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万一千两!”见蔡其昌已有退缩之意,王青林斗志更足,想也不想再加价一千。
田守信又笑眯眯地看向蔡其昌。
蔡其昌低下头,哆哆嗦嗦的喝茶,这一次说什么他也不加了。
田守信也见好就收,没有继续再为难他。
“……十五万一千两一次,两次,三次!”然后敲响铜锣,高声道:“成交!恭喜南直隶王青林又下一城,太子爷的手书,属于你了。”
“好!”现场浙商站起来欢呼,徽商一个比一个脸色难看,其他各地的商人都是欢颜,在为浙商欢呼捧场的同时,也为今天的这场好戏而兴奋。
田守信走下木台,亲自将竞拍成功的信笺送到王青林手中。
阁楼上,朱慈烺微微点头,对田守信的处置很是满意,如果不是田守信的威逼,蔡其昌怕是不会再加价,一来一去就等于多拍了两万两银子。
谢过田守信之后,王青林绕到蔡其昌桌前,微笑拱手:“老掌柜,承让了。”
态度谦卑,但声音却不无得意。
蔡其昌面色铁青,一拱手,冷笑道:“不敢,王掌柜志在必得,老夫当然要成人之美!”
“你就直说你银子不够,不就行了么?”王青林的一名手下突然在远方高声起哄。
蔡其昌德高望重,不止是徽商,其他各地商人也都卖他面子,没人敢公开嘲笑他,但气氛实在是热烈,众人实在是忍不住,哄的一声,也不知道是谁起头,现场笑成一片。
蔡其昌气的全身哆嗦,颊边的肌肉不停的在抽动。
从商这么多年,他还没有受过这样的羞辱呢。
王青林,你等着!
阁楼上,朱慈烺饶有兴趣的看着这一对商场竞争者。
朝堂有政争,商场有竞争,有人就有江湖,这永远是颠簸不破的道理。
徽商,浙商,晋商,天下的银子有一半都掌握在他们手中。通虏的晋商不说了,徽商和浙商是现在大明最有影响力的两大商帮,如果能利用他们的矛盾,拉一派打一派,让他们两派争相向朝廷献宠,愿意将私藏在他们手中的白银借给朝廷使用,为朝廷纾困,就像是清末胡雪岩、徽商鲍漱芳那样的红顶商人一样,大明朝的财政危机应该能缓解不少……
朱慈烺心中忽然有了一个主意。
一个对商人非常坏,但对大明却非常好的主意。
“殿下,该下楼了。”唐亮笑着提醒。
“哦。”朱慈烺起身下楼。
拍卖已经完成,现在该他出场,为王青林题字了。
前世里朱慈烺书法就不错,朱慈烺本尊又为他留下了极好的书法底子,因此他对自己的书法很有信心的,不管拿到哪里,都不会辱没他皇太子的身份。
“草民叩见殿下。”
朱慈烺一出现,全场呼啦啦都跪下了。
朱慈烺满脸微笑,示意大家平身,还点了王青林蔡其昌和另外几个高价买画的商人的名字,感谢他们参加义卖,为国分忧。
见皇太子如此平易近人,一点都没有架子,比七品官还要和蔼,满场商人都是感动,一时赞颂之声响彻整个花园。
田守信指挥几个小太监摆开书桌笔墨,铺开纸,朱慈烺拿起笔,微笑的看向王青林:“王掌柜,写什么字啊?”
“请殿下赐字,正通银号!”王青林跪在地上,激动的脸色涨红,说话都不利索了。
他求的是自家钱庄的字号。
不意外,能豪掷十五万两银子买他一副字的也就钱庄老板能有这个豪气了。
朱慈烺微笑点头,蘸饱了墨,往宣纸上写去。
“好字,好字啊!”
