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明英宗不在土木堡休息,而且兼程赶回居庸关,就不会有土木堡之变的发生了,而甲申之变时,如果唐通能坚守居庸关,李自成的兵马也根本不可能出现在京师城下,居庸关不可谓不险,但如果没有良将把守,也依然只会是一个吓唬人的花架子。
从营州到居庸关两百里,大明太子马不停蹄,过京师而不入,夜晚只在怀柔停留三四个时辰,终于在这天黄昏时,来到了居庸关。
昌平总督何谦带居庸关文武在关前迎接。
朱慈烺欣慰的看到,在他之前,虎大威,马科,唐通,白广恩和贺珍的三千营,都依照他的命令,在今日黄昏之前赶到了居庸关,杨轩的千总队也已经在十里之外,刘肇基率领的两个千总队应该也快到怀柔了,他调遣的救援宣化和防御居庸关的兵马,基本已经到位。
所有人都面色凝重。
因为军报刚刚传来,今晨,建虏大军从青边口突破,到中午时,建虏大军已经全数从青边口入关,并且兵分数路,一路向宣化,一路杀向了张家口,另有两路四处劫掠,途径的一些堡子,大部分都为建虏攻破——建虏没有直接攻击张家口,而是从张家口周边的长城突破,这一点并不意外,意外的是,建虏选择的是青边口,更意外的是,青边口居然连一夜都没有抵挡住。这一来,朱慈烺谋划的救援张家口的策略出现了巨大的变化,能不能救援张家口,已经变成了一个疑问。因为在张家口之前,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地方,宣化。
“宣化情况如何?”勒住战马,朱慈烺第一句话就问宣化的情况。
“朱之冯已经收拢人马,据守宣化,虽然有建虏游骑在宣化周围游弋,但宣化并没有被包围。宣府总兵周遇吉已经率兵从独石口返回,最迟今晚就可以到龙门卫。”何谦回答。
龙门卫在宣化东边,距离宣化七十里,是宣府十五卫之一(今河北赤城县西南龙关镇)。
朱慈烺点头,宣府局势的变化虽然比他预想的要糟,但远没有到糜烂的程度,建虏虽然破了青边口和附近一些小堡子,但一些大的卫所依然在坚守,当然了,这和建虏攻击的重点不在这些卫所,而是集中在张家口和宣化有关。
现在就看张家口和宣化能不能守住了。
比起张家口,其实朱慈烺更担心宣化。
宣化是宣府镇治所在,虽然城墙高大,易守难攻,但城中兵马太少,朱之冯又是文官,对他的守城能力,朱慈烺心中是怀疑的。
至于张家口,朱慈烺坚信马进忠最少能坚守两日。
因此张家口不急,真正急的是宣化。
进到居庸关,顾不上欣赏关城的雄伟和险峻,朱慈烺立刻召开军议,讨论应对建虏之策。
原本,众将对建虏都颇有畏惧之心,尤其是唐通和白广恩这两位是从松山的尸山血海中爬出来的侥幸者,每每提到建虏骑兵都是心有余悸,根本不敢和建虏硬拼,但潮白河大胜和墙子岭的围歼,提振了他们的心志,也振奋了他们的军心。原来,建虏八旗也并非那么强,只要谋划得当,取胜并非遥不可及。死在潮白河边的满达海,在墙子岭投降的阿巴泰,他们身边的护卫哪一个不是建虏最精锐的白甲兵,最后还不是被全歼?
因此,众将发言踊跃,纷纷请战要救援宣化——经过潮白河和墙子岭之战,这些将领对太子的统帅能力已经完全认可,加上太子是国本,未来的皇帝,在太子面前肯定是不能“怂”,不管心里的真实想法,表面上肯定都要“勇”。
朱慈烺却很冷静,他清楚知道,即便帐中聚集了大明最精锐的一批骑兵,但想要同建虏大军面对面的硬拼,也是不能的,何况宣化距离居庸关一百八十里,骑兵驰援最少需要一天半,如果半路被建虏的优势骑兵截击,情况就危险了,所以救援宣化必须谨慎。
从居庸关救援宣化,有两条路,从居庸关,八达岭,延庆右卫,到保安州,就可以直达宣化,这乃是大明的官道,可以称之为左路,但宣化被围之后,建虏对这条路一定会有所防备,如果大军径直前往,说不得半路就会中埋伏,另一条则是从八达岭走延庆左卫,经云川所,李家堡,从鹞儿岭方向支援宣化。这一条称为右路。
经过半个多时辰的讨论,众将大部分都支持走延庆左卫,也就是从右路行军,不止是因为延庆左卫地势比较险要,利于防守,更因为从李家堡之后,可以和周遇吉的宣府兵汇合,双方合兵一处,可对建虏形成更大压力。
朱慈烺不说话,只把目光投向参谋司。
参谋司李纪泽站起,小心翼翼,将参谋司的方案说出。参谋司的方案,算是结合两方之长,先走左路,通过官道,从居庸关快速到达保安州(今河北省涿鹿县城,距离宣化八十里),然后从保安州分兵,疑兵沿着官道向宣化进发,主力则绕道李家堡,和周遇吉汇合。
听完参谋司的方案,众将都是赞同。
最后,结合最新的军报和参谋司的草案,朱慈烺定出了一个援救宣化的计划。
“啊?”
