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崇祯十五年- 第14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等张名振叩拜见礼,在软凳坐下之后,朱慈烺也不绕弯子,直接说了中原局势和归德烧粮之事。
  “侯服,此行任务艰巨,风险极高,本宫想了很久,京营之中除你之外再无人能完成此重任!”朱慈烺殷殷望着张名振,不多说。
  张名振字侯服。
  张名振站起身,抱拳慨然道:“定不负殿下重托。但使臣有一口气在,就不叫流贼得到归德的粮米!”
  其他人遇上这种凶险之事一定会有犹豫和忐忑,张名振却想也不想,除了艺高人胆大,天生的豪侠之气和久在江湖的历练之外,对朝廷的忠心和对皇太子器重的感激也是重要原因。
  朱慈烺欣慰点头:“此事完成,就算你大功一件,本宫擢你为千户!”
  张名振大喜:“谢殿下。”
  “侯方域是归德府人,熟悉地方,具体如何执行,你和他多商议。事成之后,你们可藏于归德府,等流贼退去,再回京见我。”
  “遵命!”
  张名振离开后,朱慈烺闭目沉思,竭力回想归德府的一些记载。
  历史上,李自成攻下归德府之后,对归德侯家非常礼遇,派兵保护侯府,不许骚扰侯府一草一木,所为的当然不是侯恂,而是左良玉。据说左良玉的女儿就养在侯府之中。李自成这家伙虽然没有帝王之才,但却有枭雄之相,非常懂得收拢人心,两军交锋,居然也懂得向对方主帅发动柔情攻势。
  所以就算侯方域烧粮被发现,李自成也未必会置他于死地。
  李自成攻取归德使用的两路人马,一路他自己率领,另一路是曹操罗汝才。时至今日,经过十年的大浪淘沙,小规模的流贼不是被朝廷歼灭就是被李自成、张献忠等大流贼吞并,当年的七十二营,现在只剩下六七营,这其中,李自成张献忠两家实力最强,但李张两人不合,所以朱仙镇之战张献忠并没有参与,李自成中原鏖战之时,他正带着他的义子们,想方设法的往南方发展呢。
  李自成,罗汝才,还有一路叫小袁营,其首领叫袁时中的,三家汇于归德,一起攻下了归德府,其人马最少在十五万人以上,加上裹挟的百姓将近有五十万人,这么多人,每日耗费粮米众多,但也是李自成急于攻取开封,获取钱粮的原因——原本他可以向南方发展的,但被张献忠抢先,李自成不想跟张献忠抢食,只能北上往京师发展。
  李自成在归德停留的时间,历史记载不详,但最少应该有一个月,其间不但整编人马,还将归德境内的骡马、军粮、财物搜刮一空。附近各州县,也派兵掠取,等钱粮充足之后,再兵发开封。吸取前两次攻打开封失败的教训,这一次李自成没有强攻,而是仿造建虏攻取锦州的办法,长期围困,围点打援。
  不得不说,李自成这个徒弟学皇太极学的还挺像,虽然过程有点戏剧,但结局却和松锦之战一样,作为明朝敌人的皇太极和李自成都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也从此取得了对明朝军事的压制性优势。
  现在朱慈烺就要破坏李自成在归德府获取粮草军资的目标。
  另外,朱慈烺还请兵部行文河南巡抚高名衡,提醒他流贼会在五月初围攻开封,要他早做准备,城外的小麦要提前抢收,争取在四月底之前全部收割完成。朱慈烺一直认为,李自成五月围攻开封并不是随意选的日子,而是精心策划过的,五月初小麦将熟未熟,开封百姓不会收割,如果再晚一个月,等到六月麦熟,百姓们将小麦收入开封城,李自成围困开封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烧了归德的粮,抢收开封城外的小麦,双管齐下,令李自成得不到足够的军资,如此,李自成就无法长期围困开封,当然也就无法复制皇太极的战术了。
  而朱慈烺就可以好整以暇,徐徐图之。
  第二天一早。城门刚开,谋划了整整一夜的侯方域带着两个家人出现在城门口,不一会,张名振带着八九个兄弟跟他会和,并假扮成他侯家的家丁,这八九个兄弟都是张振明精心挑选,既武艺高强又胆大心细之人,跟他去执行这一次秘密任务正是合适。
  “走!”
