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回民的反抗和被镇压影响及于全国各地官府都在奉旨盘查“余党”、“邪教”和搜查违碍书籍为此还兴起了迫害回民的两次文字狱。第一次乾隆四十六年六月西安回民马中杰、马广文前往归化城(今呼和浩特)途中在山西灵石被查获书信一包只因信内有“掌教”名目于是惊动山陕如临大敌以为又是别立邪教煽惑回民者。马中杰被解回西安由署理陕西巡抚毕沅就近审理。经再三严审掌教名目早已有之并无别情。乾隆帝下谕不得不承认“所办其属过当殊不解事”。这种压迫和挑拨在西北各地的积累和扩大成为以后回民大规模自卫抗争之政治的、历史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二年乾隆四十七年五月生了影响更大的又一次文字狱。在广西桂林查出广东崖州三亚村回民海富润携带的刘智《天方至圣实录年谱》等汉文著述及阿拉伯文、波斯文伊斯兰教经籍多种。敢称“实录”被认为是“僭妄”海富润被捕下狱广西巡抚朱椿一面飞咨有关各省查办一面申奏朝廷。此案波及广西、湖北、江苏、安徽、云南、广东数省著书人、作序者、送书人、译刻者、藏版人等牵连众多一大批回民人家和礼拜寺被搜查弄得回民人人自危。乾隆帝知道此案又办理过严下诏说甘肃的新教是邪教已经办净根株“至于旧教回民各省多有”“其平日所谓经典亦系相沿旧本并非实有谤毁显为悖逆之语”。但诏书又指出;这次查出的“书内字句大约俚鄙者多”“此等回民愚蠢无知各奉其教若必鳃鳃绳以国法将不胜其扰”1。这样的上谕仍然重申了对新教的镇压默认了对宗教书籍的搜查和对回民的歧视只是担心查办过严将不胜其扰而已。诏书还提到对山东王伦和甘肃王伏林等起义的镇压有回民参加这也正是清统治者对回族兵将加以利用的一面。在清代回族中当兵吃粮和担任武将的确实不少如哈元生、哈攀龙、哈国兴、冶大雄、许世亨、马建纪、江长贵等都曾任提督、总兵之类的官职后来同治年间马新贻竟坐上了两江总督和办理通商事务大臣的高位。这只不过是少部分人的被利用绝不说明回族政治地位有任何提高。相反地随着民族矛盾的不断激化回族中酝酿着更大规模的抗清风暴。
以农为主农商工兼营清代有较长时期处于相对安定的环境由于停止圈地、鼓励垦荒、兴修3《清高宗实录》卷1135。
1乾隆四十七年六月三日上谕转引自道光七年重刻《天方至圣实录年谱》。水利、盛世滋丁永不加赋等政策的施行中国的封建经济又逐渐呈现出一个由恢复到展的局面回族的经济、文化这一时期也同样有较为明显的展和变化。
各地回族的人口在繁衍生产在展。乾隆四十六年署理陕西巡抚毕沅的奏折提供了有关陕西回民的综合情况很有代表性。毕沅说:“查陕省各属地方回回居住较他省为多而西安府城及本属之长安、渭南、临潼、高陵、咸阳及同州府属之大荔、华州汉中所属之南郑等州县回民多聚堡而居人口更为稠密。西安省城内回民不下数千家城中礼拜寺共有七座。西安回民大半耕种、畜牧及贸易经营颇多家道殷实及曾任武职、大小员弁及当兵、科举者。”1在甘肃东部宁夏至平凉回民村寨林立西部以河州、西安为中心。延伸到河西及南部清水、张家川等地也都是回民聚居的地方。内地河南、安徽北部及山东、河北的沿运河两岸回民散居其间。而云南在东部展了昭通、会泽、巧家在西部展了大理、保山、剑川等回回村镇。
清代前期回族农业生产的展先在垦荒事业和农田水利事业的展上较为突出。顺治甘州事变后由河西逃往西宁府的大批回民在白塔儿(今大通)等地辟建新的村寨至乾隆时“开田立舍”已经“累至万户”。巴燕戎厅(今化隆)很多村庄是回民新设。西宁北川营回民、汉民杂居“筑高屋、庄田、水磨、斗车、种麦、豆、青稞”1向当地蒙古贵族领取耕牛和籽种每年交纳实物地租。在新疆哈密、伊犁、乌鲁木齐、昌吉等地乾隆后期回民同汉民一起由陕甘来这里垦荒做出成绩。清代前期山东、河北回民6续到东北、内蒙垦荒和经商、开辟了新的居住区。继元明之后各地回民在农田水利事业上不断做出成绩在宁夏回民、汉民一起兴修了大清、惠农、七星、昌润等渠道汉延、唐徕等古老渠道也进行了整修和扩展。