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是汤显1侯外庐:《论汤显祖〈紫钗记≈帧罚泄肪绯霭嫔1962年版。
1《邯郸梦》第二十九出《生悟》。
祖戏剧创作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顶峰。许多戏曲评论家认为汤显祖的作品从《牡丹亭》以后更加成熟到《邯郸梦》仅用三十折写出了官场中种种复杂黑暗的关系所谓“至《南柯》、《邯郸》二记则渐削芜颣俛就矩度。布格既新遣辞复俊。其拾掇本色参错丽语境往神来巧凑妙合又视元人别一蹊径。技出天纵匪由人造二百年来一人而已。”1贫困的晚年“临川四梦”创作完成后汤显祖没有再继续于戏剧的创作而是将主要精力放到了指导名伶的演出上。这很可能是出于当时一些人对于汤显祖作品的篡改他不得不认真于对自己作品表演的保护其后生的“汤、沈之争”便是这种冲突的集中体现。
事于戏曲家沈璟从曲律出对汤显祖的作品进行改动。由戏曲家吕玉绳将改本及《唱曲当知》之类小册子寄给汤显祖。沈氏这种囿于格律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戏剧创作使作者难以抒自己的感情。沈氏对汤显祖作品的改动自然也就伤及了作品的本身所以汤显祖一再叮嘱宜伶:“《牡丹亭记》要依我原本吕家改的(实为沈改)切不可从。”因为这种改动改变了原作的意趣失掉了作品的思想性不在于表现作品中的人物与情感而去适应声律这就破坏了原作的主旨汤显祖是断然不能接受的。这场争论持续了多年甚至到汤显祖身后汤、沈的继承者们还在进行着争论。从今天戏剧研究者的角度来看这场争论在客观上推动了明代戏剧的展与繁荣。
汤显祖的晚年是在贫穷中度过的。他自己虽然因为厌恶官场的黑暗而弃官但是对于儿子们的前途却不得不又寄托于科举上。他的长子便是于求学中病死他乡的直到万历三十五年(16o7)四月初八浴佛节时五十八岁的汤显祖还在梦中梦见其长子蘧儿“持书颇乐且语地下成进士”1。万历四十一年(1613)四月间汤显祖家中生了两件大事一是他为三个儿子分家一是家中失火。按照汤显祖的主张这次分家“分器不分书”“分田不分屋”。但是也正因为这种做法当年家中的一场火灾使汤显祖的藏书受到了极大的损失他自己所著的文集也因这场火灾逸去甚多。这对他打击是甚大的。汤显祖一生的坎坷使他将自己的感情寄托于戏剧创作和饱览书籍之中。他常指着床头的书对人说:“有此不贫矣。”2而足以使其“有此不贫”的书籍也毁于火时更加使汤显祖感到了人生的艰难与无情。万历四十三年(1615)秋天三儿开远中举多少给晚年的汤显祖一点安慰。尽管这对于他的家庭生活并未带来实际的意义但在精神上的宽慰使这位六十五岁的老人感到可以瞑目了。次年约在春夏之际汤显祖写下了《诀世语》七:一祈免哭、一祈免僧度、一祈免牲、一祈免冥钱、一祈免奠章、一祈免崖木、一祈免久露。后世的史家在为汤显祖作传时写道:“就这样显祖在自己生命的尽头在完成了他对封建宗法、礼教世俗、鬼神迷信的最1王骥德:《曲律》转引自《汤显祖研究资料汇编》六《戏剧》。
1《年谱》万历三十五年四月初八日。
2邹迪光:《临川汤先生传》《汤显祖集》附录《传》。
后一击之后于万历四十四年六月十六日亥时(1616年7月29日)溘然而逝终年六十六岁。他死的时刻正是黑暗最为深重的夜半。”1那时候也是中国历史上封建政治最为黑暗的时刻但是汤显祖却以他那寄情其中的伟大作品在那冷酷的黑暗中给人以光和热。这也便是从汤显祖那个时代起直到今天人们对他和他的作品永远给予热爱和崇敬的原因。
日本著名戏曲史家青木正儿第一次将中国的汤显祖与英国的莎士比亚给予同样的高度的评价:“显祖之诞生先于英国莎士比亚十四年后莎氏逝世一年而卒(原按:此处推算有误系与莎氏同年而卒)东西曲坛伟人同出其时亦奇也汤显祖不仅于戏曲上表现其伟大即其人格气节亦颇有可羡慕者谱之入曲固为吾党所快者。”21黄文锡、吴凤雏:《汤显祖传》第242页。