听到太子要亲自领兵出居庸关,往宣化而去,帐中所有人都是大吃一惊,从何谦以下,都有人全部都跪下了:“殿下,万万不可啊~~”
居庸关之外,延庆右卫的前方有一个小地方叫土木堡,那是大明从开国到现在,最惨痛的历史教训所在地,也是最大的耻辱,勋贵武将在那一战中全军覆没,大明皇帝明英宗更是被敌虏掳走,若非于谦在京师力挽狂澜,大明百年的历史可能就要改写了,也就是从那以后,在没有人敢建议皇帝御驾亲征,只恐重蹈土木堡的覆辙。直到今年五月份,开封之战时,大理寺卿凌义渠冒天下之大不韪,提出由崇祯帝亲征,才算是打破了这一惯例,但凌义渠在提出此议时,就已经做好了下狱甚至是身死的准备,由此可知,建请皇帝御驾亲征是大明臣子根本不能碰触的禁忌,因为很有可能会将皇帝置于危险之中。
现在,虽然不是众将建请,而是太子提出,可一旦出了事,在场所有人都是死罪难逃,即便太子最后平安,但此事传回朝中,也必然会掀起一场轩然大波,太子坚守居庸关已经是不易了,何敢再让他到宣府冒险?你们这些臣子是做什么的?言官朝臣,乃至陛下都必然愤怒,此时跪地的每一个人都逃脱不了言官的弹劾和陛下的责罚——置储君于危险,亦是死罪。
也因此,没有人敢同意,朱慈烺一提出,所有人就都脸色大变,跪在地上连连叩首,尤其是昌平总督何谦,他是场中文官之首,朝廷降罪,言官弹劾,他一定是第一罪。
何谦跪在地上,砰砰磕头,纱帽都掉了。
众人的表现,朱慈烺不意外,他知道,他想要亲自出居庸关,不是容易的,但他必须出,不然几个总兵一团散沙,没有人能统领,他们明着去救宣化,大概率磨磨蹭蹭,甚至有可能会半路折返。所以他必须亲自去督阵。
另外,他已经仔细想过了,只要小心谨慎,未必就会有多大的危险,毕竟多铎率领的六万人马可不是当年鞑靼也先的二十万,张家口和宣化两处分兵,再加上抢劫的,任何一路都不会超过三万,而从居庸关往西,从从延庆左卫,延庆右卫,到保安州,都还在大明手中,虎大威等人的骑兵一共有八千,自保还是不成问题的。
最重要的一点,只有他随着众将一起出关,救援计划才有成功的可能。
坐在帅案后不动声色,等众人劝谏的差不多了,朱慈烺才淡淡说道:“都起来吧,你们的意思本宫都明白。不过本宫并非是要到宣化前线,而是要到延庆右卫,延庆右卫距离居庸关五十里,距离宣化不过一百里,无论前进或者后退,本宫都游刃有余,再者,本宫相信我大明将士的能力,八千精骑兵,难道连本宫的安全都保证不了吗?!马科,你是山海关总兵,我问你,本宫随你一起出居庸关,不过一百多里的路程,如果有危险,你山海关的精骑能护送本宫回居庸关吗?”
马科是一个直肠子,没什么心眼,想也没想就回答:“能,就是死,臣也护送殿下回居庸关!”
“很好,唐通你呢?”朱慈烺看唐通。
唐通犹豫了一下,看一眼何谦,“臣誓死保卫殿下,但使臣有一息,就绝不叫建虏碰殿下一毫!”
“虎大威,白广恩,贺珍?”朱慈烺一一问。
所有人都是发誓。
朱慈烺微笑点头,目光再看向何谦:“何制台应该放心了吧?”
