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民族、文化资料。清代的政书比过去任何朝代更多更展史料相当丰富。政书的体裁基本上是纪传体中的“志”但比其更为扩大和展。
清代的政书大体上可以分为通制、铨选、科举、军机处、军政、法律、财政、礼制和诏令奏议等七类。通制类的政书的特点是“通”和“全”所叙述的是全面的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民族、文化制度而且延续绵延。这方面的主要著作是清三通和清会典。
清三通清三通是指《皇朝文献通考》三百卷、《皇朝通典》一百卷、《皇朝通志》一百二十六卷成于乾隆五十一、五十二年(1786、1787)。乾隆帝特设三通馆授大学士兼翰林院掌院学士嵇璜、吏部尚书刘墉、兵部尚书王杰(乾隆二十六年状元)、户部尚书曹文埴为总裁翰林院侍讲学士曹仁虎等七人为纂修兼总校翰林院侍讲学士6伯焜等三十四人为纂修兼校对官理藩院主事巴达尔呼等四人为满纂修官。“三通”叙事皆起于努尔哈赤止于乾隆五十年个别地方包括了五十一年内容有些重复。
清三通中以《文献通考》史料最多价值最大。三百卷中分为田赋、钱币、户口、职役、征榷、市籴、土贡、国用、选举、学校、职官、郊社、群祀、宗庙、群庙、王礼、乐、兵、刑、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物异、舆地、四裔等二十六类。《通典》分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九门其下再分列细目。《通志》分氏族、六书、七音、天文、地理、都邑、礼、乐、谥法、器服、职官、选举、刑法、食货、艺文、校雠、图谱、金石、灾祥、昆草虫目二十类。这三部书着重详细介绍了清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等方面的制度和政策是清史必读史料之一。
清末进士刘锦藻撰有《清续文献通考》四百卷记事起于乾隆五十一年止于宣统三年材料亦很丰富很有参考价值。
清会典会典记载政府各部门的职掌、百官奉行的政令以及职官、礼仪等制度。乾隆帝认为:会典是“凡职方、官制、郡县、营戍、屯堡、觐享、贡赋、钱币诸大政于六曹庶令之掌无所不隶。”1会典的体例是“以官统事以事隶官”即以政府机构为纲隶以各样政事。如光绪《大清会典》分有宗人府、内阁、军机处、吏部、户部等等纲目在每一官衙下叙其内部构成、官员、职掌以及各自的变化。
由于法令因社会情况的变化而相应修改、增添、删并故会典也必须适应这一变化来改写重写清会典便先后五次纂修。康熙《大清会典》成于康熙二十九年(169o)一百六十二卷记事起于崇德元年(1636)止于康熙二十五年。雍正《大清会典》成于十一年(1733)记事上接康熙会典止于雍正五年二百五十卷。乾隆《大清会典》成于二十八年(1763)一百卷叙事大体上止于乾隆二十三年。嘉庆《大清会典》成于二十三年(1818)八十卷记事至嘉庆十七年。光绪《大清会典》成于二十五年(1899)一百卷。
康熙、雍正会典把具体实行的事例附载于法典条下乾隆帝命将法典与事例分开故又另修乾隆《大清会典事例》一百八十卷嘉庆时另修嘉庆《大清会典事例》九百二十卷并别立“图说”一百三十二卷。光绪《大清会典事例》有事例一千二百二十卷、图二百七十卷。
会典、则例、事例所记载的政府机构及其职掌、施行法令是那个时期的现行政策反映了那个时期的行政、司法、经济、军事、文化、民族政策及其归宿这些内容是社会生活的主要方面故是研究那个时期的必需资料。会典图绘制了礼制器物、乐器、冠服、舆卫、武备、天文、舆地等图附有说明为研究清代帝王官员服装、典礼器皿、仪仗器物、武器装备、天文仪物、地理提供了大量的详细的重要资料。
科举和吏治则例清政府对科举及官员任免考核作出了许多规定据以执行。将这些规则汇辑起来就成了专书如《吏部则例》、《吏部铨选则例》、《吏部处分则例》、《验封司则例》、《学政全书》、《科场条例》等。雍正帝还因新任官员没有经验命河东总督田文镜撰写了《钦定训饬州县规条》以教臣工如何做官。此书包括了到任、交办、关防、放告、催科、弥盗、验伤、听断、慎选幕宾、待绅士、劝农桑、操守等等条目帝命刊印颁给县官每人一部“俾置之几案朝夕观览”。另一河东总督王士俊亦编有《吏治学古编》于雍正十二年完成两卷性质类似。这对研究清代地方官制和吏治很有裨益。
