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也不再信任温体仁了使温体仁进退维谷。崇祯十年六月温体仁引疾藉以试探皇帝的态度书奏方上得旨放归乡里。温体仁用膳时得知这一消息吃惊得掉下了手中的筷子。
温体仁为辅八年与朝士结怨甚深本身又没有形成一股势力故而不敢过分恣肆。史称其“用廉谨自结于上苞苴不入门”1这在士风极坏的明末时期已是非常难得的表现了。自万历以来朝臣每以政见之异结党相攻温体仁熟知崇祯帝刚愎自用、察察为明的特点为固君宠不逞己能。皇帝每访以兵食大计温体仁“辄逊谢曰:臣夙以文章待罪禁林上不知其驽下擢至此位。盗贼日益众诚万死不足塞责。顾臣愚无知但票拟勿欺耳。兵食之事惟圣明裁决”。温体仁经常遭到言官的弹劾或诋其窥帝旨行事3《明史》卷二五一《文震孟传》。
1《明史》卷三o八《温体仁传》。
2《明史》卷二八八《张溥传》。
1《明史》卷三o八《温体仁传》。
温体仁则说自己驽下“颂服将顺不暇讵能窥上旨”。皇帝认为温体仁朴忠而孤立朝廷对他愈加信赖。温体仁在位无论于辽东的抗清兵的南下还是对付李自成、张献忠农民起义未尝建一策。他向朝廷推荐的人也大多平庸之辈苟以充位而已。温体仁则“专务刻核迎合帝意”故恩礼优渥官至少师兼太子太师进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阶左柱国兼支尚书俸禄时无与并者。温体仁归乡崇祯十二年(1639)卒于家。事闻赠官太傅谥文忠。南明弘光时以尚书顾锡畴议削其赠谥。
第五十一章袁崇焕孙承宗熊廷弼第一节袁崇焕袁崇焕(1584—163o)字自如又字元素祖籍广东东莞。他戎马一生为守卫明朝东北边疆、抵御清军进攻立下了赫赫战功。不幸遭奸佞陷害致使崇祯帝中了皇太极的离间计错杀袁崇焕造成千古奇冤。
袁崇焕的青年时代正值明皇朝统治日趋腐朽之际。有感于国家的衰败袁崇焕自幼好读兵书学习用兵救国之术。他中进士后授职福建邵武知县仍对东北边境的战况非常关心常常同一些曾经卫戍辽东的退役将卒讨论辽境的地理和防御状况向往有一天自己能投笔从戎。
天启二年(1622)正月袁崇焕奉例入京朝觐御史侯恂慧眼识英雄荐袁崇焕为兵部职方主事负责镇守山海关。袁崇焕刚到任所便深夜单骑出关了解地形回来后便称:“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1虽是口出狂言但这番胆识和勇气也着实让人佩服。不久他便被升为山东按察司佥事、山海监军成为驻防边疆的一员勇将。
在兵部尚书孙承宗的大力支持下袁崇焕在辽东筑宁远城恢复锦州、右屯等军事重镇使明的边防从宁远向前推进了二百里基本上收复了天启初年的失地他又采取以辽土养辽人、以辽人守辽土的政策鼓励百姓恢复生产重建家园。还注意整肃军队号令严明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由于治边有方天启三年袁崇焕得升为兵备副使不久又升为右参政。天启六年(1626)正月后金国主努尔哈赤率八旗健卒十三万前来围攻宁远。袁崇焕刺血为书誓师全军表示誓与宁远城共存亡。在他的感染下。“将士咸请死效命”同仇敌忾士气高涨。袁崇焕令城外守军全部撤进宁远城坚壁清野又亲自杀牛宰马慰劳将士。他还将全部库存的白银置于城上传令有能打退敌兵不避艰险者当即赏银一锭。如临阵退缩立斩于军前。为了增强火力袁崇焕令人将城中存有的仿西洋“红夷大炮”架上城头一切准备就绪严阵以待。
二十四日后金军兵临宁远城下。袁崇焕胸有成竹邀朝鲜使者同坐战楼观战。突然一声炮响后金军开始攻城。只见八旗兵丁四处散开满山蔽野而来。袁崇焕一声令下城楼上火炮齐鸣弓箭齐后金军死伤惨重只好退军。次日后金军重振士气再次来攻他们把裹着生牛皮的战车推到城墙根准备凿城穿穴袁崇焕立即亲率士兵挑石堵洞又令城上大炮加强火力猛攻敌阵。后金军总帅努尔哈赤在营前指挥作战忽被飞来的炮石击中受伤坠马血流不止。后金军见主帅受伤匆匆收兵退去。在归途中努尔哈赤病情加重死于军中。
