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通史- 第94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见证、名义、事迹、变通、得失、所以然等使医疗处方之理论和方法达到新的高度促进了医学的展。

    诊断技术的进步疾病之诊断能否正确是衡量医学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诊断能否正确则取决于诊断技术是否全面、科学。明代诊断技术的进步是明显的先是医家们十分强调询问病情“四诊”检查和书写完整的病案(病历)。例如:李棧兑窖朊拧罚1575)强调了五十五个应该询问的事项张介宾编成“十问歌”要求医家熟诵。在望、闻、问、切“四诊”技术方面历代一些医家有将切脉神秘化倾向而李时珍指出:“世之医、病两家咸以脉为务不知脉乃四诊之末。”1他的《脉诀汇辨》更强调:“设不能以四诊相参未有不复人于反掌间者。”要求临床治疗医学家全面重视病历的书写并将病历书写必须包括的内容——“六法兼施”一一条列令医家有所准绳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六法是望形色、闻声音、问情状、切脉理、论病原、治方术等在六法之中又有三十余项必须书写的内容要求。医者若能遵循这一书写病历的格式一一询问、检查并作全面记录分析研究其诊断水平必可提高。与此同时汇集明代以前历代医家病历的《名医类案》(1552)所收医案数以千计“可为法式者固十之亦医家之法律矣”2。2永瑢、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1781)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872页。1李时珍:《濒湖脉学》(1564)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年版。

    2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医家类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874页。第二节临床医学进一步丰富展明代临床医学分科按太医局已达十三科在实际生活中由于有不少以专门医治某种或某几种疾病的医生的出现所以临床医学的分科已不那么严格且明显过了这种科别。此期更为突出的特点是由于疾病认识水平的提高诊断技术的进步在医疗技术水平上有了许多创造明。例如:在内科传染病方面对鼠疫之传染性和极高的病死率已有了十分正确的认识。当时虽然还未能总结出理想的治疗方法但由于已观察到该病与其他传染病的传染流行与病人的衣物等有关故著书立说:“凡患瘟疫之家将初病人衣于甑上蒸过则一家不传染。”1又如对烈性传染病天花的预防已在广泛探索的基础上明了人痘接种术(详后)使天花在我国逐渐得到预防和一定程度的控制。又如对肺结核病已有多种专门著作出现并出色地提出日光、空气、环境、休养等在治疗上的重要性。徐春甫在其所著的《古今医统》中更提出:不与病人接触不去病人家问疾吊丧不可接触病人衣物等预防传染的方法。其他如精神病、心脏病、消化道疾病、中毒等也都有了新的进展2。

    在外科方面除了更重视学科理论研究以改变其社会地位而取得不少提高外外科手术、麻醉术、医疗新技术也取得明显的进步。外科学家汪机、王肯堂、陈实功、申斗垣、赵宜真、薛己等在外科学理和新手术新技术开拓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例如强调:“外科必本于内知乎内以求乎外”的思想指导外科学理研究获得新进展。由于强调手术器械煮沸消毒和使用药物麻醉、烧烙、止血等技术外科手术如肿瘤切除术、复杂骨折手术整复、鼻息肉摘除术、截指(趾)术、死骨剔除术、先天性唇裂修补术、咽部异物剔除术以及肛门闭锁和闭锁等扩张术等等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1在皮肤性病方面以麻风、梅毒之防治所取得的成就为最明显。此期有两部麻风专书出现即薛己《疠疡机要》(1554)与沈之问《解围元薮》(155o)几乎同时编成刊印对于推广用大风子肉治疗大麻风等起了积极的作用。梅毒约在十三世纪由口岸(广州)传入我国故有“广疮”之称。此后到明代我国医学家相继表了不少论著总结出“梅毒可由男女同床同厕传染”2“传染”和遗传3。由于认识到传染途径并总结出比较有效的疗法如汞制剂涂布、薰法及土茯苓内服等所以在防治上均取得了较好的进展。

