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崇祯十五年- 第13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六十余人,算上翰林院在詹事府挂名之人,一共有两百官,只从人数讲,不比任何一个六部衙门少,只不过其中真正在詹事府任事的人却极少,而有的人,明明在詹事府任职,却也不肯为朱慈烺出力。
  就如王铎。
  王铎是詹事府之首,正三品的詹事,但一直称病不出。
  当然了,也正是因为他的称病,朱慈烺才可以没有掣肘的使用詹事府的官员。
  詹事府编制已满,吏部用这个理由驳回,光明正大,他还真不好说什么,只能哑巴吃黄连。
  郑三俊新官上任,以后想要通过吏部征调人才,好像已经是不可能了。
  朱慈烺有点郁闷,但也没有太在意——没了吏部,他还有兵部,倒不担心因此调不到人才。
  京营操练手册规定,每日午饭后有一个时辰的休息时间,以缓解士兵们上午操练的劳累,每日午后,都能听到校场上的如雷鼾声。平常朱慈烺都会趁此时间小憩一会,但今日却有点心事不宁,他翻看最近的河南军报,又把河南地图摊开来,斟酌思索着中原危局的应对。
第二百五十三章 知己知彼
  据军报,三日前,闯贼又攻陷了两座县城,并大加掳掠,将城中精壮全部被裹挟而去,襄阳的左良玉迟迟未动,督师丁启睿手中无大兵,面对流贼的进攻,只能龟缩于几个重点州府之内,广大的中原地区,任由流贼肆虐——唉,局势已经越来越坏了。
  朱慈烺忧心的叹口气,目光盯着开封,手指在地图上移动,脑子里想着各种应对的办法……呀,朱慈烺猛然站直了身体,因为他忽然想到了一个他一直都疏忽了的问题。
  流贼只所以越剿越多,官军只所以越来越被动,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因为没有找到应对流贼流窜作战的办法,官军疲于奔命,流贼却是好整以暇。当初杨嗣昌的“四正六隅,十面张网”是一个很高明的战略,崇祯十年,几乎就将流贼一网打尽,不过时过境迁,尤其是松锦之战,十万精锐付之一炬之后,朝廷已经没有兵力再执行“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实力了,因为无论哪一个方向,都顶不住流贼的倾力进攻,顶不住进攻,自然也就没有办法围剿。
  朱慈烺也没有办法重现“四正六隅,十面张网”,他现在要做的,也是刚刚想到的一个问题就是知己知彼。
  开封之战迫在眉睫,但京营却没有和流贼交手的经验,对流贼的行军和作战的特点一无所知,一旦和流贼遭遇,怕是会手忙脚乱,对一场只能胜不能败的战役来讲,这是一个巨大的隐患。
  必须尽快让京营士兵了解流贼的特点,以便在五月的开封之战中发挥出应有的战力。
  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怠。
  朱慈烺脑子里立刻想到了一个人。
  “闯塌天”刘国能。
  刘国能原本是“十三家七十二营”的流贼之一,崇祯十一年接受朝廷招安,此后接受朝廷约束,无有异志,更参加朝廷对流贼征剿,数有功,崇祯十二年十二月从左良玉勤王,授副总兵。因为当初反叛之时,刘国能曾经跟李自成、罗汝才等人结为兄弟,刘国能归顺朝廷后,流贼对他非常忌恨,去年九月,流贼以主力包围刘国能驻守的叶县,四面力攻,刘国能力力不能支,城陷之际自刎而死
  刘国能之后,他的妻子也自尽了。刘国能八岁的儿子被进城的李自成抱在膝上,想收他当养子。但是这位年仅八岁的小孩不答应,拔下随身携带的“小刀”,自刎而死。
  时人评论,刘国能一门死难,实足千古。
  可惜啊,只是在去年九月,如果能早穿越半年,朱慈烺一定会想方设法的将刘国能调到京师,见一见这位弃暗从明,矢志不渝的“闯塌天”,除了向他请教流贼的作战和行军特点之外,也要见一见他那八岁的忠烈儿子。
  除了刘国能,还有“射塌天”李万庆。
  李万庆是被刘国能招降的,投降后的李万庆被授予副总兵衔,一直忠心不二地跟随官军讨贼,二十天前,李万庆跟随三边总督汪乔年进剿流贼,结果被李自成围困在襄城,血战五天,最后和总督汪乔年一样,不屈而死。
  流贼之中也有忠臣义士啊,
  刘国能和李万庆都对朝廷忠心耿耿,对流贼之势也非常了解,这应该也是朝廷借重他们两人,三边总督汪乔年将李万庆带在身边的原因,只是朝廷精锐都被调到关外参加松锦之战,且流贼的行军和作战的特点也有所改变,朝廷有心无力,刘国能和李万庆无力回天,最后都身死殉国。
  朱慈烺很惋惜。
  如今被朝廷招抚的原流贼头头就剩下一个人了,那就是绰号叫“混十万”的马进忠。
  马进忠也是十三家流贼之一,崇祯十一年,在左良玉的追剿投降朝廷,并随左良玉征战,历史上,弘光二年(1646),左良玉病死,其子左梦庚降清之时,马进忠不愿降清,便带兵退屯于江、楚间,后归附于南明湖广总督何腾蛟麾下,此后一直在西南抗清,1659年,病逝于贵阳,病逝前自我评价:戎马一生,对得起自己名字里的忠字,足矣、足矣。
  朱慈烺立刻决定,调马进忠进京。
  正准备派人去兵部,就听见脚步急促。
  “殿下,不好了,吏部郑三俊写了一份劝诫你的奏疏,现在已经在京师传开了。”
  吴伟业急慌慌地闯进中军帐,手里拿着几张信笺,正是他抄写的郑三俊的奏疏内容。
  “劝诫我?”
