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此海瑞十分气愤为了缓和阶级矛盾适当调整土地关系使乡官豪绅“百年后得安静”维护地主阶级的长远利益他坚决勒令受献者必须如数退还白夺之田或者允许被献者赎回。对势力最大的徐阶也不例外。此令一下四方震动。贫苦农民热烈拥护;而豪强缙绅则恨之入骨谤议纷起伺机报复。由于官绅势力的反抗和抵制遂使这项改革半途而废。
三曰兴修水利。江南河流众多湖泊交错。境内吴淞江水道尤为“国计所关”纵贯苏、松两府穿越吴县、吴江、昆山、青浦、嘉定五县。由于长期失修淤积不通。屡议疏浚迄无成效。民有谣曰:“惟是海龙王始得开耳。”河道涸塞为6使农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海瑞巡抚江南时恰遇暴雨不断吴淞江泛滥成灾广大农民衣食无着纷纷背井离乡。海瑞通1梁云龙:《海忠介公行状》《海瑞集》下册第54o页。
1黄秉石:《海忠介公传》《海瑞集》下册第56o页。
2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三二《明乡官虐民之害》。
3《被论自陈不职疏》《海瑞集》上册第237页。
4《被论自陈不职疏》《海瑞集》上册第237页。
过民间私访和实地勘量河道提出用“以工代赈”(即按工给银、救济饥民)的办法一面赈济救灾一面修复水利。隆庆四年正月初三日召集饥民正式动工修吴淞江至二月二十日告成全长八十余里。又以三吴入海之道南止吴淞江北止白茆河“若止开吴淞而不开挑白茆诚为缺事难免水患”1于二月初九日集众兴工开挑白茆河至三月底完工。总计救济饥民数十万人而用银不过五、六万两。且所用钱粮皆为历年导河夫银、巡抚衙门赃罚银以及部分义捐的“赈济谷”。“不取之民不捐之官”。官“借饥民之力而故道可通民借银米之需而荒歉有济一举两利”2。海瑞还劝民在吴淞江旁垦田四十万亩。两河开通不仅太湖之水直入于海滨海诸渠皆得以引流灌溉而且旱涝有备水患可除。“吴民永赖乐利无穷。公之开河之功创三吴所未有也”3。就是当地竭力反对海瑞的官绅们也不得不承认他的功劳。说:“隆庆四年、五年皆有大水不至病农即开吴淞江之力也。非海公肯担当安得了此一大事哉。”又云:开河费用之省皆由“海公清白、不妄用又用法严也”4。根除水患是海瑞在应天巡抚位上最有成效的政绩。
此外针对江南官户多、优免户多转嫁赋役十分严重的现象海瑞在推行“一条鞭法”时尤其注意均平赋役制定《钱粮册式》、《均徭册式》减轻农民负担。同时认真严治刁讼平反冤狱。时人评曰:海瑞抚江南九阅月“而天下财赋之原肃然一清”1。
海瑞巡抚期间实行的虽然只是局部的改革但已经触犯了江南官绅的利益因此遭到他们大肆攻击和极力反对纷纷指责他“第一不知体”、“不识时务”、“不近人情”、“管闲事”甚至投匿名信进行威胁。不仅如此他们还和朝廷内部的一些人上下勾结“共思逐公自便”2千方百计要把海瑞赶走以便改变他所实行的政策。
隆庆四年(157o)正月正当海瑞领导大批饥民破土修浚吴淞江江南“小民始忻忻有更生之望”3的时候刑科给事中舒化先难上疏指责海瑞在巡抚任上“迂滞不谙事体”所立条例“非人情”、“出寻常之外”、“创新奇之法”提出只宜与两京清秩处之而不可重用。穆宗没有同意仍“留抚地方如故”4。接着吏科给事中、嘉兴人戴凤翔受徐阶指使劾论海瑞“不谙吏事”“庇奸民鱼肉缙绅沽名乱政”“不可一日居地方”5。海瑞向来以刚为主挺立于世对于戴凤翔之流的无耻攻击他针锋相对上疏辩明用大量的事实予以驳斥。指出戴凤翔疏中所言“无一字是臣本心无一事是臣所行事迹”纯属“诬妄”“逞己邪思点污善类不为“报1《开白茆河疏》《海瑞集》上册第233页。
2《开吴淞江疏》《海瑞集》上册第232页。
3王国宪:《海忠介公年谱》《海瑞集》下册第591页。
4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十四。
