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行为进行了揭露。指出:他们之行事“殊无甚异于人者”“种种日用皆为自己身家计虑无一厘为人谋者。及乎开口谈学便说尔为自己我为他人尔为自私我欲利他我怜东家之饥矣又思西家之寒”云云;“实多恶也而专谈志仁无恶实偏私所好也而专谈泛爱博爱实执定己见也而专谈不可自是”言不顾行行不顾言“所讲者未必公之所行所行者又公之所不讲”。“反不如市井小夫身履是事口便说是事作生意者但说生意力田作者但说力田凿凿有味真有德之言令人听之忘厌倦矣”1。李贽痛恨理学家的欺世盗名和虚伪行为赞成劳动农民和商人言行一致的真实可爱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他已经脱离了封建阶级意识的束缚站到新兴的市民阶层一边。2《焚书》卷四《豫约·感慨平生》。
3《续焚书》卷二《释子须知序》。
1《焚书》卷一《答耿中丞》。
2《焚书》卷一《与耿司寇告别》。
1《焚书》卷一《答耿司寇》。
李贽还为商人大声疾呼公开提倡“私有”、“谋利”反对“无私”曰:“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夫欲正义是利之也。若不谋利不正可矣”2。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萌芽的十六世纪后半叶李贽的这些言论实际上是反映了新兴商人阶级反对封建压迫、要求独立展的“图利”思想。这在当时是具有进步作用的。但他对理学的态度显然有些偏激。
万历十六年初李贽离开维摩庵孤身入麻城龙潭(龙湖)芝佛院与僧无念等同住院里“日以读书为事”。“所读书皆抄写为善本东国之秘语西方之灵文《离骚》、马、班之篇陶、谢、柳、杜之诗下至稗官之奇宋、元名人之曲雪藤丹笔逐字雠校肌襞理分时出新意。其为文不阡不陌摅其胸中之独见精光凛凛不可迫视。诗不多作大有神境”3。由于全心读书著述以致“全忘其地之为楚身之为孤人之为老须尽白而尽秃也”4。同年夏天因为天气闷热头秽不可闻遂剃以为常。李贽剃本是无意的并不是为了出家为僧。但这个无意的举动却给他带来一个好处用“剃以示不归”可以由此而拒绝家属时时来逼他回乡。事实上李贽从来没有受戒没有认祖和师虽落而未为僧也。可是在李贽剃后一些封建理学家竟然把他看作“异端”。“此间无见识人多以异端目我故我遂为异端以成彼竖子之名”1。从此李贽更加毫不畏惧地站在“异端”的立场上以“我头可断而我身不可辱”的英雄气概以哲学和历史学为阵地同封建主义进行不妥协的斗争。
这年夏天李贽编纂了第一部著作《初潭集》计三十卷。因“初落龙潭即纂此故曰《初潭》也”。是书借评价历史人物与事件给封建理学家以无情的讽刺和痛斥:“世之好名者必讲道学以道学之能起名也。无用者必讲道学以道学之足以济用也。欺天罔人者必讲道学以道学之足以售其欺罔之谋也。”2李贽在不断被驱逐、被迫害的生活中所完成的最著名的三部大书《说书》、《焚书》、《藏书》也均于这年开始编辑。其中《说书》有一大部分是在这年完成的。此书系读书笔记为他一生学问所寄。“因学士等不明题中大旨乘便写数句贻之积久成帙名曰《李氏说书》中间亦甚可观”3。
万历十八年初李贽刻印他一生事迹所寄之诗文集《焚书》计六卷。
该书以其“大抵多因缘语忿激语不比寻常套语恐览者或生怪憾故名曰《焚书》言其当焚而弃之也”4。书中称宋代理学家周敦颐、程颢与程颐、张载和朱熹等人是“口谈道德而心存高官志在巨富。既已得高官巨富矣仍讲道德说仁义自若也”1。又因为书中有与耿定向的信七封对其进行了严厉、尖锐的批判。六月耿定向闻之认为是对他的“诽谤”急忙抛出2《藏书》卷三二《德业儒臣后论》中华书局1974年版。
3袁中道:《珂雪斋近集·文钞·李温陵传》1935年襟霞阁主人重刊本。4《续焚书》卷二《释子须知序》。
1《焚书》卷二《与曾继泉》。
2《初潭集》卷八。
3《焚书》卷一《答焦漪园》。
