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
晨曦中,刘志越走越远,越走越快,最终消失不见……
……
处理完湖广事务之后,隆武帝一路北返,沿途查看民情,就新式农作物的推广和灾民赈济安置,民生经济的恢复,商业的发展,密集召见召集各级官员。有明一代,皇帝几乎不出京,很多地方官员终极一生,都见不到皇帝一面,但隆武不同,他不但喜欢御驾出征,而且特别喜欢召见地方基层官员,这一次南下平乱,顺利的解决了张献忠和左梦庚,去了帝国的心腹之患,又收了李定国和刘文秀,心情无比喜悦,时间又比较富裕,因此,隆武帝一路而来,几乎是逢州必停,从县官到州官,但是有所陈述,必能见到隆武帝,有思想有见地,政绩也不错的,还会受到隆武帝的嘉奖。
随着隆武帝的渐渐北上,消息也渐渐传开,官员们也渐渐知道,隆武帝不但重视农业,对商业也极其看重,每到一地都会将当地的大商人找来,详细询问各种物价和通络商情,并鼓励商人发展商业,拓展外贸,吸纳就业,加上天下人都知道,京惠商行本就是隆武帝所创,并暗中支持,京惠商行现在能成了天下第一大商,隆武帝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由此可知,隆武帝完全不像以前的皇帝,轻商贱商,而是对商户民户统一公正、一体看待。
农业要发展,商业也不可慢怠,隆武帝虽然没有明说,但意思却非常明显。明末时,虽然有祖制的规定,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商人的地位还是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只不过朝廷的公开政策,还是对商人有所抑制和轻视,这一次隆武帝北返,清楚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戳破了这一层的窗户纸,从此,商人不再是贱籍,可以光明正大的和官府交往,并且登上各个舞台了。
……
这一日中午时分,在开封南郊的原野里,旗帜飘扬,兵马林立,各处都戒备森严,周王和开封城中的大小官员和驻防武将正在官道边等候御驾的到来。
列队众臣中,周王地位最高最尊,文官中,品级最高的却并不是河南巡抚高名衡,而是总督山东登莱军务兼巡抚山东的王永吉。
去年,曲阜儒生哭庙,王永吉果然处置,迅速平息,得隆武帝赏识,年后制定对辽东攻略之策,军机处以为,虽然有兵部户部的支持,但以登莱一地的民力物力,怕是无法长期支撑对辽东的骚扰之策,因此建议将登莱和山东画为一个军区,设一总督,专职处置对辽东沿海的骚扰之事,并统筹所有的军需粮草。
因王永吉久在山东,登莱水师对辽东的骚扰又是急策,容不得耽搁,因此隆武帝加王永吉兵部侍郎衔和右都御史衔,令其为山东总督,总揽山东所有军务,并于一线负责对辽东骚扰之事。
此外,隆武帝又通过兵部,对登莱水师和陆营,进行了改制。
郑森为水师提督,节制登莱所有水军,佟定方改为登莱水师游击,其从蓟州和京营抽调的精锐兵马编为水师陆战营,和登莱总兵黄蜚一起,负责登陆作战和骚扰,此外,军机处还抽调参谋力量,专门成立了一个水军司,由方一藻主持,以为水军参谋和辽东长远谋划。
这一次,隆武帝北返京师,不但河南本地官员,王永吉郑森黄蜚佟定方等登莱文武也被召到了开封。
“来了~~”
远方黄尘踏起,马蹄滚滚,出现三千营的大旗,很快,在大批骑兵的护卫下,象征着皇帝的黄罗盖伞和二十四面大旗的护卫之中出现了。
随即,礼炮声声,鼓乐大作,周王带着大小官员一起上前参见。
四轮大车上,田守信掀起车帘,穿着元青色团龙袍褂,戴善翼冠的隆武帝朱慈烺从车厢中走出来,站在车上,徐徐一望。
——南下平叛时,因为时间紧促,他并没有在开封停留,现在终于可以停下来,再看看这中原雄城和河南山东两地的文武百官了。
故地重游,想起十五年的开封大战,朱慈烺心中颇有感慨。
而在车前迎接的众臣中,他最想见到的其实是郑森郑明俨。
一别两年,不知这一位民族英雄是否更加英武和成熟,他麾下的水师,是否已经做到了东亚第一?
