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通史- 第9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日问战守于朝”指出“将从中御”的不妥。因此他主张“今天下当重将权。择一沉雄有主略者授之节钺得自辟置偏裨以下勿使文吏用小见沾沾陵其上”。此外还要抚辽西、恤辽民、简京军等都得到了明熹宗的批准。

    努尔哈赤攻占沈阳、辽阳以后明军实际上就面临着一个如何进行军事防御的战略选择问题即是主守关防作积极的防御;还是固守关门作消极防御。对此明前线军事将领意见不一。辽西经略王在晋主张“拒奴抚虏堵隘守关”。

    所谓“抚虏”即以金钱收买蒙古对付后金。所谓“堵隘”即在山海关外再修一座关城。很明显这是置辽西走廊这一缓冲地带于不顾消极防御的方针。天启二年(1622)王在晋确定在八里铺筑城并上报朝廷。此举遭到其部下宁前兵备佥事袁崇焕、孙元化等人的坚决反对。他们认为筑城“非策”极力劝阻并写信给辅叶向高申诉己意。由于情况不明叶向高难以断定可否。孙承宗遂提出前往实地考察再作决断。他抵达山海关后当即认真巡视山海关及王在晋所主张建筑的八里铺新城又前往考察了中前所、一片石和黄土岭等处的战略地势。在阅察八里铺新城时孙承宗曾与王在晋展开过激烈的争论:“新城成即移旧城四万人以守乎”?孙承宗问。王在晋回答说:“否当更设兵。”孙承宗又问:“如此则八里内守兵八万矣。一片石西北不当设兵乎?且筑关在八里内新城背即旧城趾旧城之品坑地雷为敌人设抑为新兵设乎?新城可守安用旧城?如不可守则四万新兵倒戈旧城下将开关延入乎抑闭关以委敌乎?”答:“关外有三道关可入也。”问:“若此则敌至而兵逃如故也安用重关?”答:“将建三寨于山以待溃卒。”孙承宗责问:“兵未溃而筑寨以待之是教之溃也。且溃兵可入敌亦可尾之入。今不为恢复计画关而守将尽撤藩篱。日哄堂奥畿东有宁宇乎?”严厉批评了王在晋画地为牢、坐以待毙的危险倾向。“在晋无以难”但仍固执己见。

    1钱谦益:《牧斋初学集》卷四七《孙公行状》。

    为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孙承宗召集将吏讨论如何防守。监军阎鸣泰主守觉华岛(辽宁兴城东三十里海中今称菊花岛)袁崇焕主守宁远卫(今辽宁兴城)王在晋则主守中前所(今辽宁绥中县前所)。监司邢慎言、张应吾等附和王在晋的意见。孙承宗在全面考虑了各方意见权衡利弊得失后表示支持袁崇焕主守宁远的意见。

    宁远位于辽西走廊中部“内拱岩关南临大海居表里之间屹为形胜”1。守住宁远也就等于扼住了这条走廊的咽喉能确保二百里外的山海关的安全。因此孙承宗的决计守宁远颇具战略眼光。

    孙承宗回到北京即向熹宗明确阐述了其坚守宁远以与觉华岛守军互为犄角、遥相呼应的战略计划正式提出了“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的战略方针并建议解除王在晋的兵部尚书及辽东经略之职。熹宗接受了孙承宗的意见将王在晋调任南京兵部尚书。自此八里铺筑城之议遂息。王在晋调走后山海关的防务采取并贯彻了孙承宗与袁崇焕主守关外的战略。此后经数年艰辛的努力布置成一道坚固的宁(远)锦(州)防线成为后金骑兵不可逾越的障碍。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始终都没能完全打破这道防线。在屡次碰壁之后迫使他们望宁远而却步。这道防线不仅确保了山海关免受攻击而且在此后的二十余年间基本上稳定了辽西走廊的战局。天启二年八月孙承宗被任命为辽东经略。他即着手实施其欲保关门必先固辽西;欲复辽东亦必先固辽西的战略计划积极部署宁锦防线。先大力整顿了关门防务。“是时关上兵名七万顾无纪律冒饷多。承宗大阅汰逃将数百人遣还河南、真定疲兵万余。”1“乃定兵制立营房五人一房三千一营十五营为三部而将帅以营部为署。兵不离将将不离帅教肄分而稽核便。”2经过整顿使“兵将一清”提高了关门守军的战斗力。

    在关门防务上“并夹城之役修筑关城南防海口北防角山。水则从望海台出芝麻湾三面环海安大炮为横击。6则三道关之石城可顿万人开突门力夜击。北水关外有峻岭筑号台十一置炮以防外瞰”3。经五个月的惨淡经营稳定了关门局势并为恢复辽西失地强固了根基。