第二节徐渭考场失意徐渭(1521—1593)初字文清后改文长号天池山人、青藤山人、田水月等。浙江山阴(今绍兴)人。生于正德十六年二月初四日(1521年3月12日)1出身于小官吏家庭。他是父亲晚年纳妾所生归嫡母苗氏。出生后百日丧父。十岁时生母又被苗氏逐出家门骨肉分离刺激弥深。十四岁那年苗氏去世他乃由同父异母之长兄徐淮抚养。两人年龄相差三十多岁又缺乏手足之情甚不相得。徐渭青少年时得不到亲生父母的疼爱在家庭生活中地位低下有寄人篱下之感。然而他聪颖异常文思敏捷“九岁能为举子文十二三赋雪词十六拟扬雄《解嘲》作《释毁》”2享誉远近。因而在世态炎凉之中他形成了既孤傲自赏又郁郁寡欢的性格执拗、偏激、多猜、恣肆而敏感。徐渭成年后“貌修伟肥白音朗然如鹤唳”3时常中夜呼啸宣泄愤慨。所作诗文恣露胸臆奇傲纵诞有轶千古的不羁之感。
徐渭二十岁中秀才次年入赘绍兴富户潘氏并随任典史的岳父潘克敬游宦阳江(今属广东)协助办理公文对官场情况开始有所了解。不久他又返回山阴参加乡试仆仆于浙粤道上。
徐渭虽为赘婿但妻潘氏十分体贴以少女的真情给他以温柔的慰抚带来了生活的新意和乐趣。正如徐渭后来写的悼亡诗回忆:“掩映双鬓绣扇新当时相见各青春。傍人细语亲听得道是神仙会里人。”1夫妻相敬如宾恩爱似蜜。
在往返浙粤的途中徐渭还乘兴登南昌滕王阁观赏翠色如黛的赣江风光;又游梅岭观音洞秉烛探胜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感叹不已。他于沿途吟诗赋辞流露出平生以来少有的乐观情感对生活和前途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徐渭还与山阴文士沈鍊、萧勉、陈鹤、柳文等结为文社他们诗酒酬答讨论诗文书画评论古今人物探索人生真谛放情山水时人有“越中十子”之称。在广交文友的活动中孤芳自赏的徐渭转而博采众长文学与艺术的修养得到迅提高。
然而命运多舛徐渭两次参加绍兴府乡试都名落孙山这对热衷于功名的他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此外二十五岁时徐家财产又被豪绅无赖霸占房产、田园荡然无存;二十六岁时徐渭的爱妻潘氏又得病溘然去世年仅十九。人亡家破功名不第这些接二连三的不幸使徐渭1徐渭:《畸谱》《徐渭集》补编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325页。2《徐文长三集》卷十九《赠妇翁潘公序》《徐渭集》第546页。
3《徐文长三集》卷十一《嘉靖辛丑之夏妇翁潘公即阳江官舍将令予合婚其乡刘寺丞公代为之媒先以三绝见遗。后六年而细子弃帷又三年闻刘公亦谢世。癸丑冬徙书室检旧札见之不胜凄惋因赋七绝》《徐渭集》第341页。
1《徐文长三集》卷十一《嘉靖辛丑之夏妇翁潘公即阳江官舍将令予合婚其乡刘寺丞公代为之媒先以三绝见遗。后六年而细子弃帷又三年闻刘公亦谢世。癸丑冬徙书室检旧札见之不胜凄惋因赋七绝》《徐渭集》第341页。
茫然不知所措为了谋生他离乡背井来到太仓(今属江苏)却不得门径徒劳而返。
嘉靖二十七年(1548)二十八岁的徐渭“背负一蒯剑挟数败橐书来僦屋东城里中”2。他将此敝庐命名为“一枝堂”招收学童教私塾■口并且开始追随季本、王畿研习王阳明的学说。次年他又不顾世俗的偏见将身份低贱、分别十九年的生母接来同住以享母子欢叙的乐趣。
在王阳明学说的影响下徐渭对个人意志变得愈为重视。他认为“凡利人者皆圣人也”“故马医、酱师、治尺棰、洒寸铁而初之者皆圣人也”1。因而徐渭公然对传统儒学的观点出反叛的呼叫蔑视朱熹等人宣扬的“君臣父子之懿”强调《庄子》的绝对自由精神性格也更加豪放不羁。他还从《楞严经》这部禅宗的经典中领悟到心性的自然与为人的自适。
徐渭在钻研学问的同时对政局十分关心。嘉靖二十九年(155o)秋北方的俺答军队在京畿掳掠史称“庚戌之变”。当消息传到江南后徐渭义愤填膺挥笔写下《今日歌》、《二马诗》等痛斥权奸严嵩误国恨不得插翅飞往前线杀敌炽热的忧国情感溢于楮间!由此他把自己报国的前途寄托于科试上。可是恣肆的才情又为八股文所束缚依然屡试屡北先后参加八次乡试全部落榜。嘉靖三十一年(1552)初试考中他受到浙江提学副使薛应旂的赏识拔为第一增补为县学廪膳生。但在复试时仍未中举。书画奇才“词坛飞将”
