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崇祯十五年- 第56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传令下去,众军严守,胆有任何懈怠,立斩不赦!”杨文岳大声命令,随即急急奔下城头,他要担心得不只是通州,更有运河防线,哪里出了漏洞,都够他喝一壶的。
  ……
  杨文岳调兵遣将,竭尽所能的同时,建虏的大营已经立好,在通州城外层层叠叠,漫山遍野,八旗各式旌旗,映红了天际,周围侦骑尽出,从通州运河一直到京师城下,到处都是马蹄隆隆。
  不过和过往入塞不同,这一次京畿附近的市镇乡村,早已经是空无一人,明兵更是一个不见,建虏抢无可抢,军事情报也没有什么好探查的,挡在他们面前的,不是坚固的城池,就是宽阔地运河水。
  当然了,运河上的四座石桥还在,但每个建虏都明白,那四处绝对不是轻易可以突破的,不说桥对面的那一座高高的堡子和密集的明军工事,只说桥面狭窄,上涨的运河之水都快要淹没桥面了,恐怕就是一个不好应付的难题。
  黄昏时,通州运河边,大批精锐的两黄旗骑兵簇拥着黄太吉和一干满清亲贵,出现在一个叫西南庄的渡口。承平时,这里都会有船只摆渡两岸百姓,但现在一条船都没有了,只有平静宽广的运河。
  隔着运河,远远就能看到对面的明军军营和矗立很高的望楼。
  当大批清军出现在河岸边时,听见对岸锣声响起,盔缨攒动,明军正在紧张聚集,有快马奔驰,显然是去报警了。
  黄太吉转了一圈,仔细看过,然后脸上的表情越发凝重。
  对于明国京畿的运河,他并不陌生,不唯他早就知道,京杭大运河乃是明国南北的通路,明国京师的粮米,九成都是依靠南米北运,可说如果没有京杭大运河,就没有经过京师的存在,更因为崇祯二年,第一次入塞时,他就曾经亲率兵马,杀到运河,那时已经是冬季,运河冰封,因此运河没有给大清造成任何的损害和阻拦,但这一次不同了,运河之水虽然平静,但却非常宽阔,感觉比平常最少宽广了七八尺,连原本的渡口都淹没了。
  “对面守将是谁?”黄太吉问。
  “回皇上,对面打的是保定兵的旗号,乃是保定总督杨文岳。”范文程回。
  黄太吉微微点头:“保定兵原本并非明国强兵,不过能在开封击溃李自成,去年又扼守蓟州,大营齐整得法,倒也不可小视。”
  范文程拍马屁:“皇上英明。臣听闻保定兵多是车兵,火器众多,野战非其所长,明国用其拒守河岸,倒也算是用到了长处。”
  黄太吉抬目远望运河的下游,忽然问道:“范学士,据说当年北宋为了阻挡辽国,曾经在河北构建了一条水长城?”
  “是的。”
  范文程侃侃而回:“当年北宋失了燕云十六州,没有了北方屏障,为了抵御辽国铁骑,便在河北也就是现在霸州,雄县,高阳一带,利用当地自有的湖泊,开凿了一些河道,将这些洼淀都连接了起来,并于各处险要渡口修建城寨,派驻精兵驻守,前后三年筑成,将近千里,是为水长城。”
  “那成效如何?”黄太吉问。
  “史载,水长城沿途汇集了河流19条,淀泊30个。其全线分为了8个区段,设置堡垒26座,军铺125个,士兵3000余人,还有战舰100余艘往来巡警,自水长城建成之后,塘泺深阻,骑兵难过,辽国就再难从霸州等地突破,只能强攻河北三镇。”范文程回。
第八百零一章 守江必守淮
  黄太吉笑道:“范学士果然强闻博记。”马鞭向对面一指,脸色肃然的说道:“如果朕所料不错,明军必然在河的那一边挖掘壕沟,设置障碍,甚至修建了堡子,并将能调动的所有兵马都聚集了在了河岸一线,说不得还会有巡逻的小船,以阻挡我大清过河,一如当年的北宋。范学士以为,明军能成功否?”
