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崇祯十五年- 第15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朱慈烺心念急转,脑子里电光火石的闪过很多念头,他甚至想要派人截住田弘遇,将陈圆圆抢下,如此陈圆圆就不会入宫,也不会变成吴三桂的小妾,就不会有“冲冠一怒为红颜”之事了。
  不过很快的,朱慈烺就失笑了。
  为自己的怯弱和不坚定而惭愧。
  既然来到了这个时代,代替了朱慈烺的本尊,既然已经发誓,并且已经做了这么多的事情,为什么还要担心甲申之变,还有之后的满清入关呢?难道是没有信心扭转历史吗?
  如果没有信心,没有能力,就算拦下陈圆圆又有什么用呢?一个王朝的覆灭,一个民族的兴衰,其间的决定权,难道真会在一个弱女子的身上吗?不,不是的,不论烽火戏诸侯的褒姒,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杨贵妃,还是冲冠一怒为红颜的陈圆圆,她们都不过是君王昏庸,王朝积重难返的代罪者。
  为尊者讳,不能直接辱骂君王,文人们只能将怒气发泄到君王身边的女人身上。
  如果有信心,有能力,就算有十个陈圆圆,十个吴三桂,也阻挡不了逆转历史的大势。
  更何况,田弘遇毕竟有“国丈”的身份,无缘无故的拦下田弘遇,抢夺陈圆圆,不说崇祯,只天下人就会把他这个皇太子骂死。
  所以,就随她去吧。
  可惜陈圆圆这样的美人儿了。
  朱慈烺微微有点失落,但很快就调整心情,继续观察运河上的货船。
  众锦衣卫都发出了无声的叹息。
  原以为可以继续欣赏美人儿,没想到美人儿竟然匆匆离开了。
  楼下。
  田弘遇一路跌跌撞撞,逃也似的走。
  “老爷。怎么了?”
  管家在后面追上来,不解的问。
  “别问了,叫上他们赶紧走!”田弘遇低吼,除了他们三人之外还有十几个护卫家丁和四五个丫鬟老妈,此时正在一楼就餐,菜还没有上呢,田弘遇却要带他们立刻走。
  “是。”管家不敢多问,急忙去催促。
  这中间,黑纱美女跟在身后,脚步优雅,一句话也不说。
  很快,黑纱美女上了马车,田弘遇上了另一辆马车,在保镖们的护卫下,一行人急急向京师而去。
  三楼。
  朱慈烺已经忘记了陈圆圆和田弘遇,全身心的盯着运河上的货船。
  随着开关时间的临近,运河上的货船越来越多,站在船头的水手和站在码头上的商人正在为即将开启的关门忙碌着。
  下午一点,先是一大队持着红缨枪的士兵在码头出现,驱散码头上的人群,清出一片区域,接着七八个穿红袄挎长刀的衙役护卫着一名青袍官员出场,并抬出一张桌子摆在码头边,青袍官员桌后坐定,开始接受商人们的报关单——这名官员现场办公,负责稽查船上的货物,报关的商人将报关单交给他后,由他和他手下的衙役进行核实,核实无误之后,在报关单上签字,商人们再拿着报关单进到码头边的钞关衙门,交纳相应的税金,完毕后青袍官员再确定一次,然后放行船只。
  整个流程并不复杂。
  青袍官员的品级不高,只是一个从八品,但权力却极大,商人们有没有在货物中夹私,有没有谎报,全看他是否能严格稽查?如果他接受贿赂,睁只眼闭只眼,朝廷的税金不知不觉就在他的指缝间流走了,反之,如果他严格稽查,铁面无私,那么商人们必不敢在货物中耍诈。
  当然了,运河之上一共有二十二道关卡,每一道关卡都要在报关单上盖章画押,如果有一处稽查不严,而被下一处的官员查出了问题,那上一道官员是要被咎责的,严重者甚至会被免职下狱。
  即便如此,朱慈烺还是不放心,明末吏治腐败,官场讲究的是和光同尘,朋党勾结,一条运河上下的官员彼此相互照应,你不揭我,我也不揭你的潜规则是一定有的。从南往北,你是下一道,从北往南,你却变成了上一道,谁也不敢保证自己手里没有纵放的私货,因此必然不敢轻易揭穿同僚的“把戏”。
第二百九十五章 厘金漏洞
  这一点从一开始朱慈烺就是清楚的,因此在组建厘金局之时,他就向吏部提出要选用清廉务实、尚没有被官场污染的年轻士子担任厘金局的一线官员,吏部也很好的执行了这一点,厘金局的新进官员基本都是年轻的士子——就如眼前的这一位,刚三十多岁,正在英姿焕发,想要大干一番事业的年纪,因此他对货船检查的颇为严格,但有疑问就会命令手下的衙役再到货船之上核查。
  朱慈烺仔细观察。
  正在报关的两只货船装载的都是粮米,按照厘金局的规定,粮米是免征的,只要船中没有装载其他需要纳税的货物,直接放行即可,粮米船之后又是粮米船,一连通关十几艘的货船,装载的居然全部都是免税的粮米。
  照这么下去,今天一天通州钞关也收不到多少银子。
  “呀,不好!”
