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崇祯十五年- 第15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尽全力也进不了京营,你们却想要逃走,你说,你们是不是糊涂?!”
  “我们错了,求殿下饶命啊……”逃兵们又哭了起来。
  朱慈烺不理会他们,扭过头对身后的贺珍说道:“照军法,每人八十军棍!!”
  “遵命!”贺珍神色凝重。
  当着三万将士的面,十几个逃兵公开接受军法。
  行刑的军法官采用的是“死杖”。
  “砰砰砰……”
  军棍齐下,皮开肉绽,惨叫连连。
  不但士兵,就是各级将官也都是微微变色。
  皇太子军法,果然是严厉。
  八十军棍下去,除了一人命大,侥幸没死之外,其他人当场就没了声息。
  杀鸡儆猴。
  朱慈烺硬着心肠,从头看到尾。
  慈不掌兵,治军必须从严,军法必须不折不扣的执行,不然就无以练成强军。
  思想教导官和各级军官又趁热打铁,将当逃兵的害处大肆宣扬,原本一些受不了京营操练之苦,想要当逃兵的士卒,立刻就收了逃跑的心思,当逃兵必死无疑,留在京营操练却有光宗耀祖,升官发财的希望,两者一比较,还是不要当逃兵的好。再说了,别人能承受,我为什么就不能承受?诚如皇太子所说,难道别人脖子上安了两个脑袋吗?
第三百零七章 第一袁粉
  “不想饿死、不想冻死路边的,就在京营好生操练,我朱慈烺再重申一次,只要你们忠心为国,奋勇杀敌,官位勋爵绝对少不了你们的!如果你们想要当逃兵,就想一想能不能承受八十军棍吧!”
  行刑结束,朱慈烺再一次训话。
  三万将士鸦雀无声。
  朱慈烺又宣布,今晚每人加一个鸡蛋。
  校场立刻欢声雷动。
  看到重新被鼓舞起来的士气,朱慈烺暗暗松了一口气。
  治军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无非就是令行禁止,赏罚分明,一手胡萝卜,一手大棒,对违纪之人绝不能有任何仁慈,对有功之人的赏赐绝不能有任何吝啬,再配以严格而有效的操练,充裕而没有后顾之忧的军需后勤和精良装备,一年之后,一支如身使臂、如臂使指的劲旅自然就会出现。
  处置完逃兵之后,朱慈烺将把总以上的将官召集到中军帐,平静但又不失严厉的训话。最后做出惩戒,逃兵所在小队的队长撤职,旗长降为队长,把总罚俸一月,千总带着把总操场十圈跑。虽然有逃兵出现,但操练却不容有任何懈怠,但有放松标准或者虚掩应付者,一律军法从事!
  众将都是凛然。
  “执行吧。”朱慈烺挥手。
  “是。”
  出了中军帐,徐文朴脱去铠甲,带着手下的三个把总在操场上十圈跑。将官因为逃兵被惩戒,而且还是操场十圈跑,这样的处置在大明军队里还真是少见,不说京营,就是眼下战力最强的关宁军也经常会有逃兵出现,除了逃兵斩首,对将官不会有任何惩戒,皇太子算是开了一个先河。
  “太子爷真是进退有度、治军有方啊……”精武营主将吴襄摸着斑白的胡须轻声叹。
  他身边没有旁人,只有小襄城伯李国祯。两人年纪虽然差了许多,但李国祯是勋贵,两人又是同时奉旨到京营任职,最主要的是,两人都意识到自己被皇太子“闲置”了,虽然表面上佯装不知,但心里却多有不满。同病相怜之下,两人心思自然要比其他人亲近一些。
  经过德胜门军营之事,李国祯比过往小心了许多,他佯装没有听出吴襄语中的酸意,恭敬的道:“是呀,太子天纵英明,真乃我大明之福。”
  吴襄瞟了李国祯一眼,疑惑这位小伯公最近怎么改了性子?刚到京营的前两天,他可没少酸言酸语,难道是有什么变故吗?算了,他这年轻的伯公都能耐的住寂寞,做一个闲散提督,自己这样的老头子又有什么不可以?
