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通史- 第98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鼗岣呔僮拧胺辞甯疵鳌钡恼未笃旎凶磐品逭ǖ亩氛梁ジ锩难刚勾丛炝擞欣奶跫詈笸品角Ф嗄甑姆饨ㄍ持纹鹆瞬豢赡ッ鸬淖饔谩

    清代后期天地会在南洋各地华侨中广泛展并与当地人民一起为抗击欧美殖民主义当局的残暴统治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综上所述天地会在清代历史上所起的进步作用必须予以肯定。

    但是天地会也有其不可克服的致命弱点。先天地会“反清复明”

    的宗旨在康熙年间该会初创时对组织群众进行反清斗争起过一定的作用但自乾隆中叶以后明朝灭亡已一百多年社会上存在的尖锐复杂的问题不在于“复明”与否而在于农民迫切需要夺回被地主兼并的土地。而天地会始终不曾拟订、提出土地问题的纲领口号所以也就不能最大限度地动、组织广大下层群众参加反清斗争。

    其次天地会的起义斗争是分散进行的始终没有汇合成统一的、有计划的大规模的战争。天地会从康熙年间创立到嘉庆、道光年间经历一百多年虽然流传年久传播地区广泛始终是一盘散沙各地天地会、甚至本地天地会之间都从不生什么联系。各个山堂的规模都不大少则几个人结一个会多则几十人结为一个会展到几百人至千人的山堂就不多见了。它们之间彼此不相统属门户之见森严。另外从天地会档案史料中可见乾隆年间天地会除使用本名外还使用添弟会、■■会、小刀会等名称。到了嘉庆、道光时天地会系统的秘密结社的名目就更为繁多了。这样当天地会进行武装反对清政府的斗争时就形不成一个统一的组织更没有一个统一的领导核心。就以林爽文领导的那支规模较大的起义军而言也是各部均有自己的旗号、年号、队伍以及战斗计划。因此天地会的反清斗争最后必然以失败告终。孙中山先生说:天地会众“皆知识薄弱团体散漫凭借全无只能望之为响应而不能用为原动力也”1这是切中天地会弊病的评论。

    1孙中山:《革命原起》刊“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一)第7页。第八章少数民族清代时中国境内有众多民族汉族仍是中国最大的民族。满族是少数民族但在当时是占有统治地位的民族。此外还有不少的少数民族在历史上起着各种不同的作用。其中有蒙古族、藏族、彝族、回族、维吾尔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等。

    第一节蒙古族蒙古并入清朝漠南蒙古东起今吉林、西至贺兰山南接长城北临大漠。后金以封官晋爵、保留特权、厚赐联姻等积极笼络漠南蒙古各部领并利用各部封建主与明朝支持的察哈尔部长林丹汗的矛盾诱使他们归向自己一边。明崇祯七年(1634)林丹汗为后金所败西行死于大草滩漠南蒙古遂尽归向后金。崇祯九年(1636)漠南蒙古十六部四十九个封建主聚会盛京(今辽宁沈阳)尊皇太极为博克达·彻辰汗奉戴为共主后金改国号为清。与此同时漠北喀尔喀蒙古三汗也各自与清通好入贡保持和好关系。

    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领噶尔丹乘喀尔喀内乱攻袭喀尔喀各部败土谢图汗察珲多尔济掠车臣汗及札萨克图汗牧地喀尔喀蒙古封建主遂率众南下投清。康熙三十年(1691)举行多伦诺尔会盟封赏喀尔喀诸王公并设旗编佐自此喀尔喀蒙古亦辖属于清帝。雍正三年(1725)分土谢图汗部西境置三音诺颜部遂形成四部。

    厄鲁特蒙古四部并入清朝是在不同时期和情况下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的。和硕特部原居今乌鲁木齐一带十七世纪上半叶在领固始汗率领下进据青海、西藏地区与清保持和好通贡关系顺治十年(1653)固实汗被清封为遵义行义敏慧固始汗。康熙三十六年(1697)固始汗之子达什巴图尔接受清朝招抚使青海和硕特蒙古併入清朝。

    准噶尔部在其领噶尔丹统治时期兼并周围各部势力强盛。康熙二十七年(1688)侵扰喀尔喀二十九年进犯漠南乌珠穆沁境被清军败于乌兰布通三十五年再为清军败于昭莫多。噶尔丹之侄策妄阿拉布坦乘机自立为汗并向清纳款通好噶尔丹腹背受敌次年服毒自杀。雍正五年(1727)策妄之子噶尔丹策零继位后屡扰清境并于雍正九年大败清军于和通淖尔次年为清军败于额尔德尼昭后始罢兵议和。乾隆十年(1745)噶尔丹策零死后准噶尔部内讧。乾隆十八年(1753)达瓦齐夺取汗位乾隆二十年为清平定。不久先已归降的阿睦尔撒纳复叛清失败后逃入俄罗斯境乾隆二十二年病死长期与清朝对抗的准噶尔部遂隶属于清。

