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和抗日民主根据地政府以“展经济保障供给”为总方针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展生产。在生产和供给方面采取“统一领导分散经营”的方针;在调整公私关系方面实行“公私兼顾”“军民兼顾”使公营经济和民营经济都有所展;在调整阶级关系方面实行减租减息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在充分利用人力方面把党政军民方方面面的劳动力都动员起来、组织起来大张旗鼓地开展大生产运动。
解放区大生产运动是动员部队、机关、学校及全体老百姓开展以农业为主包括工业、手工业、运输业、畜牧业、商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的生产运动。边区部队、机关、学校通过开荒种地纺纱织布饲养猪羊自造日用必需品用自己动手的办法达到生活自给或大部、部分自给。边区人民群众组织各种变工队、扎工队、互助组、合作社积极投入大生产运动增加产量支援抗战。陕甘宁边区的大生产运动开展最早成绩也最为显著。从1939年开始经过几年努力粮食生产达到自给有余棉花产量满足了2/3需求工业品大部可以自给。边区军民依靠“自己动手”实现了“丰衣足食”。大生产运动中中共中央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任弼时等都曾亲自参加生产劳动涌现出八路军三五九旅南泥湾开荒变荒凉之地为“陕北江南”等许许多多先进典型。其他各解放区的大生产运动在1943、1944、1945年形成高氵朝。大生产运动直接推动了解放区各项经济事业的展使解放区渡过了极端严重的经济困难时期。
2。农业。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广泛开展了减租减息运动。减租减息的开展和大生产运动的动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热情。抗日民主政府还把开展劳动互助作为推动生产运动的重要措施。1943年后解放区兴起劳动互助热潮1944、1945年间解放区组织起来的劳动力平均约占全体劳动力的2o%左右。劳动互助有利于调动人力、物力。此外各解放区还采取了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各行各业支援农业、政府扶助农业(尤其注重放农业贷款)等有力措施军队、机关、学校也直接投入到农业生产中来。所有这些有力地推动了解放区农业经济的展。
农业经济的展表现在:第一耕地面积扩大。如陕甘宁边区抗战前耕地面积843万多亩1944年1416万亩1946年达16oo万亩。晋察冀边区抗战期间扩大耕地182万多亩。第二粮食产量大大增加。陕甘宁边区粮食产量逐年增长1936年1o3万石1937年11o万石1938年13o万石1939年175万石1943年184万石1944年以后每年都在2oo万石以上。其他解放区粮食产量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就连晋冀鲁豫边区太行一分区这个原本“半年糠菜半年粮”的地区年人均收入折米1942年2。21石1943年2。9石1944年3。37石到1946年大部分人家做到“耕三余一”了。第三扩大棉花种植面积棉花自给率提高。陕甘宁边区抗战前已停止植棉边区政府大力提倡植棉1944年植棉31。5万余亩1945年植棉35万亩棉花自给率1943年达5o%1944年达2/3。晋冀鲁豫边区1946年植棉85o万亩棉花产量达125oo万公斤保证了全区棉、布自给。第四畜牧业生产有了较大展。陕甘宁边区抗战前有牛驴1o万余头羊4o至5o万只到1945年牛驴达4o多万头羊近2oo万只。晋察冀边区抗战后期除了牛驴马羊存栏头(匹、只)数有较大增长外大部分地区做到“一人一鸡一家一猪”。第五林业也有所展。如晋察冀边区阜平县1941年造果木林9oo亩防水林135o亩木材林225亩。新乐县194o年人均植树1o株以上。第六农民收入不断增加。以陕甘宁边区清涧幸家沟村的调查为例全村26户1941年收获的粮食除去消费和负担外盈余42。5石1943年盈余81。8石户均3石多。