1黄秉石:《海忠介公传》《海瑞集》下册第567页。
2黄秉石:《海忠介公传》《海瑞集》下册第565页。
3李贽:《太子少保海忠介公传》《海瑞集》下册第547页。
4《明穆宗实录》卷四一隆庆四年正月壬午条。
5参王国宪:《海忠介公年谱》《海瑞集》下册第592页;《明穆宗实录》卷四二隆庆四年二月癸亥条。
国”而以“行私”6。
此时与海瑞有夙怨的高拱东山再起以吏部尚书入阁柄政从而给海瑞的前途蒙上了一层重重的阴影。吏部见到戴凤翔的奏疏以后以海瑞“志大才疏”为由罢其应天巡抚的职务1。消息传出江南小民“号泣载道家绘像祀之”2。隆庆四年二月十五日改为以原官总督南京粮储。当海瑞将赴南京粮储之际高拱又从中作梗。三月二十五日穆宗诏令裁革南京粮储都御史以其事归南京户部侍郎兼管。海瑞被迫上《告养病疏》明确表示坚持自己的主张并提出希望曰:“臣二经论劾众口呶呶臣尚执己为是臣实见得是也”;“臣叨任巡抚凡所施为竭尽心力一皆采访民言考求成法民利与兴民害与除不可易也。伏愿皇上所敕新任抚臣勿以臣受谤而轻改臣事”。同时恳乞“赐臣回籍永终田里”3。上允其请。四月海瑞离开南京回琼山老家。他自四十岁跨入仕途至此十有七年。俸禄所余仅置居第一区值一百二十金;租田十亩其他皆无所增益。其清苦如此在当时的官僚中是罕见的。
6以上见《被论自陈不职疏》《海瑞集》下册第237—24o页。
1黄秉石:《海忠介公传》《海瑞集》下册第567页。
2《明史》卷二二六《海瑞传》。
3见《海瑞集》上册第241—242页。
第六节退居林下关心国事海瑞罢归山林但并没有消沉下去心里依然关心国事。在田里闲居的十多年间尤以吏治为急。经常为地方府县官员指点政令得失痛斥贪官污吏每一次都是“侃侃条陈毫无忌讳耻为面谀罔及其私”4。他向琼州分巡道提出清丈土地、平均赋役的方针办法亲自草拟条例绘制图样。有一个书吏出于敬慕之心少计海瑞家一亩八分地他现后立即予以纠正。上书两广军门严斥官军无能以致倭寇猖獗地方遭残提出御倭剿倭的策略。隆庆五年史际升任浙江布政司参政他先后两次去信详陈地方安危和自己在淳安的施政经验。
隆庆六年五月穆宗卒。六月年仅十岁的皇太子朱翊钧继位是为神宗次年改元万历。同月宦官冯保以两宫懿旨将高拱逐出都门张居正与冯保相结出任内阁辅。居正当国“惮公(即海瑞)刚直”。万历元年(1573)正月十一日吏科都给事中雒遵上疏推荐海瑞吏部谓:“海瑞秉忠亮之心抱骨鲠之节天下信之。然考其政多未通方。只宜坐镇雅俗不当重烦民事”1拒绝起用。
万历元年二月为京师会试之期。张居正以子托会试总裁、大学士吕调阳一时物议。海瑞闻之立即上书吕调阳曰:“今年春公当会试天下士谅公以公道自持必不以私徇太岳(按:即张居正)太岳亦以公道自守必不以私干公也。惟公谅之。”2时神宗登极伊始一再欲起用海瑞。海瑞则因这事得罪了张居正而不得出山。万历五年张居正以父忧起复朝廷内外更加议论纷纷江南宁国人吴仕期出于义愤暗中用海瑞的名义拟疏指责张居正父死“夺情”不遵制回籍守孝是贪图禄位、不行孝道、不忠不义并私拟罢张居正、召海瑞为相的圣旨。尔后吴中好事者又进一步将吴仕期所拟的“奏疏”和“圣旨”合刻刊行广为传布。江南人见之信以为真举手相庆谓“朝廷以安车征海公相矣”1。此事本与海瑞毫无关系张居正闻之则大为震怒不但兴大狱株连无辜而且特地派御史渡海到琼山探察海瑞的行迹。海瑞居于京城万里之外的深山老林消息不通对张居正父死夺情、吴仕期伪造奏疏之事确实一无所知他不卑不亢以实相告。御史没有抓到任何把柄空手而回。可是张居正并没有因为无隙可寻就此罢休而是凭借手中的权力百般阻挠拒不起用海瑞。
4王国宪:《海忠介公年谱》《海瑞集》下册第594页。
1《明神宗实录》卷九万历元年正月戊戌条。
2王国宪:《海忠介公年谱》《海瑞集》下册第593页。
1黄秉石:《海忠介公传》《海瑞集》下册第57o页。
