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崇祯十五年- 第13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是。”虽然不明白皇太子为什么要善待红娘子,但田守信还是听令。
  第二天是京营募兵的时间。
  募兵告示贴出去已经三天了,三天来,京师内外都在议论京营征兵还有成国公定国公两家国公府被抄家之事,有好事者将两件事联系在了一起,说正是因为朱纯臣和徐允祯两人没有管好京营,才会被皇上抄家,还有人传言说,朱纯臣和徐允祯之所以被抄家是因为得罪了皇太子,更有一种秘密传闻,说皇太子英武不凡,又抚军京营,未来怕是会当第二个李世民。
  京师的传言,东宫典玺太监田守信多多少少听到了一点,心中颇为不安,跟朱慈烺说,朱慈烺却不在意——光时亨射影他是李世民之事,朝堂上已经论过一次了,他不觉得崇祯帝会被这种拙劣的猜想所打动。
  倒是郑三俊的奏疏之事让他有点惴惴。
  他原本以为崇祯帝一定会发怒的,没想到却是悄无声息,只是留中不发。
  大约父皇是看在郑三俊是老臣,又新到京师的分上,所以才没有发火吧,朱慈烺只能这么安慰自己。
  德胜门军营大门口。
  一万多个年轻小伙儿为京营待遇所打动,踊跃应征,黑压压的人群挤满了周边的街道。
  “老大,我们真要去京营当兵?”
  人群中,一个黑膛脸的年轻汉子有点惴惴不安。
  被叫做老大的虬髯汉子一瞪眼:“屁话,都到了这儿了,还想要退缩吗?”
  黑膛脸愁眉不展:“可进了营就是兵了,得听那些当官的了,俺怕登州营的事情重演……”
  “登州能跟京营比吗?登州那些狗官给太子爷提鞋都不配!等咱们在京营混出个样子,有朝一日,一定要去找那些狗官算账,还有那个狗太监,老子一定不会放过他!”虬髯汉子咬牙切齿。
  “嘎嘎嘎……”
  随着一阵嘎吱声,兵两扇厚重的营门被缓缓推开,一面飞龙旗高高悬在门楣正中,出来三列军士,分列三行,将有意应征的新兵们导成三列鱼贯而入。
  营门边的木楼上,朱慈烺正负手而立,静静看着进入的新兵,虽然最好的兵源是纤夫和矿工,但五月的开封之战迫在眉睫,他没有办法在短时间之内招募到更多的矿工和纤夫,只能退而求其次,将京师周边的精勇之士都收到了京营之中,以备未来的血战。
  左庶子吴伟业站在朱慈烺身后,愁眉苦脸的算账:“殿下,每日买粮买菜和鸡蛋的费用巨大,到如今库里只剩下八千两银子了,满打满算也只够十天的开销了,十天后,京营将士就要饿肚子了。”
  “知道了。”朱慈烺淡淡回答。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朱慈烺以前不了解,自从抚军京营,他算是彻底明白了。
  怪不得明末之时,满朝文武包括崇祯帝在内,明知江山危急,却也没有办法大举征兵呢,原因就是因为养兵实在是太贵了,京营三万将士,每日吃喝就超过一千两银子,还不算士兵们的军饷,夏冬两季的军装,刀枪器械和火枪盔甲的开销。
  但兵再贵也得养。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嘛。
  朱慈烺想着,下午得再去找父皇哭穷了。
  新兵有四项考核内容,第一项是长跑;第二项是举石锁;第三是相互格斗;第四是比站姿。四项之中只要通过两项就可以进入京营,成为京营兵,领一月三两的军饷。如果四项都通过,可直接当“队长”,统领十二个人,领三两五钱的军饷了。
  这个时代的明军,月饷大概都在二两左右,最低的卫所兵甚至只有一两,而且还经常拖欠,最高的辽东兵也不超过三两银子,配合管饱吃,有鸡蛋,十天见荤,京营兵的待遇是相当高的,也怪不得有这么多小伙儿来应征。
  而除了这基本的四项,另外还有七到八种加考项目,比如骑射,兵法,火器,军阵,以一当十等,视其成绩,授予相应的军职——这不是为普通士兵,而是为像张名振这样的人所准备的。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除了精兵,朱慈烺更希望能吸纳到一些将才。
  “咚咚咚……”鼓声响起。
  进入军营的新兵先进行五公里的长跑,军营之中有个小校场,一圈三里地,跑三圈正好是十里。
  这个时代很少有人练习长跑,即使是习武之人对于长跑也不怎么在行,第一圈三里地还好,大部分人都还能跟上节奏跑起来,但等到第二圈,特别是第三圈最后一个三里地的时候,差距立刻就显现了出来。跑得快已经到了终点,慢的人连一半都还没有跑完呢。
  最后结果:一万多个精壮的小伙子,只有两千多人在三十分钟之内跑完了全程,剩下七千多人都没有达标。
  稍事休息一下,接着是第二项的举石锁。
  这一项不达标的人更多,只有一千多人过了标准线——天灾不断,生活困难,连饭都吃不饱,哪有力气练石锁?
