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通史- 第95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年五月张汉潮率军进入陕西初三日在陕西兴安布了一道《告示》:钦命东土兴汉灭满张汉朝(潮)子为招讨扫北都督大元帅张月梅年二十七岁统领兵丁为天承运事。示谕军民人等知悉勿听传言不分清浊更见吾等旗衣俱白目为黄金赤眉之流皆因吾主父考各营服孝之故尔。今真明天子已出观气运既衰天心不顺已归我汉家之天下。吾主本大明之脉绪尔等皆大明之故民独不思水源木本之报扶老携幼何必远逃各存通权达便之见尔小民目观吾等焚杀俱全实非本帅本意皆因尔等立卡房助官血战。尔等实系真心逃难各安本业勿助官兵勿结乡勇吾自测(侧)隐难昧拔救尔等同逃目前大难得受吾主日后重思(恩)谨遵勿违这是研究白莲教川楚陕农民起义的极好史料。

    《东宁陈氏番俗图》、《台湾风俗图》在大量的历史绘画中有不少反映我国各兄弟民族的历史绘画。如六十七的《番社采风图考》和中国历史博物馆藏《东宁陈氏番俗图》和《台湾风俗图》就是反映十八世纪台湾高山族社会生活的形象记录它最具历史的和直观的效果。惜前者已失传。馆藏《东宁陈氏番俗图》纸本设色三十二开其中反映社会风俗的十八幅二十四项内容十八幅题词植物十一幅动物三幅题跋三幅。每开纵25。9、横34。7厘米每幅题记文字与六十七的《番社采风图考》大同小异。除《台湾风俗图》外台湾还有三种台湾风俗图。台湾省台北图书馆藏《六十七两采风图合卷》纸本设色前一部分1王芦荪:《渊雅堂集》。

    2《林茂供词》《台湾档》七。

    3《婆娑洋杂咏》泰州新华书店抄本1973年。

    4《杨轩供词》《台湾档》七。

    描写高山族的社会生活情况计十二幅就是《番社采风图》后一部分描写台湾物产计十二幅就是《台湾采风图》两者合在一起称为《六十七两采风图合卷》前一部分每图均有汉文题记与六十七《番社采风图考》文字大同小异。另一种是台湾省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藏《台湾图说》纸本设色共十八幅第一幅绘的是高山族分布地理位置图其中十二幅与台北图书馆所藏的前一部分完全相同另有五幅不同。每图的汉文题记与六十七的《番社采风图考》文字大同小异。第三种是台湾省故宫博物院藏《台番内山番地风俗图》绢本设色共二十四幅其中一大半是描写高山族社会生活的也有几幅是前面几种都没有的每图均有题记比较简略与六十七《番社采风图考》文字大同小异。

    台湾高山族主要种植水稻其“耕种如牛车、犁、耙与汉人同”1而且耕田、种地以妇女承担《东宁陈氏番俗图》题记说高山族“以女承家番妇耕稼备尝辛苦或襁褓负子扶犁男则仅供馌饷”。

    高山族是“集通社阄定日期以次轮获”。收割时“各家皆自蠲牲酒以祭神遂率男女同往以手摘取不用镰铚。或以车运或以身担”。收割回来各户“相劳以酒”。收成后“于屋傍围以竹箙覆以茅苫连穗倒而悬之令乾为粮”2。《图册·刈禾》画面上描绘的肩担车运正是高山族全社各户男女共同协作收稻的情景。

    图册大部分描绘高山族的风俗习惯。《东宁陈氏番俗图·番戏》就是描绘他们歌舞的情景画面展现在高山族公廨前的空地上一队高山族男女各着盛装手戴铁臂环两耳穿孔用篾圈抵塞耳大垂肩。男子头着髻插雉尾及五色鸟羽。女子盘头戴纱头箍。男女皆戴贝制项珠。腰下以色绸锦缎重叠围之另缀绮罗于肩之左右。男女皆光脚。他们翩翩起舞时年长的高山族一执羽幡相引以为进退之节;一执锣鸣金以为起止。跳舞时男女无定数以手相挽而相对举身摆荡足下轩轻而应循环不断为两匝圆井形。正是黄叔牵骸靶只诽说桶何┮馑省!1高山族的婚姻比较自由这时大部分地区实行母系氏族的族外婚制即“入赘”婚。女子受到重视《台湾风俗图》题记云:“番重生女赘壻于家谓之有赚;生男出赘谓之无赚。”女子长大之后就“构屋独居”每当月白风清之夜高山族的麻达(未婚青年)吹奏着娓娓动听的鼻箫或口琴在社内漫步。少女如果喜欢就“和而应之”。“久而意谐乃告父母”。六十七有一诗描写道:“鼻箫清响遏行云有女东墙侧耳闻何心蕉桐传蜜意数声吹出卓文君。”21黄叔骸短êJ归堵肌肪5。

