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崇祯十五年- 第80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陛下心思好大啊,这是要从大改科举制度和千年的习惯啊!
  即便殿试选题之权,是在你皇帝手中没错,但群臣并不觉得,你皇帝就可以为所欲为,跳出八股之外,随便改题!
  历来,考什么题目,谁为状元,谁为榜眼,都是殿试之时,由皇帝亲自勾选来决定,即便你的文章并不是太好,但有可能因为你仪表堂堂,相貌不俗,得皇帝喜欢,又或者你名字吉祥,甚至皇帝临时动了什么心思,而将你的试卷,提到最前,成为状元,反之,如果你长的猥琐,不被皇帝喜欢,原本的状元,也有可能会旁落。
  也就是说,谁为状元谁为榜眼,其实是有相当运气成分的。
  但现在,皇帝放弃钦点的权力,而是以农政和数学两科题目,衡量人才,这一来,文章同为甲等的情况下,谁第一谁第二,就不再是皇帝的心证,而是实实在在的以分数为依据了。
  “陛下,科举乃是历朝历代选拔人才之本,历经千年,早已经完善,不可轻动啊!”
  有人反对,却是原国子监祭酒,现任吏部右侍郎李建泰,他第一个站出,高声谏言。
  作为国子监祭酒,大明最高学府的校长,李建泰对八股的坚持,显然是超过一般人的。
  但李建泰话音不落,却有一人站出,挡在了他前面,拱手说道:
  “陛下英明~~~历朝历代,对科举所考书籍,皆有增减,文祖成皇帝之时,亦对八股有所动念。陛下继承成祖遗志,农政和数学,又都是经世致用之学,为八股的补充,正是合适!”
  又是首辅周延儒!
  群臣又惊又怒。
  很多人都对周延儒侧目。
  很多想要站出来,附和李建泰的,有一半的人都悄悄退了回去。
  又有人想,周延儒怎么如此反常?事事都当出头鸟,这不像首辅,也不符他的厚黑城府的脾气啊?
  莫非陛下事先对他有什么叮嘱?
  更有人在心中想,周延儒,大奸佞啊~~
  有反对的,但也有赞同的开明之臣,不过人数不多,只占了殿中群臣的三成——即便这三成,也是隆武帝这几日,不停的召见,令他们支持自己的新政所致,不然,怕是连三成也没有。
  毕竟,八股根深蒂固,不是一时可以改变的。
  最支持在殿试之事,专考农政和数学,而不是无用八股的,乃是徐光启的学生,现任户部郎中陈子龙。
  作为徐光启的学生,参与整理《农政全书》,陈子龙对老师的理想和才学,对农业对大明的重要,他太是清楚不过了——从崇祯二年到现在,天下鼎沸,流贼不断,一个关键原因就是天灾人祸,没有粮食,但使农业丰产,百姓丰衣足食,这天下的祸乱,立刻就可以终止。因此,农业非兴不可,而农业要兴起,靠四书五经是念不出的,只有各地官员,脚踏实地,了解农政和农务,才有可能完成。
  而官员从科举来,只有在科举中增加农业,才能选拔懂的农业的长才。
  陈子龙年轻,性子激烈,又是东林中人,对那些年老的官僚,丝毫不假辞色,即便是在殿中,在陛下面前,他也是毫不客气的据理力辩。
  “殿试出题本就是陛下的权力,农政和数学,又是经世致用之学,臣赞同!”
