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崇祯十五年- 第19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心有想,意有动,目光忍不住就扫了一圈跟在自己身边的侍者和侍卫。典玺田守信、小太监唐亮、几个近身的锦衣卫,至于武襄左卫指挥使宗俊泰和小将佟定方,两人并没有进宫,而是在宫门外等候。
  眼前的人,都是信得过的亲信,即便那几个锦衣卫都是李若链精心挑选,绝无任何疑点的老部下,所以朱慈烺实在想不出,他们中间有谁会是东厂暗探?
  见到周后和坤兴公主时,朱慈烺心情才轻松起来。
  崇祯帝没有问,但周后却详细问了他蓟州之行的经过。末了轻轻叹息:“你把田庄都给了辽东百姓,以后你东宫的开销可怎么办?”
  朱慈烺笑:“母后勿忧,儿臣有古玩店呢,听田守信说,短短半月,已经进账一万多两银子了,这还只是刚开始,以后生意会越来越好。”
  “好什么好?你一个国本,却逼得要去开古玩店……”周后眼眶又红了。
  听太子哥哥去了蓟州,坤兴公主羡慕不已,拉着朱慈烺问东问西,有些问题朱慈烺实在是回答不上来,只好胡编乱造,坤兴公主却听的极为认真,秀丽的小脸蛋上满满地都是向往。
  从皇宫离开时,天已经快黑了,也幸亏天快黑了,不然坤兴公主不会放他走。
  “殿下。”
  一离开皇宫大门,朱慈烺就急不可耐的翻身上马,向德胜门军营而去。
  这个时间点,在城外大校场操练的三万京营将士已经回城了,朱慈烺想要看这十一天他们操练效果如何,各营各将有没有懈怠?为了制造“突然性”,朱慈烺轻车简从,只带了田守信和佟定方两人在前,宗俊泰带着众侍卫远远在后,直扑德胜门军营。
  正是晚饭时间,一到军营门口,就闻到了炖肉的香气。
  “炖肉?”
  佟定方有点不敢相信。明军待遇低,伙食差,即使是待遇最好的辽东军,一年也吃不了几次肉,田守信朝他笑:“小将军不必惊讶,自从殿下抚军京营之后,我精武营将士每三天就可以吃一顿肉。”
  佟定方道:“那得很多银子啊。”
  田守信深意点头:“是啊,所以殿下才不得不另想办法。”
  太子拍卖字画一事已经传遍天下,佟定方当然是知道的,不过他少年心性,倒没觉得太子卖画有什么不堪,反倒是觉得有趣,望着前面的太子,越发的佩服了——也就是太子,换他人谁能想出拍卖字画的妙招,短时间之内凑到二十万两银子?
  “什么人?啊……”正思量间,就听见营门上卫兵喝问,等到看清是太子殿下,吓的连忙开门迎接。
  自从抚军京营之后,朱慈烺就定下规定,凡他检查,无有命令,营门卫兵不得向里面通报,违令者斩,因此营门卫兵除了迎接,并不敢向里面通报,直到朱慈烺出现在千总们的餐桌前,众将才知道太子到了。
  张家玉,徐文朴,杨轩,魏闯,还有另外的三位千总,徐文海,刘廷训和耿彦波,见到一张张熟悉的脸,朱慈烺心情大好,正好没有吃晚饭呢,于是就在餐桌边坐下来,陪千总们一起吃。千总们都已经习惯了,小将佟定方却是第一次见,惊讶的说不出话来——大明以文制武,不要说太子,就是巡抚知府也没有屈尊跟武人在一个桌子上吃饭的先例啊。
  一边吃一边聊,在增进感情的同时,朱慈烺对自己离开这十几天精武营的操练情况有了更多的了解。
  一切都很平稳,虽然太子不在,但没人敢懈怠,张家玉讲解操练鸳鸯阵,杨轩和魏闯两人操练火枪,其他几个千总也都各司其职,老将董朝甫带着挑选出来的一百斥候兵,往山中操练去了——合格精锐的斥候兵在军营中是练不出来的,非野训不可,这是董朝甫的原话。
  唯一有点松懈的可能是小伯公李国祯和老总镇吴襄的战术课,太子在时,他们两人战战兢兢,不敢取巧,太子不在,他两人多多少少的都有点偷懒。
  对这两个“老师”,朱慈烺是不满意的,但没办法,现今情况下,他找不到比他们两人更合适的人,比他们两人高明的人多的是,但都不宜请到精武营做老师。
  从精武营离开时,已经快九点了,回到王府朱慈烺令田守信给佟定方在府中安排住处。对佟定方,朱慈烺暂时不打算让他领兵,而是要将他留在身边,多领悟多学习,时机成熟再派到军中。
  “李若链来了。”田守信小声报。
  “传。”
  李若链汇报了两件事,第一,萧汉俊两天前已经离京前往山西河南了,身边只带了一个戒嗔和尚,临行前告诉李若链,说他明着撒了五千两银子,但暗地里却收买了不少的人心,其中有不少是勋贵大臣家里的下人,短时间没有帮助,但时间长了必然会有效果。
  另外,山西河南陕西的任务他一定会完成,请太子殿下放心。
  李若链将信将疑,不过因为有太子的命令,所以他对萧汉俊的行为并不干涉,只是把东厂之事告知萧汉俊,要他小心谨慎,千万不要被东厂逮到什么把柄。萧汉俊听了却不在意,甚至嘲笑东厂只是一群窝在京城的酒囊饭桶之辈,根本不会对他有什么威胁。
  李若链将萧汉俊的话,原原本本的讲给朱慈烺听。
第三百七十八章 若链密报
  真是一个狂生!