    值准噶尔部内讧之时杜尔伯特部台吉车凌、车凌乌巴什、车凌蒙克(史称三车凌)于乾隆十八年摆脱准噶尔的羁绊率众归服清朝被安置于乌里雅苏台一带游牧。次年编旗分佐设盟。

    土尔扈特部原游牧于塔尔巴哈台附近雅尔地方明末清初因不堪准噶尔部侵扰西迁至额济勒河(今伏尔加河)下游。乾隆二十六年渥巴锡继承汗位后因不堪沙俄政府的奴役、侵扰和征索于乾隆三十五年率属众三万三千余户、十七万人启程东返祖国。次年抵伊犁附清分为新旧两部:渥巴锡领旧土尔扈特部游牧于珠勒都斯、库不喀喇乌苏等地;舍楞领新土尔扈特部驻牧科布多一带。至此漠南、漠北、漠西蒙古地区尽归属清朝。盟旗制度的实施盟旗制度是在天命九年(1624)至乾隆三十六年(1771)绥服蒙古各部过程中根据八旗制度的组织原则在蒙古原有社会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来的。清廷取消蒙古原有部的划分改编为旗。少数就原部编为一旗多数被分为若干旗以至十余旗。旗既是军事、行政合一的单位又是清朝赐给旗内各级蒙古封建主的世袭领地。

    蒙古地区的旗分为总管旗和札萨克旗两种。总管旗设总管由中央派遣的将军、都统、大臣直接统辖其中包括内属的察哈尔八旗、归化土默特两翼以及热河都统所辖厄鲁特一旗科布多参赞大臣所辖明阿恃、扎哈沁各一旗、阿尔泰和阿尔泰诺尔乌梁海九旗、定边左副将军所辖唐努乌梁海五旗、驻藏大臣所辖达木蒙古八旗等。

    其余大多数蒙古部之旗称为札萨克旗清廷在这些地区建札萨克旗受中央监督。札萨克旗又分为内札萨克和外札萨克内蒙古所属各旗为内札萨克;喀尔喀蒙古、厄鲁特蒙古各旗为外札萨克。由清廷就旗内蒙古王公中之有功者任命为札萨克管理旗务。札萨克的职责是按照清政府赋予的权限处理旗内行政、司法、税收、科派差役、旗属官吏的任用牧场调整等事务由上级监督行使。札萨克之下设协理台吉、管旗章京、梅伦、笔帖式等僚属协理旗务。

    旗下设佐为基本军事单位每佐设佐领一人辖旗丁一百五十人在旗札萨克领导下审理丁册征收税课排解纠纷传递信件及征人伕。佐领之下设骁骑校、领催协助佐领办理军政事务。每六佐复设一参领统辖。在佐之下每十户设一什长为最低一级行政单位的管理人。

    除总管旗、札萨克旗外清政府还在大寺庙的领地共建有七个喇嘛旗。这些喇嘛旗与札萨克旗平行不受其干预自行管理领地内之行政、司法、税收事宜。

    清统治者为了不使旗札萨克享有独立权力订出会盟制度在旗之上设盟合数旗而成。有的盟是在原有部的基础上建立的有的盟包括数部有的盟只包括一旗也有少数旗不在其上设盟而直辖于将军、大臣等。而蒙古旧有的部只在名义上保存下来不具有任何行政职能。会盟地点由清政府指定通常是在便于各旗集会的适中地点一经确定即以该地名作为盟的名称。

    每盟设盟长一人副盟长一人由理藩院于盟内各旗札萨克中选人奏清帝任命兼摄。盟不是一级行政机构只是一种实行监督的组织一般不设办理盟务的衙门。规定每三年会盟一次届时执行比丁、练兵、检查财务、清理民刑案件等职权。盟并不构成蒙古最高一级的行政机构盟长的主要任务是充当会盟的召集人不能直接干预各旗内部事务也无权擅自布政令只是对各旗札萨克起监督作用并充当旗札萨克与清政府的中间人。遇有旗札萨克不能解决的民刑案件可会同审理札萨克有不法或叛逆行为有责任随时告战时则带领所属各旗兵丁应诏出征。

    蒙古的盟旗并非独立自主的政治制度都直接受中央政权的统辖和节制履行清廷委付的职责不享有独立处理本盟旗各项事务的权力。在盟旗之上一切重大军政事宜的最高裁决权属于理藩院而地方性的重大事件则报有关地区的将军、都统和大臣会办。