第七节任劳任怨一生清贫万历十年(1582)六月张居正逝世张四维、申时行相继为内阁辅。万历十三年正月十日七十二高龄的海瑞因众望所归被起复为南京都察院右佥都御史。二月十一日诏改南京吏部右侍郎由正四品升为正三品。这时海瑞已经过了七十致仕之年。闻其复起众人多举手加额亦有劝其辞退者。海瑞思虑再三最后在“主上有特达之知臣子不可无特达之报”2的“忠君报国”思想的驱使下于二月二十八日“欣然离家”渡海北上结束了整整十六年的闲居生活。
五月十二日赶到南京吏部右侍郎任上因吏部尚书丘橓未曾赴任由他主持部事。海瑞留心吏治至老不倦。一上任就以当年的作风洞察时弊先抓住五城兵马司扰民问题颁布《禁革积弊告示》严禁侵用里甲摊派物品勒索钱银。指出:“以五城之人当千百官大小用度之害侵用里甲朝廷历历明禁今后如有部议之外仍前票扰者虽小费一分一文不及先日万分之一亦不姑恕”1。万历十四年二月晋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以“民困火甲所从来远”旋禁旋废令而不行特制定《夫差册》均徭役苏民困。是册“上考法度下酌人情”应存应革一一明文规定。“有册外取一物一夫者先执其将票之人参奏候旨。兵马司暗地奉行地方总甲私为科派一同处治”。部院科道官亦要互相监督纠正不得官官相护2。同月恳乞致仕。又上《一日治安要机疏》谓:“今日贪墨为奸毫不可纵。欲使百姓安乐其于守令务极选欲督守令先司道督司道先抚按而致望部阁大臣乃归本于君身”3。并主张恢复明太祖“枉法八十贯绞之”律令和“剥皮法”等重刑严惩贪官污吏。
《一日治安要机疏》一出同样遭到反对派的责难。三月六日山东道监察御史梅鹍祚上疏曰:海瑞言“今日刑轻而侈谈高皇帝剥皮囊草之法者。以清平之世创闻此不祥之语岂引君当道志于仁者哉”4。四月向以“凌士纳贿”、“贪污狼籍”闻名的南直隶提学御史房寰采取“以攻为守”、“先制人”的伎俩也操着梅鹍祚的腔调疏劾海瑞“莅官无善状”主张恢复国初重典是“妄引剥皮囊草之刑启皇上好杀之心”。七月二十二日吏部办事进士江南人顾允成、诸寿贤和湖北人彭遵古联名上疏为海瑞辩诬认为他是“当朝伟人”房寰是“不识廉耻二字”的伪君子并揭露房寰欺君罔上的六大罪行1。神宗降旨一方面责斥房寰所论“不当”另一方面又严责顾允成等三进士尚未授官便出位言事“是何事体?好生轻肆!姑各革去冠带退回原籍。且令各衙门堂上官约束办事进士不许妄言渎扰”2。海瑞见正义不得伸张奸贪之徒姑纵不治振风肃纪毫无希望遂连续2梁云龙:《海忠介公行状》《海瑞集》下册第542页。
1见《海瑞集》上册第288页。
2《海瑞集》上册第291页。
3黄秉石:《海忠介公传》《海瑞集》下册第571页。
4《明神宗实录》卷一七二万历十四年三月辛丑条。
1详《三进士申救疏》《海瑞集》下册第625—63o页。
2《明神宗实录》卷一七六万历十四年条七月乙卯条。
上疏乞归田里。谓“年七十有四非做官时节况天下事只如此而已不去何为”3。至万历十五年(1587)九月疏凡七上皆不允归。入秋病情渐重又不服药。万历十五年十月十六日(1587年11月15日)卒于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任上。享年七十四岁无子。赠太子少保谥忠介。
海瑞极力把“忠君”与“爱民”调和、统一起来由此形成他的矛盾性格并招致统治阶级中势力的攻击和迫害。他为了“利民”、“裕民”而“一意约己”、任劳任怨一生清贫。至死仍“无一语及身后事”4。他身为都察院都御史官秩正二品可称得上是个有名的大官。然而作古之时佥都御史王用汲入视室中惟有葛帏敝籝俸金十余两(另说一百五十两)旧袍数件其清贫苦境为寒士所不堪。王用汲见状不禁泣下率同列捐金治棺。百姓闻之奔走相告扶服悲号罢市数日哭声震天动地。及“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哭而奠者百里不绝家家绘像祭之”1。史家的描写虽有溢美之词但大体上是符合实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