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十九年十二月初八日(1541年1月4日)王艮以病不治卒于家终年五十八岁。有子五长王衣字宗乾号东堧;次王襞字宗顺号东堧“皆能承其家学不习举业”2。
王艮因出身贫寒“自少不事文义”文化水平较低所以“鲜少著述”。今传《明儒王心斋先生全集》(五卷)内所载之语录、论文、诗多系经过其子和门人收集整理而成。其著述之少在儒家各学派的创始人中亦属少见。1以上参阅《全集》卷三《年谱》有关各条。
2袁承业:《明儒王东堧东隅东日天真四先生残稿序》见《明儒王心斋先生全集》。第四节王艮的叛逆精神及对后世的影响王艮开创的泰州学派是明代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学派也是明末具有强烈“异端”色彩的思想派别。这个学派与王守仁的“良知”说关系很深基本上以6王心学作为它的道德伦理思想和社会政治学说的理论基础是从王学演变分化出来的。但是它又有别于王学自成体系独树一帜具有明显的叛逆精神。李贽曰:“当时阳明先生门徒遍天下独有心斋为最英灵。”1王艮泰州学派的主要学说有二:一曰“百姓日用之学”。这是泰州学派的主要宗旨。泰州学派产生、形成于明中叶正德、嘉靖年间实质上是当时社会阶级矛盾日趋尖锐的产物。这时明皇朝已经走向衰落政治赋役日增农民起义接连不断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也日益激烈整个社会动荡不安。为了挽救封建统治危机王守仁不但奉命督师围剿“山中贼”残酷镇压农民起义而且为了破“心中贼”从思想上消灭农民起义提出了一剂救世“良方”即以“致良知”为主要宗旨的主观唯心主义心学主张恢复人的本性去恶从善“去人欲存天理”放弃追求物质利益正人心去邪念做圣贤。王艮虽曾在中年拜王守仁为师入王门多年在哲学思想上深受王守仁的影响。但他毕竟出身于世代受压迫的贫苦灶户家庭本人又当过灶丁对劳动人民所受的剥削有着真切的体会因此他和王守仁势必存在着分歧。这种分歧先反映在他提出的“百姓日用之学”(或称“百姓日用之道”或“百姓日用即道”)。王艮的“百姓日用之道”从思想渊源和理论形式看虽然与古代儒家的传统思想和王守仁的“良知”说有关但是在实际内容上却有着重大的区别。“日用”的本意原是指实在事物即“本体”。王艮认为“日用”就是“本体”。他所说的“百姓”不仅是指受压迫的下层群众而且包括广大士、农、工、商;“道”亦非传统儒家所提倡的“君子之道”而是指百姓日用常行之道即人的自然本能和生命价值人们的吃饭、穿衣等日常物质生活需要。他说:“圣人经世只是家常事”;“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百姓日用条理处即是圣人之条理处圣人知便不失百姓不知便会失”。“愚夫愚妇与知能行便是道”。十分明确地把解决人们日常的物质生活需要作为“道”的中心内容和检验“道”的标准。又曰:“即事是学即事是道。人有困于贫而冻馁其身者则亦失其本而非学也。”1“圣人之道”就是“百姓日用”。如果不能保障百姓的物质生活需要使他们丧失生存权利挨饥受冻那就不是“圣人之学”了。这同王守仁所鼓吹的“去人欲存天理”的禁欲主义思想显然是格格不入互为对立的。不仅如此王艮的“百姓日用之道”还包含着平民百姓的文化生活需要强调展平民教育。这是王艮泰州学派与王学的又一个区别也是泰州学派的另一个重要特色。王守仁说:“所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者而已。唐虞三代之世教者惟以此为教而学者惟以此为学。当是之时人无异见家无异习。安此者谓之圣;勉此者谓之贤。而背此者虽其启明如朱亦谓之不肖。下至闾井田野农工商贾1李贽:《焚书》卷二《为黄安二上人三·大孝一》。
1以上引文均见《全集》卷一《语录》。