“参见陛下~~吾皇万岁万万岁~~”
开封原野,官员朝拜之声惊动天地,黑压压地跪了一片。
先文后武,当周王和文官拜见完毕,武将上前时,朱慈烺终于是见到了郑森郑明俨。
全身甲胄,红缨耀眼,一如三年前那般的英武,眼神充满锐气,已经二十一岁的郑森郑成功,俨然是被磨砺成了一把出鞘的宝剑。
“明俨!”朱慈烺在车上笑。
“陛下~~”
郑森深拜,表情也微微激动。
……
第一千一百一十三章 宗室困局
……
为什么要在开封召见登莱文武?朱慈烺所为的还是辽东。虽然去年年中,大明在时隔十年之后,第一次对建虏辽东沿海,展开了大规模的骚扰和攻击,并取得了一定的战绩和成果,但因为辽东海岸线太过漫长,建虏又已经将沿海岛屿和海边居住的居民,全部迁移,致使沿海之地除了除了几处关隘港口之外,其他地方全部是百里无人烟,无人无城,明军要想取得更大的战果,非的大举深入不可,而这在某种意义上,遏制了骚扰之策的威力,因此,军机处研议是否可以在恰当的时间,夺取旅顺金州等建虏不得不救之地,从而将骚扰战变成实实在在的反攻战。
但朱慈烺否决了,他认为,时间和时机都不成熟,大明现在还没有对辽东展开大规模反攻的能力,不说兵马,只说粮草补给就是一个大问题。
因此,今年对辽东海岸的攻击,还是以骚扰牵制为主。
下午,朱慈烺在周王府先后召见王永吉、郑森,黄蜚,佟定方,听王永吉说山东军政,听后三人当面陈诉去年骚扰辽东海岸的经过和心得。
历史上,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时,王永吉正为蓟辽总督,在吴三桂整儿决策过程中,王永吉起了相当关键的作用,若不是他的默许,吴三桂也无法顺利的实施整个计划,“借虏剿寇”也就不能成行。
等山海关大战结束,清兵入关之后,王永吉一路南奔,弘光元年为凤阳总督,后来清兵南下,他屈膝投降,先为满清的大理寺卿,后又为工部侍郎,是一个实实在在地贰臣。
论实际才干,王永吉并无出众之处,不过胜在听话,曲阜儒生哭庙,如果是换成史可法一类的人物,是绝对不会镇压的,闹到最后,必然会风起云涌,搅乱局势,坏了新朝的大计,因此,朱慈烺虽然内心里对王永吉这类的人物并不喜欢,但为了推行新政,他对王永吉却不得不重用。
召见王永吉,行礼如仪,在详细问过山东军政和各项准备之后,温言勉励一番,王永吉退下。
……
三个武将中,黄蜚乃是原旅顺总兵黄龙之子,渡海攻击,收复旅顺,为父报仇的心志最为急切,去年骚扰之战中,他带兵突入最深,也最为勇猛,他再次请求收复旅顺,朱慈烺感其忠义,温言勉励,并向他保证,但是时机成熟,朝廷一定会收复旅顺,继而是整个辽东。
相比之下,在朱慈烺身边磨练许久,又参与京营参谋司的佟定方就冷静许多了,就去年骚扰得失,辽东海岸各处的地形深浅,下一次如何进兵更为省力和有效,都分析的清清楚楚。
而一年历练,感觉他更加成熟稳重了。
朱慈烺暗暗点头,佟定方,将门虎子,前途不可限量。
最后的水师提督郑森和朱慈烺交谈时间最长。
上一次京师一别,但现在已经三年了,这三年里,登莱水师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已经成了大明水师的重要力量,这其中除了朱慈烺的鼎力支持之外,郑森的个人能力以及他郑氏家族的源源不断的挹注,也是另一个重要支撑。
此外,在开海之事上,郑芝龙虽然极度不乐意,一肚子的牢骚,但在大的方向和小的执行上,并没有给朝廷出太多的难题,这一点,郑森对父亲郑芝龙的大义劝说也是功不可没。
因此,朱慈烺心中是很欣慰的,对郑森也越发器重……
“陛下,登莱到辽东旅顺的海路,已经全部恢复,中途的几个岛屿,我登莱水师也已经派人派船守卫,建虏无有水师,助纣为孽的朝鲜水师不足为虑,除非是冬季冰封,否则建虏一人一船也休想出海。”
“除去船舰,我登莱水师更有重甲勇士千人,即便是陆战,我登莱水师也是不惧的。”
郑森英气勃勃,十分的锐利,他的雄心并不止在水师,对于陆军,他也有相当的想法。
朱慈烺笑:“有卿在水军,朕无忧也。至于陆战,卿耐心等待,用不了多久,朕就会令卿大显身手。”
郑森振奋抱拳。
……
晚间,朱慈烺在周王府召开军级会议,除了两位军机大臣陈奇瑜和高斗枢以及随行的诸位参军参政之外,山东总督王永吉,河南巡抚高名衡,水师郑森,总兵黄蜚,以及游击佟定方也都参加。
议间,王永吉说再过半个月,渡海所需的弹药补给都能准备完毕,到时就可以渡海攻击了。
接着,众臣各抒己见,对辽东战事提出建议,朱慈烺仔细倾听,军机处文书也详细记录,将每一个人的发言都书写在册,以备后查。
“今日是五月末,军需完毕之后,即遵照前策,即渡海攻击。另外,听闻建虏正在金州一代打造水师,明显是要与我大明水师争锋,卿等切不可大意,一定要将其水师先行拔除!”最后,朱慈烺道。
“遵旨!”