宁远一战是努尔哈赤自二十五岁征战以来唯一的一次败绩。袁崇焕从此威名大振后来清军也不得不承认“议战守自崇焕始”。
宁远之战后袁崇焕被升为辽东巡抚关外防务尽归袁崇焕筹划。为了休整军队他一面派人假意与后金和谈一面加紧整饬军队修筑锦州、中左、大凌诸要塞以防后金的突然袭击。天启七年五月皇太极果然率军1《明史》卷二五九《袁崇焕传》。下引本传者不另作注。
来攻锦州将锦州团团围住。锦州守军一面坚持抵抗一面飞报袁崇焕请援。袁崇焕识破皇太极围锦州的目的是欲诱自己出战以便借袭宁远。他认为“宁远不固则山海必震此天下安危所系”。于是坚守宁远不动而派精骑四千绕到清军后面猛攻致使清军两面受敌。同时又奏请朝廷调蓟镇、保定、昌平、宣府、大同各路守军趋山海关支援。皇太极攻锦州不成便集中兵力进攻宁远。此时宁远守军已准备就绪“红夷大炮”整整齐齐地排在城头引弹待。清军将领见宁远防守甚严不易攻破便劝皇太极不要攻城。皇太极怒斥道:“当初我父攻宁远不下而如今我攻锦州不下像这样的野战如不取胜如何能张扬我国威!”1说完便下令强攻宁远城。城上明军万炮齐矢石如雨。清军久攻不下损伤惨重最后只好退兵。皇太极终于还是像他父亲一样败在袁崇焕的手下无功而归。
“宁、锦大捷”全靠袁崇焕运筹帷幄指挥有方。但在明廷论功行赏时权阉魏忠贤却贪他人之功为己有不仅自己封赏最厚连他的爪牙也个个有奖唯独对袁崇焕不仅无封赏反而诬他“不救锦州为暮气”。袁崇焕一怒之下上疏乞休归乡。
崇祯帝登基之后日夜思得良将解辽境之忧。“延臣争请召崇焕”。崇祯元年四月任命袁崇焕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七月袁崇焕应召入京。崇祯帝亲自在平台召见他与他商量平辽方略。崇祯帝道:“卿万里赴召忠勇可嘉所有平辽方略可具实奏来。”1袁崇焕一听今上如此信任自己锐意平辽一时热血便不假思索地答道:“所有方略已具疏中。臣今受皇上特达之知愿假以便宜五年而建部可平全辽可复奏。”崇祯帝一听五年便可复辽疆真是喜出望外也慷慨地答道:“五年复辽便是方略朕不吝封侯之赏卿其努力以解天下倒悬之苦!卿子孙亦受其福。”2“五年复辽”谈何容易?袁崇焕不知自他离职后的这一年东北边防已现出了巨大的变化。从明军方面而言继任的督抚多贪赃冒赎克扣军饷多次激起士兵哗变军心涣散。锦州、大凌等要塞也相继失守边防一触即溃。而皇太极即位以来更加注意调整满汉关系逐渐开始封建化过程国力大增八旗兵的作战能力大大提高皇太极也在战斗中总结出了对明作战的经验。因此可以说在东北边境清军的实力大大胜于明军。在力量对比如此悬殊的情况下袁崇焕声称“五年复辽”很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当时在场的大臣都为袁崇焕的豪言壮语捏了一把冷汗给事中许誉卿趁崇祯帝入内室小憩之机悄悄问袁崇焕为何出此狂语袁崇焕笑笑说:“聊慰圣心耳。”许誉卿正色道:“上莫甚岂可浪对?异日按期责功奈何?”袁崇焕一听大梦方醒甚觉失言。待崇祯帝再出立即跪奏道:“东建四十年蓄聚此局原不易结但皇上留心封疆宵旰于上臣何敢言难?此五年之中须事事应手先钱粮。”接着提出了在军队调度、兵需供给方面的诸多要求。崇祯帝一一答应。袁崇焕担心自己远离京师遭人妒陷又奏道:“以臣之力制全辽而有余调众口而不足。一出国便成万里忌功妒能夫岂无人。即凛凛于皇上法度不以权掣臣之手亦能以意见乱臣之方略。”崇祯帝一听1《清太宗实录》卷三天启七年五月甲申。
1《烈皇小识》卷一。
2《烈皇小识》卷一。
此话甚觉刺耳但为了边疆大事也不便作沉默了一会儿对袁崇焕说:“条对方略井井不必谦逊朕自有主持。”命赐尚方宝剑准其先斩后奏。1不久袁崇焕离京赴任。崇祯帝亲自为其送行把恢复边疆的宏愿完全寄托在袁崇焕身上。袁崇焕深知身负重命但仍虑皇上不能信而不疑便再次恳请皇上“任而勿2信而勿疑”。还一再说明“军中可惊可疑者殊多但当论成败之大局不必摘一言一行之微瑕”。崇祯帝皆“优诏答之”。2袁崇焕刚到御辽前线即遇上了驻宁远的士兵因长期缺饷而哗变。他当即单骑入营惩治了贪虐的将领以抚军心又将兵变为者枭示众以严明军纪。为了从根本上稳定军心他连连上奏要求朝廷饷济远。
