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通史- 第9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槔铩K切值芗捌渌髦臼考南M谀厦鞯苏ㄓ裳思槿畲箢瘛⒙硎坑殉峙懦庵伊颊ㄑ讣疵鹜觥G灞舷氯〗魉斡N于1646年服毒殉国宋应星埋葬胞兄后在清代一直过隐居生活在贫困及悲愤中度过晚年约卒于康熙五年(1666)享年八十岁。遗有二子长子士慧字静生次子士意字诚生皆有文才人称“双玉”。宋1宋士元:《长庚公传》载宋立权、宋育德:《新吴雅溪宋氏宗谱》卷二二第71页。应星生前教导子孙一不要科举二不要做官子孙皆能奉此遗训在家安心耕读。

    宋应星的生活时代适值明末目睹官场弊端丛生的黑暗现象终于与科举仕途决裂转向实学尤其是研究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作了多年考察和广泛的社会调查。这一切都为他日后撰写《天工开物》等作了准备。他虽历尽艰辛跋涉万里未得一进士功名却获得极珍贵的科学技术知识和社会见闻思想更为激进成为对旧学术传统持批判态度的启蒙思潮的代表人物。他才大学博又勤于著述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其作品可分为四大类:一是属于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有《天工开物》(1637)、《观象》(1637)、《乐律》(1637)、《论气》(1637)、《谈天》(1637)等;二是属于人文科学的有《野议》(1636)、《画音归正》(1636)、《杂色文》、《春秋戎狄解》(1644)等;三是介于前两者之间的《原耗》(1637)、《卮言十种》(1637)等;四是属于文学创作的有《思怜诗》(1636)、《美利笺》(1645)等。大多成于明末或明清之际因有强烈的反清思想故为清统治者所不容。大部分作品已散佚至今留下的有《天工开物》、《野议》、《思怜诗》、《论气》和《谈天》五种。

    《天工开物》及其在世界科技史上的地位《天工开物》是宋应星主要代表作。崇祯十年(1637)由友人涂绍煃(字伯聚)资助初版刊刻于南昌府。全书三卷十八篇所叙内容涉及中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三十个生产部门的技术和经验几乎包括了社会全部生产领域。编次先后顺序是按照“贵五谷而贱金玉”的原则安排的将与食衣有关的农业置于其次是有关工业而以珠玉殿后体现了作者重农、重工和注重实学的思想。

    上卷六篇多与农业有关。《乃粒》主要论述稻、麦、黍、稷、粱、粟、麻、菽(豆)等粮食作物的种植、栽培技术及生产工具包括各种水利灌溉机械并对以江西为代表的江南水稻栽培技术详加介绍。《乃服》包括养蚕、缫丝、丝织、棉纺、麻纺及毛纺等生产技术以及工具、设备特别着重于浙江嘉兴、湖州地区养蚕的先进技术及丝纺、棉纺技术并绘出大型提花机结构图。《彰施》介绍植物染料和染色技术偏重靛蓝种植和蓝靛提取以及从红花提取染料的过程还涉及诸色染料配色及媒染方法。《粹精》叙述稻、麦收割、脱粒及磨粉等农作物加工技术偏重加工稻谷的风车、水碓、石碾、土砻、木砻及制面粉的磨、罗等。《作咸》论述海盐、池盐、井盐等盐产地及制盐技术尤详于海盐及井盐。《甘嗜》叙述甘蔗种植、榨糖和制糖技术及工具兼及蜂蜜及饴饧(麦芽糖)。每篇叙述均有主有次选择重要产品为研究重点突出介绍先进地区的生产技术。

    中卷有七篇多为手工业技术。《陶埏》叙述房屋建筑所用砖瓦及日常生活所用陶瓷器(尤其白瓷、青瓷)的制造及工具着重江西景德镇生产民用白瓷的技术从原料配制、造坯、过釉到入窑烧结都予说明。《冶铸》是论述中国传统铸造技术最详细的记录着重叙述铜钟、铁锅及铜钱铸造技术及设备包括失蜡、实模及无模铸造三种基本方法。《舟车》专述有关交通工具。先用数据标明各船舶和车辆结构构件及用材还说明各种船、车驾驶方法详于大运河上航行的运粮船“漕船”。《锤锻》系统论述铁器和铜器锻造工艺从万斤大铁锚到纤细绣花针都在讨论范围之内而各种生产工具如斧、凿、锄、锯等制造以及焊接、金属热处理等金属加工工艺亦曾论及。《燔石》涉及烧制石灰、采煤、烧制矾石、硫黄和砒石技术对煤的分类、采掘、井下安全作业均有论述。《膏液》介绍十六种油料作物子实的产油率、油的性状、用途以及用压榨法与水代法提制油脂的技术和工具还谈及桕皮油制法及用桕油制蜡烛的技术。《杀青》论纸的种类、原料及用途详细论述了造竹纸及皮纸的全套工艺技术和设备所提供的生产操作图特别珍贵。

