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崇祯十五年- 第4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所以思前想后、权衡利弊之后,朱慈烺决定放弃铁模铸炮法。
  一切就遵照前世的历史,让铁模铸炮,两百年后再出现吧。
  朱慈烺从袖中又取出一张草图:“汤神父,青铜小炮的轮子,我想制造的大一点,高一点。另外,炮上前方要套一木板。”
  汤若望接过草图,微微吃惊:“这么大啊。”
  这个时代的大炮,不管城头炮还是野战炮,轮子都不大。在朱慈烺的印象里,其后一两百年中,最好的野战炮当属拿破仑炮,而拿破仑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轮子巨大,发射弹丸16磅的大型拿破仑炮,左右车轮直径57英寸,差不多有一人高。轮子大了有很多好处,最大的好处通过能力强,小沟小堑的都能推过去。
  而此时大明的火炮,轮子都很小。
  城头炮也就算了,但野战炮必须用大轮子。
第六十七章 引进人才
  汤若望细细一想,立刻就明白车轮大的好处了,至于炮身前侧所套的木板,可以抵挡弓箭和火枪,保护炮手的安全,这两项设计让汤若望惊讶不已。
  “王子殿下,这图谁画的?”汤若望瞪着蓝眼。
  朱慈烺笑:“和刚才那张棱堡图,都是一起的。”
  “上帝啊。”
  汤若望又是祈祷。
  “汤神父,现在在我大明传教的西洋教士有多少?”等汤若望平静之后,朱慈烺换一个话题:
  听到此问,汤若望精神一振,比起铸炮修城,传播上帝福音,才是他最在意并可以为之献出生命的事情。
  “34人。”
  “哦,有点少啊。”朱慈烺轻轻叹。
  全国那么多的省份,算起来,一省才一两人。
  “看来罗马对我大明不甚重视啊。”朱慈烺轻声说。
  汤若望赶紧辩解:“殿下误会了,教皇对大明重视的很,每年都会派教士到大明来传播福音,而每一个在大明有所成绩的教士,教皇都会亲自为他们祈祷,并向上帝报告。”
  “我看还是不重视,我大明这么大,最少应该派三到五百名教士。”朱慈烺淡淡说。
  汤若望激动起来:“殿下说的很对,我也是这么认为,但有些地方的百姓对我们传教士还是不能接受,甚至非常敌视,用魔鬼形容我们。”
  “那是因为没有了解,只要令官员多加宣传,向百姓解释清楚就可以了。”
  “谢殿下,上帝必保佑殿下。”汤若望很激动,不是因为朱慈烺承诺了什么,而且感觉这个未来国王对天主教的态度,比当今国王还要友好,如果发展成教友,日后一旦登基,天主教不就成了国教了吗?就像在他老家欧洲,每一个国王都是天主教的信徒。
  “汤神父不必激动,我是有条件的。”朱慈烺表情严肃起来。
  “殿下讲。”
  “所有来我大明的传教士,都必须是学者,须有一项专长,土木、冶金、医学、数学、天文,什么专长都可以,只要是现在在欧洲实兴的科学,我大明都欢迎,那些什么也不会,只会念经的神父,我大明一个不要。除了传教,每位神父都得像汤神父这样,将所学知识传授给大明的士子,如果汤神父能答应,我可以保证,朝廷一定会大力支持教会在大明的传播,而如果有一天,大明的每一位士子都能精通一门从西洋传来的科学,那我就相信上帝的神威,加入天主教,接受上帝的福音。”
  清末时,清廷派小留学生到国外学习,但那时清朝科技已经落后西方三百年,想追也追不上了,但此时不同,各种科学在欧洲刚刚兴起,都还处于奠基阶段,只要敞开这扇门,将这些先进理念传播进来,以明朝士子们的聪敏,延续甚至超越欧洲科技的发展,并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
  科技的落后,从来都不是某一个方面,某一点的落后,而是从上到小,从观念到认识的落后。在华夏,很多基础科学一直都被划为下贱者的工作,只有读书高,但读书读的都是风花雪月的诗文,对科技生产一点帮助都没有,所以严格意义上说,华夏科技的落后,其实是观念的落后,这一世,朱慈烺要想改变这一点,除了改革科举制度之外,引进先进科学更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和清朝不同,明朝学风一直都很开放,只要有先进科学传播进来,不需要朱慈烺倡议,就会有很多士子去学习。
  “上帝啊!你没有骗我吧?”
