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通史- 第94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囊糯湟煜窒蠼腥斯ぱ≡褚耘嘤龈髦钟帕计分质墙廊嗣枪惴撼频赖闹匾删汀@缍越鹩愕难∮笔币巡捎酶衾胨茄鹑仗蕴仁侄卫囱≡衽嘤嗣撬璧挠绕涫切缕婷蟮钠分帧U懦螅ㄕ徘拢吨樯坝闫住罚1596)记载:“蓄类贵广而选择贵精须每年夏间市取数千头分数十缸饲养逐日去其不佳者百存一二并作两三缸蓄之加意爱养自然奇品悉备。”2正是通过这类方法进行长期选择才培育出世界闻名的形形色色的中国金鱼。宋应星谈到蚕种时说:“凡蚕有早、晚二种”“今寒家有将早雄配晚雌者幻出嘉种此一异也”3。说明他已认识到品种之间可以转化将早种雄蚕与晚种雌蚕配种也就是用人工选择和种间杂交的方法可以产生优良品种。这也是利用杂交优势的一个突出事例。

    5宋应星:《天工开物》卷一《乃粒》。

    1姚德昌:《从中国古代科学史料看观赏牡丹的起源和变异》载《自然科学史研究》第1卷第3期1982年。

    2张丑:《硃砂鱼谱》见《生活与博物丛书》的《禽鱼虫兽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3宋应星:《天工开物》卷二《乃服》。

    第四节微生物知识关于微生物方面明代对大型真菌已有更广泛和深入的认识。如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真菌已近三十种除选录历代关于大型真菌的资料外其中粟奴、粳谷奴、皂荚蕈、蘑菇、鸡■、舵菜六种是李时珍新增加的。就所收载的真菌数量而言历代文献中当以此书最丰富如潘之恒《广菌谱》所载真菌全部可见于《本草纲目》。该书记载:“蘑菇出山东、淮北诸处”“长二三寸本小末大白色柔软其中空虚状如未开玉簪花”1。又稠膏蕈“生孟溪诸山。秋中雨零露浸酿山膏木腴为菌花。生绝顶树杪初如蕊珠圆莹类轻酥滴乳浅黄白色味尤甘。已乃张伞大若掌味顿渝矣”等等2。说明当时人们对这些菌类的产地、形色及生境的观察和了解已相当细致了。

    对于真菌生的问题以前长期被蒙上神秘的色彩没有正确的认识。

    如历代本草著作中都沿袭《神农本草经》的说法视灵芝为神草。李时珍则批判了灵芝为“神草”的说法他说:“芝乃腐朽余气所生正如人生瘤赘而古今皆以为瑞草又云服食可仙诚为迂谬。”3关于芝的生成这种看法固然并不正确但这表明李时珍已将芝的生与其他菌类的生同样看待并没有什么特殊的神异性。在研究大型真菌的历史上这无疑是一大进步。他还提到“方士以木积湿处用药傅之即生五色芝”4。这是我国较早关于灵芝培养的记载。经过长期的探索我们现在已经掌握了灵芝的习性不仅可在野外大量采集而且在室内也可以大批栽培了。

    有关红曲制造方法的记载也是较早见于《本草纲目》。其中提到制红曲有“入曲母”“以帛密覆”“热即去帛摊开”用新汲水分次蘸湿等工艺过程。5由于红曲霉生长缓慢在自然条件下很难像其他霉菌一样生长得好所以在培养红曲霉时要先加入曲母这相当于现在的接种以便使红曲霉从一开始就获得生长优势。在培养过程中原料时摊时聚是为了维持较高的有利于红曲霉而不利于其他霉菌生长的湿度这是利用红曲霉比其他霉菌耐温的特性来抑制杂菌的生长。分次蘸水是为了控制原料的含水量使得红曲霉可以长入米粒内部而又不至于在米粒内部进行糖化酵和酒化酵1。通过这样的操作程序就可以得到色红心实的优良细曲。宋应星《天工开物》也详细记述了红曲的制法其中在原料里加明矾水的做法是红曲培养技术上的一大创造。加入明矾水可以调节酸度有助于抑制杂菌生长。这些培养技术体现了古代人民对微生物生长特性的深刻认识即使在今天对于培养微生物来说也是值得借鉴的。