    下卷有五篇也属工业。《五金》论述金、银、铜、铁、锡、铅、锌等金属矿开采、洗选、冶炼和分离技术还有灌钢、各种铜合金的冶炼所附生产过程图十分难得。其中记载不少中国明创造如以煤炼铁、用活塞风箱鼓风、直接将生铁炒成熟铁、以生铁与熟铁合炼成钢等等。《佳兵》涉及弓箭、弩、干等冷武器及火药、火器的制造技术包括火炮、地雷、水雷、鸟铳和万人敌(旋转型火箭弹)等武器。《丹青》主要叙述以松烟及油烟制墨及供作颜料用的银朱(硫化汞)的制造技术产品用于文房。《曲蘖》记述酒母、药用神曲及丹曲(红曲)所用原料、配比、制造技术和产品用途其中红曲具有特殊性能是宋代之后才出现的新产品。《珠玉》则记述南海采珠、新疆和田地区采玉还谈到井下采宝石的方法和加工技术兼及玛瑙、水晶和琉璃。

    全书除文字叙述之外还附有一百二十三幅插图配以说明展示工农业各有关生产过程生动而真实。书中绝大部分内容都是在南北各地实地调查的资料。

    宋应星在叙述各生产过程的同时还展了“穷究试验”的研究方法。

    他对各种迷信神怪、荒诞旧说都有所批判如对炼丹术的批判更为激烈从而在科学技术领域内注入一种新的科学精神。这是《天工开物》一书的最大特色使人们感到耳目一新。

    《天工开物》的可贵之处在于记述了工农业生产中许多先进的科技成果。书中用技术数据给以定量的描述显露出先进的科学思想和理论阐述注重引入理论概念而非单纯技术描述。在农业方面《乃粒》指出水稻育秧后三十天即拔起分栽一亩秧田可移栽二十五亩即秧田与本田之比为1∶25。又说旱稻食水三斗晚稻食水五斗失水即枯。这些技术数据对农业生产有指导作用是育秧、插秧和灌溉的理论基础在以前的农书中未曾提到过。还指出“土脉历时代而异种性随水土而分”因而论述了作物与环境的关系、外界环境变迁对作物物种变异的影响提到通过人工选择可培育出抗旱的旱稻并介绍以砒霜为农药拌种、以石灰中和酸性土壤等先进的技术成就。《甘嗜》介绍将水稻育秧法移植到甘蔗种植中实行甘蔗移栽是一种新技术。《粹精》所述江西水碓以水力为能源驱动水轮转动通过立式主轴带动各机件同时实现灌田、谷物脱粒及磨面粉三种机械功能是十七世纪世界上先进的农用机械。《乃服》介绍蚕的变异现象与十九世纪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所述几乎相同。除此之外还提出将一化性蚕与二化性蚕、黄茧蚕与白茧蚕人工杂交可培育出具有双亲各自优点的杂种蚕;通过蚕浴、排除病蚕实现人工淘汰可使健蚕顺利育成长这都符合科学原理。在工业方面《五金》所述将炼铁炉与炒铁炉串连使用可完成从生铁直接炼成熟铁的连续生产过程所改进的生、熟铁合炼成钢的设备原理成为近代马丁炉的始祖。在比较金、银、铜单位体积内重量时已有了比重概念。对金属锌(“倭铅”)冶炼工艺的论述是世界上最早的明确而详细的文献记载。对铜、锌以不同配比炼出具有不同性能的合金黄铜的论述具有世界性的指导意义。《燔石》论及竖井采煤在井下安装巨竹筒以排除瓦斯和加设巷道支护的技术以及烧砒石时的安全作业措施都是值得称道的。