现场马屁之声响彻云霄。
放下笔,朱慈烺微微松口气,拍卖会的成功让他兴奋,他想着是不是要筹备第二场拍卖会呢?今天这一场针对富商,第二场他准备针对京师的勋贵,比起富商,勋贵口袋里的银子一点都不少,但勋贵们不会为百官的字画动心,他们有很多渠道能免费获取到官员们的字画,所以要想让勋贵们掏银子,必须找到一个让他们心动的标的物。
……
下午,东宫太监执礼,锦衣卫护卫,唢呐吹吹打打,将皇太子的赞誉和各位商人所拍字画送到了商人府上,经过街道时,围观者如云。
很快,皇太子在太子府举办“募捐拍卖会”,将文武百官的字画拍卖给到场的商人,最后甚至亲自上阵,为南直隶商人王青林书写票号名称的事情,迅速就传遍了整个京师。
京师又轰动了。
皇太子总是有让人意料不到的动作,总是让人惊奇,市井百姓热闹讨论的是皇太子筹集到的二十多万两银子还有徽商和浙商的恩怨,以及豪掷十五万两白银的浙商王青林的事迹。
但对朝中文官,对讲究“礼”的士大夫来说,皇太子不守礼的劣迹,又添上了一桩——二十万银子再是重要,能重要过朝廷的颜面吗?孟浪,荒唐啊,立刻就有人上疏弹劾,虽然弹劾东宫是一件比骂皇帝本人还傻的事,有可能会惹怒崇祯帝,但清流管不了那么多了。
驿馆里。
刘宗周负手站在窗前,长长叹息。一个屡屡不听劝的固执皇帝,一个爱财胜过朝廷脸面、且屡教不改的储君,这大明天下,还能有未来吗?念及于此,更加的心灰意冷。
书童却想到一件事,犹豫一下,还是小心的道:“先生,太子爷拍卖的字画里,可没有您的呀。”
刘宗周这才警醒,自己也送了一副字给太子的。
准确的说是一个字。
一个大大的诫字。
他要提醒皇太子,不但要谨言慎行,有些不应该做的事情绝不能再做。
皇太子并没有将他作品拍卖,难道是自己留下了?又或者是一气之下撕毁了?
“宪台大人在吗?田守信求见。”有人高声在门外喊。
刘宗周皱起眉。
又来了。
最近几天,田守信天天都会求见他,送猕猴桃,点心,各种东宫尚膳所做的可口食物,如果是其他人受到东宫如此恩宠,心中一定会欢喜,但刘宗周却心静如湖,一点涟漪都没有。作为人臣,他不能拒绝东宫来人,但对东宫送来的食物,他却是碰也没有碰过。
但田守信今日送来的却跟往日不同。
第三百二十章 大儒风范
但田守信今日送来的却跟往日不同。
一封太子的亲笔书信,一张五千两的银票。
见到银票,刘宗周惊讶极了,等看完皇太子书信,却又皱起眉头——信中,朱慈烺表达了他对刘宗周的敬仰之情,但刘宗周一眼就看破了皇太子的虚情假意,放下信笺,刘宗周取过笔墨,写了一封信,令书童将书信和那一张五千两的银票,一同交到户部。
书童吃惊,不明白先生这是何意?
刘宗周却不解释,只摆手让他速去办。
很快,一条信息在京师传开,朝中百官的字画只左都御史刘念台的草书皇太子没舍得拍卖,而是自己留了下来,悬在了书房,并派人送了亲笔感谢书信和五千两的银票到刘念台居住的驿馆,以示自己的拍卖银。而刘念台收到银票后又将银票转交到了户部。
“真是大儒啊,五千两银子,看都不看。”
“是啊,不愧是蕺山先生!”
京师百姓对刘宗周都是敬仰。
信王府。
听到刘宗周将银票转交户部,朱慈烺轻轻叹口气,刘宗周虽然迂腐,但气节和廉洁是无可挑剔的,他写的那个“诫”字虽然别有用意,但朱慈烺还是将之挂在了自己的书房,以此提醒自己:穿越到这个时代,除了军事,政事,民事之外,逐步扭转天下读书人迂腐、拘泥于八股,不能学以致用的顽疾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至于为什么是五千两?首辅周延儒拍卖价是六千两,虽然看不上周延儒,但面子还是要给的,所以刘宗周的价钱不能超过周延儒。五千两银子看起来有点多,但其实一点都不亏,因为从一开始朱慈烺就知道刘宗周不会要这个银子,而通过这五千两银子,原本对皇太子有所不满的刘宗周门人,心里能稍有安慰:太子还是看重蕺山先生的,不然不会独爱蕺山先生。
朱慈烺脸上露出笑,唯一有点担心的是,为商铺题字之事并没有事先禀告父皇,不知道父皇会不会生气?
……
乾清宫。
听说皇太子一场义卖就筹到了将近二十万两银子,御案后的崇祯喜怒参半,银子数目让他惊喜,但想到皇太子给商人题字,开历朝历代的第一次,崇祯帝又有一种皇家颜面扫地,难堪羞臊之感——堂堂大明皇太子,也成了卖字先生了吗?