  朱慈烺皱眉,对萧汉俊的能力,他是认可的,但如此高调,却让他隐隐有点担心。
  毕竟军情司是一个必须低调的单位。
  “臣已经查清楚了,萧汉俊和戒嗔和尚没有任何关系,戒嗔甚至都没有听过萧汉俊的名字,也没有见过萧汉俊的人,那日臣将戒嗔和尚从刑部大狱换出,交到萧汉俊手中时,直接问他原因,他却不肯明示,只说以后我就会知道。而戒嗔和尚死里逃生,竟然神情不变,只是一个劲的要酒喝,看起来也不是一般人物,据庙里的老和尚说,戒嗔是他四年前从山涧中救下来的,当时戒嗔浑身是伤,好像是失足掉下了山崖,老和尚问他来历,他不肯多说,伤好之后就拜老和尚为师,成了庙里的和尚。不过虽然他什么也不说,但臣却听出了他的陕西口音。”李若链道。
  “你是说,他是陕西人?”朱慈烺问。
  李若链点头:“是的。”
  朱慈烺沉思:“那戒嗔和尚有没有发入职誓言?”
  军情司规定,入军情司需发入职誓言。
  “没。”李若链摇头:“萧汉俊说,戒嗔和尚只做一件事,做完这件事他就自由,因此不必加入军情司。”
  朱慈烺疑惑重重,不过还是选择相信萧汉俊:“知道了,说第二件事吧。”
  “左懋第和方正化在扬州清查两淮盐运使的贪官污吏,第一批抄家的银两已经运到通州,明日就可以入京师。”李若链道。
  “哦。一共抄到了多少?”朱慈烺一下就来了兴致。
  他现在最想听到的就是有关钱的消息,尤其是入项。
  “拾万两,珠宝玉器若干。”李若链答。
  朱慈烺皱眉:“这么少?”
  盐官肥的流油,清查两淮盐运的贪官污吏,不说一百万两,起码也应该清出个三五十万两,没想到只有区区十万两,左懋第和方正化都不是贪墨之人,由此可知,两人在扬州应该是遇到了一些麻烦,以至于抄家的效果不如预期。
  “是。”李若链回答:“两淮盐运使冯导研家中抄出四万两,监盐太监杨显名的府中抄过五万两,另外的几个小吏家中一共抄过一万两……”
  朱慈烺皱着眉头。
  事情肯定是不对的,两淮盐运不可能只有这么一丁点的银子。
  “奏疏呢?左懋第没有上奏疏吗?”朱慈烺问。
  “上了,自从两淮查盐,左懋第五日一奏疏,最新的一份奏疏是昨日到京的。”
  “呀……”朱慈烺想不住想要拍脑门,他疏忽了,如果他知道消息,到内阁去查看,肯定能见到左懋第的奏疏,由此也就能知道左懋第在扬州遇到了什么困难。
  也怪自己在内阁中没有人手,否则这样的大事一定会禀告于他。
  李若链从怀中取出两张信笺,双手呈送到朱慈烺的案头:“这是臣找机会抄录的左懋第奏疏的副本,但不是昨日,而是七天前的一份奏疏。”
  朱慈烺连忙拿起来看,庆幸多亏有李若链,不然恐怕明日才能看到这份奏疏。
  烛火跳动。
  朱慈烺看完了奏疏,脸色越发凝重。
  左懋第和方正化扬州之行,果然是极不顺利,虽然拿下了两淮盐运使和监盐太监,但却遭到了整个扬州官场,甚至是整个南直隶官场的抵制,这种抵制不只是大官,而是连衙门里的小吏都对他们两人使绊子。
  方正化一怒杀了几个人,但并没有什么效果。
  官员也就罢了,想不到市面上的商人,也对他们两人抵触的很,想要把商人找来,询问盐市的情况,但没有一个说实话。
  处处碰壁,举步维艰之下,只抄到十万两的银子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但左懋第并没有被吓退,在奏疏的最后他发下誓言,不查清两淮盐运的舞弊,绝不回京!
