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就有第二个,很快就有十几个百姓敲响了大鼓……商人本人或许还有顾忌,但一些知道内情的伙计却不会想那么多,且都是真实——这个时代有反坐罪,又是太子殿下亲临,除非是特别胆大包天的人,否则还真没有几个百姓敢诬陷官员。
州衙后堂。
朱慈烺正表情严肃的翻看几个被挖出来的厘金局官员的供词,整件事情从史进开始,然后顺藤摸瓜,一共牵扯出了五六个官员,巡士加上衙役兵丁,更是将近百人,也就是说,通州厘金局,将近三分之一的人都有问题,而就在他们的指缝间,国家的厘金税就这么悄然的流失了。
厘金局的制度不严密吗?
老实说,还真够严密的,从委员、文牍、会计、稽查、巡士、监印,每一个步骤有专人负责,并且制定有严厉的处罚措施,而对于偷税漏税的商家,更是定出了逃税五倍重罚,第二次再犯十倍重罚,最严重者,甚至可以抄家的顶级处罚!即便如此,却依然不能制止通州厘金局的贪墨,从数目上看,每一次逃税并不是太多,也就是十几二十两,但日积月累下来,却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而其中最让朱慈烺痛心的是,运河上的厘金局,从南到北,都实行一关一印的政策,即从北新关运到京师的货物,途径的每一个厘金局都要检查并收税,并且要和上一关的税票进行核对,如果货物有误,就不能放行,但实际情况是,即便有误,只要商人塞点银子,官员就会睁只眼闭只眼,糊里糊涂的放行。
“殿下,臣有一个想法……”李纪泽拱手。
“说。”朱慈烺拱手。
“厘金税只所以偷漏严重,关键是查缉没有发挥作用,朝廷虽然对逃税者制定了最少五倍罚款的标准,但罚金全归朝廷,对官员和兵丁的奖励极少,查缉十次,也不如他们一次从奸商那里拿到的贿银。人都是逐利的,没有利益,只靠大义,大部分人都抵挡不住贿赂的疑惑,所以臣想着,是不是可以改一下,将罚银全归国库,改成国库七,官员三,如此,官员既能保持清名,又能获取实际的利益,如果一来,他们必定会全力查缉,奸商们再想要贿赂他们就难多了。”李纪泽道。
朱慈烺忍不住点头:“好,你的提议太好了,我看也不要七三,就五五。罚银一半归国库,两成归官员,剩下三成归下面的巡士兵丁,这样一来,上上下下都有动力,即便官员想要放行,下面的兵丁也不会愿意。”
“五五……朝廷怕是不会同意吧?”李纪泽道。
“回京之后我就面见陛下,陈明利害,相信陛下和朝臣们都会同意的。”朱慈烺信心十足。
厘金局的规章,基本还是完善的,唯一不足就是没有照顾到人性,现在罚银五五分成,每查获一笔,从官员和下面的兵丁都有收入,这个方法在全国推广开来,不但能大幅提高厘金税的收入,而且能清除官场上的一些弊端。
脚步声响,张家玉走了进来,手中捧着最新的几份供词,朱慈烺大略的瞄了一遍,沉思道:“如此一来,徽商应该没跑了……”抬起头:“传令,立刻回京。”
“那通州的事情?”李纪泽有点担心。
“刑部应该很快就会派人来,暂时就交给通州知州吧,看起来他应该是清白的,再派两个锦衣卫盯着,相信他绝不敢徇私。”
……
中午时分,护卫太子的马队从通州西门离开,返回京师。
同一时间,太子在昨夜在通州查缉,抓了五六个官员和十几个商人的事情已经在京师传开了。
太子,好像又预权了。
这一次预的好像是刑部的权。
和以往不同,这一次朝中官员都是静悄悄,公开场合,没有任何人提出非议。虽然从礼制和大明官制来说,太子并没有权力捉拿和审问通州官员,这乃是刑部的权力,太子出巡通州,也非“代天出巡”的名义,只是巡视,也因此,严格意义上讲,如果言官和清流想要挑刺,也是能挑出来的。但昨日朝堂上,马嘉植一番谏言,结果太子竟然自请罪,还要缩减东宫的规模,这一来,所有京官都被震撼了,所有人都不想、也不敢背上“动摇国本”的罪名,何况太子抓的是贪官和奸商,掌握着大义,就更是没有人敢非议了。