    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针灸科、小儿科以及妇产科学等等也都取得了一些进步。医家们对封建礼教日益束缚医学的进步开始提出尖锐的批评。例如明末闵齐伋提到:“盖医之候病止于四术而切脉为下。然望、闻、问可施诸丈夫婴儿而每穷于妇女。彼朱门艳质”“而其受病非关经产即属带淋可云某事曾否有无?某处如何痛痒?某物若为色状?问之则1胡正心:《万病验方》(1631)一名《(订补)简易备验方》十竹斋刊本。2李涛:《明代医学的成就》《医学史与保健组织》1957年1期。

    1李经纬:《中国古代外科学成就》《科学史集刊》1964年第5期。2程之范:《我国皮肤性病科的历史》《中华医史杂志》1955年第1期。3陈司成:《霉疮秘录》(1632)191o年石印本。

    医危不问则病危”4。诊治贵夫人、少女疾病之难很能反映封建礼教对医学展的束缚闵氏对此的不满和讽刺批判既是医学展谋求革新的行动也是思想革新的启迪与萌。在这种种思潮的影响和推动下明代医学确曾出现过不小的革新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4齐仲甫:《女科百问》164o年刻本闵氏序。

    第三节医学革新与求实思想的兴起与成就传染病病因学说的革新传染病的病因历代多认为是风、寒、温等邪气所致故有“伤寒”“温病”之论形成了传统。吴又可的研究大胆否定传统而且公然提出:“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乃天地间别有一种疠气(一称戾气)”并指出这种戾气“自口鼻而入”引致传染病的作。令人叹服的是他还明确指出这种戾气在致病上的特异性即:能使人病的戾气牛羊可以不病;能使牛羊病的戾气并不引起鸡鸭病;能使鸡瘟的戾气鸭可以不病1。如此卓识已为传染病致病菌的现创造了极佳的条件而且对传染病传染途径致病菌的特异性都作出了科学的论断足见其洞察力的透彻和周密。

    人痘接种术的成功天花约在公元二世纪传入我国后由于其危害力大而引起我国历代医家的关注并在无数次治疗和试图预防的实践中终于创造明了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技术。据传说远在十一世纪一位峨嵋山人已为宰相王旦之子王素接种人痘而获得天花的免疫。这一传说虽然尚不能得到充分证据但按唐代已知接种脓汁以防治疖病等也可说明并非完全没有可能。人痘接种术展到十六世纪中已在我国得到一定的推广。“闻种痘法起于明隆庆间宁国府太平县由此蔓延天下”。近代学者多据此认为我国人痘接种预防天花始于十六世纪中1。人痘接种术明后又经许多痘医的改进使毒性不断降低逐渐趋于安全可靠。人痘接种术十七世纪开始在全国推广俄国也派医师来北京学习十八世纪初再传土耳其、英国、法国、美国、印度、日本以及欧洲、非洲许多国家这是人类第一次通过免疫法获得预防天花的抵抗力。直至英国人痘接种医师琴那氏1796年改进为牛痘接种后中国人痘接种仍在许多国家继续使用。中国人痘接种术开了人类免疫学的先河2。这是中国医学家对人类卫生保健的一项杰出的贡献。

    李时珍《本草纲目》的杰出成就李时珍于1578年撰成《本草纲目》五十二卷。收药一千八百九十二种附图一千一百零九幅集明代以前我国药物学研究之大成。由于李时珍重视实地考察并运用了比较解剖学、比较生物学的研究和创造性进行实验观察甚至做动物实验他对许多药物的认识和结论有着较高的科学价值许多内容都反映了当时人类科学研究的先进水平。该书把四百四十四种动物药按虫、鳞、介、禽、兽、人次第分类叙述反映了他“从贱至贵”的生物进化1史常永:《试论传染病学家吴又可及其戾气学说》载《医学史与保健组织》1957年3期。1范行准:《中国预防医学思想史》人民卫生出版社1954年版。

