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通史- 第90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1据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卷一《评法书》。

    2陈继儒:《白石樵真稿》卷一《来仲楼随笔序》。

    3《佩文斋书画谱》卷四四《书家传》二三《董其昌传》。

    竭力搜寻以画山水见长的“元四家”遗墨从这些水墨淋漓、自然生动的杰作中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三年庶吉士生活结束后他被任命为翰林院编修。

    董其昌在任上因公三次离京远游跋涉数千里之外综览祖国中原和长江中下游的瑰丽风光。

    第一次在万历二十年(1592)夏作为持节使臣出使武昌册封楚王朱华奎。一路上兴致勃勃地观看吕梁山的流泉飞瀑;游览惊涛拍岸、乱石穿云的嘉鱼县赤壁沙渚经黄州(今湖北黄冈)而归。

    第二次在万历二十四年(1596)秋又作为持节使臣出使长沙封吉藩朱翊銮。他放舟烟波浩瀚的洞庭湖;悠游潇湘道上欣赏两岸的汀洲丛木、茅庵樵径;畅游黄冈赤壁;乘兴登庐山观看白莲盛开远眺含鄱口茫茫江流;避风石钟山探水石相搏之趣。

    第三次在万历二十五年(1597)秋奉旨主江西考试。此行取道山岭葱茏、水舟生烟的富春江、兰溪;登群峰竞秀、云烟变灭的九华山赏心悦目流连忘返。

    多娇的江山万千的气象开拓了董其昌的襟怀扩大了他的视野丰富了他对自然风光的美好感受为他的艺术创作提供了许多生动的素材。董其昌不但注意观察真山真水同时还努力从古人的绘画优良传统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无论在旅途还是在北京他都尽力搜采名人法书宝绘揣摩历代山水画诸流派的风格和艺术渊源尤其推崇王维、董源、米芾、高克恭和“元四家”的绘画以为他们的作品富有诗意有文人的浪漫色彩而不拘泥于形似。这时候京中的士大夫受李贽的影响常常三五成群谈禅为乐董其昌时而也去聚会加入提倡“性灵”、“顿悟”的行列。他还去通县拜访李贽一见如故许为莫逆之友。

    受禅家南北宗之分的影响董其昌巧妙地以禅家的宗派来譬喻历代山水画风格的分野提出中国美术史上文人与非文人两种创作思想和审美情趣影响下形成的两大山水画流派。他把禅家“北宗”的“渐修”与“南宗”的“顿悟”引入山水画派的区分中认为文人画如“南宗”讲求天趣是“顿悟”的表现这派绘画是天赋的非徒有功力者可比;而“北宗”是“作家”之画只重苦练却无天趣可言是“渐修”的表现此派绘画不应学。董其昌主张画家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以加强修养。他心目中的文人画派即画家“南宗”有王维、张璪、荆浩、关仝、董源、巨然、郭忠恕、米芾父子、“元四家”他们画山水用渲染之法以“写”代绘;而非文人画派即画家“北宗”有李思训父子、赵干、赵伯驹、马远、夏圭他们画山水用构研之法精工而无逸趣。前者重于率意强调自我表现追求天真幽淡;后者巧于模拟刻画细谨而无生机。1董其昌的“南北宗”说主张充分挥了画家的主观能动性追求画外之意在模拟刻板画风滥行之时如惊世响雷对美术界产生很大的影响尤其在士大夫与文人中引起强烈的共鸣迅风靡画坛。

    万历二十二年(1594)起董其昌任皇太子朱常洛的讲官他尽量以“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去启这位失宠的太子结果受到皇妃郑贵妃的嫉恨终1据汪场瘢骸渡汉魍っ獍稀肪硪弧锻跷窖肌罚欢洳骸度萏贰S凇白е凑狻1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被排挤出京调任湖广副使。董其昌深感宫中是非莫测他索性告病不赴请假养病松江。以后竟在松江一住就是六年。

    由于身份的改变那些家乡的胥吏再也不敢欺侮董其昌而地方官吏与士绅则联袂登门拜访前来巴结董其昌这位京官。他虽说不上踌躇满志但既有官僚的身份又有山林的逸致环境清闲而舒适这对书画创作自然是十分有利的。

    董其昌常常和友人陈继儒泛舟春申之浦(即黄浦江)壶觞对引吟咏诗章“随风东西”2时或即景乘兴泼墨涂数幅山水;时或观赏名人法帖题几行跋语悠哉游哉自得其乐。他还去宜兴、南京、无锡、苏州、扬州、嘉兴、杭州徜徉于锦绣河山之中。太湖包孕吴越的气势西湖晴雨奇好的秀色枫泾渔舟隐入芦荻的逸趣灵岩古刹晨钟暮鼓的幽情无不使他陶醉、恋眷启着他的创作热情。