之贱莫不皆有是学而惟以成其德行为务。”1竭力赞美唐虞三代“五伦之学”。王艮则不同。他是一个平民出身的学者而且始终与下层群众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所以他敢于冲破封建统治阶级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提倡展平民教育力图把高深的儒学改造为士、农、工、商“人人共明共同之学”用“愚夫俗子”的“日用之学”去取代经生文士的正宗儒学。这一点在王艮所招收的门徒中表现得最为突出。他的学生固然有官僚士大夫但更多的则是布衣平民。他最早的学生林春出身佣工朱恕系樵夫韩贞是陶匠。在泰州后学中还有不少是农夫和手工业者等。
二曰“格物”(亦称为“淮南格物”)。王艮的“格物”论在他入学王门之前已有所得所谓“王公论良知某谈格物”是也。泰州学派的“格物”也同样有别于王学。不仅不赞成人为的道德修养功夫以为“凡涉人为皆是作伪”而且涉及到人生哲学和伦理学问题即“安身立本”之说。王艮训“格”为“格式”之格而其“物”则指“身与天下国家”。他说:“身与天下国家一物也”“格物知本也”。“修身立本也。立本安身也”。“安身以安家而家齐安身以安国而国治安身以安天下而天下平也。故曰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修其身而天下平。不知安身便去干天下国家事是之谓失本也不知身不能保又何以保天下国家哉”1。很清楚只有“安身立本”而后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安身”先要满足人们吃、穿等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同时要维护人的尊严保障人身不受侵犯享有个人的独立意志做到不以利禄害身不为己而害人人己平等相待人人相爱实现“人人君子”的社会理想。为了实现这个理想王艮还针对明中叶所存在的尖锐的现实问题提出了改革封建政治、经济、文化的要求主张行“仁政”、“务本而节俭”、重视平民教育。
泰州学派的上述主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劳动人民要求摆脱贫困、渴望平等自由具有否定封建等级和封建特权的积极意义。但是在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严重对立的封建社会只能成为一种幻想是永远不能实现的。王艮本人作为早期启蒙思想的先驱者也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他的学说在不少方面未能摆脱王守仁心学的影响。尤其在他晚年过分强调孝弟上书嘉靖皇帝陈言“尽孝道而安天下之心”要求通天下以孝为教时时、日日、月月大讲孝道2。为了倡导新说他甚至制造了一些悟道、梦兆之类的神话表现出一种宗教式的狂想最终流于空疏。
然而王艮的历史功绩是必须肯定的。他所开创的泰州学派在明中叶以后得到广泛的传播造就了一大批人才其门墙之盛影响之大皆在王门各派之上。《明史》曰:“泰州王艮亦受业守仁门徒之盛与畿相埒。”又云:王守仁“弟子遍天下率都爵位有气势艮以布衣抗其间声名反出诸弟子之上”3。据不完全统计泰州学派自王艮至五传弟子共计四百八十七人内属江西省籍者三十五人安徽二十三人福建九人浙江十人湖南、山东各七人湖北十一人四川三人河北、河南、陕西、广东各一人江苏本省百数十人弟子中为广西、云南、甘肃三省之官者甚夥。他们当中1《王阳明全集》卷二《答顾东桥书》。
1《全集》卷一《答问补遗》。
2《全集》卷二《与南都诸友书》。
3《明史》卷二八三《王畿传》和《王畿传附王艮传》。
以进士为达官者三十六人以举人为官者十八人以贡仕为官者二十三人以樵陶农吏为贤士入祀典者各一人余以士庶入乡贤祠者不乏其人。弟子中载入《明史》一书者二十余人编入《明儒学案》者三十余人。总之“上自师保公卿中及疆吏司道牧令下逮士庶樵陶农吏几无辈无之”1。于此可见泰州学派人物之兴旺同时也说明它既以商品经济达、市民阶级势力较为强大的东南为其主要传播地区但又决不是囿于一隅的地方学派。“阳明学派以龙溪、心斋为得其宗。”2王艮的泰州学派为王门两大学派之一。然而它在历史上所留下的巨大影响并不是由于它宣传王学恰恰相反是因为它在明中叶以后封建自然经济的统治地位日趋动摇、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的年代敢于冲破封建制度的樊篱否定传统价值观念强调人的自然本能与生命价值提出“百姓日用之学”和“淮南格物”等违背儒家正统、有别于王守仁心学的“异端”思想反映出平民的思想觉醒具有“掀翻天地”、“赤手以搏龙蛇”、反抗封建统治阶级的英勇气概具有“非名教之所能羁络”3、敢于破除名教的无所忌惮的叛逆精神。