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注、所批点的共约一百三十四种。2还必须指出署名为杨升庵的著作中有一些并非杨慎所撰有的是刻书之误张冠李戴有的是有意伪托。这些情况有的已经考证出来有的已露痕迹尚待进一步清理。如清代胡蔚把明人倪辂所撰的《南诏野史》列为杨慎的著作并为之作序。此本初刻于乾隆再刻于光绪原版存云南省图书馆印本流传颇广故世人皆以为杨慎撰《南诏野史》。近人的《丛书书目汇编》亦将该书列为杨慎著作即编者以讹传讹而编入之。3又《滇载记》一书今各家均以杨慎之作目之。近人方国瑜研究结果表明此书非杨慎所作据《滇载记》嘉靖二十二年刻本该书有姜龙的序姜龙字梦宾嘉靖初以副使任云南兵备道《明史》有传。姜龙与慎极相友善杨慎初来滇姜龙适在任上龙于五年解职杨慎有诗文记颂其政姜龙归后二人亦诗文日相往来。姜龙原序说:“(龙)俄起废承乏边圉杨子用修由侍从论时事忤旨谪戍博南相得甚欢。暇则相与稽古问俗茫然莫溯其源漫索之民间得敝帙于故博士张云汉氏曰《白古通》。白即僰从省也。其事怪其词鄙盖滇地与身毒密迩汉使之入也假道于彼则其怪也有所蒙袭无足究者。其书不著作者姓氏亦不审昉于何代意其经几译而后属之书文何由雅也。余辄以慁杨子芟薙芜陋括以文章家法成一方之志词旨简奥足补史氏之阙。”1结合其他史料考较该序表明杨慎与姜龙稽古问俗时在嘉靖四年删正其书亦在该年。姜龙解职后携该书归与6粲共赏而校刻之在嘉靖二十二年。姜、杨从张云汉处得到的《滇载记》已从僰文《白古通》屡经译述转为汉文。姜龙所得即为已译述为汉文之本。惟其词鄙陋经杨慎芟薙芜陋括以文章家之法稍加整理而已。再从《滇载记》的内容看有的史事出自《白古通》有的录自汉文史籍乃编纂之书。且该书未经仔细考校多有粗疏错讹如言南诏王会隆立于会昌十三年会昌仅六年何言十三?此书出自杨慎当不至此。再从该书刊行情况看6粲最早刊行。收入丛书则为嘉靖二十三年6楫的《古今说海》最早。6楫刻此书时削去姜龙之序。后辗转传刻亦无姜序。杨慎于是捏造作书经过言其由僰文《白古通》、《玄峰年运志》翻译而成。万历《云南通志》为之铺张宣扬于是点窜前人之作而据为己有的事实遂不为世所知。
梁启曾经指出杨慎撰述文章很好但手脚有点不干净喜欢造假。1也就是说杨慎的治学态度颇不严谨。如其杂著中的《汉杂事秘辛》不著撰人名杨慎自序述云“得于安宁州土知州万氏”。明人沈德符指出此乃杨慎所伪作许多学者也持相同看法。2杨慎著述中的杜撰、附会等不实之处在明代就有人进行清理过如何良俊《四友斋丛说》、沈德符《万历野2参阅《杨升庵研究论文集》杨升庵博物馆、新都县杨升庵研究会编印1984年。1参阅《云南史料目录概说》卷四《滇载记》;王文才、张锡厚辑:《升庵著述序跋》上卷《滇载记》。1参阅梁启:《古书真伪及其年代评语》。
2《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四二“子部家类三”。
获编》都有一些记载。明人陈耀文撰《正杨》四卷系统地考正其误。据近人研究杨慎著述多成于云南但其所记与云南有关者除词章外则甚少。惟《滇程记》记其入滇之经历。所撰《云南山川志》简略而无足取世人因重其人而屡刻其书。其《丹铅总录》以博雅著称其中关于云南史事者仅数条而已且大多错误殊无价值。有的人认为杨慎对云南地方史事颇有研究这实在是一个错觉。盖杨慎有关云南所作大多诗歌词章或乘雅趣而之有裨史事之著作则极少。3一般来说杨慎的学术性著述可分为五种类别第一类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为后世学者所重视如《转注古音略》、《异鱼图赞》、《滇程记》、《古音骈字》等。《转注古音略》尤见功力。顾炎武撰《唐韵正》时引用了很多杨慎的材料。《异鱼图赞》则被认为可以与宋祁之《益部方略》相颉颃。1第二类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书本身在体例、内容、征引等方面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错误。如《奇字韵》慎作该书时对汉唐学者的研究成果似乎不曾注意因而大大降低了该书的价值。属于这一类的书还有:《古音丛目》、《古音列要》、《古音余》、《古音附录》、《水经注碑目》、《谭菀醍醐》、《丹铅总录》等。
