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息了,不过精神看起来尚好。
宋应星还是那般清瘦,不过眼圈也微微发黑,看来也是有段时间没好好休息了。
朱慈烺心中感动,不等二人叩拜,就急忙下马箭步上前,一手托住一人的臂:“两位免礼!”
进入火器厂,朱慈烺直奔右边的那一处大宅院,那是火器厂的研发部,所有新产品包括遂发枪和手榴弹都在大院中进行最初的实验和组装,大院门口不但有挎刀的火器厂守卫,还有两个锦衣卫日夜驻守,任何人不经允许靠近大院,都格杀勿论。
“殿下。”
毕懋康亲手将制造出来的第一支遂发枪交到朱慈烺的手中。
虽然西洋精铁还没有送到京师,但时不待我,朱慈烺派人在京师各大商铺搜集到了十几斤,全部交给毕懋康以制造燧发枪机的主弹簧。经过一个多月的实验和折腾,终于做出了第一支样品。
其实遂发枪和火绳枪整体结构并不差多少,遂发枪更精细一点,而铳管和枪床是可以通用的,不同的是点火装置,火绳枪是蛇口压火绳,遂发枪则是改成了击锤砸火石,简单讲,遂发枪的基本结构如同是一个打火机,利用火石撞击产生火花,引燃火药,进而将子弹从枪膛之中推射出去。
遂发枪的设计和制造都不是难题,难点在于主弹簧的制造。
弹簧有力才能产生足够的击打力,也才能产生火花,但弹簧不是随便能造的,不说现在,就说到了清中期,弹簧也是一个新鲜玩意,毕懋康这一个多月以来,折腾的就是弹簧,虽然他早知道,弹簧需用西洋精铁制作,但实际制造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就如前世里山寨西方的小玩意一样,看起来一模一样,但使用起来却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
弹簧两个要求,一个是有力,另一个是耐用。
为了达到这两个要求,毕懋康这一月以来,将几十斤的西洋精铁熔了造,造了熔,最初之时,他改变钢丝的粗细,缠绕的角度,想尽各种办法,但却始终做不出合格的弹簧,不是弹力不够,就是容易折断,又或者太过粗糙,无法在遂发枪上使用,直到无计可施的时候,他才猛然想起了太子的叮嘱。
对于弹簧的制造,从一开始朱慈烺就不敢轻忽,他把自己脑子里关于弹簧的一些记忆一股脑的全写在了几张大纸上,交给毕懋康——只恨他前世是一个历史爱好者,对五金机械没有涉猎,对弹簧的了解只有这么多了。
毕懋康虽然是恭恭敬敬地接了,但并没有太在意,也没有太仔细看,他并不觉得太子对弹簧的了解会超过自己,直到陷入困境时,他才将太子的叮嘱拿出来看,然后越看越觉得有道理,尤其是太子提出,弹簧有两种缠绕办法,一种热缠,一种冷缠,方法不同,弹簧的弹力和耐力也随之不同,朱慈烺不能肯定遂发枪使用哪种弹簧更好,他提出方法,希望毕懋康具体试验。
朱慈烺的条子令毕懋康茅塞顿开。
很快,他就做了十几个不同的钢弹簧,又试着用了冷缠,高温淬火,中温回后,最后终于造出一个弹力大小合适,并且最为耐用的样品。
激动狂喜的同时,毕懋康对太子的博学,又佩服又感激,同时也有点自责,如果早点重视太子的建议,也许早就把弹簧造出来了。
在制造弹簧的同时,遂发枪其他的各个零件都已经按他的图纸,铸造出了不少,第一支遂发枪顺利的组装,不过惊喜之余,另一个问题也随之以来。
那就是如何将所有的弹簧都做到大小一致,性能一致,保障了大规模生产出来的弹簧能装配到任何一支遂发枪上?