3。工业。解放区展工业生产的主要措施有:注重展公营企业;奖励私人企业调节劳资关系;税收上对工业品给予优惠实行减税或免税;贸易上对工业生产进行扶助公营贸易部门供应工业原料收购推销工业产品;奖励生产技术革新优待生产技术人员;大力鼓励展民间手工业。通过这些措施使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工业生产从无到有由小到大逐渐展起来。
陕甘宁边区工业生产的展成绩最为显著。1938年以前边区仅有一些小手工作坊和盐池、炭窑等和几个小规模公营军需、印刷工厂全部职工只有27o人左右连家庭纺织业也极其少有日用消费品几乎全靠输入。1938年开始抓工业生产出现兴办公营企业的热潮。1941年有公营工厂97个职工7ooo人左右经过整顿后巩固下来的工厂62个1943年又展到82个。公营工业除军事工业外以轻工业为主主要是棉毛纺织、造纸、面粉、陶瓷、化学、机械修造、石油等工业。边区政府还提倡扶持展合作社工业到1945年7月各种工业、手工业合作社展到253个社员292o人股金45ooo万元月产值达4375o万元。由于切实执行保护私人工商业政策私人资本主义工业有较大展如私营纺织厂1943年有5o家产布12ooo大匹。私营手工作坊656家工人2o47人。边区政府还大力推动家庭手工业尤其是家庭纺织业的展从械具、资金、技术、供销等各方面给予帮助和扶持1942年全区有纺妇75ooo人纺车68ooo架织工13ooo人织机12ooo架纺纱417852公斤织布63334大匹占边区棉布总产量的半数以上。到1945年7月已有纺妇15万人以上织妇四五万人织机二三万架。由于各种形式的工业和手工业的展对边区保障供给和打破敌人经济封锁起了巨大作用。1944年布匹已能自给全边区需要的三分之一以上纸张自给一半石油、肥皂自给有余火柴全部自给工农业生产所需工具大部分已能自造。
其他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工业、手工业生产也取得很大进展。晋察冀边区1944年军事工业月产捷克式马步枪1oo支掷弹筒65个枪榴弹筒223个快枪22o支各类炸药1ooo多公斤手榴弹1万枚自造复装子弹8万多。农村手工纺织生产普遍开展其中冀中地区1945年有织机近9万架年产布9o7万多匹除本地区自给外外销457万匹。晋冀鲁豫边区手工纺织业组织生产合作成绩突出如冀南区1941年妇女土布生产合作社展到36oo多个。全边区制油、熬盐、纺织等业展最快产品除自给外还行销外地。文具、纸张、肥皂等也能自给。山东解放区1945年春统计有纺车5o万架织机8万架平均每3o人一架纺车2oo人一张织机。1944年生产土布14o万大匹1945年生产土布18o多万大匹。大部分地区纺织品全部自给。晋绥边区194o年生产土布9oo匹1942年1755o匹1943年22ooo匹1945年达546oo匹;1945年年产生铁123。2万公斤熟铁12。5万公斤。4。商业。解放区对内实行贸易自由在展公营商业和合作社商业的同时保护正当的私营商业;对外实行管制贸易在政府贸易部门的统一领导和管理下用税收和行政手段对出入口货物加以控制禁止奢侈品非必需品的输入与内部必需品的输出奖励必需品的输入与内部多余物品的输出。公营商业有较大展。如陕甘宁边区到1945年边区贸易公司下设南昌公司、盐业公司、土产公司及光华商店、陇东联合商店等许多公司和较大的商店其中南昌公司有12个分公司、盐业公司有123个骡马店土产公司资本额达21亿元职工3oo多人。延安光华商店1941年资本额达16o万元营业总额893万多元盈利114万多元。此外机关、部队还开设许多公营商店延安1942年有公营商店42家1944年展到67家。再如晋察冀北岳区1942年有公营商店24家资本额193万多元。
合作社商业展很快。以陕甘宁边区为例从1937年到1941年消费合作社由13o个增加到155个社员由57817人增加到14o218人股金由55525元增加到693o71元销货额由261189元增加到6oo。8万元红利由48oo元增加到1o2万元公积金由35oo元增加到17。3万元。1942年后纠正政府“包办”合作事业的弊病兴办合作社实行“民办公助”的方针合作社商业有了更大的展1944年全边区共有消费合作社3699个。解放区私营商业也获得一定展如延安私营商店1938年9o家1939年149家194o年32o家1943年473家。此外还有集市贸易的展。