  两项考核都没有通过之人,直接被淘汰,一万多人只剩下三千人不到了。而留下来的小伙儿都得到了两个白面馒头和一碗水的赏赐。
  接着是第三项的相互格斗。
  格斗规则很简单,体型相差不多的二人一组捉对厮杀,空拳对空拳,谁能把对方打倒,谁就过关。
  比起前两项,这一项的比试最为激烈,几乎到了以命相搏的地步。
第二百六十章 百里挑一
  为了争夺晋级的机会,这三千人都瞪圆眼珠子,咬紧后槽牙,和自己的对手展开了激烈的搏斗。有些人打得急了眼,竟然不顾规则下起了死手,若不是锦衣卫和武襄左卫维持着秩序,非闹出人命不可。
  朱慈烺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打仗不是儿戏,上了战场是要拼命的,来不得半点虚假!没有胆气没有力量,连这种选拔也不敢打倒对手,那也就不用当兵了,当了也是送死的料。
  朱慈烺站在点将台上,特别关注了张名振和他身边兄弟的比赛成绩。
  长跑时,张名振成绩一般,跑的并不算太快,只勉强达标,不过朱慈烺却能看出他是在故意保存实力,以应对后面的三项,而他手下的十几个兄弟们有一半没有达标,这显然不是张名振的安排,而是实在跑不动。等到了第二项举石锁之时,张名振和他手下的兄弟们大发神威,全部达标,其中有一个黑膛脸的汉子更是在达标之后又连续的举了二十下,博得一阵喝彩。
  现在进行的第三项,张名振和手下的那帮兄弟就更是轻松了,张名振只一个照面,就将对方摔倒,其他兄弟也都是三拳两脚就将对方放倒。
  朱慈烺微笑点头,张名振手下的这十几个兄弟身手了得,都是当“游兵”也就是圆盾兵的好材料。
  最后一项就是比站姿了。
  此时正是正午。
  三月中旬的太阳不如夏日毒辣,但却也是热力十足了。
  站在烈日下,挺胸抬头,双手贴身,一动也不准动,坚持半个小时就算是达标。如果是动了,哪怕是挪了一小步,也算是不合格。
  这一轮考验检验的这些年轻新兵的纪律性和忍耐力。五月的开封之战就在眼前,留给朱慈烺的练兵时间并不多,纪律性和忍耐力不亚于纤夫的小伙儿,是他最满意的兵源。
  也就是说,在个人武力和整体纪律之中,他更偏重后者多一点,而在这四项考核中,军姿的份量也是最重的,哪怕前三项都不合格,只要能一动不动的站半个小时,朱慈烺也会破格将他收入京营。
  一支有战斗力的部队,必然是一支纪律严明的部队。若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就算单兵的战斗力再强,也是一群不经一战的乌合之众。
  这一项测试令所有人都不适应,包括张名振和他手下的十几个兄弟在内。
  所有人都不明白,当兵打仗就行了,矗在这里练木桩有什么用?
  “挺胸抬头向前看!手贴紧,腰要直,不许乱动!”监督的锦衣卫和武襄左卫大声的重复着军姿的动作要求。
  果然,测试进行了没多久,就有些没耐性的人坚持不住了,东摇西晃甚至是口出怨言。锦衣卫和武襄左卫毫不客气将这些人从队列之中揪出来,算是不合格了。
  张名振额头冒汗,不但手下的兄弟,就是他自己也支持不住了,只感觉双腿打颤,半个身子都麻了。
  一共三千人,最后能坚持半小时的,连五百人都不够。
  不管前三项成绩如何,这五百人直接成为京营之兵。
  张名振和手下的十几个兄弟,竟然没一人坚持到最后。张名振涨红着脸,有点不忿,又有点惭愧,虽然没有人宣布,但他却知道皇太子正站在校场边的点将台上看着呢,原以为可以项项达标,再挑战剩下的项目,一鸣惊人,但没想到折在了最后一项“站木桩”上。
  唉,张名振心里那个懊悔啊。
  “当!”
