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寄乡亲济阳公》。
1《明诗纪事》乙签卷十七。
(一作月)侍郎定江浙赋税还大都》一诗。乾隆《钱塘县志》说他“晚习天方法”参加伊斯兰教的宗教活动。最后他结庐于父墓旁。永乐二十二年(1424)卒于武昌葬于武昌寒溪寺后的山上。2丁鹤年是元末明初很有影响的诗人在当时诗坛上占有重要地位。他一生漂泊诗多有遗失。曾自编《海巢集》他的诗在明清两代中均有刻本和抄本流传各种版本收诗数目不尽一致以艺海珠尘本《丁孝子诗集》为最多共收诗三百四十六、铭五篇。丁鹤年尚有文集可惜没有流传下来。丁鹤年早年是在大动乱中度过的。他的不少诗篇真实地描述了他“避地长年大海东萧条生事野人同”3的悲惨处境。在《腐儒》一诗中他沉痛地写道:落魄乾坤一腐儒生逢四海日艰虞。
异邦作客歌黄鸟空谷怀人咏白驹。
岂有纵横干七国亦无词赋拟三都。
时危那敢辞贫贱第恨长年走畏途。
战乱连年兵戈四起元朝在各族农民起义的大风暴中摇摇欲坠。而作为元朝功勋之后的丁鹤年不但“有家不可归”1而且仲兄烈瞻、姐姐月娥都死于战乱之中。丁鹤年百忧并集千愁齐聚。思乡忧国怀亲悲己。于是“志国怀乡一寸心”2“一寸丹心都是愁”3便成为他这一时期诗歌的主旋律。
丁鹤年忠于元朝。他清醒地感到元朝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心急如焚但又束手无策。他看到元朝官吏的同情人民的疾苦希望改变这种状况。在《题余姚叶散常州判海堤卷补先兄太守遗阙》中写道:呜呼!只今四海俱横流平地风波沉九州。
苍生引领望援溺州县有官非叶侯。
州县有官非叶侯御灾谁复忧民忧?
无人忧民忧而农民起义的风暴已席卷全国。丁鹤年看清了“有柱难擎杞国天”4的局面只好“惆怅无人解补天”5祈求“天运行将返治平”6。元亡不久丁鹤年写了《自咏十律》组诗格调悲苍凄恻集中体现了丁鹤年当时的政治态度和内心世界。如第一诗写道:长淮横溃祸非轻坐见中流砥柱倾。
太守九江先效死诸公四海尚偷生。
风雪意气惭豪杰雨露恩荣负圣明。
2清光绪《武昌县志》卷九《冢墓》。
3戴良:《九灵山房集》卷十九。
1《岁百忧集》。
2《九日登定海虎蹲山》。
3《劳劳》。
4《逃禅室与苏伊举话旧有感》。
5《题族兄马子英进士竹石嘉树图》。
6《寄张廷言》。
一望神州一搔天南天北若为情。
对元朝的覆灭表现了无限的沉痛和惋惜对自己未尽到臣子职责感到无限的惭愧和悔恨。他希望有朝一日元朝再次兴起:洪运未移神器在周宣汉武果何人?(之九)
独有遗民负悲愤草间忍死待宣光。(之六)
所以戴良在《鹤年吟稿序》中指出:“一篇之作一语之出皆所以寓夫忧国爱君之心愍乱思治之意读之使人感愤激烈不知涕泗之横流也。”1丁鹤年是饱蘸自己的血泪写诗的。
历史的潮流无法阻挡元亡的现实不可抗拒。丁鹤年决心做一个元朝的“草泽遗民”“偷生江南”唯求“只留清气在人间”2。
浪迹浙东时丁鹤年常常隐匿佛道寺院;与僧道唱和有《方外集》之作其中多寄怀之诗。
丁鹤年大半生是在明朝度过的。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时他年仅三十四岁。明朝建立后社会日渐安定丁鹤年的心境也逐渐平静下来有时还颇为舒畅他在《武昌南湖度夏》一诗中写道:湖山新雨洗炎埃万朵青莲境里开。
日暮菱歌动南浦女郎双桨荡舟来。
丁鹤年由于长期生活在下层人民中间同情劳动人民的疾苦所以对明初安定的政治局面和明朝的政绩是给予赞扬的。如《送周侍郎定江浙赋税还大都》一开头就说:“戈甲三边静车书四海同。时平尚文治第士明光宫。”对明朝削减赋税的措施丁鹤年也极力称赞:宣朝廷德意问闾阎疾苦。
游民亦占籍编户悉安堵。
力役均平赋敛轻去者讴歌来鼓舞。
目击盛事岂容缄默乃歌曰:生逢舜日当尧天经营内外皆英贤。
八十衰翁百无外茅檐击壤歌丰年。
