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不出所料。
朱慈烺脸上却惊讶:“本宫怎么越听越糊涂?骆指挥使,你指的是谁呀?”
“右掖营主将,徐卫良!”
朱慈烺眨眨眼,假装恍然:“哦,他呀,他现在不是在你诏狱吗?你没有去看过他吗?”
骆养性摇头:“臣没有去看过。”顿了一顿,然后压低声音:“因为臣知道,押在诏狱里的,并不是徐卫良。”
朱慈烺笑了。
第九十七章 忠耶奸耶
朱慈烺笑了。
押在诏狱里的当然不是徐卫良,徐卫良这么重要的人证,怎么可能放在一个敌我未明,有可能会被朱纯臣上下其手的锦衣卫的诏狱中呢?诏狱只是一个障眼法,真正的徐卫良被朱慈烺关押在另外一个秘密地方。为了避免被人识破,朱慈烺派了二十个侍卫,十人一组,拿了他的太子令,日夜在诏狱看守假徐卫良,不允许任何人靠近,即使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也不行。所以骆养性说他没有见徐卫良,确实是实情。
这个假招忽然被骆养性戳破,朱慈烺一时倒也不知道该怎么说了。
骆养性果然还是有点道行的。
骆养性忽然跪倒在地,声音恳切:“殿下如此做,一定是有深意,臣本不该点破,但臣实在是迫不得己。两个主谋狡猾异常,做事滴水不漏,臣虽然侦办了半年多,却没有什么大的进展,原想慢慢追查,终究能将那两个主谋绳之以法。不想昨天殿下拿下徐卫良之后,其中一个主谋好像是察觉到了什么,除了四处活动之外,昨天深夜居然还亲自找到了臣……”
听到这里,朱慈烺心头又是一跳。
朱纯臣昨晚和骆养性见面,他当然是知道的。
原本他还想试探一下,但想不到骆养性居然主动说出来了。
“令臣吃惊的是,那主谋仗着长辈的交情,居然要臣帮他杀人灭口,在诏狱中做掉徐卫良!臣本想怒斥于他,但转念一想,这正是扭转局势,收集证据的好机会,于是就假装答应了他,并且跟他提出了二十万两银子的酬金。”
说到这里,骆养性探手入怀,取出一大叠的银票,双手奉上:“今日傍晚,那主谋托人将二十万两银票送到了臣的手里。臣惶恐,同时也更深知那主谋为了掩盖此事,不惜一切的决心。如果那主谋知道臣正在调查他,一定会狗急跳墙,说不定会策动京营旧部惹出什么祸事来。但臣如果现在就发动,向圣上请命,抓捕两个主谋,却又缺少足够的证据。因此臣才不得不深夜求见殿下。个中隐情,还望殿下谅解!”
说完,将二十万两银票放在地上,重重叩首。
朱慈烺静静地不说话,骆养性这两段话,还真是让他惊异了。
难道骆养性真的一直都在调查这个案子吗?还有,骆养性如此坦荡,难道真是一个忠臣吗?
“你来见我,是要我交出徐卫良吗?”朱慈烺不动声色的问。
“是。”
“说说理由。”朱慈烺问。
骆养性抬起头:“那主谋以为,如果徐卫良死了,这事死无对证,他就可以高枕无忧了,臣以为,这正是可以利用的好机会。只要殿下准臣演一出戏,臣必然将把他玩弄于股掌之上。”
“你是说,让徐卫良假死?”朱慈烺明白了。
“是,徐卫良死了,那两个主谋必然放松警惕,臣搜集证据的难度会大大降低,而臣派往山西和山东两组人马,正在搜寻另外两个重要共犯,一旦将两人抓获,再加上徐卫良,那就是铁证如山,任两名主谋巧舌如簧,也辩驳不了。”骆养性声音淡淡,但眼神却信心十足。
朱慈烺不动声色:“山西山东两路人马,抓的是什么共犯?”