  朱慈烺脸色一变,忽然意识到了一个巨大的漏洞,如果不把漏洞补上,他想要依靠厘金局一年收税四百万两银子的计划完全是水中花、镜中月,是一个根本不可能实现的目标。
  朱慈烺跳起来就往楼下冲。
  “殿下怎么了?”田守信和众锦衣卫都是吃惊,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
  “回京!快!”
  朱慈烺心急火燎,带着众人离了酒楼,急急返回京师。
  官道上,田弘遇他们刚刚离开通州,还没有回过神呢,就听见身后马蹄如雨,朱慈烺带着众锦衣卫追了上来,马车里的田弘遇听到身后的马蹄声,探头一望皇太子居然追了上来,吓得啊的一声叫,几乎要晕倒在车厢里。
  幸好,皇太子一行人没有在他们车前停下,而是从他们身边超过,马蹄滚滚直接向京师了。
  “吓死我了吓死我了……”
  田弘遇摸着胸口,安抚那一颗快要从胸膛里蹦出来的小心脏,满头满脸的冷汗……
  朱慈烺根本注意到道边的田弘遇,他心急如焚,急急要赶回京师,只有田守信稍微停了一下马,仔细打量了一番田弘遇的车队——一共六辆马车,除了田守信和黑纱美女之外,另外四辆马车里好像也有美女,十几个骑马带刀的家丁前后护卫,青袍粗衣的管家正一脸紧张的看着他。
  田守信心中怀疑,不明白田国丈为何如此紧张?
  ……
  一个时辰后,朱慈烺赶回京师,不入信王府,直接向紫禁城,到乾清宫求见崇祯帝。
  崇祯帝正和首辅周延儒在暖阁里议事,不用问,商讨的还是应对流贼之策。
  朱慈烺只能先等待。
  等了一会,周延儒久久不出来,朱慈烺心急如焚,请内监再次通报。
  “让他进来吧。”
  终于,崇祯帝宣他进入。
  “儿臣叩见父皇。”
  朱慈烺急急进入,先跪拜请安,然后立刻道:“父皇,儿臣有罪,请您责罚!”
  “嗯?”崇祯吃惊,周延儒眼神也有疑惑,不明白皇太子所说为何?
  “儿臣虽然提出了开厘金之策,但却没想到其中有一个巨大的漏洞,如果不补上,厘金税恐怕会流失巨大,难以补偿废除辽饷之后的财政空缺!”朱慈烺道。
  “哦,什么漏洞?”崇祯问。
  “粮米免税。不法商人会将其他物品混杂了米袋之中,蒙混过关,一艘船几十甚至是上百米袋,运河之上虽然有二十二道关卡,但无论那一道关卡,都无法做到袋袋检查,加上官官相护,纵使真的检查出了问题,恐怕也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以至于本应纳税的物品私藏在米袋之中而过关,造成厘金税的流失。儿臣事先没有想到这一点,却仓促提出厘金税,差点酿成大错,所以儿臣有罪!”
  朱慈烺叩首。
  首辅周延儒的脸色立刻就不好看了。
  无论厘金税的漏洞,还是“官官相护”所指向的都是他这个大明宰辅,如果他能尽心尽责,思虑周全,皇太子又何至于如此焦心呢?
  于是他立刻拱手:“殿下不必过虑,关于米袋之中私藏其他物品之事,内阁和刑部事先已有预料,并且做出了相应的安排,运河之上一共有二十二道关卡,除了选用清正廉明的官员担任钞关之首,出了事情严厉追责之外,还有十二道巡河御史督促,陛下还派了锦衣卫在运河收集民情,三管齐下,那些渎职或者是贪墨的官吏绝不敢伸手,不法商人就更是不敢以身试法了!”