但是丁鹤年的出身和身世特别是他的忠孝思想使他始终抱着忠于元朝的态度。他曾著诗赞颂抗元“死节”的南宋士大夫是“端合附高名”1;对于仕明的人他可以结合为朋友可以鼓励他们建功立业但他本人却对元朝忠贞不二。他谢绝了推荐、邀请不做明朝的官以“遗民”终老一生。他有一组《采莲曲》从内容到情调均为后期作品。这组诗以情歌的形式表达了他的气节情操其中一写道:采莲复采莲争如采荷好。
花谢叶独存团圆以终老。另一写道:莲开花覆水莲谢藕在泥。
不学青萍叶随波东复西。
他要“团圆以终老”决不“随波东复西”。丁鹤年时刻都没有忘怀自己是先朝遗民。国破家亡的阴影仍然笼罩在他的心头。因此他在明初写的诗仍蒙上一层哀怨忧愁的轻纱。有些诗虽比战乱时的诗委婉含蓄但因时过1戴良:《九灵山房集》卷十三。
2《赠表兄赛景初》。
1《题宋贡士袁庸死节传后》。
境迁痛定思痛更显得冷静深沉艺术上也更趋老成如《重到西湖》:涌金风月昔追欢一旦狂歌变永叹。
锦绣湖山兵气合金银楼阁劫灰寒。
雪晴林野梅何在霜冰苏堤柳自残。
欲买画船寻旧约荒烟野水浩漫漫。
澹居老人至仁在《海巢集题后》云:“鹤年予友也其诗忠义慷慨有骚雅之遗意焉。”正点出了丁鹤年诗的主要特点。
丁鹤年的诗在艺术上善于学习古代诗人和元朝诗人的长处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鹤年既绝意于功名惟覃思吟咏。故所得颇深尤长于五七言近体往往沉郁顿挫逼近古人一无元季纤靡之习。”特别是他的怀乡志国之作情真意切雄浑悲苍又“炼句精致”。他的古体诗语言朴实晓畅自然。他的题画小诗数量多质量高清隽流丽富于情趣。如《题天柱山》:枝翠五云中擎天不计功。
谁能凌绝顶看取日升东。
丁鹤年的诗在元末明初别树一帜取得了较高的成就是萨都刺之后的又一位杰出的回回诗人。
丁鹤年不仅以诗鸣于世而且以孝子之名轰动一时他主张做人“毋忘孝与忠”1。时人乌斯道曾撰《丁孝子传》和《丁孝子诗》2详细记载了丁鹤年回乡迁葬父母遗骨的经过诗开头就赞叹道:丁鹤年精诚之心上达九天;丁鹤年精诚之心下达九泉。
因此丁孝子之名广为传诵。清乾隆年间重刻他的诗集“艺海珠尘”本即以《丁孝子诗集》题其集名。
赛景初丁鹤年的表兄赛景初是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儿的曾孙。其祖纳刺丁其父乌马儿皆元朝显宦。
赛景初是元末明初著名回族曲家、书法家惜其作品未有流传。《录鬼簿续编》载其名并曰:“公天性聪明姿状丰伟幼从巙文忠公学书法极为工妙文忠深嘉之。”曾任常熟判官。元末张士诚据吴赛景初在其幕下任将军之职3。朱元璋灭吴后赛景初隐居杭州以鬻字为生。丁鹤年《赠表兄赛景初》写道:“萧条门巷旧王孙旋写黄庭换绿樽。富贵倘来还自去只留清气在乾坤。”描述了赛景初晚年的处境和生活。
吴惟善1《送赤土矶巡检徐白任满》。
2《春草斋集》卷七、卷二。
3张宪:《玉笥集》卷八《简景初》云:“千里淮吴府先登得壮侯。马蹄开鸟阵虎气绕蛇矛。春酒花攒帽秋筝目满楼。幕宾虽老病曾识旧风流。”此外有卷五《临安道中寄赛景初》卷九《送赛将军入吴兴收集故业》、《春日寄赛将军》、《留别赛景初》等。
吴惟善樊川人也是丁鹤年表兄履历与生卒年不详。《丁鹤年集》后附其诗五。
吴惟善学问渊博他的诗讲究章法富于联想。如《寄武昌诸友》:黄鹄山前汉水濆一时英俊总能文。
金钗佐酒年俱少银烛钞书夜每分。
雁杳鱼沉劳远思狼贪羊狠绝前闻。
兵戈故国知谁在目断西南日暮云。
又如《小游仙》之二:河汉无声海月寒长鲸吸浪洞庭干。
一声铁笛风云动人在危楼第九栏。
这诗想象丰富情调低回寄托了元末士大夫的哀思。
杨应奎杨应奎为明代北方回族诗人。字文焕号渑谷生年不详卒于嘉靖二十一年(1542)。正德六年(1511)进士及第历任仁和县令、兵部主事、礼部员外郎、临洮知府、南阳知府遭人中伤而被免职。杨应奎亦为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儿的后裔。明初其六世祖莫苏奔益都遂为益都人。因世居宛平之羊市故改姓杨。其父鸾字世享府学生累应举不第博学有文才善诗文精书法。