    同时是修筑宁远城。天启三年(1623)九月孙承宗命祖大寿修复宁远并令驻军尽恢复山海关至宁远沿线被焚弃各城。召辽人回故居垦荒屯田重建家园。又展采煤、煮盐、海运等事业以充实民力确保军需。宁远城竣工后调袁崇焕镇守。孙承宗自己则坐守山海关并备前屯充当其后盾。在袁崇焕的精心治理下宁远“商旅辐辏流移骈集远近望为乐土”1成为一座进可攻、退可守的军事重镇。

    随着宁远城守的日渐巩固明军防线不断延伸。天启五年(1625)夏孙承宗遣将分据锦州、松山、杏山、石屯及大小凌河各城。这样自宁远又向前推进二百里从而形成了以宁远为中心的宁锦防线。

    四年来孙承宗重用袁崇焕等一大批忠直的文武将吏人才边防大备。

    1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三七。

    1《明史》卷二五o《孙承宗传》。

    2钱谦益:《牧斋初学集》卷四七《孙公行状》。

    3钱谦益:《牧斋初学集》卷四七《孙公行状》。

    1《明史》卷二五九《袁崇焕传》。

    “自承宗出镇关门息警中朝宴然不复以边事为虑矣。”2不但扭转了原先的那种颓败之势且整个形势变得越来越好。正当他锐意恢复之际却遭到了来自魏忠贤的打击。

    孙承宗功高权重誉满朝野。魏忠贤为长久把持朝柄一心想把孙承宗也拉到自己一边故进行过多次试探但均遭到拒绝由此怀恨在心。天启四年(1624)十一月孙承宗西巡至蓟、昌报请以十一月十四日入朝贺万寿节并面奏机宜。魏忠贤得知恐其拥兵“清君侧”大惧“绕御床哭上亦为心动”当即命内阁拟旨以“无旨擅离信地非祖宗法”3为名令其返关。孙承宗无奈只好返回。事后阉党利用这件事攻击孙承宗“拥兵向阙叛逆显然”4但熹宗没予理会。

    天启五年(1625)八月柳河之败导致了孙承宗的去职。山海关总兵马世龙误信自后金逃归的“降虏生员”刘伯澋幕芭杀闪酉∫葜蟹獍堋Q说辰杌√獯笞魑Чヂ硎懒⒉污浪锍凶凇K锍凶谄隙枳郧氚展佟>旁路迪纭

    孙承宗辞职以后兵部尚书高第出任辽东经略。高第为一文人既不懂军事也没打过仗。他一到任上即一反孙承宗的部署下令拆撤宁锦防线。关外驻防将士除镇守宁远的袁崇焕拒不从命外其他诸城均撤一空。因而使孙承宗数年心血毁于一旦明朝在山海关及其关外的军事形势顷刻陷入一场新的危机。只是由于以袁崇焕为的广大将士的浴血奋战才使明军在天启六年正月、天启七年五月相继取得“宁远大捷”和“宁锦大捷”奇迹般地挡住了后金的凶猛进攻从而不仅使宁锦防线经受住战争的考验且使明朝避免了由于高第的错误军事决策而导致的军事大溃败。

    崇祯二年(1629)皇太极率军避开宁锦假道内蒙从喜峰口突入塞内相继攻陷遵化、迂安、滦州、永平直指北京。且行反间计使崇祯帝囚系并最终杀害了袁崇焕。此事所谓“己巳虏变”。一时明廷乱作一团。而袁崇焕的下狱又导致军心涣散将士东归。在此危难之际明廷再次起用孙承宗“诏以原官兼兵部尚书守通州”1统筹全局。孙承宗先晓以大义安定了军心。其后协调各路军队联合行动经数月艰苦作战取得“遵永大捷”并于崇祯三年(163o)五月将后金军驱逐出关。

    孙承宗再任辽东经略后仍坚持以积极防御为主的方针继续加强宁锦防线决心重筑被高第毁弃的大凌河、右屯二城。崇祯四年(1631)七月令祖大寿等率兵四千守大凌河又征一万四千人筑城。八月六日动工筑城才二十天左右大凌河城墙刚刚修完雉堞仅修完一半后金突然兵归城下并于当天开始围城明军仓促闭门拒战。“承宗闻驰赴锦州遣吴襄、宗伟往救”。但宁远巡抚邱禾嘉“屡易师期伟与襄又不相能遂大败于长山”。至十月大凌河已被围三月守军粮尽援绝祖大寿假降奔还锦州“城复被毁”。大凌河失守引起了明廷内部的互相倾轧“延臣追咎筑城非策文章论禾嘉及承宗”。孙承宗连疏引疾求退。崇祯帝为平息朝议准其归籍孙承宗第二次被排挤下台。