虽然兵杖局火器厂拥有天下最好的匠人,将弹簧做的大小一致并不是做不到,不过那样一来,速度就无法保证,估计一个月也做不到多少,虽然太子没有说,但毕懋康却能感觉到太子对遂发枪的急迫。
正当毕懋康又陷入困境之时,宋应星将一个小机械送到了他的眼前。
缠弹簧机。
原型是中国南方编织丝绸所用的木制的一种小机械,名曰缠丝机,一柄木把,一边摇一边缠丝,宋应星的《天工造物》里有记载,宋应星稍微一改装,由木制变成铁制,用来缠弹簧,极为合适。
因为是机器缠,所以缠出来的弹簧不会有太大的差异,可以装配到任何一支遂发枪上。
这当然也是朱慈烺的安排。
同时这也是朱慈烺要把宋应星和毕懋康都安排在火器厂研发部的原因,宋应星和毕懋康都是这个时代少有的技术人才,都有专门的著述,将他们两人安排在一起,相互探讨,互通有无,绝对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百八十章 火枪量产
宋应星现在肩负三个任务,第一是京郊的水利工程,第二是新型农作物的推广,第三是水里锤锻机的研发。京郊的水利工程已经进入正途,有工部的两个主事主持,他已经不必每天都到现场了,新型农作物的推广正在编写书籍,最后一项水利锤锻机的研发,是他近期工作的重点,而在这间隙,他为毕懋康改造出了一台缠弹簧机。
到此,弹簧制造才算是成功。
毕懋康对遂发枪有长期的研究,又有宋应星这样的机械达人,两者相加才有今日的效果,否则还真不能这么短的时间里造出合格适用的弹簧。
“好铳!”
朱慈烺端着遂发枪爱不释手,手指叩动扳机,啪啪,弹力不大不小正合适,而且可以清楚的看到火石碰撞火门溅起的火星。
只空枪不行,还需要看实弹。
朱慈烺要亲自试枪,众人连忙劝阻。
“刘公公,这是你火器厂出产的第一支遂发枪,难道你对它没有信心吗?”
“毕先生,你是遂发枪发明者,难道你认为它会炸膛吗?”
朱慈烺连续两问,又笑道:“如果本宫连一支遂发枪都不能驾驭,未来又岂能驾驭天下?”
但刘若愚、毕懋康和宋应星却仍然不同意太子试枪,三人带着火器厂的官吏跪成一片,拼死拦阻。如果军中的将官,朱慈烺早就严词训斥了,但面对两位老先生,他却不能强来。
转头向后看了一眼,朱慈烺将手中的遂发枪交给一人:“佟定方,你来!”。
“哦……”
小将佟定方没想到太子会令自己试枪,虽然他在辽东接触过不少火器,也使用过火绳枪,不过他对火绳枪的评价并不高,一来装弹太慢,一发子弹还没有打出去呢,敌人就贴到脸上了;二来威力不大,无法击穿建虏的重甲;三来他少小学习弓箭,是神射手,弓箭在手中如同是长了眼睛,想射哪就射哪,有如此本事,自然对火器就不那么重视,平常自然也就不太喜欢使用火器。
朱慈烺像是知道他对火器的轻视,所以要令他试枪。
佟定方双手接过遂发枪。
毕懋康的侄子毕登瀚帮着装好火药。
四周火把通明。
佟定方举枪瞄准。
“砰!”
一声枪响,没有击中木靶,铅弹擦着木耙飞过去了,将对面的墙壁打的火星四溅。
虽然没有中的,但现场众人却都已经感受到了遂发枪的威力了。
改进了火药配方,用了新式的火药,枪膛打造又严格要求,而且照皇太子的建议,配备了新式的更接近于现代步枪的枪托,稳定性更好,后座力更容易被吸收,如此一来,士兵更容易操作。
没有打中木耙,佟定方闹了一个大红脸,他是射箭手,百步之内从没有脱靶的时候,何况鸟铳的木靶远比弓箭的环靶更长更宽,想不到却“丢人”了。
“毕登瀚,你来一发。”
朱慈烺看了佟定方一眼,深意一笑,又令毕登瀚试枪。
作为毕懋康的侄子,每天都在琢磨遂发枪,毕登瀚对遂发枪的熟悉程度不在叔叔之下。得了太子的命令,他熟练的装好火药,举起枪,稍微一瞄,砰的一声,八十步外的木靶被打的粉碎。
“好。”众人齐声叫好。
佟定方脸更红了,他是武将,但想不到在鸟铳的使用上竟然不如火器厂的一个文官,实在是丢人啊,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把鸟铳练好了,免得下次再丢人
亲眼见到遂发枪,又问了遂发枪的产量之后,朱慈烺心情大好。
自从毕懋康到了火器厂后,火器厂就停止了火绳枪的生产,只专心打造铳管并依照毕懋康的图纸,铸造遂发枪的各个零件,三千多名工匠,连续加班一个月,到今日已经铸造出了足够三千支鸟铳使用的零件,铳管也打造了将近一千五百支(平均一天能打造五十支),接下来就是大批量的装配生产了。
照刘若愚的估算,到五月初,火器厂一共可以生产三千支的遂发火铳。
精武营现在有九千精锐,照朱慈烺的谋划,其中要有四千名的火枪兵,再配上神机营一千火炮兵和三千营的一千余骑兵,未来这一万一千人将是决战开封的主力。
所以鸟铳一定要足额配备,但朱慈烺也知道,照火器厂现在的产能,两月的时间生产三千支鸟铳已经是竭尽全力了,如果一劲催促,质量难免就会有所松懈,因此朱慈烺没有催促,只点头赞许。
朱慈烺对毕懋康和宋应星道:“遂发鸟铳对我大明至关重要,明日我就上疏圣天子,为两位先生请功!”