  嘿嘿一笑,扶剑走了。
  等吴襄走后,李国祯脸上的笑意变成了阴沉。
  他自恃才高,一心想要建功立业,但偏偏遇上一个看不上他的皇太子,以至于怀才不遇,有志难伸。唉,时也,命也?李国祯仰头看天,眼睛里满是落寞和苦涩……
  “张家玉,你留一下。”中军帐,朱慈烺留住了赞画张家玉。
  “是。”
  张家玉站住脚步,向朱慈烺躬身行礼。
  张家玉“岭南三忠”之一,著名抗清英雄,长的帅,少小就有大略,又是举人,那日和张名振一番比试,从武力到智谋都不落下风,是一个能文能武的大才,尤其对鸳鸯阵的理解令朱慈烺眼睛一亮。朱慈烺留他在军中做赞画,一来是千金买骨,给天下读书人做榜样,二来也是想要重点培养,经过这几天,他对张家玉有了更多了解,因此想要找张家玉谈一谈。
  “元子,你对中原局势怎么看?”朱慈烺走到河南地图前。
  张家玉跟过来,英俊的脸庞上满是兴奋——想不到皇太子会亲自询问他对时局的看法,到京营时间虽然不长,但京营气象却让他眼睛大亮,在他看来,少则半年多则一年,京营必然会成为一支精锐,而这一切的变化都赖于太子的抚军。太子英明啊。也因此,他投笔从戎的决心更加坚定,但为了光大门楣,明年的会试还是要参加的,不管中与不中,他都要从军跟随太子。
  张家玉朗声回答:“回殿下,流贼虽然势大,但外强中干,只要开封不失,谋划得当,三边总督孙制台、丁督师、保定杨制台和左良玉的人马,一起出击,紧密配合,定可将流贼剿灭在河南境内!”
  朱慈烺淡淡笑。
  张家玉虽然是举人,但毕竟没有上过战场,又血气方刚,所以看轻流贼一点都不奇怪。
  虽然张家玉的判断失误,但朱慈烺并不生气,反而很欣慰——因为他从张家玉身上看到了文人少有的英武之气和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豪迈,如果张家玉哆哆嗦嗦,唉声叹气,朱慈烺反倒是要小看他了。
  而且也不能说判断失误,因为张家玉所说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各部要紧密配合——在如今情势下,这是最难达成的,不说其他,只说左良玉就不会完全听从督师丁启睿的命令。最大的军镇不能百分百服从命令,只想着保全自己的实力,想要所有军镇紧密配合,当然就是缘木求鱼了。
  “如果你是督师丁启睿的幕僚,你会如何为他出谋划策?”朱慈烺笑问。
  皇太子亲切的态度给了张家玉更多的勇气,他涨红着脸:“回殿下,其实臣最想做的不是幕僚,而是亲自上阵杀敌!不过既然殿下问,那臣以为,丁督师现在最应该做的就是练兵,按部就班的做自己的事,而不是跟在流贼身后,疲于奔命的救火。”
  “但他是朝廷督师,流贼肆虐,他不能不救。”朱慈烺道。
  张家玉低下头,不说了。
  虽然血气方刚,但他却也知道,有些话不是他能说,有些事情也不是他能评论的。
  “如果流贼围攻开封,你以为,朝廷该如何救援?”朱慈烺问。
  问到实际问题,张家玉回答就不如刚才那么流利了。
  不过比起那些读死书的文人,他表现已经很让朱慈烺满意了——只要加以磨炼,张家玉应该可以成为一名文武兼备的名将。而历史上的张家玉也的确有过不俗的战绩。隆武元年,清将金声桓围抚州,张家玉率军驰援,十一月中旬,与清兵遭遇,张家玉埋伏诱敌,率众奋战,大败清军,歼敌五千余,解抚州之围,时称“隆武朝第一战功”。
  谈到最后,朱慈烺忽然问:“张家玉,你以为朝廷对袁崇焕当初的处置如何?”
  听到这个问题,张家玉一下就呆住了。
第三百零八章 四大罪状
  张家玉万万没有想到皇太子会问他这个问题。
  如果没有朱慈烺的穿越,按照历史的正常轨迹运行,明年初参加会试的前期,张家玉会凭吊袁崇焕故居及鏖战旧迹,并写下了《燕市吊袁督师》诗。
  黄沙白雾皂雕旗,独赖孤臣两臂挥。
  热血作书招死士,裹疮临战立重围。
  遂令汉卒闻笳奋,共扫妖氛奏凯归。
  劳苦功高谁得似,中山何事谤书飞?