第三类是没有什么价值的书如《经子难字》其书上卷是杨慎读诸经义疏所记有《易》、《诗》、《书》、《三传》、《三礼》、《尔雅》下卷是读诸子所记。杨慎读书时“或摘其文句或摘其字音绝无异闻盖随手杂录之文本非著书”2其孙杨宗吾“过珍手泽”而编帙成册这样的书当然没有什么价值。又如《六书索引》杨慎著此书时其所征引“不注所出者十之四五”3使人们不得不怀疑它的可靠性。类似的还有《谢华启秀》、《檀弓丛训》等。
第四类是他人之作如《滇载记》、《别本家礼》。《别本家礼》题作杨慎撰实乃丘濬之《家礼仪节》。4类似的还有《广夷坚志》、《翰苑琼琚》、《词林万选》等。
第五类是杨慎的伪作。如《汉杂事秘辛》清初学者胡震亨指出该书的内容与汉代典章制度不符虽杨慎复生也不能作出令人满意的解释。与胡震亨意见相似的还有姚士粦、沈士龙、王谟等。5《汉杂事秘辛》虽然是伪作然而其文字佳丽描写精细颇有生气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具有文学作品的感染力和欣赏价值不以史作目之可划属文学史上传奇的范畴。杨慎的伪作还有《石鼓文音释》据杨慎称《石鼓文》拓本得于李东阳之手李东阳告之曰“我犹及见东坡之本篆籀特全音释兼具”云云1。3参阅《云南史料目录概说》卷四《南园续录·滇载记》。
1《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一五“子部谱录类”。
2《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四三“经部小学类存目一”。
3《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四三“经部小学类存目一”。
4《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二五“经部礼类存目三”。
5参阅胡震亨:《汉杂事秘辛跋》姚士粦:《汉杂事秘辛跋》沈士龙:《汉杂事秘辛跋》王谟:《汉杂事秘辛跋》均转引自王文才、张锡厚辑:《升庵著述序跋》。
1杨慎:《录石鼓文音释序》参阅《升庵著述序跋》。
后来6深、朱彝尊等学者现了杨慎作伪的明证2又李东阳犹叹惜“拾阙补残能几何”怎么能有“篆籀特全”的东坡拓本送给杨慎?很明显《石鼓文音释》是一部伪作这样的伪作则毫无价值。
杨慎的诗歌在明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正嘉之际明诗由台阁体转向李梦阳等的前七子时代。李梦阳、何景明等倡导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在文坛上影响极大。杨慎受诗法于李东阳他在贬谪云南之前即与何景明订交论诗谈艺而颇有异同。杨慎不赞成李、何等人专崇盛唐的主张认为应上溯汉魏六朝及初唐从中汲取营养。杨慎善七律、七绝其诗或自然清丽或绮藻丽辞或雄浑蕴藉追踪汉魏六朝仿佛三唐取得较高的文学价值。总之杨慎独立于前七子之外独树一帜。尤其贬到云南后接近人民群众诗的风格和内容更臻至境。前七子之后复有后七子之兴起论明诗者多着墨于一代文学的主流于杨慎的文学思想和创作实践有所忽略。
总之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传播先进的汉民族中原文化乃是杨慎的主要历史功绩同时杨慎还是一位诗人、文学家一位知识广博的学者。
2参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四三“经部小学类存目”《石鼓文音释三卷》。第二十四章严嵩徐阶高拱第一节严嵩《明史》称严嵩“无他才略惟一意媚上窃权罔利。”1这个结论概括出相当一部分事实但不是全部。一方面并非一意媚上严嵩得罪世宗之处也不少;另一方面他对政事颇多议论特别是对正德年间的政治有所批评。这两方面也都应引起注意。
