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通史- 第89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页咭病9适掠胁换涫济诟蠛渤甲胄奘德剂迫」首嗖吭鹤沙码苟哑溆谧笥沂芳茄远谌缫病J枪饰匏级坏檬楣钯蜚谠蛴兴芏桓沂椤6渖跽叩北手炕蛴兴胶枚裱稍蛴兴肌⑽匏芏挥榧词楣饰薜币病!4与文学上的纯粹复古不完全一致史学上王世贞主张博古通今反对食古不化。他说:“夫士能博古固善其弗通于今也古则何有?我以古而诮人人亦以今而诮我其失究同也。今夫夏敦商彝牺尊兽罍窾识奥奇文画深巧天下之瑰器也以烹以盛则不若敝釜瓦缶之便。何者?适于用也。由古道无变今俗然则通今之士可少哉?”1正由于此他才以国史自任立志撰修当代史。

    史贵实史家贵直笔。王世贞继承了中国史学的这一优良传统在大量搜集史料的同时进行了严肃的鉴别。他指出:“国史人恣而善蔽真其叙章典、述文献不可废也;野史人臆而善失真其征是非、削讳忌不可废也;家史人谀而善溢真其赞宗阀、表官绩不可废也。”2认为人们只有弄清楚每类史籍的优劣加以综合才能弄清历史的真相。在《弇山堂别集》中王世贞为了揭“国史”的讳笔在被朱元璋诛杀的诸臣传记中大胆指出其中的隐讳以恢复事实真相。如该书卷二十《史乘考误》中对傅友德、王弼、冯胜等人的“暴卒”作了详细的考证指出所谓“暴卒”即是赐死。类似的例子不一而足。他以实际行动实践了自己的史学主张。

    王世贞生活的时代是处嘉靖、万历两朝。这一时期政治官场黑暗党争剧烈少有忠于职守的官员。对此王世贞虽深感失望且其家庭和他本人都曾蒙受过巨大的灾难但他仍兢兢业业于职守尽心竭力努力奉行着“成则兼济天下”的古老信条。

    在文学和史学上虽有复古的一面(且是主要的一面)但他的强调从自身的情、境出进行创作的追求真艺术的文学倾向主张博古通今、反对食古不化的史学思想又自觉不自觉地与嘉靖、万历年间勃兴的市民文学及思想界萌生的启蒙思潮遥相呼应透露出了些许新时代的曙光。

    2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三。

    3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三。

    1王世贞:《弇山堂识小录》。

    2王世贞:《弇山堂别集》卷二o《史乘考误》。

    第三十八章罗贯中施耐庵吴承恩第一节罗贯中和《三国志通俗演义》罗贯中是我国章回开山作品《三国志通俗演义》(简称《三国演义》)的作者。关于罗贯中的生平材料现存者很少。贾仲明(名)《录鬼簿续编》记载:“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根据贾仲明的记载推测罗贯中为山西太原人生卒年约在131o至1385年之间。1罗贯中的创作才能是多方面的。他写过戏曲和乐府隐语现存的戏曲作品有《赵太祖龙虎风云会》但主要成就还是在方面。相传他写过十七史演义今存署名罗贯中的除《三国志通俗演义》外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传》和《三遂平妖传》。另一部与《三国志通俗演义》齐名的历史《水浒传》或说是出自他的笔下或说由施耐庵编罗贯中续的。

    《三国志通俗演义》叙述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代政治历史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长篇之一也是历史的第一部。它通过对三国时代各种人物的刻画写出政治上、军事上复杂曲折的斗争。它持封建正统思想观点奉刘备为正统以曹操为欺君罔上的“乱臣贼子”因而着力刻画了刘备的仁厚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关羽的忠肝义胆;而同时也刻画了曹操的奸诈狠毒司马懿的阴险狡诈这些人物形象鲜明栩栩如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三国志通俗演义》在题材和描写艺术上都深刻地影响了后来的文学作品并且在对历史人物的处理上也影响了后来的读者对三国历史的看法。《三国志通俗演义》在艺术形式上是在宋元讲史、话本的基础上展起来的。罗贯中在元代刊刻的《三国志平话》的基础上充分运用了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以及有关历史记载经过综合熔裁再创作编写了这部精采纷呈的长篇历史。它的酝酿过程经历元末农民大起义的火热斗争的洗礼也因此作者得以开阔了眼界写出这样的作品。这书有很大缺点最显著的是鼓吹封建正统的忠君思想和反映小生产者意识的“义气”。在明初的政治条件下这书同《水浒传》都是很难流传的。一直到了十六世纪前半叶它们才得以刻版传世。