    宋应星以“天工开物”命名他的书实际上也以此展示他的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科学思想即天工开物思想或开物思想。这种思想强调天工(自然力)与人工互补、自然界的行为与人类活动相协调通过技术从自然资源中开物产以满足人的物质与精神生活的需要从而使人在自然界面前显示并挥其主观能动性。《膏液》指出“草木之实其中蕴藏膏液(油脂)而不能自流假媒水火、凭借木[榨]石[磨]而后倾注而出焉”1。这正体现了“天工开物”思想的内涵。简言之此思想核心是以天工补人工开万物或通过自然力与人力的协调从自然界开物产。日本学者三枝博音(1892—1963)博士解释天工开物思想时写道:“天工是与人类行为对应的自然界的行为开物是根据人类生存利益将自然界中包含的种种物由人工加工出来。在欧洲人的技术书中恐怕没有这类书名的著作。技术确实是自然界与人类协调的产物它是人类与自然界之间赖以沟通的桥梁。只有很好地理解了技术才能懂得利用天工的同时再用人工去开物。”2这种中国特有的科学思想成为全书的指导思想。所谓技术在宋应星看来是法、巧、器三者之有机结合即工艺操作方法、生产劳动者的操作技能与工具设备的结合。人只有借技术作用于自然界才能实现开物过程。

    《天工开物》一书是对中国传统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系统而全面的总结在体例上开先例其所述范围之广足可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阿格里科拉的《矿冶全书》(deremeta11ica1556)这部技术经典相媲美。初刻本刊行后很快便在福建由书商杨素卿(16o4—1681)于清初行第二版后被清代《古今图书集成》(1725)及《授时通考》(1737)广泛摘引。十七世纪末此书传入日本被广为传抄1771年大阪出现了和刻本从此成为江户时代(16o8—1868)日本各界广为重视和征引的读物。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思想刺激了“开物之学”在日本的兴起。二十世纪时此书又被译成现代日本语至今仍畅销。

    此书在十八世纪流传到朝鲜成为李朝后期实学派学者参引的著作。《丹青》、《五金》、《乃服》、《彰施》及《杀青》等篇由法兰西学院教授儒莲(stanis1asju1ien1799—1873)摘译成法文接着再转译成英文、德文。《乃服》内论养蚕部分还被转译成意大利文和俄文等。达尔文读过这部分内容并作过引证称之为“权威著作”。1869年有关工业各篇的法文摘译稿又集中被收入《中华帝国工业之今昔》(industriesannetesde1’empirenetois)一书中刊行于巴黎。及至1964年有关农业的前四篇又转译为德文1966年全书译成英文在美国出版。这部书已成为世界著名的科学经典著作在各国流传。英国学者李约瑟(joseph1宋应星著、潘吉星译注:《天工开物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版第46、248页。2三枝博音:《支那■代表的■技术书——宋■星■〈天工开物〉》《支∧俏幕复浴返59页东京名取书店1942年版。

    needham)把宋应星称为“中国的阿格里科拉”和“中国的狄德罗”1。日本学者薮内清也认为宋应星的书足可与十八世纪法国启蒙学者狄德罗(denisdiderot1713—1784)主编的《百科全书》匹敌2。

    政论集《野议》和诗集《思怜诗》宋应星另一代表作是政论集《野议》崇祯九年(1636)刊行。

    全书万言不分卷计有世运、进身、民财、士气、屯田、催科、军饷、练兵、学政、盐政、风俗及乱萌等十二议。集中反映了他的政治及经济思想。写此书的目的是为了挽救明末社会所面临的政治及经济危机提出一系列改革措施期望国家由乱而治、转危为安从而体现这位科学家关心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爱国思想。这部作品可看成是宋应星作为在野者上书崇祯帝要求实行变法的万言奏议。从各议内容观之所述内容主要涉及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指出各级政权机构人事任用及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性为加强政权建设揭露并批判了当时制度的弊端及官吏的提出革新吏政及学政的方案。二是鉴于当时民穷财尽的经济局面揭露了财政、税收等经济政策的失误提出革新方案及生财之道。三是谈用兵、练兵及筹措军饷的方法揭露了军政上的弊病。四是要求在社会上移风易俗振作人的精神面貌提高官兵的士气。五是分析明末农民起义的经过和动因提出安民政策。总之宋应星主张减免对人民的横征暴敛呼吁罢除军界和政界中的贪官污吏代之以廉洁奉公、一心为国的清官。其理想是在清官统治下使工农获得温饱、商人有利可图、贫士有科举入仕机会士农工商各安其业然后全面展农工商业养兵练武则国运或可有救。书中有很多精辟思想例如《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