入阁之前严嵩(148o—1565)字惟中号勉庵、介溪、分宜等江西分宜人。
他出生于寒士家庭。自小学习声律少年聪慧善于作对。如地方父母官口占一联:“关山千里乡心一夜雨丝丝。”他随口应对:“帝阙九重圣寿万年天荡荡。”2对得很是工整。弘治十一年(1498)中乡试;十八年(15o5)中进士列二甲第二名选为庶吉士入翰林院就读初露才华阁臣李东阳在内的不少士大夫“咸伟其才”1。正德二年(15o7)授翰林院编修。不久以病请归在分宜县境内的钤山隐居读书有十年左右2。刘瑾执政期间在焦芳的挑唆下对南方士大夫采取排斥的方针特别提出“毋得滥用江西人”3。严嵩辞官与此不一定有直接的联系但他长期养病可能是受到朝中斥退江西籍官僚的影响。
严嵩在钤山过着相对平静和清贫的生活。据他自己说是“一官系籍逢多病数口携家食旧贫”4。“近知理俗事学种南山田”5这也是他当时生活境况的写照。在钤山时李梦阳曾经拜访过他赠诗曰:“问奇颇类扬雄宅醒酒真轻李相庄。”6严嵩和诗为:“地僻柴门堪系马家贫蕉叶可供书。莺花对酒三春暮风雅闻音百代余。”7过着这样的田园式生活“颇著清誉”也是自然的。
正德十一年(1516)严嵩还朝复官。复官之初严嵩对朝政多持批评之论他多次提到“正德间天下所疾苦莫如逆竖妖僧”8。对于武宗的其他许多做法他也持批评态度。关于运楠木北上他写道:“今湖南运殿材巨楠数千株联筏曳旗蔽流而上。楠最硬者围丈余长可五十尺诚天地1《明史》卷三o八《严嵩传》。
2李诩:《戒庵老人漫笔》卷五《严分宜》。
1严嵩:《钤山堂集》崔铣序。
2据《明史》本传。严嵩自己则说:“卧痾钤山阅八稔。”
3《明武宗实录》卷五九正德五年正月己卯。
4严嵩:《钤山堂集》卷二《感述》。
5《钤山堂集》卷二《乙亥年雪》。
6李梦阳:《空同集》卷十八《题严编修东堂新成》。
7《钤山堂集》卷三《奉酬空同先生垂访》。
8《钤山堂集》卷三六《太子少保吏部尚书恭肃周公墓表》。
间奇声。然此木一株山伐6挽水运至此费数百金矣。”1正德十六年(1521)世宗即位几个月之后严嵩升南京翰林院侍读署掌院事。嘉靖四年(1525)升国子监祭酒又由南京回到北京。至此为止可以说世宗对他并没有特别注意也没有迹象表明他积极参与了嘉靖初期围绕议礼而展开的激烈斗争。尽管他也写过“濮园仪礼伸舆论代邸崇恩本圣情”2尽管他在南京任官与同在南京的张璁、桂萼有接触的机会他与桂萼同是江西人儿子与桂萼之子同延请一师等等。严嵩与桂萼有诗书往还多所颂扬这在士大夫中极为普遍不能作为加入党争的凭证。3当时反对内阁和部院大臣的安排赞成皇帝尊崇兴献王的主张的多是一些地位很低的官僚即不但品秩低而且是非清要部门的官员。议礼一案给他们创造了改变地位的极好时机。严嵩在最显贵的翰林院任职没有与张璁、桂萼等采取同样的行动是合乎逻辑的。另一方面他也不像大多数翰林官坚决拥护以杨廷和为的旧官僚集团的主张而取审慎的态度。与批评正德朝政相比这时的严嵩在为官做人方面有了明显的变化。他将利禄看得重了常说起“禄不逮养学未有成”4之类的话也有人批评他任祭酒时就不清白了5。
嘉靖七年(1528)严嵩以礼部右侍郎步入上层官僚的行列。他被世宗派往湖广安6(今湖北钟祥)监立显陵碑石。还朝后严嵩上了两道奏疏。一道奏疏叙述了河南灾区的情况称“所在旱荒尽食麻叶、树皮饥殍载路。市易饼饵则为人所攫取子女鬻卖得钱不及一饱孩稚至弃野中而去。闻洛阳、陕州、灵宝诸处尤甚人相残食旬日之内报冻死二千余人”1。另一道奏疏叙述了途中所见祥瑞称“白石产枣阳有群鹳集绕之祥”“碑物入江汉有河水骤长之异。”立碑时“燠云酿雨”“灵风飒然”。他提出撰文立石以记之。2一呈祥瑞、一报灾异反映了严嵩既有阿谀圣上的一面又有关心民情的一面。两篇奏疏都收到了好的结果。对于前一疏世宗批道:“这地方既灾伤重大将该年勘过有收分数起运钱粮暂且停止待次年收成之后带征其余灾轻地方照例征解。”3对于后一事世宗批道:“今嵩言出自忠赤诚不可泯。依拟撰文为纪立石垂后。”4进献符瑞是世宗所乐于接受的救灾安民是当年的世宗所关心的。可以说这一次外差使严嵩得到世宗的欣赏。
后来的几年里严嵩先后改任户部、吏部侍郎。嘉靖十一年(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