4《焚书》卷一《答焦漪园》。
1《焚书》卷二《又与焦弱侯》。
《求儆书》由他的门徒、河南光山县人蔡毅中作序刊行“以告同志”妄图使“恶声不至于耳”同时竭力攻击诬蔑李贽。万历十九年耿定向为了进一步迫害李贽掩盖自己的面目并避免“后学承风步影”效李贽之所为一方面鼓动蔡毅中作《焚书辨》反诬李贽是“流毒百世”竭力维护封建道德。另一方面不惜采用卑劣手段乘李贽游览武昌黄鹤楼之机以“左道惑众”的罪名雇用流氓对李贽进行詈骂、围攻和驱逐。结果正如李贽所说的“本欲甚我之过而不知反以彰我之名”2。虽然有若干朋友为此离开了他使他因为老年失去朋友而时有“老苦”之感。但是更多的是因此而更加同情他、支持他。在武昌湖广左布政使刘东星直接出面保护他湖北著名的公安派袁宗道、宏道、中道三兄弟从此开始和他密切往来。他自己更没有因此而停止斗争继续写了《读书乐》、《豫约》等一批著作回顾自已走入仕途后的种种遭遇总结思想抨击明朝的黑暗政治强烈地表现出他“平生不愿属人管”的叛逆精神。同时应友人之邀于二十四年至二十五年出游山西、北京等地并在游途中完成《孙子参同》《净土诀》诸书。
万历二十六年夏初游南京与焦竑等共同研读《周易》和最后修订《藏书》。《藏书》共六十八卷二十七年秋由焦竑主持在南京正式刊行。它是李贽经过多年的努力精心编撰的一部历史人物传记著作也是他一生精神所寄。全书分《世纪》、《列传》两部分被传者计八百人上起战国下迄元末按照自己的是非标准评说古人否认道统把程、朱等理学家摒于“德业”之外褒贬人物独立思考不盲从儒家教条体现了他运用朴素辩证法研究历史的进步史观。他明确指出:“人之是非初无定质。人之是非人也亦无定论。无定质则此是彼非并育而不相害。无定论则是此非彼亦并行而不相悖矣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昨日是而今日非矣今日非而后日又是矣。”1李贽关于男女平等诸方便的思想见解在《藏书》中也有鲜明的表现。在南京李贽还三次会见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作诗赠之称其为“我所见人未有其比”。他深感遗憾的是不理解利氏来华的目的“毕竟不知到此何干也”2。
万历二十八年春曾任过湖广左布政使后为工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总督河漕的刘东星3亲自到南京接李贽北上于三月底抵达山东济宁漕署。一到济宁李贽便抓紧时间利用署中的有利环境日夜著述编成《阳明先生道学钞》八卷(第八卷为《阳明先生年谱》)。尔后回到湖北麻城即遭到封建统治者的残酷迫害。
2《焚书》卷二《与杨定见》。
1《藏书》卷《世纪列传总目前论》。
2《续焚书》卷一《与友人书》。
3见《明史》卷八四《河渠二》、卷二二三《刘东星传》。
第四节无辜系狱由于李贽的著作处处渗透着“叛逆”精神和“异端”思想因此深受群众欢迎。“无论通邑大都穷乡僻壤凡操觚染翰之流靡不争购殆急于水火菽粟也已”其书之盛行至“咳唾间非卓吾不欢;几案间非卓吾不适”。人人“全不读四书本经而李氏《藏书》、《焚书》人挟一册以为奇货”1。特别是《藏书》比起《焚书》更为怪僻大多“离经叛道”之语原来不准备公开出版在南京时李贽愤而将其付梓面世。它的公开出版更加激起了封建统治阶级对他的仇恨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回到府城不久万历二十八年冬天当地的一些人就与官吏相勾结故伎重演雇用一批流氓打手以“维持风化”为幌子在“逐游僧、毁淫寺”的口号下气势汹汹地对李贽再次进行驱逐和迫害拆毁了芝佛院烧毁了他修的埋骨塔。李贽在他的学生杨定见的帮忙下逃入河南汝宁府商城黄蘗山。在山中避难期间他仍然手不释卷修改旧作。万历二十九年二月在被“斥为民”的御史马经纶的陪同下到达通州(今通县)马家抱病完成了研究《周易》的哲学著作《九正易因》。此时李贽的病势不断恶化经常卧床不起。