“整个甲胄案,除了两个主谋和徐卫良之外,还有买方和中间人,买方是一个山西商人,已经回了山西,中间人害怕被杀人灭口,买卖结束之后,就离开京师逃往了山东,臣虽然竭尽全力,但想要把他们抓捕归案,尚需要一定的时间。”骆养性清楚禀报。
“你是说,你找到那个中间人了?”朱慈烺问。
这个案子,他也一直在查,而最大的难点就在那个中间人。
当初买卖结束之后,朱纯臣和徐允祯想要杀掉中间人,但不想中间人机警异常,不等他们动手就提前跑掉了,此后再无踪迹。朱慈烺虽然握着徐卫良,但只徐卫良一个人的口供,是扳不倒朱纯臣和徐允祯的,只有加上中间人和山西商人,形成一条完整的证据链,才能让朱纯臣和徐允祯无可抵赖,也才能让勋贵和朝臣们心服口服。
“是,姓名和相貌都知道了,但就是找寻他的藏身之处,需要一点时间。”骆养性回答。
朱慈烺沉思着,到现在为止,骆养性所说还算是合情合理,看样子对朝廷也是忠心耿耿,但朱慈烺总觉得哪里有点不对劲。
沉思了片刻,朱慈烺问:“这事你禀告陛下了吗?”
“已经禀告。”
“陛下怎么裁示?”
“陛下没有裁示,要臣自己看着处理。”骆养性恭敬回答。
朱慈烺心中一震,心想父皇这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给骆养性一个便宜行事的权力?父皇并没有明旨,但骆养性却自作主张的找上了门,一旦被哪个朝臣知道了,参上一本,麻烦就大了。骆养性不是普通的朝臣,而是锦衣卫指挥使,身份特殊,没有圣令,身为太子的朱慈烺不适合和他见面。
“骆养性,你可知罪?”朱慈烺拍桌而起。
骆养性跪伏在地:“稽查不法,是臣职责所在,虽然皇上没有明令,但既然徐卫良在殿下手中,臣就不得不面见殿下,若有僭越,臣甘愿死罪!”
骆养性这话说的颇为硬气,也颇为高明,如果朱慈烺不是知道历史的走向,还真有可能以为他是一个忠臣呢。
朱慈烺起身踱了两步,心想以父皇的聪明,肯定已经想到骆养性会来见我,或者说,这本就是父皇默许的,那么父皇是什么意思呢?明知道我跟朱纯臣徐允祯不对盘,却让骆养性来见我,是历练我,还是暗示我干掉朱纯臣和徐允祯?又或者是要试探我对勋贵的态度?同时磨砺我掌控勋贵的能力?
但不管这样,事情既然已经落在头上,想躲也是躲不开,只能往前走了。
“你有几成把握能抓到那两个主谋?”朱慈烺冷冷望着骆养性。
“九成!”对骆养性这种老官吏来说,九成就是百分百。
第九十八章 早朝试探
朱慈烺沉思一下,点头:“既然如此,本宫自当答应你!你且回去,徐卫良我会派人送到诏狱去。”
骆养性理由充分,一心为国,他没有拒绝的理由,再者,如果骆养性能成功,以锦衣卫之手除掉朱纯臣和徐允祯,倒省得他动手了。
“谢殿下!”
骆养性深深拜伏,然后站起来:“臣告退。”反步退出,戴上斗篷,悄无声息的消失在殿外,临走时,不忘小心的关上殿门。
殿门开启又关闭,夜风吹进来,将地板上的二十万两银票吹散开来……
朱慈烺久久沉思,又得了二十万两银子,但他心底却没有多少喜悦,一来对崇祯的心思有点猜不透;二来朱纯臣和徐允祯这两个勋贵恶贼,居然堕落如此,收买锦衣卫指挥使杀人灭口的主意也能想出来,也就是他提前有预防,没有把徐卫良放在诏狱中,而骆养性也知道事情的轻重,如果换成其他人,说不定就被两个奸贼得逞了呢。
咦,不对呀。
朱纯臣明知道骆养性是父皇的亲信,又怎么收买骆养性除掉徐卫良?难道他真以为,骆养性是二十万两银子就可以收买的吗?转念一想,朱纯臣并不知道骆养性在调查“甲胄”案,求骆养性杀人灭口用的一定是军中贪墨的借口,且骆养性和朱纯臣两家是世交,这么一想,朱纯臣的动机倒也合情合理。
信王府后门外。
一身黑衣的骆养性上了马车,坐在软座里,长长地松了一口气,作为锦衣卫指挥使,大明唯二的两股暗黑力量之一,他经常会在宫中遇见太子,不过今晚他却有一种强烈的感觉,那就是,现在的太子跟过去完全不同,不但冷静,成熟,而且带着一股说不出的威压,尤其是那双眼睛,仿佛能洞察人心,直直看到他的心底,令他脊背发凉,心惊胆战的感觉,直到出了信王府,他心情都不能完全镇定下来。
两个月不见,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上一次见到太子时,太子还只是一个懵懂的少年呢?怎么一下就变的这般犀利了?