    2《东宁陈氏番俗图·刈禾》题记。

    1黄叔骸短êJ归堵肌肪6。

    2六十七:《番社采风图考》。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东宁陈氏番俗图》和《台湾风俗图》所提供的十八世纪台湾高山族同胞耕耘、收获、纺织、围猎、筑屋、婚礼、娱乐、课读等生动场面为研究高山族人民当时经济展和社会风俗之珍贵的形象资料是十八世纪台湾高山族的一部形象生动的社会生活史。

    第二章研究概述第一节辛亥革命(1911年)以来的清史研究有清一代私人不准撰写国史只能论述具体问题仅官方的国史馆、实录馆才能编写皇帝之实录和王公大臣传记所以对清史的综合、系统、正式的研究主要开始于清亡之后即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1开始由于清亡不久对清史研究基本上存在两种倾向。第一种是一些前清遗老仍站在清王朝立场为清帝歌功颂德对其灭亡十分惋惜蔑视新成立的中华民国政府。这主要表现在《清史稿》的纂修上。

    妄图称帝的民国大总统袁世凯拉拢网罗了一些前清遗老于1914年成立了清史馆。当时的国务院申请立馆的呈文称:“大清开国以来文物灿然治具咸饬。洎乎末叶孝定景皇后尤能洞观世势俯察舆情宣布共和与民更始用能成德美文明之治洵足追唐虞捐让之风我中华民国追维让德于大清皇帝特颁优待条文崇功报德无微不至。”故要为之修史以报其恩。

    当时的国务院聘请曾任盛京将军、东三省总督的赵尔巽为总裁(后改称馆长)延聘光绪进士任至湖北提学使的柯绍忞和于式枚、缪荃孙、秦树声等一百余人为总纂、纂修、协修等。于式枚、缪荃孙等六人在联名合上《谨拟开馆办法九条》中公然申称:“我大清定鼎二百余年厚泽深仁休养生息上无失德之君下无抗令之臣固属前代所希有而武功赫奕拓土开疆文教昌明轶唐绍汉急宜及时记载足以信今传后。”这明显系欲借修史歌功颂德以报旧主皇恩。1《清史稿》从1914年开馆到192o年写出初稿1927年第一次初版后经改删于1934年再次出版共五百二十九卷。1928年国民党政府进入北京以后清史馆被故宫博物院接收。1929年12月故宫博物院聘请部分专家审查《清史稿》给它定上错误、罪状十九条:反革命藐视先烈不奉民国正朔例书伪谥称颂遗老鼓励复辟反对汉族为满清讳体例不一致人名先后不一致一人两传目录与书不合纪传表志互不相合有日无月人名错误事迹之年月不详载泥古不化简陋忽略。他们认为此书作者“自翊忠于前朝乃以诽谤民国为能事”“遂至乖谬百出开未有之奇”“若任其行实为民国之奇耻大辱”请列为。2第二种倾向是带有革命党人偏激的民族情绪抨击清皇朝不少作者甚至把满族视为外族。较早出版之书是汪荣宝、许国英合著的《清史讲义》二1本节参考了陈生玺、杜家骥著《清史研究概说》一书。

    1朱师辙:《清史述闻》。

    2朱师辙:《清史述闻》。

    册。此书于1913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共分四编:开创时期;全盛时期;忧患时期;改革时期。作者认为清朝的灭亡系由于民族歧视和之压迫。作者明确指出:“其灭亡之原因至为复杂而最初之恶感则在满汉待遇之不平和厚己族虐使汉族实为总因加之前此诸帝之极端而清所必亡也。”另一部书是刘法曾的《清史纂要》1914年出版。此书共七章分为崛兴、极盛、衰弱、改革及灭亡四个时期。作者写道:清与北魏、北齐、辽、金、元诸外族入主中国者不同它“传绪至二百余年于西域拓疆方域殆数万里则前古外族占领中土未有之奇”。它之灭亡在于残酷的民族压迫从国初之“嘉定三屠、扬州十日惨无人理”迄康熙乾隆之朝“辄复大兴文字之狱”。

