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方面主要是兴办屯田举办商业、鼓励贸易降低赋税等。这些措施使新疆各族人口增加促进了农牧业的展。一些经济贸易中心也随着出现如乌鲁木齐“字号店铺鳞次栉比市衢宽敞人民辐辏”、“繁华富庶甲于关外”1。旧的经济贸易中心如阿克苏、叶尔羌等地也是“货如雾拥”、“货若云屯”。2这些改革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展但是广大维吾尔族劳动人民的处境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伯克们的某些权力虽被限制和削弱但又给他们加上了品级使之法律化。劳动人民承受着官吏和伯克们的双重压迫加深了维吾尔族社会的阶级矛盾。劳动人民为了求得生存奋起反抗清政府和怕克的统治。
乾隆三十年(1765)春维吾尔族人民反抗暴虐统治的起义在乌什爆。他们先杀死残暴的阿奇木伯克阿卜都拉全家接着放火焚烧衙署乌什办事大臣素诚等被迫自杀。阿克苏办事大臣卞塔海闻讯后赶来镇压滥施枪炮。乌什全城人民齐心合力共同守城将卞塔海打败形成了一次规模较大的反抗封建统治和民族压迫的斗争。清政府调集了伊犁、喀什噶尔等处的兵力前来镇压也都被起义军打败。起义也波及到叶尔羌、阿克苏、库车等地。清廷再派阿桂前往镇压并加强火力攻城。经过了几个月的战斗乌什城内粮食已尽起义军几次突围未能成功领赖和木图拉也中箭身亡。这样坚持斗争了半年之久至八月十日由于叛徒的出卖起义的主要人物四十二人被捕十五日献给清军清军才进入了乌什城。清军入城后对起义的群众进行了大肆屠杀并将乌什城内留下的数千人分批遣往伊犁或解到内地赏给官员为奴1。
平定张格尔叛乱、“七和卓之乱”、“倭里汗之乱”
嘉庆二十五年(182o)喀什噶尔参赞大臣斌静“荒淫失回众心”大和卓的孙子张格尔纠集数百人乘机从浩罕返回骚扰边卡烧杀抢掠但因兵少败回。道光四年(1824)秋到五年夏张格尔又屡次纠集数百人前来骚掠边卡。道光六年张格尔又纠集五百余安集安延人以参拜沙土克、布格拉汗的坟墓为名秘密潜入阿图什煽动当地伊斯兰教“白山派”教徒动武装叛乱。维吾尔族人民在蒙骗下有一万多人参加了叛乱叛军兵分两股攻打喀什噶尔、叶尔羌。张格尔又答应浩罕割让喀什噶尔和平分财物得到了浩罕的万余援兵。接着喀什噶尔被攻陷英吉沙尔、叶尔羌、和阗也相继落入叛军之手。
1《西域闻见录》卷1第8页。
2《西域闻见录》卷2第17、21页。
1《清高宗实录》卷73o—745;《回疆通志》卷12;《东华录》(乾隆朝)卷61;《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32。
张格尔占领了这些地方后即纵容其部下肆意烧杀抢掠并大兴土木强征十五岁以上男丁入伍索取金银、马匹等财物及妇女贪淫暴虐无所不用其极。
道光六年(1826)秋清政府调集了陕西、吉林、黑龙江、甘肃、四川等省兵三万六千余名会集于阿克苏开始进剿张格尔叛匪在浑巴什河打败叛军奠定了收复南疆的基础。七年三、四月间清军相继收复了喀什噶尔、英吉沙尔、叶尔羌与和阗。八年初张格尔再次潜入阿图什但由于维吾尔族人民的奋力抵抗和清军的追击张格尔走投无路逃往喀尔铁盖山军民将山团团围住杀声震天。张格尔自杀未遂被清军活捉。同年五月将张格尔解运北京处死。1清军在平叛过程中自始至终得到维吾尔族人民和其他各族人民的支持。受蒙骗的一部分维吾尔族人也很快觉醒反戈一击。
道光二十年(184o)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侵略者先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地处祖国西北边疆的维吾尔族和其他各族人民也遭受到新的灾难。英、俄两国通过毗邻新疆的国家和地区不仅蚕食和强占中国的领土而且还向新疆输入鸦片毒害新疆各族人民。据不完全的统计仅在184o年从喀什噶尔、叶尔羌等地几次截获的鸦片就达二十多万两。2鸦片的毒害遍及天山南北清政府想方设法未能禁绝。毗邻新疆的浩罕汗国这时也遭到沙俄的入侵内部动荡为了摆脱困境又重新支持和卓后裔入卡滋事动叛乱。“七和卓之乱”和“倭里罕之乱”都给维吾尔族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祸害。