    2《三朝野纪》(二)。

    3钱谦益:《牧斋初学集》卷四七《孙公行状》。

    4《三朝野纪》(二)。

    1钱谦益:《牧斋初学集》卷四七《孙公行状》。

    崇祯十一年(清崇德三年1638)后金(清)兵深入内地。十一月九日围攻高阳。赋闲在家的孙承宗率全城军民与之血战。三天后城破孙承宗被俘因拒不投降被活活勒死。死后谥号文正。著作有《高阳集》。孙承宗遗留的军事著作有《车营扣答合编》。这是他在督师蓟辽经营辽西防务时筹划反攻辽东与其属下讨论军事问题的记录整理而成的。全书共一百零八个问答由《车营总说》、《车营百八扣》、《车营百八答》和《车营百八说》等四部分组成通过问、答、说、图等对车营编组方法、营阵布列、行军作战、后勤保障等问题作了详细的分析和解说。在作战指导思想上很重视挥火器的作用与各兵种的协同动作。如说:“用车在用火”“用火在叠阵”。所谓“用火”即是扬火力;所谓叠阵即步、骑、炮重叠配置彼此协同长短相补。战斗队形也要因地制宜灵活机动地使用方、圆、曲、直、锐等各种队形向人们展示了火器和冷兵器并用时代步、骑、炮等诸兵种协同作战的雏形在军事思想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第三节熊廷弼熊廷弼(1569—1625)字飞百号芝冈湖广江夏(今湖北武昌)人。先世为南昌望族大姓曾祖时迁居江夏后世代为农。从小聪颖好学但家境不好有时辍学只能边读书边劳作。二十岁时家乡连续三年闹饥荒全家奄奄一息。多亏一对卖油皮的夫妇不时给以接济才度过饥荒。这段极其艰苦的经历对熊廷弼有深刻的影响。

    万历二十五年(1597)二十九岁的熊廷弼举乡试第一次年登进士。

    二十七年(1599)授保定(今属河北)推官。先后在保定任职六年其中有一年零八个月为代理掌管府印。作为推官熊廷弼正确地判断是非解决了不少冤案。当时明廷为了搜刮钱财派太监到保定收所谓矿税。熊廷弼对此进行了机智的斗争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百姓的负担。万历二十八年(16oo)保定府大旱饥民遍野。在熊廷弼建议下巡抚汪应蛟率先捐款募集数千金赈济灾民熊廷弼还亲自到各地督查。万历三十二年(16o4)又闹水灾到处一片汪洋赖储备的二万余石粮食好多灾民才得以生存。熊廷弼虽有政绩但并没有被重用。万历三十三年(16o5)迁为工部屯田司主事管理营造事宜。万历三十六年(16o8)改授浙江道御史刚到任又改为巡按辽东。

    辽东是明朝的九边之一。它负山阻海为京师屏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万历年间明在辽东设有总兵、巡抚、参将、兵备等官率重兵防范土蛮、朵颜三卫和建州等卫的内犯。万历三十四年(16o6)八月辽东镇守总兵官李成梁和巡抚赵楫放弃宽甸等六堡八百里疆土给建州女真强逼生活在那里的六万四千户居民迁于内地然后以召回逃人有功向朝廷邀赏。万历三十六年六月兵科都给事中宋一韩劾李成梁认为弃地不是什么功劳要求进行勘核于是熊廷弼被授为巡按御史。

    熊廷弼到任之后立即进行实地勘界然后上疏朝廷指出赵楫、李成梁之罪“可胜诛耶”1。此后熊廷弼又到辽东各地察看“北抵黄龙东抵鸭绿南极于海西至山海、锦义一带间关险阻虽逼近虏穴、人迹罕到之处无所不遍历无所不相度。”2他的足迹遍及辽东的山山水水对辽东的地理形势敌我情况有了实际的考察和了解。在此基础之上他提出了完整地保卫辽东的方略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对于当时的形势熊廷弼认为:“西边的蒙古族虽强盛然所欲不过抢掠财物无远志”而东边的建州女真“城郭田庐饮食性情与辽同所志在我土地也”3。因此必须把巩固辽东的重点放在防范努尔哈赤的建州上。为防范建州的努尔哈赤熊廷弼制定了“实内固外”“以夷攻夷”的方略。“实内之事非一而屯田积储为大固外之事非一而修边并堡为大”4。“屯田积储”和“修边并堡”是联系在一起的。“壕墙修然后台军有恃而烽火明烽火明然后趋避得早而屯寨固屯寨固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