路养性无比惊讶。
静静想了一下,觉得事情还有些不妥之处,于是小声对车夫道:“走,去襄城伯府。”
……
又是早朝。
和昨天不同,朱慈烺今日不在皇宫内,而是皇宫外,因此他不得不比昨日早起了半个时辰,洗漱穿衣,然后和群臣一样,打着哈欠坐轿子赶到午门外等候。平常只锦衣卫跟随,今日多了五十武骧左卫。
当朱慈烺走下轿子之时,在场的朝臣都上前见礼,周延儒,陈演,谢升、魏照乘还有六部各部的尚书和侍郎,都察院御史,大理寺卿,太常寺卿、光禄寺卿、上朝的勋贵还有六部给事中的言官,都向他行礼。
朱慈烺微笑的一一还礼。
第一次和皇太子一起上朝,朝臣们明显的有一点不适应,尤其是昨日那些在朝堂上攻讦朱慈烺的言官,更是浑身不自在。
和蒋德璟吴牲见礼时,朱慈烺特意多弯了一点腰。
两人感觉到了,不过却都不动声色。
午门城楼上的鼓敲响三下,朝臣开始排好队伍,朱慈烺在右首第一位;凌晨5点左右钟声响起,宫门开启。百官依次进入,过金水桥在广场整队,而后向皇极殿进发。
在皇极殿门前山呼万岁,叩拜完毕,进入文华殿,早朝正式开始。
叩拜时,朱慈烺明显感觉到父皇的眼睛一直在注视着自己。第一次在宫外居住,身为人父的崇祯更担心他的安全。
“百官有事早奏,无事退朝!”
王之心行礼如仪的喊,一如昨天。
今日的早朝明显比昨日平静多了,大约昨日的早朝耗尽了百官的精力,今日稀稀拉拉的只有两三个官员奏事,且都还是没有什么争议的小事,最让人担心的辽东兵事和河南流贼,都没有最新的溃败消息传来。
最大的事情就是内阁首辅周延儒出列奏禀,说御史言官出京巡视的细节,已经定了下来,从今天起,御史言官将分批分次出京。
大明虽然有两京十三省,但真正征税的只有两京十省,贵州最早没有开发出来,后来虽然开发出来了,但一直都没有加到亩税中,云南则一直都很乱,广西虽然有征,但数量很少,几乎可以不计。
征的较多的是,南直隶,浙江,湖广,河南,山东,四川,这六省承担了大明朝三分之二的赋税;北直隶,江西,山西,陕西,广东,福建征的较少,因此,御史言官出京的重点是赋税较多的六省,因为距离不一,抽到较远地区的御史言官,需要提前动身。
朱慈烺不动声色,心里却微微松口气,内阁这一次还算是雷厉风行,御史言官都走了,整个朝堂就可以清静一些了。估计周延儒平常也被这些言官整烦了,借这个机会正好把言官们派出京师,朝堂上也可清静一段时间,因此在朱慈烺的四策中,这是被最先执行的一策。
今日早朝波澜不惊,但即将结束的时候,一名朝臣却忽然站了出来,对着崇祯深深施礼:“陛下,臣有本,辽东军情危急如此,满朝文武却无人提及,臣深以为耻。”
原来是太常寺少卿李景田。
听到辽东两字,整个朝堂连崇祯在内都变了脸色。
就像是心中的一块痛,又被人狠狠碰了一下。
如今建虏的十万大军将锦州围了一个水泄不通,洪承畴的九边精锐救援大军折戟松山,大明已经是无兵可派,只能期望祖大寿为国尽忠,与建虏决一死战。照祖大寿最后一次给朝廷发来的塘报看,锦州城中的军粮尚有三月可用,锦州又城高池深,是祖大寿经营多年的老巢,城中大小红夷大炮尚有百门,建虏又不善于攻城,锦州长期坚守,并非不可能。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崇祯已经下了密旨,令杏山塔山两地军民撤退,此事只有兵部尚书陈新甲和内阁四臣知道,如果在朝堂上大肆讨论辽东,说不定会有所泄露,以至于影响撤退大计,甚至提前在朝堂上引起一场轩然大波,因此从崇祯到内阁,这几日都刻意回避辽东议题。
朝议不论,并不表示朝廷不处理,对锦州之事,兵部一直在紧锣密鼓的处理中,而关于辽东的奏报,也是内阁和崇祯首要处理的目标。
但现在有人跳出来直言辽东,朝会却不能不讨论了。
崇祯看向兵部尚书陈新甲。
第九十九章 沉默以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