杨应奎性直敢谏在礼部任上因上书讽谏帝后而出为临洮知府。在临洮任上整顿驿政开凿水渠引洮河水灌溉农田深得民心。后迁南阳荒年开仓救济百姓又带领民众修筑堰堤引水灌田。南阳百姓感其德立生祠祀之。
杨应奎曾纂修《临洮府志》、《南阳府志》著有《渑谷集》已佚。
晚年居乡结诗社以吟诗唱和为乐。诗社八人之诗收入《海岱会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其诗皆清雅可观无三杨台阁之习亦无七子摹拟之弊故王士祯称其各体诗皆入格非苟且者。”
第二节金大车等江南诗人金大车金大车的先辈是默伽(即麦加)人东来后居永平(治所在今河北省卢龙)明太祖赐姓金徙其高祖洵于江宁(今南京)遂为江宁人。父名贤字士希号东原弘治十五年(15o2)进士任仁和知县入为兵科给事中出知大名府改知延平。金贤“性资颖敏魁岸闳达有巨人度”为官“不亢不随”。改知福建延平府时他已厌倦仕途多次表白说:“官非我志矣”随上疏乞挂冠还乡。晚年居家著述讲学与朋旧为乐。“嘉靖七年(1528)大礼成推恩进亚中大夫。年七十一卒于家。”1金贤少年曾学《易》于吴彦华并治《春秋》学著有《春秋纪愚》。
《明诗纪事》丁签卷九录其诗《赠刘松隐》一:“松隐先生屏俗缘三层高阁咏游仙。我来不解琴中理但乞松风白昼眠。”金大车出身在这样的士大夫家庭少年时就读了不少的书。他和弟大舆都曾随当时文坛巨宿顾璘学诗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金大车(1491—1536)字子有号方山。少年才华横溢“方弱龄学举子业已能作奇语为京师诸名辈所赏异”1。后学诗于顾璘在同学中最为顾氏爱重。他又与陈凤、谢少南等修文会其诗“词义双美每一篇成同社咸敛衽辍思焉”深受好友的推崇。他从小有抱负在《通中赠同行许仲贻》中写道:“勿翦凌空翼君知黄鹄不?”嘉靖四年(1525)乡试中举。他自恃才高连续四次参加会试。他的几位挚友大多先后及第而他却连连落选。凭他的举人身份及身在官场的名师好友想做个小官还是不难的。但他“懒向权门试曳裾”2故终生未得一官半职。他的家境日渐贫困不得不依其妻族中年便在忧愁悲苦中亡于旅途。
强烈的进取之心和屡次落第给金大车的心灵上造成了不可解脱的矛盾。他在诗中抒郁积心中的悲忿:“十年来往青袍在赢得霜伴两鬓秋。”3“潦倒泥涂空白”4“年侵四十多穷愁”5。一种被世所遗的苦痛心情折磨着他“忧”、“愁”、“悲”、“苦”构成了他诗歌的基调:“强颜于世计益讹丈夫未遇奈若何?”1“世网何维挚始愿差已非。进虞世路险退苦生事微。高揖谢尘鞅常与世人违。”2“琴书可消忧不受樊笼役。”3尽管才华出众气质非凡但英雄无用武之地。金大车断绝了仕途的幻1顾璘:《息园存稿》文六《东园金先生传》。城《息同存椰文六《东园金先生传》。1陈凤:《金子有传》。
2《怀陈汝芳》。
3《济阳道中》。
4《寄许仲贻》。
5《与舍弟子坤、高进思、陈羽宴集》。
1《赠别郑三》。
2《感怀二》之二。
3《归途杂思》之四。
想从著书立说、吟咏诗章中寄托志向寻求解脱。在他的大多数诗篇中怀才不遇的愤懑奔走谋生的痛苦疾世傲俗的清高无可奈何的心境交织在一起。长期不得志的处境加之行义好施、不善理财家境日贫生活清苦。这就使他较多地接触了下层社会亲眼看到了一些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他在《归途杂诗》之二写道:我昔游齐东数醉村家酒。
今日经古途访之寂无有。
惆怅憩空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