  陈子龙之下,是新进入朝的兵部员外郎蔡道宪。
  蔡道宪和隆武帝相识于岳州,从岳州返回九宫山大营的途中,两人一路相随,一路交谈,朱慈烺发现,蔡道宪不但是一个铮铮铁骨的忠良,而且颇为精通数学之术,对于一些新兴事物,也倾向于了解和学习,而不是排斥,当时他心中就大喜,觉得蔡道宪可以大用,因此登基之后,立刻召蔡道宪入京。
  除两人之外,另一个态度鲜明,表态支持科举改制,且更有分量的人,乃是户部侍郎堵胤锡。
  谁都知道,堵胤锡乃是陛下的极心腹,马世奇是他的老师,论起来,他和隆武帝可以算是同学。通州之战,堵胤锡和隆武帝共同守卫通州,定王之乱,京师危在旦夕之时,又是堵胤锡跟随隆武帝入京,帮助隆武帝戡平叛乱,也因为此功,被陛下拔擢为户部侍郎,现在堵胤锡站出,表明态度,说明陛下已经下了决心,科举已经是非改不可了。
  ……
  殿中唾沫横飞,赞成的和反对的,在殿中吵成一片。
  周延儒,堵胤锡,陈子龙,蔡道宪等虽然人数少,但都非常坚定。李建泰等人虽然多,气势也够足,但却也压不住他们。
  双方吵的激烈。
  御座上的隆武帝却是不急,他闭上眼睛,静静听着诸臣的争吵,每一个人的发言,他都听在耳中,记在心中,等群臣争吵辩论的差不多了,他才睁开眼睛,缓缓说道:“内阁三日之内,拿出决定。”
  说完,起身离开。
  “退朝~~”王之心悠扬的声音。
  群臣跪拜送行。
  等隆武帝远去,群臣都站起时,大部分人都对周延儒怒目而视,更有一人走上前去,怒问道:“首辅大人,你也是读圣贤书的,那下官请教,孟子云:长君之恶其罪小,逢君之恶其罪大,是什么意思?”
  正是吏部右侍郎李建泰。
  李建泰曾为国子监祭酒,相当于是大明最高学府的校长,岂能不明白这话的意思,他不过是借题发挥,当面讽刺周延儒逢迎君王之恶,是一个大奸臣。
  周延儒脸色铁青,拂袖而去。
  但李建泰不罢休,在后面紧追,厉声追问:“首辅大人不知吗?如果不知,下官倒是可以告知一二!”
  有好事者跟在李建泰之后,为他助威。
  “不要走,不要走!”
  一时,周延儒狼狈不堪。
  自都察院之后,周延儒名声扫地,已经难为首辅了,更不用说,前些日子,他的心腹,原吏部文选司郎中吴昌时忽然被锦衣卫拿下,原来是定王的老师杨士聪供出了吴昌时,说在定王某乱之时,他曾经拜会吴昌时,请吴昌时亲近首辅周延儒,以为定王的暗助。
  而严刑之下,吴昌时迅速交代,不但说出了周延儒和定王的眉来眼去,而且还交代了一干贪赃枉法、为周延儒收敛钱财之事。
  消息传出,周延儒惊骇莫名,他再次上疏请罪。
  但却又一次的被驳回。
  不同的是,这一次,传旨的秦方秦公公,带来了陛下的一句口谕……
  听完口谕,
  周延儒这才明白了隆武帝为什么要留下自己?
  更明白,隆武帝知道的恶事,比他想象的还要多。
  而其中任何一件,都足以将他投入大狱,令他永世不得翻身。
  ……
  为了保命,周延儒不得不逢君之“恶”,对隆武帝提出的任何建议,都绝对遵从和第一个响应,什么名声不名声的,他已经不在乎了,他现在只想活着。但吴昌时招供之后,周延儒和原次辅陈演在朝中的大量亲信,都被拿下,轻则贬斥,重责抄家流放,党羽几乎尽去,为了执行隆武帝的政策,周延儒不得不亲自上阵,以首辅之尊,和反对者周旋。
  ——有周延儒挡剑。内阁其他四臣受到的压力,俨然就小了很多。他们可以按照隆武帝的想法,按部就班的执行。
  三日后。
  虽然反对声众多,但首辅周延儒力排众议,坚决支持科举改制,内阁遂做出决议,于隆武元年的恩科之中,添加农政和数学,以为副科,两科加起来,总分第一,即为状元。
  “即刻明发天下!”
  隆武帝迫不及待的通过。
  ……
  圣旨下达,消息传出之后,内外哗然。
  “周延儒,奸佞啊~~”
  “圣人之学乃我辈根本,科举不可改!”
  大批官员上疏反对,奏疏如雪片一般,隆武帝一概不理,官员们不服,继续上疏,妄想用雪片般的奏疏,淹没隆武帝,逼隆武帝就范。但隆武帝可不吃这一套,先是罢免、廷杖了反对最激烈的十几个官员,其中就有吏部右侍郎李建泰,然后又连下两道旨意,第一道圣旨说明增加农业和数学、学以致用的必要,向天下学子喊话;第二道圣旨则是明确表示,明年试行科举新制之事,朕意已决,断不能更改,再有人妄议者,一律贬斥,到辽东前线去为官!