京官静默,京师里的商人却都是忐忑,自从厘金税开征以来,真正按照朝廷规定,规规矩矩纳税的商人不是没有,但数量极少,大部分商人多多少少都有偷漏税的情况,而通州是最近的一个税关,很多商号在通州设置分号,一来为了接货方便,另一个是为了就近接触通州税官,拉拢关系,以便在税收方面能得到照顾。
而现在,太子到了通州,不但抓了通州税官,而且他们名下的分号掌柜也被抓了十几个。
消息传来,商人们三三五五聚在一起,商议对策。
这其中尤其以几家徽商最是惊慌,因为太子在通州查扣的商号,八成都是他们徽商的分号。
“老掌柜,这可怎么办啊?”七八个徽商聚到了领袖蔡其昌的府上,向他讨教。
蔡其昌名下的通茂粮行是京师数一数二的大粮行,虽然就蔡其昌本人来说,粮食并不是他最赚钱的生意,木材和钱庄才是,不过这并不表示他可以置身在“粮商”之外,相反,对于京惠商行在京师粮界横插一杠,还不鸟徽商,他心中是很不满的,不过经过李国祯事件之后,他清楚认识到了京惠商行的强大背景,此后只字不提“京惠商行”四个字,即便其他徽商不小心抬起,也会被他冷冷斥责。
此时徽商们都惶惶,蔡其昌表面镇定,心中却也是惊慌不已。
在商海里摸爬滚打了几十年,他鼻子最是灵敏,消息也最是灵通,他隐隐已经意识到,太子在通州的大动作,怕是冲着他们徽商来的。原因嘛,当然是因为京惠粮行的粮仓已经见底,平价售粮怕是继续不下去,而整个京营,能救京惠粮行,仓中还有大批粮食的就只有他们徽州的粮商了。
从原因想到结果,蔡其昌清楚察觉到了危险的临近。
虽然他通茂商号在通州是干净的,倒不是他多老实,而是他主要京营的三个品种,粮米免税,木材几乎很难逃税,钱庄又不经过运河,因此太子很难通过厘金税抓到他的把柄。可是古话说的话,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太子已经惦记上他们徽商的粮食,就算他能躲过厘金税,但他能躲过其他吗?
而众徽商却还没有想到这一点,只是一个劲的惊恐,担心太子会从分号查到总号,那他们就大祸临头了。最算没有牢狱之灾,怕也得不交欠税和罚款。
“都回去吧……”等众徽商说的差不多了,蔡其昌面无表情的端起茶盏:“天塌不下来的。”
虽然猜出了太子的用意,但蔡其昌并没有打算立刻投降,通茂粮行是他半辈子的心血,也占了他财富的一半,他实在不甘心就这么交出去,死马当成活马医,不管怎样,他都要再去尝试一下。
徽商都走了,只有一人留下了,那就是蔡其昌的亲家郑宏仪。郑宏仪在徽商中只算是一个小户,只因为他女儿嫁给了蔡其昌的次子,被蔡其昌扶持,生意才渐渐大了起来,也才有资格和其他徽商平起平坐,刚才众人都在之时,他不好意思的说,现在都走了,只剩他和蔡其昌两人,他也就没有什么好隐藏了,哭丧着脸,求蔡其昌拉他一把——太子抓了他通州分号的掌柜、账房和平素和他们商号来往比较密切的两个官员,京师徽商中,就输他情况最严重,因此他惶惶不已,但他又没有人脉,只能请亲家相助。
第六百八十三章 敬酒罚酒(1)
蔡其昌好不容易才把亲家劝走,然后令管家背了一份厚礼,急急去见吏部文选司郎中吴昌时。
吴昌时是首辅周延儒的亲信,甚至有一种传言吴昌时是周延儒的干儿,不管传言是真是假,但蔡其昌却知道,见吴昌时是真有效,和见首辅差不多,很多六部尚书都解决不了的问题,到吴昌时这里一送礼,三五天之内就能听到好消息,因此蔡其昌想到吴昌时那里探探消息,试试口风,看事情是否有转圜的余地?
厚礼送进去,吴府的管家也收了,就在蔡其昌以为马上就可以见到吴郎中之时,吴府管家却又笑眯眯地走了出来,拱手:“对不起老掌柜,我家老爷身体微恙,不便见客,你还是改日再来吧。”
蔡其昌心中那个恼啊,不见我干嘛收我的礼?但脸上却丝毫也不敢表现出来,恭恭敬敬的回礼,垂头丧气的转了回来,收礼却不见人,这种事情从来没有在吴昌时的府上发生过,难道事情真的已经到了无可转圜的地步,连首辅都不能说话了吗?
