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皇帝敬献“九白”“三贡”和进家宴。行围后清朝皇帝要向扈从行围的蒙古王公贵族和官兵赉宴并赏赐金银、绸缎以及弓矢、鞍马等物品。通过行围狩猎进一步加强了清廷与蒙古各部上层人物之间的关系密切了蒙古族之间的关系。自康熙二十年到乾隆六十年(1681—1795)康熙帝玄烨、乾隆帝弘历共北巡1o1次其中木兰行围89次。木兰秋狝既训练了八旗军队又结好北方蒙古各部。
康熙三十年(1691)康熙帝“以喀尔喀所附数十万众必训以法度俾知礼仪特命行会阅礼于上都多伦诺尔之地”。四月三十日玄烨亲率上三旗和古北口绿营官兵溯滦河而上下五旗官兵出独石口齐集于多伦诺尔。多伦诺尔在木兰围场西北南距北京8oo里向来是内外蒙古朝觐必经之地。会盟前喀尔喀三部蒙古和内蒙古49旗王公、台吉齐聚多伦诺尔百里之外。五月二日玄烨在多伦诺尔行营前临时设置的帐殿召见了各部蒙古贵族。先调解喀尔喀蒙古土谢图汗和札萨克图汗两部的矛盾使他们“尽释旧怨”。随后列仪仗置乐队由理藩院官员导引喀尔喀蒙古贵族列于右内蒙古49旗王公列于左谒见康熙帝并“演舞奏乐”康熙帝与内外蒙古王公贵族一起饮宴欢聚。之后康熙帝再次召见喀尔喀蒙古土谢图汗等35名贵族以“赐宴”的形式举行会盟。根据喀尔喀蒙古贵族的请求康熙帝宣布“将尔等与朕四十九旗一例编设旗号亦与四十九旗同”1将喀尔喀蒙古分为34旗并废弃旧的汗号而一一封以新汗和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公、台吉等爵位于旗下设参领、佐领建立了与49旗相同的制度。五月四日康熙帝在多伦草原上举行盛大的阅兵典礼亲御甲胄乘马检阅多民族国家军队的声威。多伦会盟结束了内外蒙古长期的纷争加1《清圣祖实录》卷151卷。
强了清朝对内外蒙古的统治。
其次清朝统治者为了进一步联合和控制蒙古族中的上层人物采取联姻的办法藉以化干戈为玉帛。清代自努尔哈赤开始就十分重视与蒙古各部联姻迎蒙古王公之女进宫结为秦晋之好。皇太极的孝端文皇后、孝庄文皇后以及顺治帝的孝惠章皇后都是科尔沁蒙古王公之女。清朝统治者还常以宗室之女和公主嫁与蒙古王公子弟自努尔哈赤到乾隆末年先后有11位公主下嫁给蒙古各部。互相联姻形成“世世有甥舅之亲”密切了清王朝与蒙古王公之间的戚谊关系。康熙三十六年(1697)十一月康熙帝将第六个女儿嫁给喀尔喀蒙古土谢图汗部多罗郡王敦多布多尔济封为和硕恪靖公主。他的第五个女儿下嫁给漠南蒙古喀喇沁部王公扎什的儿子噶尔藏封为和硕端静公主。康熙四十五年(17o6)秋狝木兰他亲自至翁牛特探望下嫁于翁牛特多罗郡王苍津的第八个公主和硕温恪公主翁牛特蒙古“合词迎驾欢声动地”。乾隆帝将女儿固伦和敬公主嫁与9岁起就在宫中养育长大的科尔沁蒙古王公色布腾班珠尔时曾赋诗云:“世笃姻盟拟晋秦宫中教养喜成人此日真堪呼半子当年欢笑拟和亲。”总之通过联姻关系加强了政治上的联系。
为了加强与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之间的联系清廷自康熙四十二年到乾隆五十五年(17o3—179o)前后用了87年时间修建了承德避暑山庄作为清皇朝处理少数民族事务的政务中心漠南、漠北、青海、新疆的蒙古族以及天山南北的维吾尔族、四川和西藏的藏族等少数民族的上层领都先后来承德朝觐。清朝皇帝在这里召见和赏赐各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协商和调解民族纠纷。
经过清前期几代约一个世纪之久的对边疆地区的用兵到了乾隆年间基本形成了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世界大国的格局最终确定。极盛时期的清皇朝西抵葱岭和巴尔喀什湖北岸西北包括唐努乌梁海地区北至漠北和西伯利亚东到太平洋(包括库页岛)南达南沙群岛。内地辖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包括台湾)、山东、直隶、山西、河南、陕西、甘肃、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等18行省。边疆地区有盛京、吉林、黑龙江三将军所辖的东北地区25部59旗的内蒙古地区4部82旗的外蒙古地区以及青海蒙古29旗唐努乌梁海地区、西藏、新疆。在这辽阔的版图之内生活着汉、满、蒙古、回、藏、维吾尔、壮、苗、彝、布依、畲、纳西、侗、白、土家、黎、高山、哈尼、景颇、水、东乡、佤、拉祜、傈僳、土、柯尔克孜、仫佬、羌、布朗、瑶、傣、撒拉、仡佬、达斡尔、哈萨克、锡伯、毛难、阿昌、塔吉克、乌孜别克、怒、塔塔尔、鄂温克、保安、京、裕固、崩龙、独龙、鄂伦春、赫哲、朝鲜、基诺等5o多个民族。国家空前巩固统一。