“黄河万里富宁夏”的赞誉是历史上回、汉各族人民兴办黄河水利并同“河崩沙压”等自然条件作顽强斗争和辛勤劳动换来的。云南经过元明数百年的经营回民多占有水利条件较好的地方在新兴(今玉溪)水利灌溉条件好可以引水上行回民居住之处“田地最饶赤旱不荒”2。峨县(今峨山)汉民同河西县回民联合兴修水利仅河西县就有数千亩回民良田受益体现了回汉团结的情谊。在河南回民较多的开封地区道光二十一年(1841)黄河决口河南及安徽两省五府二十三州县都遭淹没开封被洪水围困八个月全城回、汉族百姓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官府束手无策。在一次险情万分紧迫时有回民夫役七百余名和四街商民“赴工效力不领价值踊1乾隆四十六年六月十四日署理陕西巡抚毕沅奏折转引自道光七年重刻《天方至圣实录年谱》。1乾隆《西宁府新志》。
2张泓:《滇南新语》。
跃争先大呼奋激始能抢筑妥协”1为了抢险护城不少回民把自己家中棉衣、棉被甚至把家中和清真寺房上的砖石拆来修堵抢险中有十几名回族青年献出生命。清河南巡抚牛鉴也深受感动奏请朝廷利用河工料物重修了清真东大寺并赐以“护国清真”匾额以示尊崇这件事充分体现了回、汉族人民同舟共济与自然搏斗的共同命运。
由于地理条件的不同各地回民在展中也表露出很大的不平衡性。在土地肥沃、水利条件较好的地方勤苦耐劳的回族农民可以达到生产展生活富裕家给人足。道光八年(1828)回族学者蒋湘南在《西征述》中称:“宁夏水利、盐池、壤沃人满远近郊村林緉联络不与江淮”这是宁夏川区回、汉族农民惨淡经营下的富裕景象。在关中道光初渭南有三千户回民他们“地处肥饶尚属安业”2。云南回族在“嘉道间最称富庶”3。永昌膏腴之地多为回民所有;新兴回民并不多但“世居坝头固得形势因而富贵沿为”4。占有膏腴土地的回民毕竟只在少数地区。多数是占有山地、沙地、河边地、盐碱地回民聚居的甘肃东部六盘山区(今属宁夏)、河北沧州、盐山地区都属于这样的贫瘠之乡。但尽管自然条件恶劣回族人民也能适应环境勤奋进取根据不同环境开展多种经营。
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传统特点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回族农村经济也不例外但是回族农业经营又有它的特点就是不单纯依赖于农耕不单纯依赖于生产粮食。回族农民善于搞多种经营注意展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表现出一种勤奋、进取的活力。各地农村回民因地制宜展经济作物兼营畜牧业、运输业或者手工业、商业者颇为普遍。在大荔和蒲城、富平、临潼、渭南之间的沙苑地区回民根据沙地特点“树而不田”1“沙地不宜种麦向植枣、梨、瓜、豆”2这里“羊冠全省蒺藜甲天下”。沙苑的西瓜更为著名乾隆时大荔郡守张奎祥有《苏村瓜》诗:“苏村瓜、大如斗一瓜粟数升十瓜钱盈缶。亩可数百及千瓜胜种麦豆葱与韭”3。回族农民就是这样因地制宜经营经济作物使农产品商品化为展商品生产作出贡献。内地及云南回族中都有这种情况。河南清化镇(今博爱)是回民聚居的村镇这里“自太行下流泉交汇最宜竹居人以艺竹为业有数十亩者翠篠垂阴旅游忘倦”4。棉花种植业和棉布业在不少城乡回族1光绪《祥符县志》。
2卢坤:《秦疆治略》。
3《腾越杜乱纪实》见白寿彝主编《回民起义》第二册。
4《瑞记书稿摘要》第十三本见白寿彝主编《回民起义》第二册。
1道光《大荔县志》。
2卢坤《秦疆治略》。
3乾隆《大荔县志》。
4嘉庆《豫乘识小录》。