刚进了家门,管家就送上了一份请柬,打开一看,却是顺天府尹周堪庚发来的邀请,邀他今晚到富川楼,共商稳定京师粮价的大计。
“老爷,不止咱们,京师的粮商都收到了。”管家道。
蔡其昌将请柬慢慢合上,脸色发白。酒无好酒,宴无好宴,今晚的邀请就是一个鸿门宴啊。
……
黄昏,护卫太子的马队回到京师,没有回太子府,而是直接去向皇城,面见了崇祯帝,将通州一行的经过仔细讲诉。
对基层乃至朝中官员的贪腐,崇祯帝并非是一无所知,锦衣卫和东厂两套情报系统也不是白给的,民间那句话,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崇祯帝老早就听过,深知要每一个朝臣都清廉如海瑞,那是不可能的,水至清则无鱼,只要官员们不是太过分,朝臣能运转,他也只能假装不知,不然查将起来,满朝文武,怕是没有一人能站在皇极殿上了。
不过太子的回报,还是出乎他的意料,仅仅通州一处,照官员的交代和账目的审核,每月流失的税金就将近八千两,推之到整个大运河和全国,那不是几十万两?每年岂不是两三百万两了吗?
“这帮贪官污吏,一个也不能放过!”
“刑部,户部,都察院要严查!”
崇祯帝勃然大怒,立刻命令传内阁,刑部和都察院的人来见。
皇帝雷霆震怒,首辅周延儒等人都是战战兢兢,而太子提出的针对查缉人员的奖励制度,很快就得到了他们的赞同——其实太子之策并不新鲜,汉代就有针对走私“过关司所获者,三分其物,两分赏捉人,一分入官。”的律文。宋代元代也有类似的法律,但大明朝重农抑商,商税收的极少,对查缉奖励并不重视,虽然定有奖励制度,但额度却极其微薄,早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潮流。这个问题,并非没有朝臣提过,但都被糊弄了过去,今日皇帝震怒,太子提起,自然没有人敢反对。
户部尚书傅永淳甚至加码提出,各地税关,包括市舶税、茶税、盐税也都可以比照办理,都施行税金罚款五成交国库,两成官员,三成奖励最底层查缉人员的比例分成,以激励查缉人员加大查缉的力度,为国库增收。
不过周延儒却反对,认为各地情况不一,且查缉力量都不是太强大,良莠不齐,贸然实施,说不得会激起不必要的风波,还是应该先在厘金局施行,效果好了,各地准备充分了,再推广到全国也不迟。
左都御史李邦华也赞同。
崇祯帝本来也想要在全国推行,但听了周延儒和李邦华的话,渐渐冷静……
同一时间。
富川楼。
自从下午接到请柬,粮商们到处打听,想知道府尹大人为什么忽然要宴请粮商?大明衙门是最难保密的,很快众粮商就知道,今晚的东家并不是顺天府尹周大人,而是京惠商行的赵敬之,而赵敬之的目的是要向他们借粮!
第一反应,粮商们都是不想来的,但不看僧面看佛面,他们谁也不敢驳了顺天府尹的面子,不管内心里多不情愿,最后他们还是准时的出现在了富川楼。
顺天府尹,相当于是后世的北京市长,虽然只是一个从三品,但权力极重,从衣食住行到刑狱,京师百姓全在他的管控中,粮商们不敢不给面子,不过心里却都打定了主意,今晚只吃饭,其他事什么儿也不会答应,就算赵敬之说的天花乱坠,他们也不会借一粒粮食给赵敬之!
只有少数商人有所觉悟,想到太子殿下在通州的查缉,想着多少都得出点血,不然这个关卡怕是过不去了。
做东的赵敬之早早就站在富川楼的门口,身穿蓝色粗布长衫,脚蹬平底黑色布鞋,谦卑微笑的迎接每一个到场的同行。因为是同行,从年初到年尾又发生了这么多的故事,如果是平常人,相互见了肯定会有点尴尬,但商人就是商人,见了都是笑眯眯,好友一般的拱手作揖,仿佛他们和京惠商行根本没有发生过什么冲突。
“老掌柜……”几个徽商的簇拥下,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