    此外明代在对植物病害和病原微生物的认识和防治方面也有不少有价值记载。如《天工开物·乃粒》对稻瘟病的病原因和处置方法作了较全面1《本草纲目》菜部卷二八。

    2《本草纲目》菜部卷二八。

    3《本草纲目》菜部卷二八。

    4《本草纲目》菜部卷二八。

    5《本草纲目》谷部卷二五。

    1方心芳:《曲蘖酿酒的起源与展》《科技史文集》第四辑上海科学技术版社198o年版第147页。的叙述。俞宗本《种树书》记有用雄黄或硫磺烟薰治疗果树病害2这是用化学药剂防治植物病害的方法。在未见到病原微生物的古代这些从农业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对于防治植物病害起了重要作用。

    2俞宗本:《种树书》农业出版社1962年版第24页。

    第五节解剖学知识明代在人体解剖生理学方面的工作大多是对古籍的整理和注释其中也有一些新的见解或纠正前人的一些错误看法。如杨济洲于万历二十九年(16o1)编撰的《针灸大成》在杨介《存真图》基础上明确指出心“居肺下膈上”符合心脏的解剖位置。书中所附脏腑图也较精确接近各脏器的实际情况。此外如《内经知要注释》、《医中必读》在呼吸与脉搏的关系等方面也有不少确切的记述。1明代解剖生理学史上的另一重要事件是西方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的传入。当时来华的一些耶稣会士如意大利人利玛窦著《西国记法》意大利人艾儒略著《性学粗述》书中把感觉器官通过神经与脑联系起来介绍了感觉、知觉(耳、目、口、鼻、体)、记忆、思维、睡眠等生理知识德国人汤若望著《主制群征》简要介绍了食物消化的过程和血液运行的途径等。邓玉函和毕拱辰译著《泰西人身说概》和罗雅各、龙华民、邓玉函译著《人身图说》较详细介绍了骨骼系统、肌肉系统、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和感觉器官其中包括各器官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在这些著作中包含有西方的近代解剖生理学知识但其中也有宣扬宗教神学的内容对人体也还不可能有真正客观的描述并且封建礼教也限制了西方解剖学在中国的传播使之仅有很有限的影响。直到十九世纪中叶才掀起了西方近代生物学(包括解剖学)知识传入的又一次热潮。

    1苟萃华等:《中国古代生物学史》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89页。第六节《救荒本草》和《闽中海错疏》明代的生物学著作为数不少。在植物方面的重要著作还有朱■撰写的《救荒本草》。朱■是明太祖第五子封周王。他看到当时黄淮地区灾害频繁人民以草根树皮为食甚至误食丧生。为此他致力于救荒植物的研究组织收采和整理野生食用植物于永乐四年(14o6)编成《救荒本草》。这是一部从传统本草派生出来、结合食用以救荒为宗旨的植物书。全书分上、下两卷记载植物四百十四种分草、木、米谷、果、菜五部其中有三分之二的植物描述是来自朱■对植物的直接观察他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叙述这些植物的产地形态、生境及食用部位和用法。每描述一种植物都附有精美插图图的精确程度远胜于以往的本草著作。朱■在封地河南开封府拥有自己的园圃这实际上是一座实验植物园。他经常在园子里进行观察和研究以掌握植物的主要特征如花的结构、颜色生长部位以及果实形态等并以之作为识别植物的依据。可以说《救荒本草》在植物描述方面具有相当高的水平。此外书中还记载了一些消除某些食用植物毒性的方法也很有实际价值。《救荒本草》是中世纪最卓越的本草著作之一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评价。在朱■的影响下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周履靖《茹草编》、王磐《野菜谱》、鲍山《野菜博录》等同类著作。

    在动物方面屠本畯著《闽中海错疏》是很有名的。此书写于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书中主要记载福建沿海一带水产动物(包括少数淡水种类)二百多种以海产经济鱼类为主计有八十多种其中包括著名的海产品大黄鱼、小黄鱼、带鱼、乌贼、对虾和蟹等分属于二十目四十科。此外还有腔肠动物、节肢动物、两栖动物和少数海洋哺乳动物。这部著作根据动物生物学特性将它们分成许多群在大群中还有小群从而体现了彼此的亲缘关系展了自然分类体系。此书描述动物的重点是命名、形态、生境、生活习性和经济价值等。这与现在动物志的编写体例十分相似。《闽中海错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地区性水产动物志。