  清正廉明的官员、巡河御史、锦衣卫,听起来确实是已经把事情做到了极致,不法商人和贪墨官员好像是没有了生存的环境,就这个时代的士大夫来看,整个厘金税的设计,已经是固若金汤、滴水不漏了。但对朱慈烺这个穿越而来、见识了明清两代乃至之后两代的贪墨历史,知道人治不如法治,官场就是黑场的后来者来说,再清明的官员、再残酷的刑罚,也不能改变人性本贪、清明官员也会堕落,锦衣卫和巡河御史也会官官相护、狼狈为奸的可能。
  要想杜绝贪墨之恶,必须从制度入手。
  整个官场的大设计朱慈烺还没有想出好办法,不过就厘金税来说,他心中已经有了一个不错的想法。
  “周老先生大人所说的儿臣是赞同的,不过儿臣以为,廉明的官员,严厉的督查虽然可以在一段时间之内保证吏治的清明和厘金局的税收,但长期来看却并不能解决事情的根本,今日儿臣亲到通州厘金局,亲眼见到一连二十几艘的粮米船免税通过,但儿臣百分百的肯定,这其中最少有三分之一的货船夹带了私货。为什么?因为儿臣亲眼见到有船工往临检的衙役怀里塞铜钱……”朱慈烺道。
  听到这里,周延儒脸色更难看,原本站着不动,这时也忍不住的挪了一下脚步。
  崇祯脸色也很难看——崇祯帝最痛恨的就是两件事,一是流贼建虏的攻城略地,另一个就是官员的贪腐。衙役虽然不是官员,但衙役敢收船工的铜钱,一定是上官的懈怠和纵容,说起来还是官员贪腐和不适任。
第二百九十六章 补救之策
  每每想到这两件事,崇祯帝都会恨的咬牙切齿。
  但偏偏这两件事情始终无法禁绝。
  建虏流贼也就罢了,难道官员的贪墨朕也管不了吗?
  “叫骆养性来,朕要问问他,他锦衣卫是怎么监督的?”崇祯冷着脸,声音里带着怒气。
  东厂主内,锦衣卫主外,运河监督是锦衣卫的事。
  “是。”王承恩去传令。
  崇祯扫了周延儒一眼,再看朱慈烺:“你继续说。”
  周延儒额头有汗,崇祯帝严厉的目光让他脊背发凉。
  伴君如伴虎,尤其是在内忧外患不断、朝事艰难、松山大败的情况下,他这个首辅就更是胆战心惊了。
  朱慈烺不明白周延儒的感受,也不在乎,周延儒虽有一定的能力,但品行不端,报喜不报忧,做首辅三年,文过饰非,一心只想着保全首辅的权位,毫无力挽狂澜,哪怕是整肃财政,缓解大明危局的格局和忠心,最后甚至用假情报蒙蔽崇祯帝!
  崇祯十四年到十六年之间一系列的乱局,首辅周延儒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崇祯十六年,兵科给事中郝炯弹劾周延儒的奏折中清楚的指出:周延儒虽有智谋,但缺乏谋国的忠心,所有的智谋都用在了掩盖过失之上,想亲近君子,但又不肯屏弃小人。面对忠直之人表面援护,但实质疏远;面对邪佞之人表面亵慢,但实质亲昵。凡此种种,皆是辜负皇上知遇之恩,耽误封疆安危!
  穿越而来后,朱慈烺越发认为郝炯对周延儒的弹劾十分准确。
  革盐政,追逮赋,以周延儒的智谋未必想不到,但他就是不提。
  另外,徐允祯私人小煤窑只没有被查封的原因朱慈烺也知道了。
  经过驸马都尉巩永固的调查,小煤窑只所以没被查封乃是因为内阁出手了。
  徐允祯私人小煤窑的信息和资料在一夕之间被清理的干干净净,刑部督察院大理寺都默不作声,有此能量的人,整个大明朝只有一个,那就是内阁首辅周延儒!
  朱慈烺不明白堂堂首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尊位,为什么要为一个山西商人而将自己的清誉搭进去?
  不过朱慈烺并不打算将此事挑明,一来他没有证据,周延儒位高权重,一国之宰相,深得崇祯帝信任,冒然提出,不但打不到周延儒,说不定还会损及自己皇太子的威信,第二,周延儒虽不是辅国之臣,但却是如今唯一能胜任内阁首辅,令朝堂不至于太过动荡,朱慈烺可以全力应对五月开封之战,不至于忧心朝堂纷乱的人,因此,非有必要不宜轻动。
  等度过危机,朝堂稳定,朱慈烺终究是要把周延儒撸掉的。
  朱慈烺拱手继续道:“父皇,锦衣卫可能会疏忽,清明的官员也可能坠落,要想杜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