  朱慈烺有点不解,等接过吴伟业手里的信笺,仔细一看就明白了。
  开头很是客气,臣啊臣的,后来就不对了,朱慈烺脸色越来越凝重,最后几乎要气得三尸暴跳七窃生烟——郑老头真是一个高手啊,骂人都不带一个脏字的,乍看起来是在论事,但仔细品味,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是在指桑骂槐,指责他这个皇太子唐突孟浪,甚至是凶残暴虐,而奏疏的最后一句更是点出朱慈烺现在最害怕的一点:如果殿下睿智,就应该回转东宫,恢复祖制,京营之事交给他人即可。
  “砰!”
  朱慈烺气的一掌拍在帅案上:“糊涂!”
  见皇太子暴怒,田守信面色凝重,曹西平更是握住了绣春刀的刀柄,一副皇太子一声令下,就要冲出去拿人的模样,朱慈烺瞟他们一眼,反倒是冷静了下来——光时亨当面骂我是李世民,我都忍了,这还有什么不能忍的?缓缓放松后槽牙,将手里的信笺放在帅案上。
  田守信见了,知道太子已经冷静下来了,于是小心问:“殿下,郑三俊说什么狂语了?”
  “你自己看吧。”朱慈烺长长出口气,在椅子里坐下来,心想郑三俊怎么骂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父皇会怎么想?
  田守信看完之后更是怒:“好大胆的郑三俊,指桑骂槐,恶意攻讦,这还是一个臣子吗?”
  “殿下,臣愿上疏驳斥郑三俊!”吴伟业当即请令。
  朱慈烺微微惊讶,郑三俊可是东林人,而且是老资格的东林人,吴伟业一个年轻后辈,如何敢驳斥东林的前辈?难道是改性子了吗?要知道,吴伟业对自己的东林身份,还有东林党的名誉可是爱护无比啊。还有,吴伟业对他这个皇太子的所言所行,不是一向都不怎么赞成吗?今天怎么变了啊?
第二百五十四章 纤夫新兵
  在朱慈烺的灼灼目光下,吴伟业脸色有点涨红:“郑三俊所说皆是谬论,对殿下更是误会甚多,臣身为东宫左庶子,岂能任他恣意妄为?请殿下恩准,臣立刻就上疏。”
  朱慈烺笑了,心说吴伟业还不算是一根朽木,还知道事情的好坏,也不枉将他留在身边的一番苦心,于是淡淡道:“不必了,清者自清,浊者自浊,郑三俊想骂就让他骂去吧。”
  吴伟业愕然:“殿下……”
  朱慈烺摆摆手,意思是我意已决,不要说了。
  郑三俊仗着老臣的资格和初到朝堂的锐气,想要把朱慈烺参与制定的一些政策,重新翻出来,再说道说道,如果朱慈烺令人上疏,和他掀起论战,正好合了他的心意,朱慈烺才不会上当呢,反正你是指桑骂槐,又没有直接指明,我假装不知道就好了。知我者谓我大度,不知者谓我糊涂。
  我那个父皇,应该是知我的吧?