第六节经济展“大清全盛”
鼓励垦荒农业生产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清朝的统治。所以清入关以后即把展农业生产提到重要位置。而农业生产的展和可耕地面积的多少有着直接的联系。为了使得大量荒芜的土地得到开垦和耕种从顺治年间开始即鼓励垦荒耕种而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则成为清前期垦荒时期。大量荒地的垦种使得清代的社会经济出现一个腾飞时期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之为“盛世”农业经济的展为其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由于明末清初长期的战乱大量荒芜的土地无人耕种。于是顺治年间竭力鼓励农民垦荒耕种并颁布了劝惩条例以垦荒的多寡作为考核和奖惩官吏的标准。但由于科差太急招徕无资考成太宽等原因致使垦荒成效不大。康熙年间十分重视垦荒。玄烨根据御史徐旭龄的“新荒者三年起科积荒者五年起科极荒者永不起科”的建议调整了起科年限。一些地区的新垦荒地起科年限放宽至六年甚至十年。起科年限的放宽调动了广大劳动人民垦荒耕种的积极性。同时又制定招民开垦酌量叙用的奖励办法“准贡监生员民人垦地自二十顷至百顷以上者试其文艺通否酌量以知县、县丞、百总武职等官用”1。对于自然条件极差而荒地甚多的地区如四川康熙二十九年(169o)明确规定“凡流寓愿垦荒居住者将地亩永给为业”1。为了进一步鼓励垦荒康熙二十二年(1683)又允许河南“将义社仓积谷借与垦荒之民免其息”2。康熙三十二年(1693)令陕西布政使给与西安等处复业流民“每户给牛一头并犁具、谷种、雇觅人工之资”3鼓励其垦荒耕种。康熙五十三年(1714)将甘肃境内无人耕种荒地拨与无地耕种之人“并动库银资给牛种”4。由于清廷采取了鼓励措施大批无地和少地的农民纷纷前往各地垦荒耕种“湖广民人往四川开垦”“山东民人到口外种地”5已形成一股潮流。
康熙一朝垦荒面积是整个有清一代最多的。据《清实录》和康熙、雍正《大清会典》记载顺治十八年(1661)时全国耕地面积为549万余顷康熙二十四年(1685)为6o7万余顷雍正二年(1724)增至723万余顷。自康熙二十四年至雍正二年(1685—1724)其间不到4o年耕地面积骤增1《清朝通志》卷81。
1《清朝通志》卷81。
2《清圣祖实录》卷1o8。
3《清圣祖实录》卷81。
4《清圣祖实录》卷81。
5《清朝文献通考》卷2《田赋考》。
116万余顷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反映出康熙朝鼓励垦荒的效果是十分显著的。
雍正年间继续推行垦荒政策。雍正元年(1723)清廷继续放宽起科年限开垦水田六年起科开垦旱田十年起科。雍正帝下令“凡有可垦之处听民自垦自报官吏不得勒索、阻挠”并“劝谕开垦无力者官仍给牛种起科之后给印照永为世业”6。对于边远地区采取特殊政策。为鼓励陕西无业民人去宁夏垦荒清廷给予路费每户按百亩永为世业。四川苗民聚居区荒地较多入川民人给水田3o亩或早田5o亩若有子弟及兄弟之子成丁者每丁另给水田15亩、旱田25亩。
经过顺治、康熙、雍正三朝的垦辟较易开垦的荒地已经开垦耕种乾隆时期鼓励农民进一步开垦边省和内地的山头地角及河滨溪畔“但可以开垦者悉听民人垦种并严禁豪强争夺”1。乾隆十一年(1746)对于广东所属高、雷、廉三府及琼州等地土地贫瘠地区特许“荒地听该地民人垦种概免升科永为世业”2。云南地区山多水少水6可耕之地大都已经开垦自乾隆三十一年(1766)规定:山头地角在三亩以上者开垦后比照旱田十年起科水滨河尾在二亩以上者开垦后比照水田六年起科起科标准按照最低档(下则)征收。至于山地三亩以下水地二亩以下永免升科。广西、贵州等地山多田少地区基本上都执行这一政策。这些政策和措施使得大批零星土地得到开就全国范围来说增加了大量的耕地面积对展农业生产是起了重要作用的。