  朱慈烺放下奏疏,心中的火焰慢慢在扑腾。
  南直隶官场好大的胆子,居然连衔有圣命的钦差大臣都不放在眼里,都敢在背后使绊子,由此可知,江南吏治已经腐败到了何种地步?
  不能让这种局面再持续下去,江南是大明税赋的根本,盐政又是治国四策中的起手之策,必须快刀斩乱麻,给左懋第支持,清剿江南官场!
  这是朱慈烺心中升起的第一个念头。
  但很快,他就知道不可能,别说他只是一个待位的储君,在行政上没有任何权力,就算是坐在龙椅上的父皇,面对江南官场,面对扬州盐运,恐怕也不敢兴起雷霆之怒。
  “内阁怎么说?”朱慈烺问。
  “尚没有决议。”李若链回。
  朱慈烺苦笑。
  “另外,臣将殿下身边的人,又详细的调查了一遍,但没有发现疑点。”李若链低下头,一脸惭愧。
  不意外,东厂探子不是那么好查的。
  “辛苦了,早点休息吧。”朱慈烺温言安慰。
  李若链拜了一拜:“臣明日一早就离京,萧汉俊说,他会在黄河边的风陵渡口和臣会面。”
  “一路小心。”
  “臣告退。”
  李若链走后,朱慈烺想着两淮盐运,江南官场,越想越是疑窦,两淮盐运使驻节扬州,而现在的淮扬巡抚是漕运总督史可法兼任的,史可法虽然名过其实,不是力挽狂澜的将相之才,但他廉洁和气节却是不容置疑的,有他在,扬州官场不应该沦落到给“钦差大臣”使绊子的地步啊?难道身为淮扬巡抚的史可法控制不了扬州官场吗?
  再拿起左懋第奏疏看,发现左懋第一个字也没有提到史可法和淮扬巡抚衙门。
  朱慈烺想不明白。
  只叹自己对官场的枝枝节节,还是不太了解,明天得找一个明白人问问。
  放下奏疏,正准备休息,小太监唐亮忽然来报,说火器厂刘公公求见。朱慈烺大喜,他知道一定是火器厂有进展了,因为他曾经说过,只要火器厂有进展,不管是何时,哪怕是深更半夜,只要他人在京师,就要立刻通知他。
  “快传!”
  刘若愚走进殿中:“奴婢刘若愚……”
  朱慈烺打断他的话:“刘公公不必多礼,快告诉本宫,火器厂有何进展?”
第三百七十九章 遂发枪成
  刘若愚抬起头,声音低沉但却压不住心中的激动:“回殿下,第一支遂发火枪,已经造出来了。”
  朱慈烺跳起来,直奔火器厂。
  他心中的激动无法形容,他等一天已经等了一个多月了,这一个多月来,他连睡觉都在想着遂发火枪,有遂发枪才能有接下来的一切,没有遂发枪,他建军练军,短时间将精武营改造成一支精锐,扭转朱仙镇之战和建虏入塞的计划就会落空。
  可以说,遂发枪是一切的一切。
  但自从毕懋康到火器厂后,朱慈烺一次也没有视察过,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不想给毕懋康和刘若愚添加太多的压力。
  任何科学技术的进步都需要时间的积累和经验的总结,配以平心静气、按部就班、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任何心浮气躁,拔苗助长,都不易于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因此朱慈烺一直都忍着。
  今日他终于可以放开了。
  春风得意马蹄疾,朱慈烺用最快的速度赶到了火器厂。
  火器厂灯火通明。
  毕懋康,宋应星,连同他们两人的几个子侄正在门前恭候,
  原本,朱慈烺为毕懋康安排了住宅,但毕老爷子很少回家,一直住在火器厂里没日没夜的研究遂发枪。灯笼光亮下,他双眼里满是血丝,不知道几天没有好好休息了,不过精神看起来尚好。
  宋应星还是那般清瘦,不过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