这是王艮泰州学派的本质是它与王学的根本区别也是它最可贵的精神所在。这种精神在泰州后学的代表人物何心隐和李贽等人的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何心隐(1517—1579)原名梁汝元字柱乾号夫山江西吉州永丰人“家世饶财者也”。他自三十岁中举人之后即放弃功名从师颜钧(山农)学“心斋立本之旨”从事讲学活动。东起杭州西至重庆南止福建北到京师都留下了他讲学的足迹是泰州学派中一位反封建的斗士。何心隐与王艮一样反对王守仁“去人欲存天理”的禁欲主义思想主张“与百姓同欲”肯定人类物质的合理性认为广大劳动人民同样有要求满足生活需要的权利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的横征暴敛。他的另一个主要观点是在社会组织方面敢于冲破封建伦理纲常的束缚。李贽曰:“人伦有五公舍其四而独置身于师友贤圣之道。”1何心隐主张摈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四伦把朋友和师弟关系置于其他一切关系之上并用一种组织形式联系起来建立一种“会”以“尽道”、“尽学”。他还按照自己的设想在家乡试行过“合族”的集体生活的计划试图实现“老安少怀”的理想社会。最后因为坚决维护讲学自由反对封建主义遭受内阁辅张居正的迫害被封建统治阶级诬为“妖逆”于万历七年(1579)九月在武昌为湖广巡抚王之恒杖杀。“时武昌上下人几数万”“无不知公之冤也”2。“心斋真英雄故其徒亦英雄也”“一代高似一代”3。
1袁承业:《明儒王心斋先生弟子师承表序》见《明儒王心斋先生全集》。2《明史》卷二八三《王畿传》。
3黄宗羲:《明儒学案》卷三二《泰州学派·序》。
1李贽:《焚书》卷二《何心隐论》。
2李贽:《焚书》卷二《何心隐论》。
3《焚书》卷二《为黄安二上人三·大孝一》。
第二十二章明世宗明世宗朱厚熜(15o7—1566)正德十六年(1521)以藩王入继帝位年号嘉靖。他的父亲是兴献王朱祐杬与孝宗朱祐樘是亲兄弟。因武宗朱厚照无子嗣朱厚熜入继大统。由于这种特殊因素造成了他的特殊心理也给嘉靖朝的政治涂上一种特殊色彩。
第一节议礼皇帝正德十六年(1521)三月丙寅(4月2o日)武宗因溺水得病而亡。刚袭封兴王的朱厚熜入继大统。四月当朱厚熜与迎驾的定国公徐光祚、驸马都尉崔元、大学士梁储、太监谷大用等一行从安6驻地到达京师附近时突然被挡了驾。原来是朝中主事的大臣们要朱厚熜由东安门入文华殿待百官三上笺劝进再即帝位。这是皇太子即位礼。然而朱厚熜并不是一个任人摆布的人他以武宗遗诏上“继统得人”和“兄终弟及”的话为据声明自己是来当皇帝不是来当太子的。他自己确定了由大明门至奉天殿的入宫路线登上皇帝宝座。
辅杨廷和原想藉拥立之功控制这个年轻的皇帝。在武宗死后杨廷和曾用计擒获拥有重兵的武臣江彬。朱厚熜入宫前他已总理朝政几十日。在他看来以自己的功劳和朝中实力制约皇帝没有问题。谁知第一个回合就遭到失败这也预示着一大批正德朝老臣的失败。
世宗即位伊始又在议兴献王封号的问题上与杨廷和展开了第二个回合的较量。初礼臣议孝宗皇帝为皇考兴献王为皇叔父兴献大王兴献王妃为皇叔母兴献大王妃。世宗不允要臣僚们再议他明确对杨廷和说:“至亲莫如父母卿等宜体朕意。”1七月四十七岁的新科进士张璁上疏:“继统不继嗣请尊崇所生。”2这正合世宗之意。世宗立刻将张璁的奏疏颁下命廷臣再议。杨廷和等抗疏力争世宗皆不听。杨廷和只得退一步在起草给礼部的敕书中称奉圣母慈太后懿旨世宗本生父兴献王宜称兴献帝蒋氏宜称兴献后祖母邵氏称皇太后。
嘉靖元年(1522)正月杨廷和等利用宫中火灾制造舆论迫使世宗称孝宗为皇考兴献帝和兴献后为本生父母。
然而世宗也并非是孤立的除张璁之外一批中下层官僚如主事桂萼、霍韬同知马时中员外郎方献夫给事中熊浃郎中黄宗明经历黄绾等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