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是四年七月曾也是裕府旧僚的大学士陈以勤因与高拱有小嫌又见高拱在内阁不可一世恐终不为所容便激流勇退引疾罢去。不久掌都察院大学士赵贞吉因高拱挟私憾考科道上疏请止。高拱不悦与之相倾嗾门生、给事中韩楫劾赵贞吉庸横。赵贞吉也抗章劾拱。穆宗眷高拱竟令赵贞吉致仕。赵贞吉曾因高拱以内阁掌吏部权如真宰相请李春芳谋与掌都察院以遏高拱权李春芳许之。赵贞吉去李春芳自不安李春芳又曾因徐阶事与高有隙遂于五年五月乞休归田。高拱接任揆越趾高气扬。时殷士儋甫入阁辅政。士儋亦高拱裕府同僚因不曲事高拱而久不得擢。后取中旨入阁高拱不悦。后有人劾高拱心腹张四维高拱疑殷士儋指使又嗾韩楫相胁。殷士儋不能忍在内阁当面诟拱:“若先逐陈公再逐赵公又再逐李公次逐我。若能长此座耶?”说罢竟挥拳击高拱1。五年十一月殷士儋也被驱出。这样旧辅除张居正外悉被高拱排斥一净。高拱位居极品颐指气使专擅国柄。
然而高拱心中总有一段未了的宿怨即对当年轰他出京的徐阶及其诸言官耿耿于怀。隆庆四年四月他因海瑞当年劾他的旧怨将海瑞从应天巡抚调南京清衔。不久又并其职逼海瑞“谢病归”。他还“尽反阶所为凡先朝得罪诸臣以遗诏录用赠恤者一切报罢”2。四年冬刑部、大理寺例谳狱本与高拱无关他却“自以意请朝审主笔”且说“上命我视吏部部事皆吾事第须得情耳”3。其实是专为王金一案改谳。王金是世宗时方士1《明史》卷二二二《殷正茂传》。
2王世贞:《大学士高公拱传》。
1王世贞:《大学士高公拱传》。
2《明史》卷二一三《高拱传》。
3郭正域:《高文襄公拱墓志铭》。
被徐阶逮下狱法司论以子杀父律当剐高拱为之辩解不懈后以减戍免死。原内阁有专办中书事的诰敕房序班十人。高拱起复后十人久次考满当迁但因他们是徐阶下属高拱不予理睬。十人求上门去。高拱诡笑说“吾即有应必不令若曹有侏儒之羡”及令下十人皆对品外调为边远仓大使1。只此一斑可见高拱栽人之巧。虽如此高拱犹不解恨“专与阶修部所论皆欲以中阶重其罪”2。徐阶致仕后在乡里大治产业还听任子弟横行乡里引起当地百姓的憎恨。高拱亲自进疏论徐阶:“原任大学士徐阶(放归后)当阖门自惧、怡静自养可也。夫何自废退以来大治产业黜货无厌越数千里开铺店于京师纵其子搅侵起解钱粮财货将等于内帑势焰薰灼于天下”甚至还“故违明旨(令人)潜往京师强阻奏词探听消息各处打点广延声誉迹其行事亦何其无大体也”3。接着高拱“嗾言路追论不已”。隆庆五年高拱起复原苏州知府蔡国熙为苏松兵备副使以蔡国熙与徐阶故有小隙授意他穷治徐阶及子弟“阶三子皆就系拟以城旦革其荫叙入田四万亩于官”4。徐阶狼狈不堪无奈之中只得向高拱俯“从困中上书拱其辞哀”。此时张居正也以阶事“从容为拱言”暗示他衡量利弊。高拱见徐阶大势已去不无欣慰。一箭之仇既报便豁然大度修书徐阶称“今以后原与公分弃前恶复修旧好毋使借口者再得以鼓弄其间”5。同时又接连给苏松官员去信至嘱对徐阶三子及家人作宽处稍存体面并在蔡国熙的奏疏上批字:“太重令改谳。”6高拱之所以愿对徐阶网开一面本意在于:见徐阶惨状不免“兔死狐悲不无伤类之痛”与其修好可安抚苏松乡绅改善与徐阶旧僚的关系。高拱的出尔反尔使“蔡国熙闻而变色曰公卖我使我任怨而自为恩”1。
隆庆六年(1572)正月高拱为柱国进中极殿大学士。然而他专横更甚。加之其门生韩楫、程文等日夜奔走其门狐假虎威专以博戏为务人都恶之。高拱初尚持清操后渐狎奢常对人曰“日用不给奈何?”门生、下僚闻之争相进献“赇纳且■集矣”2因此遭致物议。御史汪文辉上疏讥刺时事语连高拱高拱召而骂之亟补宁夏佥事以出。尚宝卿刘奋庸也上疏纠拱给事中曹大野则抗章劾拱不忠十事中有高拱擅权报复、排斥善类、擢亲戚乡里门生故旧以及亲开贿赂之门等等穆宗不听。二人皆谪外任。