  张家玉是一个大袁粉,对袁崇焕当初的遭遇愤愤不平,因此才会写出此诗,但袁崇焕是钦案,朝廷早有定论,张家玉写这样的诗有映射圣天子,对朝廷不满之意。
  朱慈烺是一个穿越者,知道张家玉的心意,所以他直接点破。
  张家玉却想不到这一点,只以为自己平常的狂妄之言被皇太子知道了,一时脸色发白,冷汗涔涔而下。
  “袁崇焕有四罪。一,身为兵部尚书以及蓟辽督师,负责蓟州辽东防务,却怠忽职守,致使建虏绕道入塞;二,援兵到达之时,却遣散各路援兵,分守各地,只留关宁军独守蓟州,然建虏却从蓟州僭越而过,直达京师;三,妄杀毛文龙,导致皮岛哗变;四,私自与建虏和谈,又卖粮米给蒙古朵颜部,而朵颜部转手就给了建虏。如此四罪,袁崇焕难道不该死吗?”
  朱慈烺冷冷问。
  其实当初处死袁崇焕时,明廷给袁崇焕定了九大罪状,分别是“付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纵敌长驱,顿兵不战,援兵四集,尽行遣散,及兵薄城下。”
  朱慈烺将其归纳成四罪。
  这四罪也是袁黑对袁崇焕的主要攻击点。
  “殿下!”张家玉噗通跪倒在地,呜咽道:“督师冤枉啊……”
  “你想要为袁崇焕平反?”朱慈烺问。
  “臣不敢……”张家玉哽咽道:“臣只是不忍看到忠臣蒙冤……”
  “冤不冤不是你说的。”朱慈烺冷冷道:“袁崇焕是钦案,朝廷已有定论,如果你再有放肆狂言,被有心之人攻讦,影响到你明年会试的大计,我也未必能帮的了你。”
  “只要督师的冤屈能够伸张,臣九死无悔……”张家玉已经满脸泪水。
  “如果你真想要替袁崇焕伸冤,那么就奋发努力,做出一番功绩来,有了功绩才会有人相信你的话,你也才有资格上书圣天子!如果袁崇焕真是冤枉的,圣天子自然会为他平反。而本宫刚才所说的四项大罪就是关键所在,如果你能找出合适的理由,并做出合理的解释,到时不消你说,本宫自会上疏为袁督师平反!如果不能,不要说圣天子,就是全天下的百姓也不会信服。”朱慈烺冷冷道。
  “臣……”张家玉抬起头。
  朱慈烺抬手打断他的话:“把你想要说的话写成条陈送到我案前,另外,私下里不得再议论此事,你是我京营赞画,外人不知道的还以为你代表我呢。”
  张家玉楞了一下,随即额头冒出了冷汗——袁崇焕是钦案,自己说点不满的狂言也就罢了,如果被人误以为是皇太子指使,连累到皇太子,那他就万死莫恕了。
  “臣明白了。”
  张家玉拜伏在地,脸上的泪水和冷汗混成一片,滴在了地毡上。
  张家玉走后,朱慈烺坐在帐中静静沉思,眼神中混杂着无奈和悲伤,
  明末乱局中,明廷并非没有人才,但却都损耗掉了。熊廷弼,王在晋,袁崇焕,杨嗣昌,卢象升,郑崇俭,陈奇瑜,孙传庭,每一人都是合格的督抚大才,但这么多的人才,却没有能挽救大明的颓势。
  其中袁崇焕争议最大。
  由一个小小的知县,最终成为了一名位居二品的兵部尚书兼辽东督师,袁崇焕的才能是无可争议的,正是在他的整饬之下,辽东兵才成为边军第一精锐,但也是在他任内,建虏降服了朝鲜,解除了后顾之忧,大明对辽东的封锁之策被撬开了一道缝隙,建虏可以从朝鲜获取到一些必备的战略物资,而崇祯二年建虏入塞,袁崇焕更是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尤其是蓟州僭越之事……
  “殿下,吴伟业求见。”田守信小声道。
  “哦,宣!”朱慈烺回过神来。
  ……
  校场上。
  千总徐文朴带着麾下的三个把总正呼呼狂跑。
  “总头,卑职连累你了。”把总石祥武一脸惭愧,对自己监督不严,麾下出现逃兵却连累到徐文朴一起跑圈出丑,心中很是过意不去。
  徐文朴目视前方,昂着头:“屁话少说,以后给老子盯紧点,再出现逃兵就算太子殿下饶你老子也不饶你!”石祥武是他老部下,贯彻他的命令最彻底,是他手下三个把总中操练最严格的一位,士卒苦不堪言,这一次十三个逃兵,倒有一半是石祥武的部下。
  “嗯!”石祥武用力点头:“放心吧总头,再有逃兵出现,你把我脑袋拧下来当球踢!”
  徐文朴哼了一声:“光盯着可不行,还需要有其他的办法。你们三个听好了,从明天开始,老子就搬到你们下面的营房里去住,和兵蛋子们一起操练,一起吃住!老子倒要看看,操练到底有多苦?”
  石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