  乾清宫。
  崇祯帝看着郑三俊的那份奏疏,脸色铁青,王承恩躬身在旁,大气都不敢出,心里满是恼怒——郑三俊你也七老八十了,怎么比那些血气方刚的言官还不如,一点见识都没有?皇太子做的哪一件不是为了朝廷,为了天下?你老糊涂也就罢了,但却不想想,皇上见了这样的奏疏能心顺吗?不处理你,天下人会以为皇上默认了,处理吧,你新任吏部尚书,难道让皇上立刻撤你的职吗?这不是让皇上打自己的脸吗?
  王承恩的心,一直都提在空中,他担心崇祯帝会发怒。
  不过还好,崇祯帝虽然脸色铁青,但却什么也没有说,只将郑三俊的奏疏扔到了小书桌——意思是留中不发。
  王承恩暗暗松口气。
  ……
  城外大校场。
  “殿下!殿下!”
  一名锦衣卫飞马疾驰而来,大声报告:“李指挥征兵回来了!”
  朱慈烺大喜:“走!”
  带着田守信急急回城。
  李若链在天津征兵十天,一共带回了两千新兵,有朱慈烺的京营将令和东宫令,守卫城门的士兵自然不敢拦阻,两千新兵已经顺利的进入京师,进到原先左掖营的一处营房。
  在工部侍郎宋玫的加班整修之下,此处营房整修工作已经完成了七八成,不但新增了公共厕所,还修建了一个大号的公共浴池,照朱慈烺的要求,还设置了淋浴间。
  所谓的淋浴,其实就是一只透了眼的大木桶悬在头上,用时需要提前往里面注水。
  这项发明超越时代,不但制作的工匠,就连工部侍郎宋玫也是啧啧称奇,别说兵营,就是皇宫现在也没有这巧妙的设置呢。
  朱慈烺赶到时,两千个穿着统一的新衣和布鞋,各自背着一个小行囊的新兵正在兵营操场上列阵而立。
  新衣布鞋和行囊都是李若链在天津采购的,天津到北京将士两百八十里,两千人步行一共走了四天,每天七十里,这种情况下,两千新兵没有一个人掉队,由此可以知道,这两千新兵的素质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四天行军的过程中,李若链和六名锦衣卫对两千新兵进行了基本的队列训练和军纪训练,有纤夫的底子,这两千人对号令有非常好的遵从性。
  “殿下!”
  李若链在营门前迎接,见到朱慈烺的马队,激动的上前迎接。
  “成甫,你可算是回来了。”
  朱慈烺勒马站住,笑。
  李若链字成甫。
  李若链风尘仆仆,整个人好像瘦了一圈,跪倒在马前:“殿下,见到你真是太好了。幸不辱命,臣招了两千个新兵,个个都有一百斤的力气!”
  朱慈烺翻身下马,将李若链扶起来,欣慰的道:“就知道你没有问题。走。带本宫看看去!”
  “是。”
  李若链又向田守信抱拳:“田公公辛苦。”
  田守信还一礼,笑:“李指挥客气。”
  在田守信,李若链和一大帮锦衣卫的簇拥下,朱慈烺进入兵营,检阅两千新兵。
  “太子殿下驾到!”田守信长长地喊。
  操场之上一片肃静,皇太子的仪仗不是太玩笑的,两千新兵都被震撼了。李若链招募他们的时候就已经明确的告诉他们,他们要做的是京营兵,也就是皇上的亲兵,不但待遇高,升职机会好,而且经常会看到皇太子。
  两千新兵或有人不信,现在都信了,肃静之中,却有人忍不住悄声议论起朱慈烺的容貌和仪仗,就听见一声闷雷般的喝斥:“不许说话!”
  虽然李若链和六名锦衣卫一路教导,队列之中不许窃窃私语,但军纪不是一天养成的,还是有人会触犯。
  私语的几个人被挑了出来,围着操场跑三圈。
  这一来,两千新兵立刻就肃静了。
  朱慈烺大踏步走上点将台,李若链和田守信一左一右的护卫他。
  在点将台上站定,朱慈烺目光扫过台下的新兵——就像他招兵手册里要求的那样,李若链招来的新兵都是二十岁左右的年纪,身高中等,没有太小的个子,大部分的人都精瘦黝黑,脸上都是紧张憨厚的表情。
  一眼扫过,朱慈烺心中就满意,然后他朗声道:“我是大明皇太子,朱慈烺!”
  此言一出,两千新兵都是一脸惊异。
  这个时代的官员,很少有人这么介绍自己的,更不用说堂堂皇太子了,朱慈烺说话的口吻,就像是一个刚刚搬来的新住户,向邻居介绍自己,没有一点架子,比旁边那六个拎着皮鞭的锦衣卫还要亲切呢。
  “各位军士,今日开始,你们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