道光二十七年(1847)八月以张格尔之侄迈买的明(即卡塔条勒或写作加他汉玉素普之子)和倭里罕(巴布顶之子)为的七和卓从浩罕起兵纠集了约一千名精壮骑兵先击败了驻守明约洛卡的百余名清军动了反对清朝政府的叛乱。他们胁迫沿途维吾尔族参加叛乱直抵喀什噶尔城下。当时驻守喀什噶尔汉城的清军虽有三千但不敢出击只得坐守待援。居住在喀什噶尔回城的浩罕商人那墨特(即诺麦德罕或奈迈提)等人则为内应开城门把和卓们放了进去。1接着七和卓叛军一方面猛攻喀什噶尔汉城一方面分兵进攻英吉沙尔、叶尔羌、巴楚等地气焰十分嚣张。清皇朝为了避免事态蔓延派奕山为参赞大臣带兵由伊犁越冰岭出兵进剿。十月奕山从叶尔羌向英吉沙尔进军行至科科热依瓦特地方与叛军激战一日三战以少胜多大败叛军。清军乘胜前进解了英吉沙尔城的重围向喀什噶尔进援。叛军闻风丧胆“尽数逃散出卡”遂解了喀什噶尔汉城1《圣武记》卷4;《平定回疆剿擒逆裔方略》卷2、12、63;《那文毅公奏议》卷78、8o。2《清宣宗实录》卷33o—332。
1《东华录》(道光朝)卷56;《清史稿》卷19;'俄'a·h·库罗帕特金:《喀什噶尔》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3o—131页。
重围收复了回城2。“七和卓之乱”从八月到十月前后虽仅三个月却使维吾尔族人民遭受了烧杀抢掠和四处逃亡之苦。
此后和卓们又连续不断地叛乱倭里罕等多次窜入喀什噶尔、乌什等处卡伦和村庄烧毁房屋抢掠财物无恶不作。
咸丰七年(1857年)倭里罕带领叛军窜犯喀什噶尔“盘踞喀什噶尔之七里河沿官水磨一带放火烧毁回城南门裹胁回民势极猖獗。”并窜踞英吉沙尔回城。巴楚、叶尔羌等地也受到叛军骚扰3。
倭里罕叛乱初期反动气焰极为嚣张对被其占领地区的人民实行残酷的统治。他不仅用苛捐杂税盘剥人民而且使用宗教手段迫害人民。“妇女不戴盖头不得上街不准结辫所有男性居民从六岁起必须缠头巾一天要到清真寺去祷告五次对于这一切倭里罕表现得异常残忍。没有哪一天不处决几十个人他的最大乐趣之一就是亲手砍下被指控者的头而犯过失者是不乏其人的。在君主面前动作笨拙、言词不妥、打呵欠所有这一切都可能招致死刑”1。倭里罕的倒行逆施激起了维吾尔族人民的不满他们不愿再受其欺压拒绝承认其政权对清军则表示了热烈的欢迎。这一年七月清军先后从伊犁、乌鲁木齐等地调集了官兵七千多人进剿叛军。在叶尔羌与叛军激战取得了胜利继续向英吉沙尔进经过大桥和柳树泉大战很快收复了英吉沙尔回城并解了汉城一百余日的重围。接着清军向喀什噶尔进剿叛军“闻风逃散”喀什噶尔回城收复。倭里罕见大势已去即逃出卡外但仍不断骚扰清军再派兵追剿。倭里罕裹胁了一万五千多人带着抢掠的财物逃往浩罕2。倭里罕叛乱经过了四个月遂告平息。
这一时期维吾尔族人民遭受了和卓后代多次作战之苦又受到清统治者和本民族贵族压迫剥削之害“生计本少加以科敛愈不聊生”3。驱逐阿古柏收复伊犁同治四年(1865)春以后在天山南北相继出现了五个互不相属的封建割据政权。在库车热西丁和卓自称“汗和卓”(汉文史书误译为黄和卓)形成了西至阿克苏、乌什、东至吐鲁番等地的封建割据势力。在乌鲁木齐回族妥明(妥得璘)自称“清真王”其势力也扩张至吐鲁番一带。在伊犁迈孜木杂特自称“苏丹”割据一方。在喀什噶尔先是由白山派头目托合提2《清宣宗实录》卷446、448。
3《平定陕甘新“回匪”方略》卷5、11。
1库罗帕特金《喀什噶尔》第135—136页。
2《平定陕甘新“回匪”方略》卷7;《喀什噶尔》。
3《清宣宗实录》卷425。
马木提艾来姆称王不久柯尔克孜封建主思的克攻占了喀什自己登上王位。在和阗宗教头目哈比布拉也自称“帕夏”(皇帝)占地为王。