    2李经纬:《中国古代医学科学技术明举隅》;《中国中医研究院三十年论文集》中医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观;所叙述的“鸟产于林故羽似叶”“乌骨鸡但验舌黑”等反映了在动物适应环境相关变异以及遗传特征等方面的新认识;他对植物药的分类等也是划时代的反映了当时生物学分类的先进水平其蒸馏、蒸、升华以及制取没食子酸白色结晶实验研究方法和生产技术更证明他在制药化学方面的突出贡献;尤其可贵的是李氏记述用瓦瓶精确称量空气中含水蒸气的多少并用以预测晴雨也足以证明他对实验研究的重视和思想方法上的开拓精神;李时珍不但在医药学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在自然科学其他领域也有杰出的成就1英国著名科学史学者李约瑟博士、鲁桂珍博士誉之为博物学家2并给予很高的评价。《本草纲目》一书已流传世界许多国家并被全译或节译为日、英、德、法、拉丁、俄等文字在世界上有着很高的学术地位3。《本草纲目》至今仍是许多国家学者研究中国医药学的重要参考书。医学学术团体与学术交流明代医学的进步还与学术团体的创办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约创办于1568年的“一体堂宅仁医会”是我国医学史上由医家私人创办的最早的学术团体。这所医会是当时客居顺天府(今北京)的外地医家联合组织的十分可贵的是他们的宗旨在于探讨历代医家学术切磋提高医疗技术讲求医疗道德修养促进会员“善相助过相规患难相济”。他们把学术交流放在重要地位把维护会员利益置于次要地位。医会对其成员有二十二项严格要求。当时入会者共四十六人多为著名之士如徐春甫、支秉中等均有医学著作流传后世。

    1蔡景峰:《试论李时珍及其在科学上的成就》载《科学史集刊》1964年7期。2鲁桂珍:《中国伟大的博物学家李时珍》载《国外医学》1979年1期。3潘吉星:《本草纲目之东被及西渐》《李时珍研究文集》湖北科技出版社1985年版第225—273页。

    第四节卫生保健管理制度与中外交流卫生保健管理制度明代医学的最高管理和医疗教学机构是太医院其下分设:大方脉、伤寒、妇人、小方脉、口齿、咽喉、眼、疮疡、接骨、金镞、针灸、按摩和祝由十三科。太医院设院使(正五品)一人院判(正六品)二人其属御医四人(后增至十八人)全面掌管医疗之法与卫生保健和教育等事业。例如:凡医家子弟择师而教之;凡药辨其土宜择其良楛慎其条制而用之;珍视御脉烹调御药;王府请医奉旨遣官或医士往;外府州县置惠民药局边关卫所及人聚处各设医生、医士或医官俱由试遣岁终会察其功过1。这些都是太医院的职责。明代与以前不同因明初定都南京后迁北京太医院北迁后原设南京的太医院并未撤故在卫生保建事业和管理上设有两个太医院。两太医院以北京为主有院使、判、吏目、御医、医士惠民局大使、副使生药库大使、副使等百余人。

    太医院既有为帝王、宫廷、臣僚服务的职责也兼有管理和派员四处防治臣民疾疫的责任尽管后者是很次要的但在皇帝诏令下往往也会挥一定的作用。至于尚药局、御药房、药藏局、典医监、良医所等均纯属为皇帝、皇太子和地方皇室人员服务的医疗机构。洪武三年(137o)所设惠民药局府设提领州、县设官医等才真正有为贫病民众医治疾病的目的可惜这一制度并未普遍实施已设者也往往有医无药或流于有名无实。在收养鳏、寡、孤、独、废疾不能自存之人等方面令设养济院等以收养治疗这一制度曾于十五世纪初在各府、州、县普遍实行过。

    中外医学交流中国医药学术与国外之交流在明代虽不及元代广泛但在医药传出方面更有展。日本田代三喜1487年来中国学医1498年学成回国积极宣扬“金元四大家”之李(东垣)朱(丹溪)学说。他的学生曲直濑道三于京都创“启迪院”著《启迪集》挥李朱学说成为日本“后世派”骨干继之者甚众影响遍及日本。日本坂净远于1492年来中国学医15oo年学成回国大力宣扬中国东汉张仲景学说1永田德本继之反对田代喜三、曲直濑道三所倡的李朱学说日本称之为古方派。古方派影响在十六世纪前后虽不如后世派广泛深入但直到十九世纪甚至明治维新取缔汉医时仍存在至今。中医学在朝鲜其展较日本尤为普及大型著作如《乡药济生集成方》(1398)三十卷《乡药集成方》(1433)八十五卷《医方类聚》(1445)三百六十卷《东医宝鉴》(161o)等均完成于这一时期不但在朝鲜挥了巨大的作用且对日本、中国等的医学展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中国医学与越南、印度以及东南亚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