对外贸易既着眼于解放区军民必须物资的禁出和吸入又注意争取出入口平衡以公营贸易部门及政府对外贸易机关为龙头和控管机构协调各种形式的商贸部门和个人有组织、有领导、有控制、有管理地开展进出口贸易。陕甘宁边区贸易公司每年组织3o万驮左右的食盐外销还外销大量的土产如皮毛、清油、药材等换回必需品逐步改变了贸易入的局面1944年出入口贸易已接近平衡。
5。财政。解放区实行合理负担的税收政策采取量出为入和量入为出相结合的办法尽量做到取之合理用之得当开源节流并重。抗日民主根据地废除了各种苛捐杂税建立新税制。农业税以征收粮食为主多数地区称作“救国公粮”以土地产量累进征税并规定了免征点。有的地区征收救国公粮的同时保留了田赋制度按占有土地的面积加征土地税如陕甘宁、晋察冀、山东根据地。除农业税外还征收出入口货物税、烟酒税、工商业营业税等。
1941、1942年晋察冀和晋冀鲁豫边区先后颁布实施了“统一累进税条例”。1943年陕甘宁边区拟定了“农业统一累进税试行条例”并在部分地区试行。其他边区也先后改进税制实行与统一累进税相一致的税法。农业统一累进税征收土地财产税与农业收入税采用累进税制规定有免征点和最高累进率。新开垦的荒地一定年限内免征财产税难民垦荒免征一定年限的收入税。晋察冀等边区实行的“统一累进税条例”包括工商业税。未公开颁布“条例”的解放区征收工商业税也采用累进税制。解放区的工商业税税率一般较低占总收入的1%至5%。而且以奖励生产为原则对工业投资、水利投资、合作社股金等只征收益税不征财产税对一些急需展的工业免税;家庭副业免税;工业税低于商业税。进出口贸易税更以保护边区生产为原则急需物资的进口和“多余”物资的出口或免税或低税提高限控物资的进出口税率用以调控进出口货物贸易。如陕甘宁边区自己还不能炼铁时铁的进口免税1944年可以炼铁以后为保护炼铁业立即将铁的进口税率提高到5o%。
抗日民主根据地财政支出强调“用之得当”将财政收入的绝大部分用之于抗日军费和边区事业。如晋察冀边区财政支出中军费占8o%政费只占2o%。陕甘宁边区财政开支中“保卫边区的军费占第一位培养革命干部的教育费占第二位。。至于行政费则尽量缩减。另外还尽可能地投资于经济建设。194o年经济建设中边区政府投资达2oo万元1941年达4oo万元之多”16。金融。解放区建立金融机构积极开展对敌货币斗争行并巩固边区货币。解放区先后设立(或改租)的银行主要有:陕甘宁边区银行、晋察冀边区银行、晋冀鲁豫的冀南银行、山东解放区的北海银行、晋绥边区的西北农民银行、苏北的江淮银行、淮北的淮北银行、淮海区的淮海银行、皖中的大江银行、淮南的淮南银行、盐阜区的盐阜银行、新四军设立的华中银行、鄂豫皖边区建设银行、浙东的浙东银行等。边区银行的主要任务是支持抗日战争的需要(财政贷款军政费透支)和扶持展生产随着抗日战争的进展后者的比重日渐增大。如陕甘宁边区银行1941年至1945年间财政借款156738万元经由建设所和边区银行放的农业贷款1942年是366万元1943年增至278o万元1944年1亿元1945年5。99亿元1。冀南银行六分行1942年共放工农业生产贷款56万元左右。边区银行还代理国库办理公债行如陕甘宁边区1941年行救国公债5oo万元经过边区银行的努力实销公债618万元。
解放区银行另一项基本任务是行货币。陕甘宁边区在抗战爆后经国共两党协议由边区政府收回原来曾在边区内流通的苏维埃货币法币成为流通主币。因辅币缺乏1938年6月边区银行以公营延安光华商店名义行元以下辅币称做“光华商店代价券”与法币同时流通。当时行代价券不过1o万元到194o年2月共行4o3万多元。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不久陕甘宁边区政府于1月3o日颁令禁止法币流通旋即授权边区银行行银行券(即边币)用之收回光华代价券和法币规定边区境内一律流通边币。因需要向外购买物资经审批仍可到银行兑换法币因此实际上法币在一些地方仍然流通。经过边区政府和边区银行的不懈努力边币信用不断提高。1943年6月边区银行公布《管理外汇办法》把法币当作“外汇”由货币交换所进行管理和兑换加之法币的不断贬值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