万历三十年(16o2)李贽七十六岁。他自知年老多病旦暮垂危于二月初五日特书《遗言》交代后事希望能平平安安了此一生。但是凶残的封建统治者并没有因为李贽之将死而停止对他的迫害。
闰二月礼科给事中张问达得悉李贽已经移居通州的消息专门上特疏劾奏李贽。谓:李贽壮岁为官晚年削近来又刻《藏书》、《焚书》等书“流毒海内惑乱人心。以吕不韦、李园为智谋以李斯为才力以卓文君为善择佳偶以司马光论桑弘羊欺武帝为可笑以秦始皇为千古一帝以孔子之是非为不足据”是“狂诞悖戾”、“刺谬不经”“不知遵孔子家法”。并不择手段无中生有架词诬陷竟然说一个七十六岁垂尽之人在芝佛院“挟妓女”“勾引士人妻女”。“望敕礼部檄行通州地方官将李贽解原籍治罪仍檄行两畿各省将贽刊行诸书并搜简其未刊者尽行烧毁无令贻祸乱于后”1。张问达陕西径阳县人系都察院左都御史温纯的同乡。温纯曾任河南布政司参议是万历三十年中进士的耿定向的门徒、《焚书辨》作者蔡毅中为生员时受赏识的座师。由此可见这次张问达奏劾李贽的关系是相当微妙的。然而张问达之疏呈上皇帝竟不问青红皂白立即下令曰:“李贽敢倡乱道惑世诬民便令厂卫五城严拿治罪。其书籍已刊未刊者令所在官司尽搜烧毁不许存留。如有党徒曲庇私藏该科及各有司访参奏来并治罪。”2就这样李贽从病床上被拉出一路昏迷用门板抬入京城镇抚司狱。
在狱多日作诗读书自如《系中八绝》就是他留下的最后著作。当传说要勒他回原籍时曰:“我年七十有六死耳何以归为?”三月十五日李贽以“七十老翁何所求”视死如归趁侍者为他剃之时夺刀自刎气不绝者两日。三月十六日(5月7日)子时遂气绝用自己的生命控诉1朱国桢:《涌幢小品》卷十六《李卓吾》。
1《明神宗实录》卷三六九万历三十年闰二月乙卯条。
2《明神宗实录》卷三六九万历三十年二月乙卯条。
了封建统治阶级对他的无辜迫害。马经纶按照李贽的《遗言》将其葬于通州北门外。
李贽一生所坚持的反对封建主义提倡个性解放的思想是明代中后期封建经济局部解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稀疏萌芽的深刻反映。他所提出的疑经、非儒、反孔等各种观点就其主要方面而言是进步的也是合乎历史潮流的对当时和后来都有一定的影响无疑是明代历史上一位有代表性的人物。清代修《明史》不为其专门立传是很不公正的恰恰暴露了作者竭力维护封建“正统”的顽固立场。
李贽“生于闽长于海丐食于卫就学于燕访友于白下(南京)质正于四方”对历代朝章典故各地人情物产各种学术流派都有过接触和研究阅识广泛学问渊博著作宏富除《焚书》、《藏书》外尚有《续焚书》、《续藏书》、《史纲评要》、《世说新语补》等以及一大批评论《水浒传》等文学艺术作品的论著。
第三十一章魏忠贤王振、刘瑾、魏忠贤是明朝宦官专权的代表人物而由于整个形势的变化魏忠贤在执政中表现出更多的残忍性和性。
第一节独揽朝政魏忠贤河间肃宁(今属河北)人原名进忠曾从继父姓李1。他结过婚妻子姓冯有个女儿嫁于杨家。他有些武功左右手均能挽弓箭法很准;家中贫穷却喜欢赌博赌运不佳常常受到凌辱。从他的家境和经历来看活脱是一个市井无赖。史称他“猜狠自用人多以傻子目之”2。他的好赌习性和猜狠后来在官场斗争中得到充分挥。
由于没有其他出路李进忠恚而净身入宫当了宦官这是在万历年间。他先在司礼太监孙暹名下后在甲子库办事有些油水逐渐富裕起来。皇太子朱常洛的才人王氏地位虽不高却是皇长孙朱由校的生母。李进忠托门路进入宫中为王才人办理膳食。当时管理太子宫事的太监是曾陪伴朱常洛读书的王安。李进忠通过太监魏朝介绍投入王安门下颇得信用。对他来说这是一个重要的转机。
光宗朱常洛只当了一个月皇帝就病死了。他生前宠爱选侍李氏要她照料皇长子朱由校。李选侍恃宠骄妒不许朱由校与他人交谈逐渐控制了他。朱由校即位时只有十六岁李选侍欲继续控制朱由校让他留居乾清宫。御史左光斗、给事中杨涟及阁臣刘一燝等倡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