  汤若望跳了起来,激动的脸色涨红,到大明传教三十年了,今天是他最兴奋最高兴的一天。
  “当然!我可以发誓!”
  朱慈烺离开教堂时,汤若望脸上的激动还没有退去,手指在额头和胸前不住乱点,一直在祈祷,等朱慈烺一离开,他就跌跌撞撞的往教堂里面跑:“快,我要给罗马写信……”
  朱慈烺心中默念:上帝啊,请原谅我,我并不是故意想要欺骗你。
  蓟州。
  尖刀切下,高文采的半个耳朵已经脱离了耳根。
  高文采惨叫不断,疼的都快要晕过去了。
  “住手!”
  冷冷喝茶的少东家终于是说话了。
  刀疤脸意犹未尽的把尖刀收了回来。
  四个按住高文采的护卫嘿嘿怪笑的松开了手。
  高文采一下就跌倒在地上,捂着耳朵,疯狂的打滚:“疼死我了,疼死我了!”
  声音凄惨,鲜血从指缝间不断流出,流的手上地上到处都是。
  房间里的人却都是笑,没一个人同情。
  “给他包一下。”
  少东家冷冷撂下一句,迈步离开房间。
  听到此言,高文采暗暗的松了一口气,刚才的这一切,果然是威逼试探。一时间,耳朵的痛疼好像也减弱了很多。
  “快快,老八,快给他上药!”
  秦师爷疾步走上来,一边搀扶高文采,一边急急招呼商队里的医生。
  一个留着八字胡须,一脸奸笑的老头走上前来,为高文采包扎伤口,高文采咆哮的推开他,跳起来,捂着耳朵,踉踉跄跄的往外跑。虽然过关了,但该演的戏,还是要接着演。
  “你他么给我站住!”
  刀疤脸山一样的身躯堵在了门口,把玩着手里的尖刀,一脸狞笑:“小子,你以为这是逛大街呢?想逛就逛,想走就走?”
  高文采吓的退了两步,牙关打颤:“你,你,我不干了还不行吗……”
  “不行!”刀疤脸瞪眼。
  秦师爷一脸歉意的劝:“老弟,实在对不起,事先没有跟你说清楚,这是进我们商队的规矩。”
  “这什么规矩啊?我耳朵都没了……”高文采哇哇哭。
  “放心。”医生老八凑过来,嘿嘿笑:“你耳朵没不了,我保证原样给你缝上去。”
  “不,我不干,我要走!”高文采摇头。
  “你要是走了,你耳朵可就真没了,方圆百里,除了老八之外再没有人能帮你缝上耳朵。”秦师爷叹口气:“老弟,听哥哥一句劝,留下来干吧,亏不了你。”
  高文采呆愣了一会,捂着耳朵,蹲在地上呜呜哭了起来:“我这是遇的什么事啊?”
第六十八章 西出阳关
  高文采呆愣了一会,捂着耳朵,蹲在地上呜呜哭了起来:“我这是遇的什么事啊?”
  老八取出银针,绢线,还有麻药。
  想不到一个山西商队的赤脚医生,居然也会熟练的使用缝合术,高文采微微吃惊,据他所知,这种医术刚从西洋传来不久,目前只太医院的医生会使用,连大明军中的军医,都没有完全普及呢。
  关于缝合术,明代医生王肯堂《外科证治准绳》中有详细记载,“凡耳砍跌打落,或上脱下粘……看脱落所向,用鹅翎横灾定,却用竹夹子横缚定,缚时要两耳相对,轻缚住”。还说:“缺耳,先用麻药涂之,却用剪刀剪去外些皮,即以绢线缝合,缺耳作二截缝合。”
  《外科证治准绳》成于万历三十年,缝合术其实已经在民间使用很多了。
  接下来的三天里,山西商队一直停在小村里没有走,倒不是为了给高文采养伤,而是因为过关的手续迟迟没有办下来,少东家很着急,每天都在房间里摔东西,吓的秦师爷和刀疤脸都不敢靠近。
  而高文采也终于知道了少东家的名字。
  少东家叫梁怀远,其父梁嘉宾是山西八大家商人之一,梁嘉宾年纪大了,生意上的事情已经全部交给了儿子梁怀远。在山西八大家中,生意最大最好的是范家范永斗,其次是王家王登库,梁家的生意只能排在五六位,梁怀远年轻气盛,竭力想把自家的生意做大,对一些范家王家垄断的生意,他也想要插上一腿,引起范家王家的极度不满,有传言两家已经联合起来,要置他们梁家于死地。