    太湖和长江三角洲不仅风光如画而且含英蕴秀文化素称达有许多书画收藏家和文物商人。董其昌除游山玩水外还访问友人品评字画鉴赏真伪。秀水汪氏“韵石斋”琳琅满目的图籍法帖檇李“天籁阁”驰名遐迩的珍秘妙绘;苏州王氏私蓄黄公望岚气清润的山水长卷扬州吴氏庋藏赵孟疃俗烊鞯谋啬6际顾托脑媚康⑼婺焉帷

    在松江城内董其昌筑“来仲楼”、“宝鼎斋”、“戏鸿堂”、“画禅室”、“香光室”等牙签玉轴左图右史置身其中著书立说漫论古今书画艺术。他不遗余力地搜集王羲之、王献之、谢安、桓温、赵佶、米芾诸名家法书于万历三十一年(16o3)刊刻《戏鸿堂法帖》行世。

    “风吹明月堕鱼梁读罢残书依绿杨。湖上藕花楼上月踏歌惊起睡鸳鸯。”1董其昌此时正值四十余岁的盛年广闻博识采集众长悠居林泉心闲手熟创作了《浮岚暖翠图》、《神楼图》、《枫泾仿古图》、《鹤林春社图》、《西湖八景图》、《溪回路转图》等描绘江南风光的著名山水画不仅用笔爽利遒劲而且含蓄灵秀墨色苍润把江南烟云流动、送翠接黛的景色传神地反映出来令人如临其境美不胜收。

    正当董其昌在江南游目骋怀、放情山水时朝廷派他为湖广提学副使。

    万历三十三年(16o5)春董其昌从松江溯长江赴武昌上任后来又因公务赴衡州(今湖南衡阳)、荆州、蕲州(今湖北蕲春)等地视察学政。他再游潇湘注意那时晴忽雨的泽国变幻顿觉妙趣横生时时展观随身携带董源、米芾、郭熙等人的作品对景领略古人作画的意境悟出诸如米氏山水墨沉淋漓、郭熙画石如云的奥秘情不自禁地在舟中濡墨挥毫去表现水乡那时而丽日多娇时而浓云密布的怪奇景色技艺愈为奇巧多变深得凡脱俗之趣。不过对于纷纭变化的政局董其昌却不那么留意在学使任上因不愿俯仰顺时而受到地方权势的反对。次年秋数百名应试的生徒在乡绅的怂恿下哄逐董其昌并捣坏官署。他立刻拜疏求去解绶返里依然在松江过着悠游林泉、萧闲疏旷的士大夫生活日夕以书画诗文为乐。

    董其昌的诗以清丽自然、朴实明快著称大多描写自然景色和寻幽探胜1《明史》卷二八八《董其昌传》。

    2陈焯:《湘管斋寓赏编》卷六《董思白山水卷》跋语。

    1董其昌:《烟雨楼诗》万历《秀水县志》卷八《艺文》。

    之趣流露出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和向往林泉的志向与他的品行相一致。这些诗虽率尔而成、传情而却词工、韵险直抒己意隽永、婉约耐人寻味。他的散文也平淡而潇洒温厚而精灵徐弘祖等人曾不远数百里来请他为先人写碑铭。董其昌最擅长题跋有时洋洋洒洒风流蕴藉恰到好处;有时三言五语亦妙趣横生如画龙点睛耐人寻味。他精于鉴赏判断虽出人意表却每每有据。同时他的行楷书天真烂漫又结构森然得赵孟钪愣テ涿募嫠斩轮斩テ溽睢R虼硕洳摹捌ル谷苏χ1“名闻外国”2。他的作品往往是诗、书、画相得益彰。继“吴门派”之后董其昌被誉为“松江派”的泰斗而树帜艺坛。

    后来朝廷任命董其昌为福建副使他上任仅四十五天便辞职告归。无官一身轻他又辞去朝廷任他为山东副使、登莱兵备、河南参政等职在江南写字作画鉴赏文物。一些字画往往经过他的品题而声价倍增董其昌所得润笔也相当可观加上子弟们仗势盘剥乡里垄断利津数十年间董其昌居然成为拥有千顷良田、百艘游船的大地主。