群臣起身,躬身接旨。
……
第二日清晨,山东文武就离开离开开封,急急返回登莱,准备渡海攻击事宜。而隆武帝原本打算在开封在停留一日,次日就起驾的,不想在当天下午,开封城中却是发生了一件大事。
有一人擂响了开封府衙前的大鼓,高喊冤枉,自称是崇王子孙,现在的爵位是奉国中尉,原本是国家供养,但朝廷拖欠他的宗禄长达半年,家中已经断粮数日,现在都已经快要饿死了,听闻陛下御驾开封,于是他向人借了路费,亲自跑到开封来鸣冤。
朱家子孙亲自鸣冤,又恰逢陛下正在开封,此事非同小可,开封上下不敢怠慢,急急将其人召入后堂,详细询问。
其人拿出身份文牒,证明朱家身份,更在堂中大哭,说自己的悲惨生活,身为朱家人,不能务农,不能经商,不可以参加科举,除了朝廷的宗禄,他没有其他的收入,但偏偏朝廷常常拖欠,一年两年,甚至三五年都不发一次,他们这些宗室后代过的极惨,很多人食不果腹,甚至饿死在家中的事情也是发生过,求陛下开恩,给他们这些宗室补发应给的宗禄吧。
很快,隆武帝朱慈烺就知道了这件事情。
当初,洪武皇帝朱元璋建立大明,因为是穷苦出身,饿怕了,朱元璋十分担心自己的后代会吃不饱穿不暖,因此建立了一套历朝历代最为优厚的宗室制度,将自己的十几个儿子都封为亲王,分驻各地,而后每一任皇帝的儿子,也都是亲王,亲王待遇是一年是一万石,郡王两千石(嫡长子可以继承父亲的亲王爵位。其他儿子为郡王),镇国将军一千石(郡王的其他儿子),第八级也就是最后一级是奉国中尉,一年的俸米是200石,一个月平均15石多,比七品县令都要高很多。
——减到奉国中尉就不能再减了,也就是说,朱家在册子孙,最低也是一个奉国中尉,每年都可以领取宗禄两百石。
此外。遇上婚丧嫁娶,生日节假,朝廷都有补助。最初的时候,亲王都能带兵并可以参政,但靖难之役后,朱棣担心有人效仿自己,也来一个靖难之役,因此严厉控制藩王的日常生活,从此,朱家子孙就被圈养了起来。
不能务农,不能经商,不能参加科考,经商就更不能了,更不可以结交官员,唯一能做的就是坐在家中养肉。
嘉靖皇帝时,因为宗室负担沉重,支出巨大,朝廷财政供给不上,不得不进行改革,制定了《宗藩条例》,开始严格控制宗室人口,宗藩的爵位虽然还可以继续世袭继承,但是却有了数量限制,对于宗禄也进行了明确规定。
《宗藩条例》的出台虽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一定程度缓解了明朝的宗室财政压力,完善了制度,但治标不治本,宗室人口积累大量财富,消耗国家大量财力物力的局面,并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变。万历天启时候,国家财政还可以勉强支撑,宗禄也还能断断续续的发出来。但到了崇祯年,尤其是崇祯十年之后,国家财政枯竭,连军饷都不能保证,以至于到处兵变闹饷,何况宗禄呢?
亲王郡王们因为家底厚,历代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