    《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存的最早刊本是明嘉靖本。全书分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则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清初康熙年间毛宗岗对此书又作了一些修改这成为后来最通行的一百二十回本。

    1文主要参考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第四册第七编《明代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及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纲要》有关章节上海人民出版社198o年版。

    第二节施耐庵和《水浒传》与《三国志通俗演义》同时出现的长篇《水浒传》(又名《水浒忠义传》)是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文学巨著。关于这部书的作者一说是施耐庵一说是罗贯中也有说是施耐庵编罗贯中续。1关于施耐庵生平历史资料记载绝少。2据《兴化县续志》载明人王道生撰《施耐庵墓志》和现的《施氏家簿谱》、《施子实碑》载说他名子实字肇端、彦端一说名耳原籍苏州后迁扬州兴化(今属江苏)人。生于元贞二年(1296)约于洪武三年(137o)去世。

    相传施耐庵生于船家从小就熟悉河湖港汊的水上生活。十三岁他入浒墅关(今属江苏)读私塾十九岁中秀才二十九岁中举人三十五岁中进士。后来在浙江钱塘(今杭州)做官二载因秉性耿直与当道不合乃悬印弃官而去寓居苏州与江浙儒学提举副使刘基相往还结下深厚的情谊。3苏、杭二郡素为繁华之府民间演戏、说书之风颇为盛行各地艺人丛集于此表演历代故事;坊巷间也流传着许多生动的传说绘声绘影引人入胜。其中关于北宋宣和年间宋江起义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施耐庵。为了寄托自己反抗腐朽黑暗势力的叛逆情感他决心从事长篇的创作写一部反映宋江起义故事的白话以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和统治阶级的罪恶赞扬农民英雄的反抗斗争。

    施耐庵用心搜采民间传说、话本、杂剧对宋末以来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本《大宋宣和遗事》加以研究铺衍其中劫取生辰纲、杨志卖刀、宋江私放晁盖、刘唐下书、宋江杀阎婆惜等情节;又在《宋江三十六人赞》的基础上运用惊人的艺术才能创造了一百零八将的姓名和绰号使宋江起义故事变得更为丰富多彩;他还参阅了《宋史》中《徽宗纪》、《侯蒙传》、《张叔夜传》等文献来充实自己对民间传说的再创作。

    经过不懈的努力施耐庵对宋江及其同伙的起义故事加以文学的提炼寓以丰富的想象初步塑造了林冲、鲁智深、武松、宋江、李逵、孙二娘等一批替天行道的英雄形象创作了以描写农民起义为中心内容的长篇《水浒传》的初稿。

    正当施耐庵沉酣于笔墨之间时江南爆了规模宏大的反元斗争群雄并起逐鹿天下。张士诚的反元武装驰骋太湖流域割据苏州一带;变幻动荡的政局使施耐庵难以静心修改《水浒传》他以博学被张士诚部将卞元亨荐举入张士诚幕府。但是施耐庵见张士诚胸无大志知他事不可为不久便托辞照顾老母避居兴化白驹镇老家继续从事自己所热爱的创作。施耐庵回到白驹镇后筑舍于四面围水的施家垛上避开战乱的纷扰和尘俗的嚣闹在这水网交错、芦荡连绵的水村中尽心从事《水浒传》的修改。

    施耐庵敢于打破世俗的封建陈见大胆地借那些“打家劫舍”的“强盗”1见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纲要》第3o2页。

    2见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第4册第3o页。

    3据刘冬:《施耐庵》见《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卷四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92页。以消自己痛恨社会的块垒。他构筑以宋江等一百零八位好汉建立的水泊梁山那里人人有平等的资格而不失其秩序个个有独立之才干而不枉其委用。施耐庵在书中宣扬平等、民主讴歌自由并且深刻地揭示了“官逼民反”的哲理。他笔下的“强盗”急公好义他们路见不平则拔刀相助为了正义而不顾生死成为人民所喜爱的英雄成为献身于真理、正义的楷模。《水浒传》把被颠倒的历史颠倒过来使那些帝王将相在农民英雄的正直形象面前黯然失去虚伪的光环显得卑鄙、丑陋这不能不说是思想文化史上的伟大创举。