    万历二十四年(1596)张丑(字谦德)著《硃砂鱼谱》。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从十个方面叙述金鱼的形态品种、遗传变异和人工选择;下篇也从十个方面记载了金鱼的生态习性、繁殖及饲养方法。书中正确指出金鱼的尾、颜色、花纹、躯干各部形色都不同于普通的鱼特别是其具有躯干粗短肥壮的特点并次记述应用混合选择法培育金鱼新品种。《硃砂鱼谱》是中国古代较早一部阐述观赏金鱼的专著。

    第六十一章医药学明代医药学的展更趋向于全面展开基础学科、临床分科与治疗经验总结、卫生保健与卫生事业管理等都步入一个更为广阔的领域。尤其是医学展的革新倾向和求实思想的兴起及其获得的成就更为突出。

    第一节医学基础学科的进步在基础学科的研究上除了更注重诊断学的研究外仍然很注意医学古籍的整理和研究这在《内经》、《难经》的研究上看得更为清楚。

    古典医学理论著作的考注在中国医学的展过程中历代对古典医学理论著作的考证、注释研究均甚重视。明代医学虽出现了一些革新和求实倾向但在注释《内经》、《难经》以及张仲景著作的挥研究上也作出了不少贡献。其代表著作有马萌的《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微》、《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微》(1586)张景岳的《类经》(1624)等。马萌的微将《内经》重新分卷并按作者的理解加以注释训解为明清医学家学习研究和正确理解《内经》的理论和经验创造了较好的条件;尤其注《灵枢》汪昂评:“其疏经络穴道颇为详明可谓有功于后学。”1张景岳将《内经》理论内容按摄生、阴阳、藏象、脉色、经络分为十二大类为后世分类学习和专题研究《内经》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条理井然易于寻览”其注亦颇有明。

    中药与方剂空前丰富李时珍《本草纲目》是中国药物展的一个里程碑。李时珍的成功则借助于宋代官方多次组织全国学者对药物的征集和修定刊印;明初本草学家的努力和资料积累对其成功也不无助益。例如:朱■编撰《救荒本草》(14o6)以其政治地位和权势并经采访、调查、种植观察选可供救灾食用的植物四百十四种各述其品名、产地、形态、性味加工烹调等并插图以便辨认。李时珍从中采用三种以增加《本草纲目》的学术价值并给予朱■以肯定的评价。又如:陈嘉谟《本草蒙荃》(1565)收药七百四十二种既继承前人成就又吸收当代及个人在学理和药物加工、贮藏等方面的宝贵经验;既富有学术价值又以韵语对仗写成颇便于初学诵记是一部较好的入门书。李时珍从中汲取药物两种以充实自己的著作并予“颇有明便于初学诚称其实”的高誉。汪颖撰《食物本草》二卷取材于卢和之书稿而成书分水、谷、菜、果、禽、兽、鱼、味八类颇多影响惜其书已佚。李时珍从中竟选取十七味以充《本草纲目》之内容。1此外对本草学展有过重要贡献的著作如兰茂撰《滇南本草》收药四百余种是一部很有特色和学术价值的地方性本草学专著;又如:明太医院院判刘文泰编撰的《本草品汇精要》(15o5)共收药物一千八百十五种更有由王世昌等八名画师五彩工笔绘制的药图一千三百五十八幅十分精美有着较高的学术和艺术价值。上两种书由于一位作者在云南一位作者因医疗事故而搁置内府故李时珍撰写《本草纲目》时未能以之参考。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可称为集明代1丹波元胤:《中国医籍考》卷五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年版第46页。1参见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一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年版。

    以前本草学著作之大成。

    在方剂学方面最为突出者是朱■的《普济方》(14o6)。该书以明太祖第五子朱■之权势以医学教授滕硕、刘醇之技术合作而成其内容广博丰富集明以前医方之大成。该书共收医疗方剂六万一千七百三十九凡一千九百六十论二千一百七十五类七百七十八法采摭繁富编次详析2。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方书在我国方剂学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又如《医方考》(1584)作者吴琨选方七百以考其方药、见证、名义、事迹、变通、得失、所以然等使医疗处方之理论和方法达到新的高度促进了医学的展。

    诊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