《枢垣记略》、《中枢政考》和《八旗通志》1乾隆《大清会典》卷《御制序》。
关于军机处的著作和军政类史料主要有《枢垣记略》、《中枢政考》、《八旗通志》等书。《枢垣记略》作者梁章巨嘉庆进士道光二年(1822)任军机章京后外任广西巡抚、署两江总督。他于道光三年写成此书分七门共十六卷记叙有关军机处的上谕、军机处的规制、历任军机大臣、军机章京名单以及有关军机处及其人员的诗文和轶事。《中枢政考》是关于八旗和绿营军政规章的书因情况经常变化故清政府决定每十年一修现存较完备的是嘉庆年间《中枢政考》共七十二卷其中八旗三十二卷、绿营四十卷记载了武职官员的品级、补放、铨选、考核、俸饷、漕运、营伍、牧马、驿递等方面的规定是很好的军政资料。《八旗通志初集》二百五十卷叙事止于雍正十三年雍正五年大学士鄂尔泰等人奉敕编修乾隆四年完成监修是和亲王弘昼监修总裁系大学士马齐总裁有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福敏、徐本、尹泰、朱轼、蒋廷锡等十人副总裁有吏、户、礼、兵、刑、工等部尚书、侍郎、内阁学士查弼纳等十七人。本书采取方志的体例作志、表、传以八旗兵制为经八旗法令、职官、人物为纬史料丰富除引录实录、会典、六科史书、圣祖御制文集等书外还大量采摘了八旗档案和地方文书其中许多档案文书原件现已散佚故此书的史料价值更为珍贵是研究八旗兵制和八旗历史的基本史籍。后军机大臣、兵部尚书福隆安等人又奉皇帝之谕于乾隆三十七年修成《八旗通志》三百五十四卷。此外还有《钦定八旗则例》(乾隆三十七年修成)十二卷、《绿营则例》十六卷等书。
法律法律类史料主要有《大清律集解附例》、《大清律例》、《督捕则例》等书。《集解》三十卷雍正三年奉敕修成。《律例》四十七卷辑入定例一千余条。《督捕则例》是追捕旗下逃人(主要是旗奴)的法令始纂于顺治康熙十五年补纂乾隆八年重定上下卷一百零三条。
财政财政类史料有《户部则例》等书。《户部则例》是户部银钱成例案件汇编经常修辑从乾隆四十一年至咸丰元年(1776—1851)的七十多年里先后纂辑了十三次。同治三年(1864)又编一次共一百卷分户口、田赋、盐法、库藏等十六门既提供了清代的钱粮资料又记载了人户身份及其变化之情。《赋役全书》始成于顺治十四年系将各省的赋役资料汇总而成此后时常重纂雍正十二年定为十年一修。《赋役全书》详细、具体地记载了省府州县和全国的收支情形是了解清代中央及地方政府财政状况、收入支出及其变化的主要史料。两淮、两浙、河东、长芦、四川等盐法志记录了皇帝之巡幸、诏谕、转运、场灶、课程等情形是关于清代盐政的重要典籍。《孚惠全书》(乾隆六十年纂)六十四卷记述政府蠲免钱粮详情。《户部漕运全书》汇载了漕政各项事宜雍正时定十年一修。《续纂淮关统志》十四卷《北新关志》十六卷《粤海关志》三十卷提供了河道税关国内贸易和海外贸易资料。此外还有《荒政辑要》等书。需要一提的是《石渠余记》作者王庆云是道光进士久任户部侍郎“通知时事尤究心财政穷其利病稽其出入”“综核精密”1。他依据实录、会典、通考、上谕、奏折及大量财政档案资料辑录成六卷八十七篇加上按语对所分各门类源源本本讲得一清二楚还记录了不少关键性数据如清代各朝兵数、军费、岁入岁出等等是了解清代政治、军事、经济历史的重要著作。礼法封建礼法是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因素道光帝旻宁曾着重指出:“安上全下莫大乎礼。”清代的礼乐制度包含很多方面如祭祀、巡幸、圣寿、赐谥、爵秩等等制度。记录这些制度的书籍有《大清通礼》等书。《大清通礼》五十卷乾隆元年敕修二十四年修成道光四年又辑成《续纂大清通礼》五十四卷对朝庙大典、颁诏、祭祀的吉礼、冠婚的嘉礼、宾客的宾礼、军旅的军礼、丧葬的凶礼等等礼仪作了详细的具体说明。《皇朝礼仪图式》乾隆三十一年敕修完毕二十八卷分祭器、仪器、冠服、卤簿和武备六大类绘有器物的图形加了说明。《礼部则例》有乾隆二十九年、四十九年、嘉庆九年、道光二十四年敕纂等几种对皇室、官员乃至民间的各种礼仪作了详细的叙述。《国朝宫史》敕修乾隆三十四年大学士于敏中等修成三十六卷是记述清代宫廷制度和皇室家法的著作后嘉庆十一年大学士庆桂又奉旨纂成《国朝宫史续编》一百卷。《南巡盛典》两江总督高晋纂一百二十卷专记乾隆帝四次巡幸江浙之事。《万寿盛典》一百二十卷记康熙帝六十寿辰大庆。《八旬万寿盛典》一百二十卷记念乾隆帝八十寿辰。另外还有《皇朝谥法考》五卷鲍康编《吾学录初编》二十四卷吴荣光作。
