老朽就回答阁老,老朽这一次所为,正是践行圣贤之书,圣贤之道!”
众人吃惊。
倪元璐更惊。
第一千一百七十四章 将军请战
都察院保定分院。
花白头颅的何九元大言不惭,哈哈惨笑。
徐标却是怒,若不是倪元璐在场,他怕是立刻就会令人掌嘴——做了这等丧心病狂之事,也敢提圣贤?
众目睽睽之中,何九元梗着花白的头颅:“圣人言,唯上智和下愚不可移!历朝历代,都是优待勋戚、士大夫。这也是我大明太祖皇帝开国之初就制定的祖宗法度,不能轻易改变。然陛下继位以来,不尊圣人之学,破坏祖制,一意以士大夫为仇,改制科举,摊丁入亩,无不都是骇人听闻、从古未有之事。”
“自古只听说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没听说与庶民共治天下的,老朽本以为,朝中如阁老这般的人物,一定能劝谏陛下,回头是岸,但不想朝中重臣虽多,却都是无能之辈,老朽又已经致仕,无法在上疏劝谏,偏偏徐标竖子是一个热衷功名的酷吏,不听劝告,执意在保定试行摊丁入亩,破坏祖制,扰乱天下。”
“摊丁入亩,动摇大明根基,乃是恶政也!”
“为了大明的江山,老朽不得不行此险招,以警醒陛下和朝臣!”
“今日言尽于此,希望倪阁老能将老朽的话,转告陛下,撤回摊丁入亩,如此,老朽就算身死,也没有遗憾了!”
何九元说的极为激动,说完,不用军士拿,自己就迈步往院外走去。
所有人都望着他。
惊异,钦佩,同情,不可思议,各种各样的眼光。
倪元璐皱着眉头,默然。
徐标却是愤怒,忍不住说道:“一派胡言!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何九元就是小人,他所想的,不过是自家的利益,所贪图的,也不过减免田赋的那一点散碎银两,他心中哪有什么家国?眼见事情败露,死刑不可免,就想要假装大义,留一个好名声,更胡言中伤陛下之名,其心实在是可鄙!”
君子怀德摘自《论语·里仁篇》
意思是:君子考虑的是德行,小人考虑的是利益;君子心中想的是法,小人心中想的是侥幸。
……
京师。
乾清宫。
看完倪元璐送来的紧急奏疏,朱慈烺微微松口气,嘴角露出笑。
倪元璐此次保定之行,处置还是很得体的,即没有大动干戈,也稳定了保定的形势,通过此次之变,摊丁入亩应该再无阻力,今日年底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应该是肯定的事情。
至于何九元的胡言乱语,倪元璐在奏疏里只字未提,朱慈烺只所以知道,乃是因为军情司的密报。
对于何九元这种小人,朱慈烺懒得搭理,但令他警惕的是,何九元的思想,怕是有相当的代表性,以后实施“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之时,要更加的警惕。
……
十月。
辽东总兵官周遇吉有军报到,说建虏今年更加收紧了辽东海岸的防守,自四月出海之后就发现,两百里海岸之内,无有人烟,除了金州旅顺复州等几个大城之外,乡间的百姓已经被建虏全部迁入了城中……照军机处灵活用兵、声东击西的计划,周遇吉在从兔儿岛一代登陆,想要攻取复州,不过建虏加大了复州一代的防御,援兵又来的太快,而且是多铎亲自领兵,最后他们不得不紧急撤退。
其间,郑森部急于求战,与建虏前锋对战,损兵一千,游击佟定方力战,为他们解围。
虽然没有能拿下复州,但周遇吉却是指挥破坏了沿途的所有,焚烧田地,将周边变成了废墟,整个复州,除了一座孤零零地复州城,再没有其他。
复州之后,周遇吉郑森施琅率所众兵马和战船,集结在旅顺外海,炮击旅顺,作出围攻旅顺的架势,吸引建虏大军来救,十天之后,就在多铎率领建虏援兵出现之后,他们迅速离开旅顺,转向更东,杀到鸭绿江口的镇江堡,建虏兵马龟缩在城中,试图顽抗。但明军使用“炸城之法”,只用了一天时间,就攻陷了镇江堡,堡中的三百建虏被杀,汉军旗和朝鲜士兵纷纷投诚,一时,一百里之外的凤凰城都被震动了,而后在建虏援兵杀到之前,周遇吉率兵撤退,水师郑森和施琅部,顺势收复了皮岛和锻岛,但两岛年久失修,已经无法驻军……
