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朱慈烺准时起床,立在东直门城楼上查看各营跑步出城的情况,经过将近一月的操练,各营出城的队列已经秩序许多,跑步声也变的齐整,各营将官都亲自带队督军,每当有将官从城下经过,朱慈烺都会点头,将官在马上抱拳施礼,向太子致意。
各营出城完毕,朱慈烺随着将士们前往城外大校场。
一路他思索着自己的建军计划,想着是不是有遗漏的地方?
虽然屡战屡败,并有大量汉奸投敌,但这个时代的汉家男儿并不缺少战斗的勇气,萨尔胡,大凌河,浑河,松山,无数将士浴血奋战,匐尸关外,但只有勇气是不够的,因为建虏是有史以来,华夏王朝面对的最凶狠最狡诈的一个敌人。
蒙古人也曾统治华夏,并横扫欧亚,但他们不干涉宗教和文化,也不强制剃发易服,所为的只是征服土地,劫掠财产,就如一伙兵强马壮的强盗,虽然会造成巨大的破坏,但假以时日还是可以恢复的。对华夏文明来说,蒙古人只是一个过客。
但建虏不同,他们阉割华夏文化,强制植入他们的基因,华夏文明遭受到有史以来最大的浩劫,以至于到了朱慈烺前世的那个时代,建虏所留下的遗毒都还深深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建虏只所以这么做,乃是因为他们吸取了蒙古人兵锋强劲,但统治华夏却没有超过百年的经验教训。
他们寄身在华夏文明之上,孜孜学习,但却又改变了华夏文明最重要的象征符号,那就是华夏衣冠。
建虏虽改变了华夏衣冠,但却改变不了强大的华夏文化,不到百年,满洲人就渐渐被华夏所同化,再百年之后,满洲人泯然汉人矣——这肯定是“剃发易服”的始作俑者多尔衮所没有想到的,
论兵马的强壮,建虏不超过蒙古人,但蒙古人征服华夏的过程却远没有建虏那么顺利。
除了明王朝内耗,没有南宋王朝的统一团结之外,明军兵马的糜烂、落后的军事指挥制度、文官统军、太监监军、武将无所适从、统帅昏招频出也是造成这一局面的重要原因。
要想逆转历史,明军指挥系统的混乱必须改变。
朱慈烺是太子,他抚军京营,没有文官能节制他,也没有太监敢监督他,未来如果出征,文官和太监肯定也不敢多言——照京营的规制,除了名义上的监军太监司礼监掌印大太监之外,还会有一到两个太监常驻军中,不过自从皇太子抚军之后,他们就很少在军中出现。
没有文官和太监的掣肘,朱慈烺可以在京营进行一些有限度的改革,但他心里非常清楚,京师内外不知道有多少双眼睛盯着他呢,所以他不能过度,尤其是京营的军制,更是不能轻易更改,否则就极有可能被耳根子发软,喜怒无常的崇祯帝召回。
京营军制任何的改变,都要经过内阁和朝臣的会商,并报明皇同意才可以执行。
朱慈烺现在思索的是,如何在不改变军制的情况下,进行更加隐蔽的军事改革,以将京营建成一支近现代的军队?
朱慈烺很清楚,他自己没有多尔衮的用兵才能,更没有皇太极政治手腕和狡诈多变,如果是单纯比试军事谋略,他绝不是这两人的对手,他唯二拥有的就是大明皇太子的身份,以及后世的人们所开启的先进知识和明清易代的经验教训。以及逆转历史的坚定信念和不惜以身为祭的勇气。
要想战胜皇太极和多尔衮,他唯一的办法就是利用比这个时代的人多出三百年的知识和科技,建立一支和这个时代的其他军队截然不同的新式军队。
鸟铳,火枪,鸳鸯阵,古斯塔夫方阵,完全不同的上下级的指挥系统。
以先进战胜落后。
但这只是战术。
第三百三十二章 四米长枪
战略上,必须要让京营每一名将士都明白,他们不止是在为自己和家人奋战,也是在为整个民族而奋战,只有挫败建虏,收复辽东,才能挽救大明危局,挽救华夏衣冠而不至于变成建虏鼠尾辫——这是朱慈烺交给思想教导官的任务,每天晚上一个小时的洗脑,长期坚持,必然会有所成就。
什么样的军队最强大?
