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将军一路走好。”
朱慈烺在王府为李辅明摆了一个小祭坛,亲自祭拜。
历史上,李辅明崇祯十六年被任命为援剿总兵。是冬,清军薄宁远,辅明驰援,在前屯与清军交锋,炮杀满洲正白旗雍贵,但寡不敌众,不幸牺牲于阵中,今世因为朱慈烺的穿越,历史发生了一些改变,李辅明将军提前在塔山与建虏血战。
从塘报来看,李辅明明显是憋了一口气,想要洗刷松山战败的耻辱。
知耻而后勇,古之良将也不过如此。
李辅明的牺牲换来了杏山塔山两地军民的安全撤退,虽然建虏一直在后追击,但在佟瀚邦部的阻拦和骚扰之下,两地百姓最终还是安全的进入了宁远城。宁远是坚城,且路途遥远,不是建虏骑兵能攻击的,鄂硕虽然很是不甘,但最后也只能悻悻而退。
为李辅明将军的牺牲而沉痛,为佟瀚邦将军的英勇而欣慰。
……
朱慈烺急奔城外大校场。
今日实施操练手册的第一天,万事开头难,一定有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
大校场是成祖朱棣朝就画下的,方圆广阔,可容纳十万人一起操练,昨天上午朱慈烺定了军规之后,贺珍就派了一千人收拾场地,今日出城各营又带了帐篷和操练所需之物,现在的大校场再没有过往的荒凉,隐隐然已经是一处大营寨了。
四面立起木栅,前后留出一个营门,一个主进一个主出,各有执戈军士把守,两千多个军帐鳞次栉比,中间是训练场,各营军旗、千户旗百户旗在空中迎风招展。
辰时,上午操练正式开始,第一个项目便是练军姿。
三万将士以千户为一个单位,在校场上排出三十多个方阵,统一的便服,都系着腰带,就如电影里的武馆人士一样。
朱慈烺到来时,军姿操练刚刚开始。
营中不得驰马,朱慈烺在营门前下马,步行迈入营中,向自己的中军帐而去。
太阳出来了,强烈的阳光洒满了整个大校场,但京营士兵一个个站得笔直,丝毫不敢动弹。因为,执行监督任务的督导官和军官们正手持鞭子来回巡视着,只要看谁稍微有点小动作或站得不规范便会狠狠地抽过去。除了韩琛等六个小太监,朱慈烺还拨了二十名锦衣卫,加上几十个千户,一共有六十多名督导官。
执行训练监督的督导官一边巡视一边大声地重复着朱慈烺定下的要领:“挺胸收腹,头要正、颈要直、两眼直视前方、手不能动,脚更不能动……”
第一天练军姿,很多人的姿势还不规范,韩琛等六名小太监来回的巡视,不停的纠正。
朱慈烺慢步走过,对督导官的工作基本满意。
进入中军帐。
贺珍张纯厚马德仁申世泰四营主将前来觐见,朱慈烺先宣布崇祯的圣旨,将各营改名之事告之,四将跪谢皇恩,等四人起身,朱慈烺询问今早五公里越野跑的情况。四将都有点尴尬,连最精锐的精武营,都有十几个兵没有在规定时间内跑到校场,其中善柳营不达标的士兵最多,足足有五百人。
朱慈烺不意外,也没有责怪四将,只命令四将不得懈怠,要严格督导。
第二百一十二章 老兵勋贵
出了中军帐,三万将士还在太阳下站着。
和刚才不同,很多军士都已经站不住了,东倒西歪甚至是摇摇晃晃,督导官的训斥和皮鞭扬起的声音越来越响,很多人都被抽的呲牙咧嘴。
“殿下,是不是可以让将士们休息一下了?”士兵们都站了半个时辰了,张纯厚有点不忍。
不等朱慈烺开口,贺珍已抢先说道:“我看不用急,第一天就法外开恩,以后就操练就没法进行了,再说殿下的这个法子挺不错,对磨练士卒的意志力大有所益,多站一会儿又有何不可?”