诏令、奏议诏令奏议是重要的政书史料。《上谕内阁》是雍正帝谕旨辑录乾隆六年和亲王弘昼等完成每月一卷共一百五十九卷。《硃批奏折》雍正十年约选辑七千件疆吏奏折上有雍正帝用硃笔批示。《上谕条例》是乾1《清史稿》卷425《王庆云传》。
隆帝所之谕起于雍正十三年八月止于乾隆五十九年共八百九十三卷嘉庆元年刻印。《皇清奏议》系内外百官奏疏六十八卷乾隆六十年辑成。另外个人奏疏的单刻本也很多如河道总督靳辅之《靳文襄公奏疏》八卷总督鄂尔泰之《鄂少保公奏疏》一卷总督孙嘉淦之《孙文定公奏疏》十卷等等。
第三节档案档案是清政府在实行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民族、外交政策时所形成的官方文书形式多种多样有户口钱粮的黄册科举的试卷、金榜舆图帝后功臣画像中外交往的国书等等多达一百余种大多数为汉文满文档案也不少还有蒙文、藏文及英、法、日、俄等外文档案。
清代档案之多居世界第一仅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就存有一千万余件、册、卷辽宁、四川等地方档案馆、文管会也保存了大量档案。
清朝内阁大库的档案从清宣统元年(19o9)开始6续移出、转售、分存现绝大部分存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历史博物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也存有不少档案。第一历史档案馆还设法搜集、接收了内阁大库以外的军机处、清史馆、刑部、宣统帝溥仪、湖广总督端方、东三省总督赵尔巽、醇亲王府、黑龙江将军衙门、宁古塔副都统衙门、阿拉楚喀副都统衙门、珲春副都统衙门、长芦盐运司等档案。
上千万件档案需要科学分类编目才便于使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根据档案收藏的部门、文种、朝年、性质予以分类。第一大部类叫“全宗”是按其原来收藏的部门或个人来划分的清代档案共分七十四个全宗即内阁、军机处、宗人府、宫中、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度支部、6军部、法部、外务部、学部、农工商部、民政部、巡警部、邮传部、理藩院、乐部、责任内阁、弼德院、都察院、资政院、方略馆、翰林院、大理寺、会议政务处、督办盐政处、总理练兵处、管理前锋护军等营事务大臣处、侍卫处、禁卫军巡练处、八旗都统衙门、国史馆、步军统领衙门、溥仪、黑龙江将军衙门等等。全宗之下按文种分类如军机处全宗共分十类:录副奏折档簿来文在京各衙门、督抚给与军机处的文书、外国的照会电报函札清册舆图奏表杂件。内务府全宗分来文、奏案、堂谕、呈稿等十四类。在大文种下还有再以小文种来区分的如内阁全宗之题本类又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六科题本。文种之下的分类主要按朝年如六科题本分为顺治、康熙等朝顺治朝又按年编排。
档案数量庞大包罗万象是第一手原始材料是最好的史料离开档案很难对清朝的历史进行深刻的研究和作出科学的正确的论断很难有新的突破很难写出高水平的学术专著和论文很难撰成大型清史。四十年来尤其是近十余年来清史研究之所以取得了很大成绩出版了一批水平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