    明洪武初年天下鼎定伊始人才奇缺。这时任翊运守正文臣的诚意伯刘基受朱元璋之命网罗四方才士以匡助明室。他钦慕施耐庵的才识乃亲赴白驹镇欲罗致施耐庵入朝为官。

    然而年逾七十的施耐庵却无意轩冕他喜欢在林泉之间过着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因以年迈谢却了好友的荐举并把刚完稿的《水浒传》拿给刘基看。刘基阅读了《水浒传》后也就不再勉强施耐庵出仕了他回去禀报朱元璋道:“此人心思才力已耗尽于一部矣用之何益!”1不久施耐庵染病而悄然逝去享年约七十五岁葬于家乡施家桥畔。

    施耐庵的《水浒传》成书后并没有立即刊行直到正德、嘉靖年间才得以付梓以后又经李贽、金圣叹等人的修改由最初的一百回本而形成通行的七十回本。全书环环相扣波澜起伏情节生动紧张曲折如武松打虎、林冲夜奔、杨志卖刀、智取生辰纲、三打祝家庄等精彩动人出人意表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书中语言洗炼明快酣畅活泼通俗而富有表现力。施耐庵凭着他对水乡生活的丰富感受向读者展现了“纵横河港一千条四方周围八百里”的梁山自然风貌描绘了梁山水泊英雄们活跃于河湖港汊的侠义生活。他对人物的刻画无论外形或内心皆十分成功。施耐庵或以浓墨重彩精心细描;或烘云托月借客喧主使之个性鲜明、呼之欲出。如李逵的忠诚不二、鲁智深的见义勇为、武松的正直英勇、林冲的不甘屈辱、杨志的刚烈、阮小二的机敏、花荣的骁勇、石秀的忠义皆栩栩如生脍炙人口。即使一些反面人物如高俅的奸险、高衙内的荒淫亦刻划得入木三分令人读后留下一连串可憎的回忆。

    虽然后来不少统治者因《水浒传》的民主性而感到惶恐不安明令禁毁但这部思想性与艺术性极佳的却禁而不止在民间不胫而走以致家喻户晓与《三国志通俗演义》、《西游记》同被誉为明代文学的奇葩。近代以来《水浒传》还被译成多种外文而走向世界成为世界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被称作“农民革命运动教科书”。1除《水浒传》外施耐庵尚著有遗曲《秋江送别》2另有《志余》等惜佚。

    1顾公燮:《丹午笔记》五一《施耐庵》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68页。1刘冬:《施耐庵》见《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卷四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112页。2刘冬:《施耐庵遗曲三读》见《江海学刊》1983年第2期。

    第三节吴承恩和《西游记》吴承恩(约15o4—约1582)3字汝忠号射阳居士、射阳山人。祖籍涟水(今属江苏)后迁淮安山阳(今淮安)。出生于破落的小商贩家庭。父亲吴锐原为儒生喜好读书凡经史百家莫不浏览;又好谈史谈政但迫于生计弃文从商却不善经营朴实木讷以致家境清寒被人视为迂阔的“痴人”。在父亲的影响下吴承恩少年时就爱读稗史喜听奇闻怪事养成爱好文学的习惯;另方面亦饱受势利之徒的侮辱被称作“痴人家儿”1。受此刺激他愤苦学决心走科举入仕之路以雪屈辱。吴承恩十多岁时以文名而闻于淮上。2嘉靖八年(1529)就读于淮安知府葛木所创办的龙溪书院受到葛木的赏识成为书院里的“法筵人”3。然而他虽有下笔立就之才却迂疏漫浪屡试不中。他时时与友人朱曰藩把臂入酒垆跅弛自放诗酒寄趣以宣泄怀才不遇的牢骚将自己譬喻成不合时宜的山公。尤其是在父亲和恩师葛木相继去世之后他更有寂寥之感觉得“岁华推移如弈棋今我不乐将何为”4厌倦孜孜经营的举子之业疏放不羁。虽然每逢应举之年他都要怀着虔诚与鄙夷的矛盾心情去南京应试但每次都是垂翅而归。

    科场的失意使“泥涂困穷”的吴承恩转而回复到自己所嗜好的上来5;善诙谐戏谑的气质又使他对宋元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猴行者、元杂剧《西游记》中猪八戒等形象生浓烈的兴趣。于是他悉心搜采有关唐太宗时僧人玄奘西行取经历尽千辛万苦耗时十七年终于从天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