  这一来,立刻就肃静了不少。
  文官们或许不怕廷杖,甚至以廷杖为荣,但如果被发配到辽东前线,面对凶恶的建虏,辛苦不说,很有可能会一去不复返。
  这种风险和收益不成比例的事情,大部分人是不会做的。
  不过也有愣头青。
  国子监李森先、学正王皋,继续上疏反对。
  而隆武帝毫不客气,立刻将两人贬至蓟州长城,为七品仓粮官。
  离开京师,众人送行之时,李森先和王皋意志昂扬,表示为维护圣人之学,连命都不在乎,何况只是一个贬斥?众人都是佩服,但是等车马离了京师,到了蓟州前线之时,面对现场的简陋和辛苦,两人却都是傻了眼,这哪是贬斥,简直就是流放啊。
  世上没有后悔药可吃,李森先和王皋欲哭无泪,只能咬牙坚持。
  消息传回京师,很多人在同情二人的同时,也不免庆幸,幸亏没有跟着上疏,不然现在在蓟州长城风餐露宿,提心吊胆的,就是他们自己了。
  ……
第一千零五十八章 帝心坚定
  明年隆武新科,殿试增加农政和数学之事,很快就传遍天下。
  很多一直苦读八股的读书人听闻,本能的就是反对,他们读八股这么多年了,以为八股是唯一的标准,但想不到,现在在八股之外,又多了两个标准,一个是农政,一个是数学。
  也就是说,八股读的再好,也只是举人和贡士,要想在殿试上有所成就,成为大明最高学历进士以上,非得同时精通这三门不可。
  一时,他们不能接受,所到之处,都是议论纷纷,群情激动。
  不过在江南,有三人听到这个消息,却都是大喜。
  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
  他们是这个时代,最早提出经世致用的人。
  经世:治理世事;
  经济:经国济民;
  致用:尽其所用。
  这三位明末清初的大儒,一直都在这条路上奔走,虽然他们三人年纪尚轻。尚没有后世的影响力,但却人格和学说,却基本已经定型,他们对八股科举的弊端,已经了解的非常清楚,但他们却没有胆子,像当今隆武帝一样,提出农政和数学,用以和八股并驾齐驱。
  不知道是巧合,还是故意安排,朝廷明年试行科举新制的消息传来之时,他们三人恰好都被南京京营参赞张家玉邀请,都在南京做客。
  “陛下圣明啊~~”
  三人都是激动。
  尤其黄宗羲。
  他和隆武帝两年前在京师有一面之缘,当时他就知道,“太子殿下”非是一般人物,大明中兴必在太子殿下,这两年多的一切,都验证了他当初的判断,但即便是他,也没有想到,太子殿下在继位不久,隆武朝第一次科举,就会推出改制。
  陛下的远见卓识,远在他的想象之外。
  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在徽州会馆组织了一次聚会,召集志同道合之人,支持陛下的科举新政。
  因为家世师承的原因,三人虽然都不是进士,但却都已经名声在外,他们三人跳出来支持科举新制,令很多人吃惊,也令很多人恨的咬牙。
  三人卷起的风波很大,以至于很多反对者冲到会馆,要和他们三人论战。
  三人不退却,轮番上阵,一一和对方辩驳。
  因为影响力巨大,每日里观看者甚多。
  张家玉派人将论战的全过程,全部记录下来,连夜排版印刷,在南京城内散发,每日一篇,一篇卖三文钱,日日不断。
  渐渐人称,《三文日报》。
  ……
  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三人的支持,虽然没有能改变大多数读书人对科举新制的不满和反对,但却有相当的意义。
  这意味着很大一大批的年轻读书人,已经意识到了八股之短和八股之害,对科举新制抱持欢迎。
  ——明末不同于清末,明末虽然不是华夏王朝最开放的时期,但却是1600到1900,这三百年间最开放的时期,不但有大量的西洋科学著作在大明出版,更有徐光启这样的中外通才,可以在朝堂为官,出版大量先进书籍,甚至入天主教,崇祯帝为天主教提写匾额,士子学人在保守之外,也还都存有一丝面对新鲜事物的开明……
  一切的一切,都是华夏王朝在即将落后世界前的最后一丝荣光。
  这一世,朱慈烺穿越而来,要将这最后的荣光,变成新世界的曙光,他时间紧迫,不容任何人拖延,摊丁入亩火耗归公等财税政策或可以拖延一两年,但科学的萌芽,实务的推进,却容不得一丝一毫的压制。
  明成祖靖难之役,杀尽南京百官,诛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