崇祯帝见袁崇焕到边境未立一战功请饷之奏却频传心中颇为不悦。
在召集众臣讨论时崇祯帝没好气地说:“将兵者果能如家人父子自不敢叛不忍叛。不敢叛者畏其威不忍叛者怀其德如何有鼓噪之事?”站在一边的礼部右侍郎周延儒听出了崇祯帝的弦外之音趁机挑拨说什么军事哗变实非缺饷而是另有隐情。崇祯帝一听对袁崇焕的十分信任顿时减去三分虽然勉强去了军饷但心中却开始怀疑袁崇焕恃边逼饷以充私囊。不久又传来了袁崇焕擅杀皮岛守将毛文龙的消息。毛文龙原系辽东明军将领辽东失陷后撤到濒临朝鲜的皮岛上他在岛上择壮为兵多次袭击清军后方有力地牵制了清军的南下。但毛文龙恃功跋扈根本不听袁崇焕的指挥反而虚功冒饷诬袁崇焕克扣了他的军饷。为了统一边防号令袁崇焕借督饷赴皮岛之机诱捕毛文龙先斩后奏。崇祯帝接到袁崇焕的奏疏心中十分恼怒他竟敢不经圣裁擅杀边将。但碍于自己曾亲赐尚方宝剑又指望袁崇焕早日恢复辽境所以还是强忍怒气“优旨褒答”。还“传谕暴文龙罪以安崇焕心”。
崇祯二年(1629)十月皇太极率大军避开袁崇焕的防地从蒙古绕道入关。由于蓟州一线边防松弛使得清军轻易攻破很快便会师于遵化直逼京师而来。
袁崇焕得知清军入关的消息心急如焚立即亲率精锐部队马不停蹄急赴京师救援。他们赶到北京城外与围攻广渠门的清军交锋一场恶战清军败退。
崇祯帝在城内得知袁崇焕援军已到十分惊喜连忙饷犒师并命各路勤王军统归袁崇焕调度。袁崇焕担心所部日夜奔驰马卒疲怠请求入城休整再战。但遭到了崇祯帝的坚决拒绝只好移师城外驻防。
皇太极见又遇劲敌袁崇焕心中又恨又怕决定利用崇祯帝多疑猜忌的性格借崇祯帝之手除去心头大患。他先假拟了两封所谓的“密信”让部下有意“丢失”在明军经常出没的地方信中以自己的口气约袁崇焕私下议和。此信一传开京城中人心惶惶怨谤纷起。那些往日与袁崇焕有隙的朝臣也趁势“诬其引敌协和将为城下之盟”。崇祯帝正在半信半疑之际两名从清营中逃回来的宦官又报告说在清军中亲耳听见将士议论称袁崇焕已与清主和议不久将不战而献北京。崇祯帝至此深信不疑当即传令袁崇焕入见趁其不备将他逮捕下狱。崇祯三年(163o)八月十六日以“谋叛1《烈皇小识》卷一。
2《烈皇小识》卷一。
欺君罪”将袁崇焕处以磔刑。
直到后来清军入关后人们方知所谓的袁崇焕通敌不过是皇太极的反间计那两名逃回的宦官是清军有意识让他们听到议论后又故意放归的。崇祯帝轻率疑臣自毁长城致使袁崇焕忠心报国却含恨九泉。
第二节孙承宗孙承宗(1563—1638)字稚绳号恺阳北直隶保定高阳(今属河北)人。青年时代就对军事有着浓厚兴趣。在边境教书时“杖剑游塞下从飞狐(河北涞源北飞狐关)、拒马间直走白登(山西大同东)。又从纥干(山西大同东纥真山)、青波(河北清河)故道南下结纳其豪杰与戍将老卒周行边垒访问要害阨塞相与解裘马贳酒高歌。用是以晓畅虏情通知边事本末”1。
万历三十二年(16o4)孙承宗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天启元年(1621)以左庶子充日讲官进少詹事。当时沈阳、辽阳相继失陷孙承宗以知兵被任命为兵部尚书、东阁大学士。他上任后上疏条陈当时军事体制与作战指挥上的弊端谋求改革主要内容有:(1)“兵多不练饷多不核”。这是说当时军队训练差后勤供应混乱。(2)“以将用兵而以文官招练;以将临阵而以文官指;以武略边而且增置文官于幕府”。指出当时“以文制武”指挥策略的失误。(3)“以边任经、抚而日问战守于朝”指出“将从中御”的不妥。因此他主张“今天下当重将权。择一沉雄有主略者授之节钺得自辟置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