除鼓励垦荒增加耕地面积调整土地占有关系而外康熙八年(1769)又下达了停止圈地令并宣布将所圈占土地退回原主“比年以来复将民间房地圈给旗下以致民生失业衣食无资流离困苦深为可悯嗣后永行停止其今年所圈房地悉令还给民间”3。
总之无论是鼓励垦荒还是废止圈地令以及更名田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清代前期土地占有关系的原有状况提高了农民从事生产的积极性。
兴修水利水利是农业生产的命脉直接关系着农业生产的展。康熙帝亲政以后“以三藩及河务、漕运为三大事夙夜廑念曾书而悬之柱上”即把“河务”当作巩固清朝统治的重大政治任务雍正、乾隆两朝在康熙朝兴修水利6《清朝通志》卷81。
1《清朝通志》卷81。
2《清朝通志》卷81。
3《皇朝政典类纂》卷12《田赋》。
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水利工程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清初黄河、淮河经年失修运河堵塞不畅不断地造成洪涝灾害既影响农业生产的展又影响漕运的畅通。当时由于黄河下游淤塞不通黄河水漫流南下夺淮河河道入海黄淮合流水势凶猛堤决沙沉造成安徽北部、江苏北部地区连年遭受洪涝灾害。特别是苏北的高邮、宝应、兴化、泰州、江都、山阳(今淮安)、安东(今涟水)、盐城、淮阴、宿迁等州县由于地势低洼每逢夏秋季节洪水下泄河道不畅以至洪涝频繁。康熙十六年(1677)黄淮两岸堤坝决口几十处苏北低洼地区的州县一片汪洋。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威胁影响了封建统治的稳定。
康熙帝意识到“黄河溃决关系运道民生”1必须尽快兴修。“水利一兴田苗不忧旱涝岁必有秋其利无穷”2于是康熙十六年命靳辅为河道总督督修黄、淮和运河。靳辅延请水利专家陈潢精心勘察、尽心筹谋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治河措施。他们选择黄河、淮河、运河交叉的苏北淮阴一带作为治河重点。先后在江都修筑漕堤在高邮设置滚水坝在山阳、邵伯建减水坝疏浚淤塞的河道使黄水复归黄河故道(今江苏淮阴地区境内)暂时缓和了黄淮泛滥成灾的危势。为了使运河能够漕运畅通又于运河沿岸修筑长堤深挑清水潭一带运河河道。又借开引河疏导黄水的机会在北岸开辟一条18o里长的“中河”上接张家运口并骆马湖之清水下经桃源、清河、山阳、安东而达于海。从此漕运船只出清口因经黄河只2o里然后转入中河这样避免了18o里黄河地段的风涛之险而能安全地到达通州(京师)。康熙帝曾派人查看中河的功用得到的回报是:中河内商贾船行不绝。在靳辅和陈潢的督修之下“水归故道漕运无阻”水患初步解除长期受水涝灾害困扰的苏北低洼地区的山阳、宝应、高邮、江都四州县“河西潴水诸河向之万顷汪洋茫无涯际者自今逐渐涸出”1。水洼变成了良田使下河地区连年大熟。除苏北地区外靳辅又在河南考城、仪封、封丘、荥阳一带筑堤修岸亦收到一定成效。
靳辅和陈潢治河功绩显著但由于坚持在涸出的土地上实行屯田和取田价以此抵补治河工费从而触动涸区乡绅地主的利益堵塞了他们抢占涸区土地为己有的道路于是“怨谤乃起”。代表这些人利益的朝中官僚显宦皆群起而攻之。康熙帝尽管也认为靳辅和陈潢治河有功但在涸区屯田上与靳辅意见不一于是康熙二十七年(1688)靳辅被免职尽管四年以后再次起用但不久即病死。陈潢亦同时以“屯田扰民”的莫须有罪名被拘捕入京不久忧愤而病死。
继靳辅之后王新命、于成龙、张鹏翤相继任河道总督在康熙帝的亲1《康熙朝圣训》卷33。
2《康熙朝圣训》卷35。
1《靳文襄公奏疏》《恭报合拢疏》。
自督促下基本上遵循靳辅和陈潢的治河方略亦有一定成效先后采取加高控制洪泽湖的高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