现在,周遇吉郑森施琅正依照计划,徐徐撤兵。
“从南到北,避实就虚,大范围的转移,周遇吉,已经掌握到了游击战的一些精髓……”
放下军报,朱慈烺欣慰的点头。
自从抚军京营,特别是继位为皇帝之后,朱慈烺特别注意将官的培养,为将者,不但要勇敢,也需要有智谋,只也是京营千总以上将官的任命,非经“讲武堂”学习并合格不可的原因。
身为总兵,就更是需要学习了,尤其是周遇吉这种忠义为本的勇将,就更是朱慈烺督导的对象了,为了磨砺周遇吉,朱慈烺不但派了专门的参谋团队到他身边,而且数次召他到京师,和他面谈。
其实说白了,游击战就是八个字:避实就虚,声东击西,又或者是一句话,敌进我退,敌退我扰,敌疲我打,以时间换空间。
从周遇吉的表现看,他基本摸到了游击战的套路……
……
而关于辽东,陆续也有确定的消息传来,说,为了振作经济,缓解境内的民生困难,今年以来,建虏加大了在锦州义州屯田开垦的力度,只是今年一年,就又开出了几十万亩的土地,多产粮食几十万担,又强令种麻织布,试图缓解境内的棉布飞涨——看起来,多尔衮使出浑身解数在自救。
不过相比于巨大的消耗来说,这些不过都是杯水车薪。
去年冬天,建虏就已经出现冻死饿死之事,今年随着封锁的继续,冻死饿死的现象,一定会持续增多。
但多尔衮的地位依然稳固,虽然有去年乌克尓河之败,今天和大明谈和又失败,但在“大玉儿”的支持下,他依然牢牢地掌控着建虏的朝局,豪格一系,被压的抬不起头来。
又说,多尔衮利用朝鲜水军的船只进行走私,试图想要从日本获取粮食和棉布,但航线为大明水师阻隔,他们难以成功。
……
而好消息之外,却也有一个坏消息传来。
军机处制定的,为哈刺慎右翼协作掩护,吸引喀喇沁左右翼的注意,以为哈刺慎右翼腾挪出“反正”空间的计划,失败了。
喀喇沁左翼亲王端罗布和右翼亲王杜棱,两个人无比的小心,紧守自己的地盘,加上有喀克都礼的两千建虏随时支援,大明边军一时无机可乘。
如此,哈刺慎右翼也不敢妄动。
消息传来,朱慈烺令军机处重新制定计划,重新联络,接应哈刺慎右翼反正的时间,越快越好。
……
乾清宫。
“陛下,密云巡抚杨蕙芳的军报。”军机处陈奇瑜疾步而入。
杨蕙芳,山西人,崇祯三年中举,十年进士,其在历史上最有名的记载就是崇祯十一年,任山东淄川知县之时,他意料建虏入塞会侵扰到山东,于是未雨绸缪,筹集钱粮,“建空心楼十一座,附城四面,中设炮眼各二十四,用防近城蚁附者。上覆敌楼,益屹然金汤”(乾隆《淄川县志》卷2,《城池》)。
果然,等到建虏入塞之时,周围城池皆墨,只有淄川凭借坚固的城防和杨蕙芳的指挥而独保。
后来,杨蕙芳被擢为工部主事。
明末清初的大学问家,山西人傅山曾经在自己的文章中清楚地记载:崇祯十年的进士榜中,山西籍进士一共十九人,其中一人死于社稷,在城头死战,为贼所杀(孝义张元辅),两人选择归隐(戴运昌和杨蕙芳),其他人都出仕满清为官,因此哀叹,为山西养廉耻者,仅二人而已。
这一世,杨蕙芳从御史,工部主事,一直做到了密云巡抚。
原本,在崇祯十五年之后,密云巡抚是被裁撤的,但随着渤海所和墙子岭的两次大战,内阁和军机处深感密云的重要,因此向隆武帝建议,恢复了密云巡抚的设置,而杨蕙芳就成了隆武朝第一任的密云巡抚。
朱慈烺接过军报,打开了看,看完之后,他先是微微惊讶,继而沉默……
……
密云。
巡抚衙门后堂。
一个身披棉甲,头戴顶盔的将官单膝跪在花厅里,久久不动。
此时,堂外正是雨夹雪,雨点滴滴哒哒,雪花飘飘扬扬,虽然不是很猛烈,但却是连续不断,将天地连同这一处的花厅都笼罩在雨帘之中。而随着冷雨和雪花的继续,花厅显得更为冷清,堂里堂外除了雨声,再没有其他,仿佛天地之间只剩下跪着的那个人。
“游戎怎么还在这里跪着呢?”
脚步声响,一个穿着青袍的幕僚踩着青石地板,从后堂走了出来。
跪着的那个将官缓缓地抬起头来。
雨声映衬着他的脸。
原来是李定国。
——一年的墙子岭游击,感觉他脸上的风霜增加了很多,皮肤干燥,面色黝黑,只有眼神一如既往的坚定,身体也更加英健。
“游戎快快起来!”幕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