中兴起。河南孟县“桑坡村为回民聚居之所”孟县由于负山滨河人多地狭“通邑男妇唯赖纺织营生糊口”5“取给于纺织棉布之值是以傭而代租”6。当时“孟布”驰名远近“自陕甘以至边墙一带远商云集每日城镇市集收布特多车马辐辏厘市填咽诸业毕兴故人家多丁者有微利而巷陌无丐者盖商民两得其便”。这已经出了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的范畴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已相当高并为社会人口提供广泛而多样的生活门路。小农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化是明清时期农村经济关系的重要变革。各地回族农村不仅适应这一变革而且往往走在这一变革的前列。云南回族农村就是走在变革前列而著称的一批富裕农村。腾越回民“富坚忍性精悍英善营商业。嘉道间最称富庶”1。楚雄府广通县罗川地方“土沃回多”“气候温热土地肥沃水量丰足产蔗糖、棉花。回人习劳耐苦屡世相传人足家给储藏充裕”2。从回民、汉民生产对比上也可以看出回民擅长经营的特点。咸丰初一个监察御史向清廷反映云南“幅员辽阔汉回杂处”“汉民质朴耕种为生。回则善于经营兼以贸易致富”3。云南的情况在各地回民中是颇有代表性的。
善于多种经营和展商品经济是各地城乡回民经济的特点其中“马贩、屠宰”又是回民主要的普遍的经营行业这又是一大特点。以回民聚居的西宁府为例这里“回回皆拥资为商贾以及马贩、屠宰之类”“经营手艺多出回民”4。“马贩、屠宰”涉及项目繁多的系列行业“马贩”包括畜牧业养马(驴、骡、驼)、贩马;包括运输业长途、短途的贩运(马帮、驼帮、大车、脚户等)。不仅西宁和西北这样内地、云南也这样。“内地回民多以买马为生”5有的地方志讲到回民“多畜驴之家以赶脚为业”6或者“车夫、骡夫半多回民”7。云南不少地方回民也是“资生每仗骡马利”1或者“皆以赶马、贩油盐米炭为业”2。“屠宰”也涉及畜牧业饲养和贩卖牛羊、屠宰牛羊和贩卖牛羊肉(展到鸡鸭禽类)。饮食业(各类清真食品)、乳品业;制革业(各类牛羊皮衣、皮货、马鞍、缰5乾隆《孟县志》。
6道光《河北采风录》。
1《腾越杜乱纪实》。
2《他郎南安争矿记》见白寿彝主编《回民起义》第一册。
3《钦定平定云南“回匪”方略》卷一。
4乾隆《西宁府新志》。
5《清穆宗实录》卷35。
6乾隆《镇安县志》。
7《左文襄公全集》奏稿卷22。
1嘉庆《异族图说·邓邑(邓川)风俗图》。
2《他郎南安争矿记》。
绳、车具等)。毛织业(绒、褐、毡、毯之类);制皂、制烛业(牛油为原料)、牛骨业等等。各地城乡回民以屠宰和织绒褐、制皮货为业者极为普遍。宁夏回民就多以屠牛为业3东北、内地也大体这样。
除了马贩、屠宰之外、制香、制药、珠宝、玉石等也是回族经营的传统行业。盐、茶等大宗商品贸易中回族商人也占有相当势力以茶叶来说当时有东柜、西柜两大茶叶贸易集团东柜是山西茶商西柜全是陕甘回族茶商在对蒙、藏地区和新疆地区的贸易交往中回民作出了积极贡献。西北的金砂、云南的铜矿、银矿也都有回回矿丁从事开采和冶炼动辄万人出现了不少采冶有术的矿师和家财巨万的矿主。
清代前期继续闭关锁国而回族商人却在沿边地区积极开展同邻国的贸易从东北、外蒙、新疆到云南回族商人在不同地区以不同的资源和商品同邻国交易不仅自身致富也促进了中外经济交流。在东北黑龙江一带贩牛者多是山东回民他们出入俄境以菜牛向俄商换取金砂双方都可获大利。在外蒙恰克图雍正初正式开市作为中俄贸易场所中方由山西商人独占外省籍商人不能涉足只有一家西宁回民在恰克图贩卖大黄“俄罗斯最为信服他商贩此弗能售也”。在云南回族商人同缅甸、泰国等邻国的贸易交往更为频繁主要经营玉石、宝石、棉花等项缅棉由腾越贩运至弥渡获利甚大。在缅甸、泰国不少城市还有一批云南回族座商。
回族商人在各地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特别是内地同边疆之间以及同邻国之间的贸易交往中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回族商业资本的活跃在封建社会后期起着破坏自然经济的积极作用。大宗商品的长途贩运和大规模的矿产采冶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重要的历史前提。然而根深蒂固的维护封建经济的重农抑商政策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