何谦却仍不放心,拱手,焦急道:“殿下千金之躯,怎可以身犯险?如果殿下担心宣府战局,臣请命,愿为先锋,亲率大军,以解宣化之围!”
朱慈烺摇头:“你刚才说了,建虏现在并没有围困宣化,何来宣化之围?本宫并不是以身犯险,不过是一个统军大将的本分而已,再者,宣化再危险,还能危险过开封吗?开封本宫不惧,宣化又有何妨?”
“殿下……”何谦不能赞同,激动的叩首。
朱慈烺打断他的话,断然道:“不要说了,我意已决,就这么定了,至于朝中的弹劾,本宫已经写奏疏向陛下禀明,尔等不必担忧。”
第六百六十三章 土木堡
除了亲自领兵出关,朱慈烺的另一个命令是,从宣化以东,所有一千人守军以下的堡子,全部放弃,士兵就近进入附近的大堡子,粮草要全部带走,带不走的要烧毁。靠近居庸关的,哪怕是一千人以上的堡子,也要全部放弃,所有士兵都退入居庸关——这个命令不是现在,而是在来时的路上他就发布过了,今晚又再一次的强调。
此外,朱慈烺还给宣府总兵周遇吉发去密令,要其到达龙门卫后按兵不动,不得孤军救援宣化,先固守龙门卫,再等待后续的命令。
军议结束,不顾风尘和疲惫,朱慈烺夜巡居庸关。
前世里,朱慈烺是一个残疾人,没有机会游历祖国的大好河山,但居庸关之险却是久仰大名,今日一见,果然是名不虚传,真的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明成祖朱棣曾说,“居庸关路窄而险,北平之禁喉也。百人守之,万夫莫窥,必据此乃可无北顾。”一点都没有错,守卫居庸关的兵马并不需要太多,只要有一颗坚定的心志,不犯错,就足以将十数倍的敌人挡在关下。
何谦虽不是大才,但还算是一个尽职的官吏,由他统领各军,坚守居庸关,朱慈烺还是放心的。
凌晨,八千精骑护卫着朱慈烺离开居庸关,往延庆而去。
城门前,送行的何谦欲哭无泪,只能一再叮嘱各位总兵,为了朝廷为了社稷,诸位一定要保证太子殿下的安全。
各个总兵都是凛然。
为了保证太子安全,比较熟悉这一代的唐通率部为前锋,白广恩次之,四面都派出侦骑,然后才是马科虎大威贺珍保护太子殿下的主力大军。晨曦之中,八千骑兵,沿着官道急急而行,没有打旗帜,只有马蹄声密集连绵。
出居庸关,天色大亮时到榆林堡。
照太子撤退的命令,榆林堡此时已经是一座空堡,周边一个人也没有——听到建虏从宣府入塞,即便没有官府的命令,这些居庸关附近的百姓也都知道要逃进居庸关。
上午到延庆右卫,延庆右卫是一千人以上的大堡子,不过其距离不过四十里,也在撤退范围内,此时也已经是一座空堡了。众将都请太子进堡休息,朱慈烺却没有同意,只在城外休息了半个时辰,就令大军继续前行。
军报不住传来,说建虏大军已经出现在宣化城下,张家口正在激战,宣大总督张国维在万全左卫一代集结兵马,同时急调大同总兵姜瓖北上,准备援救宣化。朱慈烺听了忧心,急令人向张国维传令,令其固守万全左卫,以防止建虏蹿入大同山西镇为第一要务,非有命令,不得向宣化救援。
而出延庆右卫不远,沿着官道走出十余里,前方出现一座土堡、李纪泽小声说道:“殿下,那就是土木堡。”
朱慈烺抬头远望,只见土木堡南北宽约一里,东西长约二里,夯土城墙约有二丈,是一座典型的北地军事要塞,不过自土木堡之变后,蒙古人再没有机会能突入到大明腹地,加上朝廷财政困难,有限的银子都花到了长城上,作为内陆防守的土木堡,根本不受重视,因此年久失修,加上冬季萧瑟,一眼望过去都是破败的迹象。
土木堡扼守通往居庸关的官道,平常驻有两百军户,实际守兵在三百人左右,但现在都已经撤往居庸关,堡子里空无一人,只有城头一杆孤独的旗帜在飘扬。
朱慈烺颇为感慨,正想要说话,忽然听见马蹄声急促:“报~~”一个探马从前方急急而回,从他疾驰的马速和焦急的声音就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