得了太子的夸奖,两位老先生都是激动。但不是为了功名,而是为了感恩。
他们两人都六十多了,到他们这个年纪,对功名利禄早已经没有太多的奢望了。
他两人一生仕途坎坷,几起几伏,毕懋康更是在家闲居将近十年,穷困潦倒,若非太子青睐,不要说为朝廷立功,恐怕连温饱也是问题,如今在火器厂发挥长才,报效朝廷,做出的成绩能被太子肯定,对他们来说,这已经是莫大的荣宠了,如果再被圣天子肯定,他们两人就死而无憾了。
“还有刘公公你,你也是大功一件!”朱慈烺又看向老太监刘若愚。
在太子和两位老先生交谈之时,刘若愚站在一边,沟壑纵横的老脸满是平静,听到太子的夸奖,惶恐的躬身。
遂发枪成了,朱慈烺谋划的另一件利器手榴弹呢?
其实手榴弹七天前就已经成了,但因为太子殿下不在京师,所以刘若愚还来得及禀报。
三个黑漆漆的的带有龟纹、圆柱形的、一掌可握的手榴弹放在桌上,下方有一根清楚的引线。
朱慈烺抓起来掂了一下。
刘若愚还好,田守信却是紧张的屏住了呼吸。
这黑乎乎的家伙可是一个危险品,如果在太子手中出了什么意外,在场的人可都万死莫恕。
朱慈烺掂了两下觉得还好,抓手实在,份量大约在三斤左右,比现代手榴弹重了差不多三倍,没办法,在火药不纯的情况下,要达到一定的威力,只能加大重量,增加火药量。
不过三斤重的大铁蛋子,肯定是扔不了多远的,临阵遇敌时,只能近距离的使用。同时士兵也携带不了多少,一人只能携带一颗。
第三百八十一章 李岩其人
即便如此,这也已经是超前的发明了,想到那种敌人千军万马冲来,我军一阵手榴弹,将之炸的七零八落、血肉横飞的场面,朱慈烺就激动无比。
“威力如何?”
朱慈烺转看刘若愚,眼睛里有藏不住的兴奋。
“回殿下,杀伤距离约在三到四步,绑在狗身上可炸得血肉横飞。”刘若愚回答。
三到四步,比之现代手榴弹的威力实在是差的太远,不过在这个时代应该已经足够了。
狗能被炸的血肉横飞,披着盔甲的人就算不血肉横飞,估计也难逃一死。
“很好,但质量一定要保证。”朱慈烺提出重要关键
“是,奴婢必竭尽全力。”刘若愚躬身。
朱慈烺点头,仰望夜空:“今日太晚了,明日到城外大校场,本宫亲眼看威力如何?另,凡参加研发的工匠,每人赏纹银十两,骨干工匠赏二十两。”
“遵命。”刘若愚躬身。
“另外几项可有进展?”朱慈烺问。除了遂发枪和手榴弹,火器厂还担负着铁脱硫、铅弹光滑等科目的研发,
刘若愚摇头:“奴婢惭愧,这几项尚没有进展。”
虽有失望,但朱慈烺仍然勉励道:“不着急,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簇可就,本宫有耐心,你对匠人们更要有耐心,不可太过于催促。”
“奴婢明白。”
从火器厂离开时,朱慈烺心情好极了,应该说,这是他穿越以来心情最好的一个夜晚,因为他的逆转大业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已经是深夜10点多,街道上没有一个人,也没有灯光,两名锦衣卫提着灯笼在前引路,众人在后随行,夜风清凉,暗夜静寂,马蹄踩在青石板街面上发出清脆响。
佟定方闷闷不乐,他一直在为脱靶射击而惭愧,跟在朱慈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