    这一年(1914年)出版的日本稻叶君山所著《清朝全史》影响更大此书虽认为满族系外族但“其统治得宜享国历年之久”远比元朝更强对清朝的历史地位作出了较为公允的评价是当时唯一的一部对清代历史进行了比较全面研究的学术著作。

    另外还有吴曾祺的《清史纲要》上海文明书店编辑的《清鉴辑览》黄鸿寿的《清史记事本末》(8o卷)等书亦于1913—1918年之间6续出版。

    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清史研究有了新的进展其主要代表作为萧一山的《清代通史》。萧一山(19o2—1978)江苏铜山县人他读了日本稻叶君山《清朝全史》后即以中国史学界未能写出一部清史而深为遗憾于192o年考入北京大学政治系后转入历史系奋要写一部清史1923年写成《清代通史》上卷起自后金建国止于雍正五十万字由中华书局出版。1926年完成中卷六十万字193o年出版下卷三卷共约二百万字。1948年萧一山到台湾后对其书进行修改补充增订共五卷约四百余万字。

    萧一山就读北京大学时正值五四时期学术空气较为自由接受了当时进步的资产阶级史学思想。他在1923—193o年出版的三卷《清代通史》中提出的基本论断是:有清一代的历史是满清入据中原统治中国的历史同时也是以汉族为主的中国民族革命的历史。他将文化置于特殊的地位统率政治、经济、社会、学术思想学术占有相当大的篇幅。他把民族革命置于位对与民族革命有关的秘密结社如三点会、天地会、洪门等叙述较为详细。这些皆是本书的特点。他自称“本书参考书籍不下六七百种”“所述为清国史亦即清代之中国史而非清朝史或清室史也”。此书上卷出版时北京大学教授李大钊、蒋梦麟、朱希祖清华大学教授梁启日本教授今而龙等纷纷为其作序赞扬。

    此书也有不少缺点和错误如其受稻叶君山《清朝全史》影响太深有些地方照抄《清朝全史》《清朝全史》错了它也跟着错。它的取材多为转手材料。对一些史学界已证明纯系传闻附会之遗闻野史如陈圆圆之事、顺治帝出家、雍正帝之即位及暴崩、乾隆帝为海宁陈姓之子等等此书仍坚持原述不予更改。后来他在台湾出版的修改版中又将北伐和抗日战争也写入并作了错误的评述。

    对清史进行了开拓性研究工作且取得重大成就的是孟森(1868—1938)。孟森江苏武进人早年留学日本政法大学辛亥革命后当选国会议员1923年起专心研究清史1931年就任北京大学教授直至逝世先后表出版《心史丛刊》一、二、三集、《清初三大疑案考实》、《明元清系通纪》、《明清史讲义》、《明清史论著集刊》等论著。

    《心史丛刊》包括《奏销案》、《科场案》、《朱方旦案》、《董小宛考》、《金圣叹考》等十五篇文章。《清初三大疑案考实》包括《太后下嫁考实》、《世祖出家事考实》、《世宗入承大统考实》三文。《明清史论著集刊》是1959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共有四十四篇收录了前述两书及其他文章如《八旗制度考实》、《建文殉国事考》、《清太祖起兵为父祖复仇事详考》、《清太祖杀弟考实》、《清太祖由明封龙虎将军考》等等文章。这些文章对清朝开国史和明末清初史的许多重大问题给予了深刻的分析论述和考证。《明元清系通纪》原名《清朝前纪》已印出十六册计九十余万字系用明代的纪元叙述清朝的世系起于洪武四年止于嘉靖三年(1371—1524)。它论证清楚了清之先世和清朝兴起的历史进程也说明了元明时期东北女真族的展变化。《明清史讲义》是孟森在北京大学教书的讲义上册为明下册为清。清史主要分为开国、巩固国基、全盛、嘉道守文四章特别肯定了康熙帝削平三藩之乱、统一台湾、收抚外蒙古、亲征噶尔丹的重大功绩对雍正帝也作了“好名图治、于国有功”的正确评述。此书对清朝前期二百年之政治、经济、文化进行了全面的简要叙述为研究清史者必读之入门书。

    总的来说孟森提出、论述和解决了许多历史上存疑的问题开拓了清史研究的一些领域以及他所提倡客观求实的学风成为辛亥革命以来清史研究之先驱者形成为清史研究中的一个主要学派并且影响了后来的一批清史学者如郑天挺、谢国桢、罗尔纲、李光涛、谢兴尧、商鸿逵、王钟翰等教授使之进一步推动了清史的研究工作。

    郑天挺(1899—1981)福建长乐人192o年毕业于北京大学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