宗教狂热或者是拥有坚定信仰的军队是最强大的军队,哪怕装备比敌人稍微差一点,但却依然能摧枯拉朽般的战胜对方,因为他们不惧死亡,能够进行更加艰苦的行军和战斗,也能够承受更大的伤亡比例,而一支远比对手更敢于牺牲的军队是没有理由会失败的。
宗教信仰朱慈烺做不到,但坚定信仰却是可以做到的。
除了每天的洗脑工程,还要加以严格的操练,而严格的操练又需要有严苛的军法以执行和监督,配以青史留名和封妻荫子的富贵荣华,双管齐下,才有可能将京营锻造成一支铁军,也唯有如此才能缩短操练的时间,用两个月,最多三个月的时间将京营变成一支英勇敢战的精锐之军。
军制之下是编制,编制之下是装备,再下是人员,所有事务都在朱慈烺脑中一一过滤。
长牌手,圆牌手,长枪手,鸟铳手,炮兵,还有最重要的一项斥候兵,未来将是构成精武营的主要兵种。
前五种都有一定的操练教程,唯独斥候兵需要超强的弓骑之术和长时间的经验积累。
照京师三大营的规制,每逢大军出行,三千营要派出斥候,将方圆百里的情况打探的清清楚楚,时人称“夜不收”,但三千营早已经不复当年之勇,加上辽东战事频繁,三千营虽没有成建制的出战,但却也零零散散的被抽了不少的精锐,而一次次的失败让三千营元气大伤,到现在基本只剩一个空架子了。能派出多少斥候兵,朱慈烺其实是有怀疑的。
贺珍去年担任三千营的营官之后竭力整顿,并靠着自己蒙古后裔的身份招收了一批善骑的蒙古人充实到了三千营中,但因为朝廷财政困窘,无法兑现贺珍允诺的待遇,不少蒙古人先后离去,最后留下来的不过三百人,加上营中原先的士卒,一共一千六百人左右。
对大明来说,一支不到两千人的骑兵部队实在是杯水车薪,无法挽救现在的危局,但对朱慈烺来说,这一千六百人却是不可或缺的精锐,他想着最少有一半三千营的骑兵要改成斥候兵,以期未来能遇敌先知……
“殿下,到了……”
朱慈烺有点走神,直到田守信小声提醒,方才发现已到大校场的营门口了。
京师三大营一百多名将官正列队在营门前迎接。李国祯,吴襄和贺珍三人站在队列的最前方,其时天方大亮,朱慈烺清楚的看到李国祯脸上满是疲惫,好像刚刚还打了一个哈欠——对这种养尊处优的勋贵二代来说,每天卯时起床到京郊大校场集合实在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如果是朱纯臣或者是徐允祯总督京营,一定会赦免李国祯,令他不必这么早校场集合的,但朱慈烺却不会这么做,京营上下一视同仁,既然做了我京营的将领,就必须遵守我京营的规矩。
进入中军帐,负责军需储备的武库官员首先出列,向朱慈烺汇报京营军需储备的情况。虽然天下纷乱,朝廷财政困窘,但京营的军需装备还是有一定保障的,军服、军鞋、内衣、绑腿、鞓带、水葫芦、军鞋非常齐备,唯有铁鳞甲短缺严重——照京营过去的编制装备,普通士兵都是棉甲,只百总以上的军官才有资格披挂铁鳞甲,如今太子改制京营,精武营所有军士都改成铁鳞甲,需要量猛增,兵杖局盔甲厂正在加班加点的生产。
一直以来明军只所以难以抵挡建虏的弓箭,除了建虏弓骑厉害,尤其是建虏的重箭有破甲功效之外,明军自身铠甲糜烂,以次充好也是重要原因,前者也就罢了,朱慈烺绝不允许后者现象再发生。盔甲厂掌厂太监赵仲英对这一点很清楚,因此在铠甲质量上丝毫不敢作伪,朱慈烺钱粮又供应的足,到现在为止,只盔甲厂就已经吞进了太子四万两银子,如果做不出合格有量的铠甲,赵仲英就等着掉脑袋吧。
当然了,军官和士兵还是有区别的,军官是全身铁鳞甲,士兵是半身。
照朱慈烺计划,士兵们未来都要配备防御力更好的半身板甲。
除了铠甲,赵仲英还照朱慈烺指示,为精武营新作了一批长枪。
有明一代,明军中使用的长枪大约都在一丈也就是三米左右,但明初却曾经有过一丈三尺,也就是四米的长枪。
《太祖实录·卷一九九》记载:己丑命工部造点钢长枪付京城各门守卫官军每枪长一丈三尺围圆五寸。