  “必败!”范文程坚定得说出两个字。
  “为何?”黄太吉笑。
  “守江必守淮,”范文程说道:“明国将运河当成长江一样来防守,但运河却没有长江的条件,尤其是不具备守江必守淮这五个字,所谓的守江必守淮,乃是自古以来,长江防守的不二法则,必在长江之前有所缓冲,南军才能坚守长江,这其中,淮河流域的襄阳、庐州(合肥)、淮安、扬州是四个关键,一旦这四个地方有一处失守,南军就无法保证长江江防的安全,而只要这四地不失,北军就难以对长江构成威胁。”
  “如今运河之东的缓冲之地,唯有香河一处,其他各地的明军,皆已经撤退,即便香河将襄阳、扬州集于一身,也难以对我大清形成羁绊,再者,运河不是长江,水流平缓,造木筏就可以过河,因此,明军想要用一条运河,阻挡我大军的脚步,理论上是难以成功的。不过……”
  黄天吉脸色严肃:“不过什么……”
  “不过臣以为,我大清不善水战,明国又将所有船只都收走,于对岸拒守,七八丈的河面,争渡并非容易,非到最后,我大清还是要避免强渡运河……”范文程欲言又止。
  但黄太吉却明白他的意思——运河虽然可以强渡,但就现在的情势看,明军在对岸已经严阵以待,鹿角拒马,各种阻碍一应俱全,大清如果强渡关山,必然会遭受不小的损失,而大清和当年的辽国有所不同,辽国当年的国力人口虽然和北宋有不小的差距,但就其可以动用的兵力来说,却没有国力差距那么大,北宋可在边疆动员五十万,辽国也可以动员三十万,双方国力在三七,最差也是二八比,辽国即便是有十万大军的覆没,也尤可以支持,但大清和明国的国力和兵力,却是相差甚远,大清这一次征明,算上蒙古八旗,一共十七万,已经是国力民力的最大极限了,如果有所损伤,不需要多,哪怕只有两到三万,对大清来说,都是极大的、短时间难以恢复的伤害,如果是十万,那就是灭国的危机——如果明国在河岸边的工事足够坚固,如果大清不讲策略,一味在不擅长的水战里强渡,最后损失两到三万人,并非不可能。
  这应该也是明太子所想,明知道运河不能百分百的挡住建虏,但却也要在运河坚守,哪怕最后运河失守了,只要磨去了建虏的锐气,暂缓了建虏的兵锋,给建虏造成了一定的伤亡,运河之西的百姓得以撤退,等建虏杀到第三道防线,也就是河间府时,怕也是强弩之末了。
  如果建虏害怕牺牲,在运河之边久久不动,想要等到冬季十二月运河冰封,对明太子来说,依然是达到了战略目的。
  多尔衮也在点头,显然,他赞同范文程的想法和看法。
  建虏亲贵和满汉群臣都面色凝重,对范文程的话,有所理解,
  大清不怕兵,不怕城,就怕水啊。
  这一次入塞,虽然杀了明国一个措手不及,但就所获来说,却并不能令众亲贵满意,从遵化入塞以来,还没有攻破一座大城,抢到的粮米还不够各部每日消耗,原本想着过了明国京畿,到繁华的山东等地掳掠,但现在,运河水却挡住了他们的去路,这令他们心中微微不安,有一些脑子比较活泛的人甚至在想:明国看来早有准备,今年该不会和去年一样,又要无功而返吧?
  “明国的如意算盘打的不错,不过我大清可不是当年的辽国!”黄太吉提高声音,马鞭朝对岸一指,豪气陡然的说道:“运河能渡则渡。不能渡,我大清还可以绕。”。
  “不错,”众亲贵都是点头,贝子屯齐说道:“去往山东,并非一定要通过运河,我大清完全可以绕行。”
  屯齐的建议,得到了很多人的赞同,就如他们绕开宁锦防线,入塞明国,令宁锦防线失去效果一样,面对宽阔的运河水,他们第一个想到的,依然是绕行。
  “报~~”
  这时,马蹄声急促,一个白衣白甲的正白旗探骑从西面急急奔来,因为他后背插着醒目的三角旗,所有人都知道他是有紧急军情要报,于是外围的两黄旗白甲兵急忙闪开,正黄旗固山额真俄莫克图拍马迎了上去,听完汇报之后,转身回头,来到黄太吉身边:“主子,明军掘开了京西的堤坝,现在永定河,拒马河河水泛滥,已经将京西的道路,完全淹没了……”
  听到此,黄太吉脸色一沉,立马站在他身边的多尔衮和范文程也都皱起了眉头。
  其他亲贵小声议论:“居然淹自家的农田和国土,明国狗急跳墙了啊~~”
  也有人忧虑:“如此一来,我们怕就不能从京西绕行啦啊。”
  皇太极摆摆手,在三个黄甲侍卫的搀扶下,好不容易的下了马,气喘吁吁地道:“地图!”