  一行人急急出了京师,往归德府而去了。
  文华殿早朝。
  刘宗周请了病假,没有上朝。
  群臣惊异,但却也没有人问。
  没有刘宗周,崇祯和内阁都轻松。
  今天是三月十四,明天就是运河实施厘金税的第一天,因此整个早朝议题基本都围绕着厘金税展开,剩余的一点时间交给了在河南肆虐的流贼,崇祯严令各地官军,尤其是襄阳的左良玉要主动出击,剿灭在各地流窜的流贼。
  同一时间,朱慈烺坐在京营的中军帐,正捧着最新的军报,思索应对河南局势的对策。
  从陈新甲的报告看,李自成在河南的动静越来越大,估计很快就会兵发归德府。
  希望一切如史书记载,侯方域他们能在李自成围攻归德府之前进入归德,不然“烧粮”之策就会落空。归德之后,流贼大军在五月初会出现在开封城下,五月二十就是朱仙镇之战的时间,这一世朱慈烺虽然可以拖延,并且改变决战的时间点,但时间不可拖的太长,否则朝廷的财力物力支撑不起。
  可新军刚刚组建,如何在两月的时间里提升他们的战力,让他们有击败流贼的实力和信心呢?
  这是朱慈烺必须面对的一个难题。
  不锻炼新军,不练出火器的威力,不把京营锻打成精锐,靠各地畏敌不前的官军,肯定难以击败李自成。
  一整天,朱慈烺都坐镇校场,督促各营操练。
  因为有统一的操练教程,各营将官只需要照着教程执行即可,因此操练内容并不是问题,唯一的问题就是完成度和熟练度。而比较之下,李若链从天津带来的两千纤夫兵的纪律性和服从性依然是最好的,虽然操练时间还不长,但却已经看出了效果。
第二百八十七章 粮商起航
  黄昏,一天操练结束,京营将士迈着疲惫的步伐向京师奔跑,每天结束时的五公里长跑对所有人都都是一个残酷挑战,因此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痛苦。朱慈烺站在路边,用目光,用声音大声的鼓励他们:“向前,坚持就是胜利,本宫相信你们都能行的!”
  有皇太子的注视和鼓励之下,众军士气高涨,今日入城的成绩竟然比往日提高了不少。
  晚上回到王府,赵敬之带了次子赵桓来求见。
  “殿下,京师的六家粮米店,二家布店,四家煤店,草民都已经准备妥当,布店和煤店不日就可以开业,但粮米店还需要草民亲自到广东买粮,京师的事务,草民已经交给长子赵直,他到澳门购买西洋精铁,不日就可返京,草民已经叮嘱他,返京后他就会来觐见殿下。”赵敬之恭恭敬敬的禀告。
  朱慈烺点头,温言道:“孟怀辛苦。”
  赵敬之,字孟怀。
  如果不是合作成立了“京惠商行”,赵敬之绝对不会在京师经营粮米店和布店,只煤料和铁料,就足够支撑他的生意了,都是因为京惠商行,赵敬之才要辛苦的到广东去买粮。
  朱慈烺心中感激,经过调查和这些天的交往,他已经知道赵敬之是一个非常本份的商人,没有太多的欲望,只想守着祖传的家业,和这样的人合作,非常让人放心。当然了,作为皇太子,朱慈烺也不怕遇上奸商,只不过不想跟那样的人合作罢了。
  “草民不敢。”被皇太子叫了“字”,赵敬之微微激动。
  “这是你次子?多大了?”朱慈烺看向赵敬之身后的那个少年。
  十六七岁的样子,跟他年纪相仿。
  “回殿下,十六了。”赵敬之回答。
  赵桓深深一躬:“赵桓见过殿下。”
  虽然年轻,但颇为镇定,一点都不怯场。
  朱慈烺笑:“哦,你也要去广东吗?”