这个朱慈烺,真是大胆,不跟朕商量,就做此鲁莽之事!
外廷肯定会有非议,说不定弹劾的奏折已经在路上了。
崇祯帝很是恼怒。
但想到如果不是朱慈烺亲自题字,也不可能筹到二十万两银子,崇祯帝心中的怒气又消去不少,二十万两银子又的确能做不少的事情,罢了罢了,非常时期就行非常之事吧。不过皇太子开此一例,以后官员怕是会有样学样了,商人和官员勾结之事,怕是不能遏制。
“王承恩,传旨,严禁各地官员为商人题字,但有违反者,一律严惩!”
崇祯霍然站起。
……
朱慈烺一直在等宫中的消息,见父皇没有下旨申斥,也没有召他进宫,心中的石头算是落了地。
“殿下,是不是要进宫?”田守信小声道。
朱慈烺摇头:“不必。”
“启禀殿下,户部郎中李其纪,兵部郎中李胜峰求见。”午膳后,小太监唐亮来报。
“宣!”
朱慈烺面色一喜,他知道,他委托户部和兵部清丈京营官田之事应该是完成了。
李其纪和李胜峰进入殿中,叩拜起身后细细禀报。
果然,京营的三十万亩官田已经清丈完毕,虽然实际数量不足账面上的三十万亩,只二十六万五千六百亩,算起来有将近四万亩的亏空,不过依然是一个好消息。二十多万亩的军田,户部和兵部加上顺天府调集了一百多名的官员,历经半多月,加班加点,终于是在皇太子规定的时间之内丈量清楚了,朱慈烺勉励二人,对他们的工作表示满意。
明朝最初实行卫所制,边地军丁三分守城,七分屯种;内地军丁二分守城,八分屯种。每个军丁授田一份,由官府供给耕牛、农具和种子,并按份征粮。京营是皇帝亲兵,除了外地的班军,京营本地士兵都在京畿附近有自家的军田。史载,明成祖时,京营士卒的军田一共将近有两百多万亩,但几次改制下来,时至今日,京营军田只剩下一百多万亩了。
如果严格的执行军田制,那些被裁撤或者自动退出京营的士兵就不能再拥有京营的军田了,这也是京营老兵聚众闹事的原因之一,他们担心名下的军田会被收回。
长期看,他们的军田终究是要被收回的,但短期为了维稳,朱慈烺不打算动他们的奶酪。
不客气的讲,军田卫所制是一项没有远虑,只图眼前利益的操蛋制度,明太祖朱元璋曾自豪的说,他用最少的钱养活了最多的兵,但却不知道,他在世之时,因为士兵都是随他打天下打出来的,哪怕是屯田兵也颇有战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亦兵亦农导致的后果就是明军训练不足,战力低下,以至于到了明中后期之后,将领不得不豢养家丁,以充实战力,不然他们就无法为朝廷出征。
家丁为将领私属,费用最初由将领自己承担,而随着家丁制的盛行,特别是辽东事起之后,朝廷认可了家丁的存在,改成官给粮饷。到了这个阶段,军田卫所制在各地已经是名存实亡了。
京营是皇帝亲兵,自土木堡之变再没有成建制的离开过京师,没有经历过大战,又在皇帝和文官的眼皮子底下,因此各级将官并没有豢养家丁的习惯,这也是朱慈烺整顿京营比较顺利的原因之一。如果将领都有家丁,聚啸闹事,即便以他皇太子之尊也未必能压得住。
京营没有家丁,军田制也是实实在在,现在京营每个士兵的家中平均都有十亩地,军田不超过三十亩不纳赋,只出徭役,加上军中的俸禄,维持三口之家的开支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总体说,比起地方军队,京营的待遇是很不错的。
第三百二十一章 军功授田
但在朱慈烺整顿之前,京营的战力却是最低的,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围攻北京之时,京营一哄而散,连一场恶战都没有打,每每想起,朱慈烺又心痛又疑惑,虽然有历史学家认为是鼠疫导致的结果,但京营空额严重,长不训练,应该也是重要原因。
两位郎中退下之后,朱慈烺连续批下两道命令。
第一,授予京营新兵每人十亩军田。
李若链从天津招募的两千纤夫兵和京畿考核招募的两千兵都是这项命令的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