  左右送上明国地图,就在他面前展开了。
  众亲贵和满汉大臣都下马围了上来。
  “明国淹了京西……老十四怎么看?”黄太吉皱着眉头,直接问多尔衮,
  多尔衮盯着地图,脸色凝重的说道:“运河拦阻,原本我军是可以从京西,也就是明国京师西北的西山脚下绕行,过卢沟桥,到涿州,从而绕开运河,但现在明国掘开了京西河水,这条路怕是走不通了,至于天津方面,湖泊河流众多,百里无人烟,沼泽密布,就更是不适宜了,最后就只剩下运河了,由此可知,明国早有准备,我大军一到,他们就决断河堤,明显就是想要把我军困在运河之东……”
  建虏亲贵都是皱眉。
  一直没有说话的豪格忍不住了,他看了黄太吉一眼,再看向多尔衮,假装恭敬的说道:“十四叔可能忘了,除了京西和天津,我大清其实还有一条路。”
  多尔衮淡淡:“哦,肃清王请说。”
  豪格向黄太吉抱拳,提高声调:“皇阿玛,儿臣以为,可以走昌平,过天寿山,抢卢沟桥,直取涿州,虽然有点难行,但不失为一个绕开运河的好办法。”
  “恩,不错。”豪格的几个拥趸假装恍然,立刻小声赞同。
  黄太吉不置可否。
  多尔衮却是摇头:“怕是很难,要走天寿山,非的先拿下昌平不可,昌平地势险要,乃是一座坚城,又是明国皇陵之所在,明军一向重兵防守,虽然崇德元年,十二哥带兵征明的时候,曾经拿下过昌平,但那并非是攻破,而是内应开城,吃一堑长一智,此时再想要拿下昌平,怕是不容易。”
  豪格不悦:“十四叔何以长明国的志气,灭我大清的威风?昌平不过就是一个州县,能坚固到哪里去?”
  多尔衮抬目看向豪格,面无表情,声音却依然冷静:“就算拿下昌平,十几万大军从天寿山中行走,怕也需要三到五天,如果明军在山中险要处有设防,阻挡我军,岂不是进退两难?”
  豪格脸色涨红,嘴硬道:“……明军哪有那么聪明,岂会想到我军从昌平突破?”
  多尔衮不说话了,该说的他都已经说了,没必要当着黄太吉的面,将豪格辨得下不了台。
  “好了,不要说了。”
  黄太吉用咳嗽声打断两人的争论:“昌平乃是险招,不到万不得已,绝不可轻易施行。”
  近侍急忙送上水壶。
  黄太吉喝了一口,平息了一下胸口的咳意,左右环视,问道:“绕行怕是不能了,这运河是非渡不可了,众卿以为,当如何破?”
  此时跟在黄太吉身边的一众建虏亲贵,只有两个亲王,一个是肃亲王豪格,另一个就是多尔衮。但经过刚才的一番争论,两人都不吱声了。几个郡王和贝子也都不轻易表态。
  “运河宽不过七八丈,奴才以为,照范学士的说话,可以造木筏,先行夺取渡口,于对岸结阵死守,然后再造浮桥,引大军过河!只要谋划得当,未必会有大伤亡。”黄太吉的心腹,正黄旗一等梅勒章京图赖第一个道。
  注,图赖和佟图赖是两个人,一为满,一为汉。
  “明军沿河防守,处处安置望楼,但使我军一渡河,立刻就会被发现,并聚集重兵,木筏承载人数有限,我军又不习水战,明军在对岸释放火器,以多击寡,又有壕沟的隔阻,我军想要在对岸站稳脚跟,怕是不容易……”内大臣图尔格沉思:“不若声东击西,引开明军的重兵。然后从薄弱处渡河。”
  “不错,声东击西……”满汉群臣都是眼睛一亮,图尔格的想法,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同。
  运河三百里,明军不可能处处重兵,只要将明军调配开来,露出破绽,大清兵选一个薄弱的地方,一鼓作气,过河就可以了。
  建虏众臣都没有提到四处石桥,明军留下石桥,桥头有堡子,明显就是一个圈套,不到万不得已,他们是不会钻的。
  范文程微微笑,点头赞同,心中却是不悦,声东击西之策他也已经想到了,不想却被图尔格提前说了出来,抢了功,实在是让人恼火啊。
  黄太吉微微点头,见众臣没有意见,于是说道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