张居正与高拱为故裕邸旧僚张居正谋高拱出高拱也亟称居正才两人尚称友善。高拱居揆席张居正又肩随之。高拱多与同列生冲突张居正独退然下之不与介入。对于智谋出众的张居正来说长期屈居人下是不甘心的。他退而不与争只是一种策略高拱并不察知。隆庆五年张居正为徐阶三子事讽言高拱。高拱下人传言张居正受徐阶三万金贿赂高拱不辨真1《万历野获编》卷十一《内阁中书外补》。
2《明史》卷二一三《高拱传》。
3《高文襄公文集·掌铨题稿》卷二六《复巡城御史王元宾缉获钻刺犯人孙五等疏》。4谈迁:《国榷》卷六七。
5《高文襄公文集·政府书答》卷四《与存翁徐公》。
6《高文襄公文集·政府书答》卷四《与存翁徐公》。
1王世贞:《大学士高公拱传》。
2王世贞:《大学士高公拱传》。
假以此诮张居正张居正怒而高拱也疑曹大野之奏章受张居正指使。两人便存隙离交张居正逐高拱之念渐强于是暗结太监冯保以借中贵力量图事。
隆庆六年五月穆宗大渐召高拱、张居正等入内。穆宗执拱手曰:“以天下累先生”宣内阁受顾命。时司礼监授遗诏有二札一给皇太子;一授高拱中有遇事内阁与司礼监冯保商榷而行之说。高拱识其矫。未几穆宗崩神宗即位。神宗幼冲冯保倚仗太后势挟持幼帝。高拱欲惩中官专政上言五事请诎司礼监权还之内阁又唆门下言路疏劾冯保。高拱想与张居正共成此事使人语居正曰:“当与公共立此不世功。”居正得讯即密报冯知。冯保游说太后及幼帝前诬高拱欺太子年幼欲废之而迎立河南周王自己得国公爵等等。冯保又买通两宫近侍复言之“皇后与贵妃皆愕然”便决议逐拱。第二天即召群臣入宣两宫及帝诏切责高拱擅权无君数其罪而逐之即日归田里。高拱原满以为宣诏必是逐冯保无疑及诏宣逐己拱不啻为晴天霹雳“面色如死灰”“汗陡下如雨伏不能起”。张居正从旁掖他起。第二天一早柴车即路颇为凄凉地踏上了归程。
回到老家高拱意忽忽不自得“角巾野服恂恂一布衣”不言国事而“闭户却帚下帷著书八十余卷”1。不料冯保害高拱之心不死又造王大臣事件欲置高拱于死地2。吏部尚书杨博、御史葛守礼等知有诬力救之高拱才得于幸免。不过从此他惊忧成疾一蹶不振。万历六年(1578)十二月卒于家终年六十六周岁。高拱家属以恤典请只因冯保当权止许以半葬。二十多年后高拱嗣子具疏神宗以“高某担当受降北虏称臣功不可泯”赠太师谥文襄。
高拱的学问高拱素好读书为文不好词藻而深重有力。他著述甚富有《问辨录》十卷、《春秋正旨》一卷、《本语》六卷、《边略》五卷、《纶扉外稿》四卷、《掌铨题稿》三十四卷、《南宫奏牍》四卷、《政府书答》四卷、《纶扉集》一卷、《程士集》四卷、《外制卷》二卷、《日进直讲》十卷、《献忱集》四卷等等后人辑为《高文襄公文集》。
高拱不仅是一个有干略的政治家在学术思想的研究上也有所成就。他不囿于先儒成说以为“其不能得者亦不可强从”1。直斥程朱理学“远人情以为天理”;他很赞同同时代思想家王廷相的观点认为理在事物无其事即无其理。他对“权”字更有一套独到的见解把“权”与“经”比作秤上的“锤”和“衡”两者关系是“盖经乃有定之权权乃无定之经无定也1《高文襄公文集·列传·高拱传》。
2据《明通鉴》卷六六记:“大臣者浙中佣奴以浮荡入都伪为内侍服与宫中小竖交昵窃其牌帽巾服入乾清宫为守者所执。诏下东厂究问。冯保欲缘此以陷故辅高拱令家人辛儒饮食之纳刃其袖中俾言‘拱怨望与太监陈洪谋大逆。遂缇骑械高氏奴围拱里第张居正亦请诘主使举朝汹汹谓且逮拱。吏部尚书杨博、左都御史葛守礼诣居正力解守礼曰:‘回天非相公不能。’居正奏缓其狱。博阴嘱锦衣怵大臣吐实保惧以生漆酒瘖大臣移送法司坐斩拱获免。”1《高文襄公文集·本语》卷二。
而以求其定其定乃为正也”2。即:权和经是对立的统一体凡事皆有经其事实行时应认真权一下使权与经得以统一。在“义”和“利”的问题上认为“苟出乎义则利皆义也;苟出乎利则义皆利”3只要摆正义和利的关系言利也不是不好痛斥了“君子不言利”的迂腐观点。他还认为正因前人没有把握住这种关系才造成“经制之略置之不讲”善理财者不闻祸国殃民。他自己十分重视理财重视有关国计民生的政务主张务实。他的学术思想正是他行使政务、取得政绩的思想根源。