朱慈烺淡淡道,“再站半个时辰让士兵们休息,然后进行队列训练。”
中午,令李国祯提督京营,吴襄任精武营营官的圣旨,分别传到了襄城伯府和吴府。下午,李国祯和吴襄身穿官服觐见皇太子朱慈烺。这项仪式原本应该在京营衙门,但朱慈烺却传他们到城外大校场觐见。
朱慈烺正在城外校场练习骑术。
李国祯和吴襄结伴而来。
李国祯新官服新帽子,春风得意,玉树临风,见到京营诸将,不管认识不认识,都是微笑拱手致意。
吴襄是一个身材高瘦的老头,须发斑白,小鼻子,薄嘴唇,尖嘴猴腮的,两撇八字胡须,看起来倒像是一个算命先生而不是一名武官,头戴乌纱帽,身穿带有狮子图案的二品武官团领衫,老脸满是喜悦,自从崇祯四年大凌河兵败之后,他就被朝廷革职罢官,赋闲在家,想不到今日重获起用,而且还官一级,从辽东总兵变成精武营的营官了。
虽然都是总兵级,但京营的总兵可比地方高一级。
锦州守将祖大寿是吴襄的小舅子,祖大寿投降,吴襄忐忑了好几天,担心朝廷会对自己和自己儿子有什么怀疑或者是责怪,但大明朝宽宏大量,不但没有责怪,反而还任命他为新成立的精武营的主将。
皇恩浩荡啊。
吴襄不图从京营争取到什么利益,只图自己能穿一穿这京营武官的袍子,也不枉这一辈子了。
“臣李国祯、吴襄参见太子殿下。”
李国祯和吴襄向朱慈烺叩拜。
“小伯公请起,吴老总镇请起。”朱慈烺不动声色的打量着二人。
“谢殿下。”
李国祯和吴襄站起来,李国祯清清嗓子,拱手道:“陛下令臣辅佐殿下,臣驽钝,若有不到之处,还望殿下恕罪。”深深一鞠。
“小伯公客气。”朱慈烺接过田守信递过的棉巾,擦了擦额头的汗水,淡淡道:“小伯公熟读兵书,见识高远,父皇对你多有称赞,以后还要请多多提点本宫才是。”
“陛下谬赞,臣实不敢当。”李国祯受宠若惊。
朱慈烺又看向吴襄:“本宫对吴老总镇的英名仰慕很久,今日一见,老总镇果然名不虚传,当真是精神矍铄,老当益壮,过往的老将军中,也就您有这等风采了。”
“臣愧不敢当。”
吴襄惶恐但又带着几分得意的自谦。
他并没有听出朱慈烺话语中的讥讽。
朱慈烺说的隐蔽,除非是知道历史的走向,否则谁也听不出来。
三人此时处身的地方是在城外大校场的边缘,朱慈烺原本正在练习骑术,因为李国祯和吴襄的到来,不得不中断,
而此时在大校场之上,精武营、善柳营加左柳营右柳营一共三万一千名将士正在分营分列的进行体能操练。上午军姿和队列,下午是体能和军阵。
俯卧撑,举石锁,扛圆木,再到长枪兵的枪刺和盾牌兵的盾砍,在校场上依次展开,各营依照各营的情况,正进行不同科目的操练,但不管是哪项操练,都没有人敢偷懒。军规中写的清清楚楚,操练偷懒者,第一次皮鞭加罚,第二次罚俸加罚,第三次就要军法了,皇太子又现场督阵,这么多双眼睛在看着,根本没有偷懒的机会,哪怕是累的不行,倒在地上了,也要咬紧牙关赶紧爬起来。
各种口令和口号,在校场上响成一片。
距离朱慈烺最近的一块区域是杨轩带领的火枪兵,杨轩风风火火的正在练兵,他挑选出的五百个火枪兵一起一伏的趴在地上做俯卧撑,场面蔚为壮观
“三十六!三十七!……”杨轩背着手大声地数着数。
见有一个士兵在偷懒,他立刻冲过去,一脚将那军士踩到地下:“你!再做五十个!”
吴襄也算是见多识广了,见到此景也是吃惊。
俯卧撑,扛圆木,跨栏杆都是他从来没有见过的操练项目。
李国祯更看的目瞪口呆。
各营除了主将和千户之外,连百户居然也都在操练的队伍中,和普通士兵一起扛圆木,练俯卧撑,练的不到位者,也要和普通士兵一样被加罚——旁边有督练官,不是京营将士,而是小太监和锦衣卫,谁敢偷懒,立刻就冲上去一皮鞭。
更惊讶的是,不但五军营和三千营,李国祯居然看到了武骧左卫的军士也在训练场上!
武骧左卫可是皇帝亲卫,虽然派给了皇太子,但他们待遇优厚,地位尊崇,就算操练也是在宫中的校场,怎么跟五军营和三千营混在一起了?不用问,肯定是太子的命令。武骧左卫专责保卫皇太子,皇太子的人在大校场,他们当然也得在校场,闲着也是闲着,看别人操练也是手痒,朱慈烺一声命令,他们非常乐意参与。
“嗨!”