  一声锣响,考核结束,听见一名中军官大声的宣布:“凡通过两项测试之人皆有资格成为我京营之兵,通过三项者,可参加接下来的考核,通过者可成为京营的百户、把总、千户、甚至可以做京营的游击!”
  其实原本是四项全部通过才有资格参加军职的竞争,但朱慈烺见张名振败了一阵,所以临时调整了一项——不止张名振,很多小伙儿都想要竞争军官,听到这个宣布,全场欢声雷声,毕竟通过军姿考核的只有五百人,连五分之一的人数都不到。
  不过众小伙儿的欢呼,很快就寂静了。
  因为参加后面考核的第一步就是读写。
  几张纸、一支笔,解读一段《孙子兵法》里的内容。
  这一下众人都傻了眼。
  现场人数虽多,但识字的却没有多少。
  这个时代文尊武卑,能识字的都去考秀才、参加科举了,谁还会来京营当“丘八”?
  众人面面相觑,最后站出来应试的只有一百人不到。
  “杖而立者,饥也;汲而先饮者,渴也;见利而不进者,劳也;鸟集者,虚也;夜呼者,恐也;军扰者,将不重也;旌旗动者,乱也;吏怒者,倦也;杀马肉食者,军无粮也。”
  中军官大声朗读了一段《孙子兵法》,众人不但要一字不差的写下来,而且要翻译成白话文,讲给众人听。
  这就更难了。
  有三分之一的人交了白卷或者是错卷。
  大明的国民基本知识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还要走。
  对曾经写出“十年横海一孤臣”的张名振来说,写一段孙子兵法根本不是问题,他刷刷而写,写完之后还颇为得意的吹了一吹,等墨干了才把答卷送出,不过他很快就后悔了,因为他竟然不是第一个交卷的!
  第一个交卷的是一个相貌极其英俊的年轻人,二十五六岁的样子,目如朗星,面如冠玉,唇角微微带笑,穿着紧身的黑色衣衫,更显出他身材英挺。咦?不但张名振,所有人都惊讶,因为这年轻人怎么看怎么像是一个读书人,既然是读书人,又怎么会来京营从军?
  不理会众人惊讶的眼神,年轻人第一个完成了答卷,然后气定神闲的站在了一边。
  和张名振不同,这个年轻人可是四项全部通过,连最难的军姿都是站的一动不动。
  张名振很懊恼,不过却也没有办法,只能狠狠瞪了那年轻人一眼,恨他抢了自己的头状。
  朱慈烺站在点将台上,一直关注两个人,一个张名振,另一个就是这英俊的年轻人了。
第二百六十一章 文武双全
  张家玉,字元子,号芷园,著名抗清将领,“岭南三忠”之一。
  张家玉少年时就“好击剑,任侠,多与草泽豪士游,行侠仗义,结交甚广”六年前年仅22岁的他得中举人,可谓年少英俊,意气风发,成为广州一时之英杰,但中举之后他却事事不顺,上一次的科举时,他途中耽搁,等到了京师,会试已经结束了!痛心之下,他没有回广东,而是在京师住了下来,等待下一次的会试。
  在京师混迹了两年,上个月,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驸马都尉巩永固,两人都任侠,好武艺,简直是一见如故,这一次京营募兵,原本他是不想来的,他专心致志的在准备明年二月的会试,但巩永固说动了他。
  昨天下午,当驸马都尉巩永固急匆匆的求见朱慈烺,并说出张家玉的名字和身份时,朱慈烺颇为惊喜。明朝重文轻武,文人都不愿意从军,导致武将的知识水平普遍低下,有明一代,除了前期的开国名将和中后期的戚继光,整整一百多年,几乎没出现什么文武双全的名将。甲申之变,清军南渡之后,南明诸镇诸军,几十万的兵马,竟然没有打过一场像样的胜仗,不是投降就是溃败,除了政局混乱,内部倾轧之外,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统兵的武将不读书、少读书,不知忠义,没有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大谋略,以至于无法扭转败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