2《高文襄公文集·问辨录》卷六。
3《高文襄公文集·问辨录》卷一。
第二十五章海瑞海瑞(1514—1587)字汝贤又字国开号刚峰世称刚峰先生。广东琼州琼山(今属海南)人。经历嘉靖、隆庆、万历三朝。这时明朝已处处露出衰败象政治污浊风气大坏。海瑞居官则能严于律己恪守朝廷法令与封建道德规范不畏权势敢于为民请命积极革弊兴利;生活俭朴不爱钱财。他的言行赢得了百姓的尊敬人称“海青天”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人物。
第一节聪敏好学立志用世海瑞生于正德八年十二月二十七日(1514年1月22日)出身于“海南望族”1。祖父历官知县。从伯父做过监察御史。父瀚为廪生读书能明大义安贫乐道。母谢氏粗识书史持家有方律身以正义。海瑞四岁时父亲去世依靠母亲励节自守抚养成人。海瑞自幼有用世之志。十三岁入琼山县海口镇私塾。二十七岁在琼山郡学经常与二三志同道合者一起研究学问纵谈古今作《严师教戒》、《客位告辞》、《训诸子说》等文抒了自己的非凡抱负。在这些文章中他一再告诫自己生于天地之间不能虚度岁月应当有所作为。他说:为人在世惟务识真要学圣贤不做乡愿;不追求富贵利达以宫室妻妾动心;不羡慕财帛世界要做中流砥柱;要谦虚谨慎不要讳疾忌医。否则“不如死”1。这些自腑肺之言说明海瑞一生反对奢侈、主张节俭的高贵品德和立志为民、刚正不阿的思想性格在他青年时代已经形成并在后来的生活中一一付诸实践。海瑞的同乡、门生梁云龙评论说:“第以公之微而家食燕私显而莅官立朝质诸其所著《严师教戒》一一契券无毫厘假孔子所谓强哉矫而孟子所谓大丈夫乎!古今一真男子也。”2嘉靖二十八年(1549)海瑞三十六岁时中举人似乎有点大器晚成。
然而就在这一年他以琼州为黎族聚居之区地处海疆位置重要而地方不治乃上《治黎策》显示出他的政治才能。他认为治理琼州的上策是:开道置县以靖乡土。“自此之外虽议之之尽其方处之之尽其术皆下策也。”3嘉靖二十九年二月海瑞进京参加会试结果是榜上无名。伏阙上《平黎疏》及《上兵部图说》再次陈述他关于经略琼州的方针大政和具体措施。说:区处琼州之要务莫过于“招民、置军、设里、建学、迁创县所、屯田、巡司、驿传诸事宜”。并以琼州去京师万里当事请裁或致迟误请嘉靖皇帝“明敕群臣中知识事机、力可大任、不贪富贵、志在立功者以之充兵备副使以专治黎之任”。同时向朝廷表明:他虽是一个“濡染翰墨之人”“未尝手操矢刃”但对于“地方变故区处事宜则习闻知矣。倘得专任其事驰驱兵革之间俾黎土尽为治地黎岐动变尽为良民臣亦能之。事故不效请甘服上刑以谢欺罔虚费兵粮之罪”1。奏疏呈上识者壮之。而下兵部议核卒不施行。
嘉靖三十二年二月海瑞第二次公车北上待到榜还是名落孙山。
那时候许多知识分子都以中进士为得志从地方到朝廷各级的重要官员绝大多数也由中进士者所担任。海瑞则不同凡俗。连续两次会试不第的遭遇使他逐渐看清了科举取士的种种弊病;某些进士出身者的低能也使他认识到一个人能否有作为决不是非走此路不可。他说:“文不过如画师之写神1王国宪:《海忠介公年谱》《海瑞集》下册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578页。1《严师教戒》《海瑞集》上册第2页。
2梁云龙:《海忠介公行状》《海瑞集》下册第544页。
3《治黎策》《海瑞集》上册第5页。
1见《海瑞集》上册第8页。
者耳。穷一生读书作文而于国家身心毫无补益何异宋人所谓‘可惜一生心用在五字上’者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