    万历四十三年(1615)九月董氏子弟因横行霸道次子董祖常抢夺生员6兆芳家使女砸抢6氏家产并凌辱生员范昶致死又毒打范氏寡妇引起公愤。次年春松江府娄县、上海、华亭三县生员先难民众群起响应包围董宅。上海、青浦、金山三县百姓赶至华亭助阵不下万人放火焚烧了董氏松江白龙潭住宅董其昌如丧家之犬惶惶然避地苏州、吴兴直到秋天事平息才敢回家。这次轰动江南的民变史称“民抄董宦”。天启初年董其昌应召任太常寺卿兼侍读学士赴京修《神宗实录》、《光宗实录》。书成迁南京礼部右侍郎后改任协理詹事府事。天启五年(1625)升任南京礼部尚书人称“董宗伯”。但他见阉党毒焰熏天为避免不测乃深自远引乞休告归。崇祯四年(1631)他又被起用复任礼部尚书。这位七十八岁的老人酷爱书画老而弥笃他为内府名迹题跋环肥燕瘦品评甲乙常常忙得不亦乐乎有时不得不以弟子的作品去应付络绎不绝的求书画者1。朝鲜、琉球使臣也慕名前来索书奉若珍品2。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董其昌总觉得京中的荣华不如家乡的清闲都的琼楼玉宇比不过松江的五湖三泖;况且此时功成名就还是隐退为安。经过多次上疏乞休崇祯七年(1634)董其昌被特准致仕朝廷诏他为太子太保让他驰驿归里。崇祯九年(1636)秋他以老病逝于松江享年八十二岁。南明弘光政权时谥号“文敏”3。

    董其昌传世书画作品甚丰有的流传美国、欧洲、日本至今保存完好。他的诗文有《容台集》等。

    1何三畏:《漱六斋集》。

    2《明史》卷二八八《董其昌传》。

    1姜绍书:《韵石斋笔谈》卷下《余家书派》;程正揆:《青溪遗稿》卷二六。2谈迁:《枣林杂俎·先正流闻·董其昌》上海新文化书社1935年版第162页。3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下《董尚书其昌》。

    第二节陈洪绶陈洪绶(1599—1652)字章侯幼名莲子一名胥岸号老莲、小净名。明亡后削为僧改号悔迟、老迟、弗迟、悔僧、云门僧、九品莲台主者。1万历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七日(1599年2月6日)诞生于浙江诸暨枫桥长阜乡。

    陈洪绶的祖父官至广东、陕西布政使父亲则是一个屡试不第的秀才。

    陈洪绶天资颖异从小就喜爱诗文翰墨尤好丹青有次去萧山来斯行家作客他见来氏庭院新刷的墙壁洁白无瑕乃于壁上画起数尺高的关羽像躯干魁伟凤眼长髯雄姿勃勃邻里叹为观止。来氏因而把这进庭院改为关羽祠。九岁时丧父在祖父的教育下他研习经史学作八股文并且对绘事的兴趣亦与日俱增。他时常过钱塘江去杭州观赏府学两廊的壁画还把石碑上宋人李公麟的《七十二贤图》拓回家闭门临摹直到不规形似才算满意。画家蓝瑛、孙杕见到他的绘画后惊叹不已蓝瑛赞叹道:“使斯人画成道子、子昂均当北面吾辈尚敢措一笔乎!”2除画人物外陈洪绶还学画花鸟、山水所绘《爱菊图》、《芙藻鸂鶒图》等妙趣横生闻名远近。他十四岁时悬画于市中已可“立致金钱”3。祖父去世后陈洪绶离乡到萧山随来斯行研习学问后来又娶来氏之女为妻。

    为了获得更多的知识万历四十三年(1615)陈洪绶赴绍兴蕺山师事浙东名儒刘宗周。刘氏为人刚直、沉毅博学多才淡然名利恪守封建伦理尤好谈性命之学又富有爱国热忱这些都对陈洪绶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课读之暇他与同窗好友追慕屈原、李贺遗风作长短歌行挑灯相咏倡和为乐。他还乘兴绘《九歌人物图》、《屈子行吟图》以表达对爱国诗人的崇敬之情。这些图画构思简括技巧娴熟既如宋人梁楷惜墨若金又如唐人吴道子“吴带当风”人物衣纹清圆爽劲清晰动人。他又爱读《华严经》沉溺其中至忘寝食。此外还擅长行草学宋人米芾遒劲、奔放。有些人为了得到他的墨迹争相与之结交。不过陈洪绶并不因名声斐然而沾沾自喜他想到家境的败落国运的衰微而自己苦读有年却依然白袍青衣功名不就效劳朝廷、荣宗耀祖的志向迟迟不能实现故而常常牢骚满腹郁郁寡欢杜康自放借以消愁;有时烂醉之后使气骂座指斥臧否一吐胸中不悦神情孤傲疏狂不羁即便学使遣人向他索画也会遭到拒绝。

    陈洪绶最喜欢去杭州饱游饫看西湖山水他徜徉于灵隐、岳王庙、于公祠诸胜行吟六桥三竺间以诗画寄托自己怀才不遇的忧伤。他在诗中写道:“萧寺闻寒鸟冷泉写黄鸟时年二十三高怀甚了了。”1这类感叹岁月蹉跎的诗流露出当时他不得意的心境。

    天启三年(1623)陈洪绶妻来氏染病亡故。这个突如其来的灾难加1黄涌泉:《陈洪绶年谱》人民美术出版社196o年版。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