以思的克为的喀什噶尔统治集团为了巩固和扩大自己的势力竟奴颜卑膝地向浩罕求援。于是浩罕的军队领派遣阿古柏和大和卓波罗泥都之曾孙布素鲁克前往喀什噶尔于同治三年十二月(1865年1月)侵入中国境内。
同治六年(1867)南疆地区全部为阿古柏侵占。阿古柏自封为“巴达吾来特哈孜”(即汉文史书上的“毕调勒特汗”意即“洪福之王”)对其政权历史上称为“哲德莎尔”意即“七城”。同治九年整个天山以南地区和以北的部分地区就完全处在了阿古柏的反动统治之下。
阿古柏在新疆的侵略活动与英国和俄国殖民主义侵略新疆的阴谋有着直接的联系。同治十二年(1873)英国正式派遣了茀赛斯组成的有三百人的庞大使团向阿古柏赠送了枪枝、小炮等武器。同治十三年阿古柏和英国签订了通商条约即《英国与喀什噶尔条约》这个条约共十二条给予了英国在商业、居住等方面的特权。沙皇俄国也不甘落后早在同治十年武力强占中国伊犁地区以后就立即向阿古柏表示友好。同治十一年阿古柏与沙皇俄国签订了《俄国与喀什噶尔条约》沙皇正式承认阿古柏政权得到了在南疆进行商业贸易的特权1。阿古柏又将中亚地区中世纪的封建制度完全移植到新疆。土地被大量集中起来分封给爪牙;各级官吏的俸禄直接取自于封地内的劳动人民可以任意索取财物和强征无偿劳役。阿古柏的税收没有成文规定种类繁多。
阿古柏还打着宗教的旗号对宗教头目笼络、收买扩充宗教寺院的土地、财产新建礼拜寺、麻扎、宗教学校又推行伊斯兰教法典《沙里阿特》的规定在城乡普遍设立宗教法庭。宗教法官(长孜)可以用任何借口处罚以至处死劳动人民恢复了“拉伊斯”(执行宗教法规的执法吏)的职位无辜的劳动人民及未戴面纱上街的妇女随时都可能受其鞭笞。对非伊斯兰教徒则强迫改信伊斯兰教否则就要受到最野蛮的杀害。
为了反抗阿古柏的暴虐统治各族人民包括一些本地的封建主都起来进行斗争。在和阗、吐鲁番、乌鲁木齐等地、劳动人民自的武装起义此起彼伏绵延不绝。
阿古柏的侵略新疆与沙皇俄国武力侵占伊犁引起了中国西北边疆严重的民族危机迫使清政府不得不注意新疆的问题。光绪元年三月(1875年5月)清政府授任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任命金顺为乌鲁木齐都统帮办新疆军务开始了进军新疆驱逐侵略者的行动1。
渴望解脱阿古柏残酷奴役的维吾尔族和新疆各族人民自动拿出粮食1《阿古柏伯克传》第1o、11章。
1《平定陕甘新“回匪”方略》卷298、299。
马匹等支援清军。
光绪三年夏阿古柏见大势已去在库尔勒服毒自杀。
清军在新疆各族人民的支持下进行了历时一年半的反对阿古柏侵略、收复祖国领土的正义斗争。这些战争的胜利解除了中国西北边疆的民族危机粉碎了殖民主义者分裂我国的阴谋为收复伊犁打下了基础。
左宗棠在驱逐阿古柏收复新疆的过程中就注意到了要做好善后工作恢复生产如资助因战争逃亡的人民重返家园给口粮、种子、牲畜等使尽快恢复生产举办屯田军屯民屯并举改革不合理的田赋制度及整顿币制等等。在收复南疆后又组织了善后局管理民政、财政、司法等事务命令阿奇木伯克只管催征赋税不得插手地方事务。又提出新疆设行省的主张。后来刘锦棠也上书清廷提出了设置道厅州县的具体方案。
新疆设省清廷于光绪十年九月(1884年1o月)批准了新疆改设行省。十月任命刘锦棠为新疆巡抚魏光焘为新疆布政使。
新疆改设行省是维吾尔族和新疆其他各族人民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改设行省以后先对军政制度作了重大改革。取消军府制、伯克制和扎萨克世袭制代之以兵备道、府、州、县制削弱了当地封建统治者的势力加强了清政府对新疆的直接统治。
在改革军政制度的同时清廷还采取了一些有助于生产展的措施。在农业方面大力兴修农田水利实行军屯、民屯、犯屯、扩大了耕地面积使农业生产得到展。根据二十个县的统计整修和新修干渠九百四十多条支渠两千三百多条灌溉面积达一百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