徐渭的才华在八股场屋之外得到充分的显示。他三十岁以后学习书画一触即不可收拾于山水、人物、花卉、鸟兽无所不能;大刀阔斧酣畅淋漓将自己对人生的复杂感受倾注到笔墨之中使内心的激动、寂寞、痛苦、愤慨与欢乐、追求在写意作品中毫不犹豫地得以表现出来;他的行草书更是以桀骜之气将自己狂傲不驯的精神、奇特雄放的气质一一宣泄倾倒出来如狂花扑水破云堆岭线条粗犷强劲“苍劲中姿媚跃出”1打破了以“台阁体”为主导的明代书坛的寂寞有“八法之散圣字林之侠客”之誉2。
嘉靖三十三年(1554)倭寇进犯浙闽沿海绍兴成为烽火之地。平时好阅兵法的徐渭积极地投身到抗倭保家的战斗中去他淡忘了个人的不幸神情振奋冒死来到前线先后参加了柯亭战役、皋埠战役、龛山战役出谋划策初步显示了军事才能并引起了浙江巡抚胡宗宪的注意。
龛山战役结束后不久徐渭应内兄潘涛之邀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
冬离浙游闽。他溯富春江由兰溪入闽。沿途翠峰逐岸美不胜收舟泊夜市笙歌不绝。他游览了武夷山并在福建顺昌潘涛驿丞署内潜心研究南戏剧本探求南戏的源流分析各种地方戏声腔的展历史。徐渭对当时流行的轻视南戏之风非常反感他认为南戏有自己宽松自由的格律受到民间的欢迎它通俗、多采“无今人时文气”可是却“无人选集亦无表其名2《徐文长佚草》卷五《司马氏嫂传》《徐渭集》第1139页。
1《徐文长三集》卷十七《论中三》《徐渭集》第489—49o页。
1袁宏道:《徐文长传》见《徐渭集》附录第1343页。
2袁宏道:《徐文长传》见《徐渭集》附录第1343页。
目者”3。为此徐渭写下了《南词叙录》次对南戏加以总结研究了南戏的艺术特点著录了宋元南戏六十种明初戏文四十七种以反对戏曲创作的骈丽风尚扶植新兴的俗曲。
回到山阴后徐渭还致力于戏曲的创作他既采用北杂剧的形式又吸收南曲的自然格律写成了杂剧《四声猿》包括《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四个作品。这些剧本不仅在形式上突破了前人的窠臼长短不一生旦合唱随意抒写强调自然而且宣扬人的具有天然的合理性反对虚伪的禁欲主义;歌颂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揭露封建社会对妇女的残酷压迫;表现了作者狂放不羁、愤世嫉俗的豪达意气。
徐渭的《四声猿》高华爽俊洋溢着反抗思想与革新精神对明代中后叶的戏曲创作起到重要的影响。汤显祖曾说:“《四声猿》乃词坛飞将辄为之演唱数通安得生致文长自拔其舌!”1于此可见一斑。
幕僚生涯嘉靖三十七年(1558)冬升任浙闽总督的胡宗宪钦慕徐渭的才识经过多次相邀终于将徐渭招入幕府充当幕僚。在此以前徐渭曾为胡宗宪起草过疏牍奏章并且代笔歌颂严嵩还参预胡宗宪的剿倭计划。他对胡宗宪傍依严嵩非常不满但钦佩胡宗宪的抗倭胆略感念他对自己的信任经过一番犹豫徐渭还是离开了书斋进入了衙署。以后他随总督府移驻宁波、杭州、严州(今浙江建德)、崇安等地知兵设计协助胡宗宪平倭。徐渭身在军营而疏狂之习无改经常与少年结帮豪饮大醉啸歌幕中有急事召他不得“夜深开戟门以待之”;当时虽然“督府势严重文武将吏庭见惧诛责无敢仰者而渭戴敝乌巾衣白布浣衣直闯门入示无忌讳”1。由于徐渭长于作战计谋又善写诗文颂词胡宗宪对他优容有加不仅赠银让他购得房产不必寄人篱下而且还帮他续弦娶上漂亮的女子张氏为继室。
不过自由放任的徐渭总不习惯于拘谨的幕府生活嘉靖四十一年(1562)他乘胡宗宪因严嵩案受牵累、总督府解散之机回到了绍兴。次年又应礼部尚书李春芳之聘赴京因性格不合不久便辞去文书之职南归。不料李春芳竟不能容忍徐渭的辞聘放出风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