    社会阶级清朝所制定的各种制度并没有改变蒙古社会的阶级结构和剥削关系封建主和牧民仍然是社会中的两个基本阶级。

    蒙古归并清朝后在建旗设盟过程中基本取消了蒙古封建主原来享有的济农、诺颜、太师、宰桑等称号按原来地位的高低及对清朝的效忠程度和功劳大小分别被授以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四等台吉和塔布囊等爵位。担任旗札萨克现职的为札萨克王公不担任现职的为闲散王公。他们仍然是蒙古社会中居统治地位的阶级领取岁俸和人丁拥有众多畜群掌握牧场支配权对领地内属民有不完全的占有权并通过对土地的支配权对牧民进行封建剥削。

    除世俗封建主外喇嘛上层也形成另一僧侣封建主阶级。驻库伦的哲布尊丹巴是外蒙的最高宗教领袖;驻多伦诺尔汇宗寺的章嘉呼图克图掌管内蒙各寺庙。此外还有许多活佛享有国师、禅师封号。其次是寺庙主持以下还有札萨克达喇嘛、副札萨克达喇嘛、札萨克喇嘛、达喇嘛、副达喇嘛、苏拉喇嘛等。他们享有清朝赋予的各种特权拥有牧奴——沙比那尔(庙丁)操纵寺庙财产某些寺庙甚至建立沙比衙门对喇嘛徒众进行审讯和惩处。隶属于蒙古封建主的阿勒巴图(贡民)是牧民中人数最多的阶层承担繁重的赋役。他们必须无条件地服兵役自带马匹、武器和口粮应征从军。还须负担防守卡伦(哨所)的义务驻防期少则一季半年多至数年而且要自谋生计。驿递是对阿勒巴图最沉重的负担他们充当乌拉齐(站丁)既要承担驿递的劳役又要无偿供应往来官员和军人的食宿还要蒙受种种无限制的需索。此外阿勒巴图还负担盟旗衙门的差役、开支和官员的供养无偿地为皇室专有的牧群和马厂放牧甚至蒙古封建主向清廷进献的贡品去北京的旅费也无不落在阿勒巴图身上。与此同时阿勒巴图还要向领主服贡役包括实物税和劳役两种。当封建主有进贡、会盟、移营、嫁娶等事时还随时向属下征敛甚至封建主欠下债务也得由阿勒巴图来偿还。

    阿勒巴图可担任管旗章京以下旗佐官职任职者被免除赋役并拥有随丁逐渐形成富牧户成为“额尔和坦”阶层。还有一部分人因功被豁免赋役称为“达尔哈坦”。他们都拥有较多牲畜甚至家奴并对一般牧民进行剥削构成阿勒巴图中的特殊阶层。

    阿勒巴图中的一部分被拨给封建主役使称作“哈木济勒嘎”(随丁)。王公、台吉的随丁终身为主人服役称“随人箭丁”;管旗章京等的随丁仅在主人任职期间受役使离职仍退回本旗佐故称“随缺箭丁”。随丁专供主人役使或在王府中当差或在主人牧场上放牧全部收入归主人主人甚至可将他们出卖或馈赠他人其地位比一般阿勒巴图还低。

    沙比那尔是喇嘛封建主的牧奴专供寺院封建主役使从事各种劳役维持寺院和喇嘛上层的生活寺院的一切负担都落在沙比那尔身上。

    奴隶来自战俘也有因犯罪被籍没为奴的他们世代受主人剥削处境最悲惨。

    蒙古社会严密的封建等级制度和牧民各阶层的划分都是清朝维护蒙古牧奴制的一种手段使蒙古族永远处于其所安排的封建秩序中以便清朝进行长期统治。

    经济生活在清朝统一的国家内蒙古地区形成相对和平安定局面加强了与全国各地的经济交流使原来占支配地位的单一游牧经济展为以牧业为主兼有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多种经济结构。

    牧业是蒙古牧民的主要生计。由于结束了连年战乱加之清政府注意牧民的休养生息扶持牧业展荒年实行赈济在一定程度内限制王公对牧民的过重征敛使蒙古地区的牧业得到长期稳定的展。通过划地建旗确定了各旗游牧界客观上促进了牧场的合理使用。随着生产秩序的建立牧民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也有了一定改进在半农半牧区实行打井、搭棚、筑圈、贮备冬饲料饲养驴、骡等新役畜。随着牧业的稳定展牲畜头数大大增加清皇室、政府、旗札萨克、寺庙拥有的畜群动辄成千上万。

    多种经济的展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