  梁怀远很警惕,他对高文采的试探,并不是害怕高文采是锦衣卫,而是担心高文采会是范家王家派来的奸细。
  这一趟的生意非常重要,梁怀远足足筹备了三个月,不想还是出了意外,先是跑了两个马夫,接着关口那边也遇上了阻碍,三天时间里,梁怀远已经往关口跑了四五次了。
  “听说有一个大官这几天正在长城边巡视呢,咱们估计还得在这里停两天。”商队里,有伙计小声议论。
  三天后,梁怀远从关口返回,一脸喜色,看来,终于是可以出关了。
  第四天半夜,高文采被人叫醒。
  “快点,我们要出关了。”
  高文采如释重负,终于可以出关了。
  或许是因为心有歉意的缘故,秦师爷对高文采颇为照顾,不但送了高文采一顶大帽子,以遮住裹着厚厚纱布的左耳,出关时,他把高文采的马车安排在商队的中部,前后都有人照应。
  凌晨时分,高文采随着山西商队从黄崖口出关了。
  出关前,高文采贪婪的吸了几口关内的空气,眺望着眼中的大好河山,心想:此一去,不知道还能不能回来?一种压抑不住的酸意,涌上鼻尖,眼眶一红,眼泪几乎都要掉下来了。
  不过他很快就坚毅起来,转身目向关外,一甩马鞭:“咑!”
  商队逶迤远去,将关墙抛在身后……
  京师。
  从教堂离开后,朱慈烺返回皇宫。路上,田守信小声的向他汇报了被裁撤老弱在兵部门口聚集闹事的情况,他心中有数,他担心的不是这些人闹事,而是有心人会利用此事,挑战他整顿京营、去汰老弱的政策。
  也幸亏他是皇太子的身份,不然还真不一定能压住。
  田守信道:“还有,奴婢已经打听清楚了,言官们每天下午都喜欢到城东的富川楼喝茶。”
  朱慈烺笑一笑,低声吩咐了田守信两句。
  “明白了,奴婢这就去办。”
  ……
  “春哥儿,你今日早朝说的那些话,是谁教给你的?”周后已经等太子很久了,一见面就迫不及待的问。
  今日早朝,朱慈烺的一番大论,不过轰动了朝野,整个皇宫也都已经传开了,太监宫女都称赞太子爷是敏而好学,聪慧绝顶,周后却知道自家儿子的脾性。脾气有点小倔,也有点小聪明是真的,这些日子也长进不少,但如果说春哥儿能说出朝堂上的那番话,将满朝文武辩的哑口无言,她却是不敢相信的。
  上午,周后把掌印太监王之心招来,亲自询问今日早朝的经过,王之心详详细细的说了,甚至将太子在殿中的大言都一字不差的阐述,周后听了惊奇,但却也不得不信。
  “没有人教,都是儿臣这些天看书悟出的道理。”
  朱慈烺一本正经的回答。
  周后盯着他,欣慰的叹息:“我儿真是长大了啊。有些道理自己就懂了,不过朝堂不是一般地方,有些话是不能轻易说的,即使身为国本,也不能妄言,下一次如果你有什么意见,先跟母后讲,好不好?”说到最后带着哀求。
  朱慈烺点头,反正他该讲的都已经讲了,一时半会不会再有什么新鲜的主意,就算答应了母后也没什么。
  见儿子答应,周后欣喜的抱住他,在他额头上亲了一下,眼有欣慰的道:“我儿就是聪明!”
  朱慈烺却有点蒙,老实说,被周后拥抱的感觉很美妙,软软地,香香地,但却又有点不对劲……
  进罢午膳,朱慈烺的疲惫涌上心头,哈欠连天,两眼直打架,坐都坐不直了,连长平公主跟他撒娇,他都没有听见,气的长平公主在他胳膊上拧了好几下,骂他是懒惰的太子哥哥。周后见了很是生气,连连斥责长平不懂规矩,骂得小丫头都快要哭了。幸亏定王从中撮合,一边劝母后,一边安慰妹妹,事情才平息下来。
  始作俑者朱慈烺却没有什么感觉,他脑子晕晕地只真想要大睡一场,以弥补昨晚的亏欠——穿越而来,他最不能适应的就是这个时代的作息时间,早上五点就起床,晚上十点不到就睡觉,这完全跟他前世的作息时间相反啊,今天起的早,所以他现在非常的困,但却不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