最初之时,明军四米的长枪阵对付蒙古人有奇效,但承平日久,兵员素质下降,军中四米长枪逐渐缩短,但现在即使是最精锐的辽东关宁军使用的也是三米余长的长枪,四米到三米,虽然只是缩短了一米,但攻击范围和对士兵的要求都大幅降低。有不堪用的卫所兵使用的长枪甚至只有两米余长。
朱慈烺现在要做的就是重拾四米长枪。
武库官员报告,除了五百铁鳞甲,盔甲厂还解送了五百加长的长枪和一百加长加宽的方盾牌到京营——今日京营选兵,能不能胜任相应的兵种需要士兵们操起相应的武器展示一下。
武库官员的汇报完毕,朱慈烺一句执行昨天的命令就结束了早议。
众将听令离开。
朱慈烺独留下贺珍,和他小声商议斥候兵的事情。其实照京师三大营的规制,三千营既是冲锋的骑兵,也是打听情报的斥候,每一个合格的三千营士兵都应该能在这两种身份之间转换自如,不过时过境迁,朱慈烺不敢用过去的高标准要求三千营,他现在只要求专人专业,适合冲锋的继续做冲锋骑兵,而胆大心细,骑术精良的人要选为斥候。
第三百三十三章 夜不收兵
听到皇太子要将一半的骑兵先变成专门的斥候,再从中挑选两百名拔尖之后,贺珍有点吃惊,犹豫了一下,抱拳回道:“殿下,斥候本就是三千营的本职工作,臣以为不必区分的这么细,只在操练中进行即可。”
朱慈烺摇头:“将军的意思我明白,不过一个合格的斥候可不是轻易能培养出来的,我听闻建虏的斥候骑术高超,纪律严明,能听懂双语,且熟知辽东地理,时时刻刻都会有主动的侦查行动和高效的反侦察行动,这让建虏获取了大量及时准确的情报。而我大明的斥候却相反,萨尔浒之战前,辽东夜不收贪图‘夷人之利’,连建虏入内地抢劫都不上报,一心只想拿首级、换军功,指望他们引导大军出城剿匪,怎么可能不中敌人的奸计呢?”
“萨尔浒之后,辽东边军大大加强了前线侦察的力度,一改之前夜不收单打独斗的状态,哨探们十数人甚至数十人为一组成群出动,希望能改变战场单向透明的困境。小部分上确实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建虏一旦认真,一旦派出他们最强的斥候出马,我军斥候不但打探不到消息,任务失败,被抓舌头后反成了建虏的情报来源,锦州之战时,建虏就是通过抓舌头探知到锦州城防虚实的,松山之战,建虏斥候封锁路线,致使我们斥候无法探知到建虏大军出动,即将要断我粮路的情报。”
说到这里,朱慈烺微微叹口气:“我大明在辽东的败局与此有很大关系。但我军斥候为何不如建虏?又为何不能为我军提供准确而有效的情报?将军以为是什么原因?”
贺珍脸上有愧意,虽然他不是辽东边军,但辽东的失败是每一个大明军人的耻辱,他抱拳回道:“建虏是渔猎民族,生在辽东苦寒之地,从小就弓马娴熟,熟知辽东地理,能忍常人所不能忍之苦,加上能被选为斥候的,都是凶悍狡诈之辈,此三项,我军均不如也。”
朱慈烺点头:“将军说的很对,就先天条件来说,建虏比我大明将士更凶残,更能适应艰苦的环境,他们选出来的斥候,一定比我大明强,但这是不是意味着我军就要放弃了吗?当然不是,斥候是大军之耳目,没有斥候,大军就会变成聋子和瞎子。为当下,为也将来,我大明必须训练出一直比建虏更强更优的斥候队伍,方有可能在敌我两方的情报站中占据上风,但怎么才能更强更优呢?依靠过去的训练之法肯定是不行的,我以为必须另辟蹊径,加大训练的难度和强度,方有可能达成此目标!”
“所以,斥候兵专人专业是不可避免的途径,要让所有的斥候都经历比过往更残酷的训练,拥有更全面的知识和技能,方有可能和建虏的斥候一较高下。有了强大的斥候,我军情报才能不受阻断,源源不绝,也才有可能击败建虏,春秋时管子曾说:故不明于敌人之政,不能加也(不要轻易进兵),不明于敌人之情,不可约也〔不要轻易约期会战),不明于敌人之将,不先军也(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