  “是。”
  “多照顾你父亲。”朱慈烺对赵桓有一种说不出的喜欢,不止是因为年纪相仿,而且因为赵桓身上有一种说不出的大气。
  田守信呈来一份书信,送到赵敬之面前。
  朱慈烺道:“这是本宫赐给你的锦衣卫百户的告身,不过你不可轻易使用,更不可张扬,事危急时才可拿出。”
  赵敬之跪在地上,双手接过告身,诚惶诚恐道:“谢殿下,草民绝不敢妄用。”
  田守信笑着提醒:“你不是草民了,以后见殿下要自称臣。”
  “臣……明白了。”
  一个草民,一个臣,那可是官员和百姓的差别。赵敬之激动又惶恐。
  等他站起来,朱慈烺道:“广东漕米改海的政策,本宫已经和你说过,沈家那边我也已经打过招呼,你到了广东找他们就是,以后双方就是合作关系。沈家是船帮,大多数情况下他们只赚运费,当然了,运费要比漕运贵一些。不管从广东到天津,还是天津回广东,货物都由京惠商行负责,这是咱们的财路,也是咱们的负担,你一定要小心谨慎,尤其从广东运粮之时,切不可在其中参杂其他货物,以免危害到漕米改海的政策。”
  “臣明白。”
  朱慈烺点点头,端起茶盏,准备结束谈话。
  “殿下,臣还有两件事要禀报。”赵敬之连忙道。
  “说。”朱慈烺放下茶盏。
  “昨日京城徽商商会的会长蔡其昌给臣发了一份帖子,邀臣到他府上一叙,臣虽然经商多年,但跟蔡其昌素无往来,臣立刻明白,他邀臣一定是为了粮米之事,今天上午臣去了,听他一说,果然是,蔡其昌说,不管谁开粮米店,徽商都欢迎,哪怕不从徽商那里进货也没有关系,不过希望未来的价钱能跟京城其他的粮米店,保持一致。”
  徽商是京城米商的最大户,几乎垄断了京城所有的粮米生意,嘉定伯虽然开了四家米店,但进货渠道全是来自徽商,也就是说,嘉定伯并不派人到江南买米,而是等徽商的运粮船到通州之后,再大量购买。
  赵敬之找店铺、召伙计,明明就是要开粮店,但却迟迟没有跟徽商打招呼,这让徽商非常奇怪,难道赵敬之有其他的进米渠道,又或者是要亲自到江南买米?
  蔡其昌邀赵敬之见面,一来试探口风,二是也是把行规告诉他,不管你的米从哪里来,但都不能破坏京师粮米的价格。
  哪一行都有既得利益者,徽商就是京城米价的既得利益者,他们掌控了京城粮米的价钱,赵敬之忽然杀出,一下就要开六间米店,还租借了好几个大仓库,一看就是大手笔,背后有大资金的介入,徽商担心自己的利益受损,因此要提前警告赵敬之。
  说起来还不错,还提前警告,有的黑心商会就不会提前警告,而是等你开了店之后,再全行业一起挤兑你,甚至到你店里去闹。前世里的西北拉面帮就是如此。
  “你怎么回答的?”朱慈烺淡淡问。
  “臣什么也没有说。”如果没有后台,没有背景,被行业大佬警告,赵敬之还真不敢等闲视之,不过有皇太子这棵大树,他对蔡其昌的警告,并不在意,
  朱慈烺淡淡笑:“知道了。”
  踏足了粮米店,就是为了搅皱这一池春水,京惠商行的米价,肯定是不会听徽商的,说不定还要跟徽商反着干。徽商如果敢挑衅,朱慈烺不会客气。
  “殿下,臣是广东人,广东沿海一代的百姓都喜欢晾制鱼干,丰年储藏,灾年使用,广东粮米店中都会有鱼干出售……”赵敬之道。
  朱慈烺眼睛一亮:“继续说!”
  这个乱世里最重要的物资就是粮食,如果能填饱肚子,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灾民跟着李自成造反了,流贼之祸自然就会得到缓解,既然陆地上种不出,跟大海要口粮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臣以为,京惠米行也应该经营鱼干,而且应该大规模的经营,北方之地连连灾旱,连树皮草根都有人啃,鱼干既易于储藏,又便于运输,一条鱼干可以让一个人饱食一顿,如果运用到军中就更是方便了,只有有水,将士们随时都可以使用也不用埋锅造饭。”赵敬之道。
第二百八十八章 永王慈炤
  朱慈烺兴奋了:“不错不错,我怎么没想到呢,孟怀,你这个建议太好了,京惠米行一定要经营鱼干,我京营先跟你订十万斤!”
  赵敬之苦笑:“殿下,这就是问题所在,虽然鱼干有这么多的优点,但每年的产量却极少。”
  ‘为什么?’朱慈烺先惊异,随即就明白:“你是说,禁海?”
  “是。”赵敬之点头:“我朝只允许渔民在近海打捞,而且限制船只的数量和大小,船只出海远航或者超出规定的范围都会被官员严惩,虽然有胆大的渔民偷偷出海,但数量毕竟有限,除了贩卖鲜鱼之外,最后能被制成鱼干的鱼获并不多。”
  朱慈烺面色凝重,点头:“我明白你的意思了,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