此时,武骧左卫指挥使宗俊泰正在场中挥舞一杆斩马刀,一声大喝,没用刀锋,而是用刀背“砰”的一声将面前的一个木桩拦腰击断。
一片叫好之声。
朱慈烺将棉巾交还田守信,瞥一眼吴襄,笑问:“吴老总镇,辽东边军日常是如何操练的?”
吴襄拱手回答:“回殿下,辽东边军分马军和步军,马军主要练马,步军主要练阵,从枪阵军阵到盾阵,每日三练,石锁一日举两百下,做不到者不得进食。”
朱慈烺点头:“两百下,确实厉害,这标准应该是辽东最精锐之兵吧?”
“臣任辽东总兵时,麾下军士都可做到。”吴襄说的有点小骄傲。
朱慈烺心知他在往脸上贴金,也不点破,只淡淡笑问:“那你觉得,辽东边军的操练之法和京营操练之法有何不同?又孰优孰劣?”
第二百一十三章 以身作则
吴襄犹豫了一下,这个问题不太好回答,事先他就已经知道,京营现在的操练之法是皇太子一手制定的,说京营劣,那是打太子的脸,说辽东边军劣,那是打自己的脸,刚提督京营就自打脸,以后还怎么混啊?
“臣刚到京营,不敢妄言。”吴襄回答。
朱慈烺笑一笑,不再问:“小伯公、老总镇两位先坐着,本宫再跑两圈。”
翻身上马,继续练习骑术。
李国祯和吴襄恭恭敬敬的等待。
贺珍,张纯厚等将走上来和他二人见礼。
在朱慈烺面前谦虚惶恐,但在京营将领面前,吴襄却很是倨傲,他是精武营主将,论职位不如三千营贺珍,但他资格够老,儿子又是山海关总兵,因此有倨傲的本钱。
李国祯却很客气,长袖善舞的无论对谁都是客客气气,一点都没有小襄城伯的架子。
操练如火,呐喊震天,朱慈烺奔驰来去,练了一会骑射,又下马端起了鸟铳。
刚开始,李国祯和吴襄还能满脸微笑的静坐,但渐渐的,两人就有点不自在了。两人一个提督,一个精武营主将,皇太子虽然见了他们,但却不给他们分派任务,这热火朝天的训练场,三万人的大军好像跟他们没有任何关系一样。除了他们自己带来的几个家丁和随从,整个京营再没有人搭理他们。
李国祯和吴襄都有点坐立不安。
如果朱慈烺不是皇太子,只是一个普通的统帅,李国祯立刻就会跳起来,指着朱慈烺的鼻子骂:“好大的胆子,我等奉旨而来,你竟然如此轻视?就不怕本官参你一本吗?”
但朱慈烺是皇太子,他们两人有脾气也不敢发,只能默默等着。
半个时辰后,朱慈烺终于是结束了训练,满头大汗在方椅中坐下,接过田守信递来的棉巾,一边擦汗一边道:“小伯公。”
“臣在!”李国祯拱手。
“你是京营提督,以后京营粮草后勤之事,就交由你负责了。”
李国祯愣了一下:“臣遵命。”
如果是过去,如果是朱纯臣任京营总督之时,总管粮草后勤绝对是一个大肥差,但现在太子抚军京营,无人敢在粮草之中弄虚作假,不然就想想被皇太子斩杀的那一百个人头,所以总管京营粮草不再是肥差,而是一件苦差事。
李国祯很失望,和他想象中完全不同,虽然他知道皇太子看不上他,但皇帝能看上他啊,任命他为提督,怎么的都得总领一营人马吧,但朱慈烺却是让他当一个后勤官。
心中有所不满,脸上却不敢表现。
朱慈烺看向吴襄:“老总镇,你练兵多年,经验丰富,以后就要请你坐镇大校场,除了精武营,其他营中的将士你也要多多督导,但有不合京营军规,不合操练手册之事,你可酌情处置。”
“遵命!”吴襄大喜。
朱慈烺给他的权力远远超过一个精武营主将。
不过朱慈烺只给了他操练权,可没有给他指挥权,精武营的一兵一卒他也休想指挥。
此时,夕阳西下,京营第一天的操练终于要结束了。
“当!”
一声锣响。
听到结束的号令,很多军士累的一屁股坐在了地上。
接下来他们还要跑步十里返回京师。
“集合!”
“向右看齐!”
督导官韩琛用他独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