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通史- 第85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在龙场驿丞任上王守仁在应聘任贵阳书院主讲时还提出“知行合一”说。他认为:有人把知与行看成是两回事是由于“被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其实两者是一回事“知是行之主意行实知之功夫。知是行之始行实知之成”1。他不仅认为知是行的又是行的归宿而且对行作了唯心主义的解释把行归结于知最后强调的是知。知与行是两个不同的范畴若混为一谈模糊了两者之间的关系与差别在理论上是错误的。但是他第一次提出“知行合一”的观点突破了长期以来把知与行两者互相割裂、绝对对立的形而上学观点肯定了知对行的指导意义这对于哲学理性思维的展是有积极意义的。可是王阳明在反对朱熹“理在心外”的过程中滑向了6九渊“理在心中”一边从客观唯心论转向了主观唯心论。3钱德洪:《王阳明年谱》正德三年条。见《王阳明全集》卷三二。

    4查继佐:《罪惟录·列传》卷十《王守仁》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5《传习录·答顾东桥书》《王阳明全集》卷二。

    1《传习录》《王阳明全集》卷一。

    第三节镇压农民起义明朝在宣德以后开始走下坡路至正德年间明代政治危机频频生北部边防形势紧张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严重。正德五年(151o)初刘瑾与张永等人之间的权力之争逐渐白热化结果刘瑾失宠被诛。刘瑾死后王守仁的政治地位步步上升。先是离开贵州龙场内调江西三月任吉安府庐陵县知县。在县仅七个月便于十一月入京朝觐。十二月迁南京刑部四川清吏司主事。六年正月为吏部尚书杨一清所赏识调入北京任吏部验封清吏司主事。二月为会试同考试官。十月升吏部文选清吏司员外郎。七年三月晋吏部考功清吏司郎中。十二月命为南京太仆寺少卿赴南直隶滁州督马政。九年四月改南京鸿胪寺少卿。十一年(1516)九月因闽、赣等省农民起义势不可当兵部尚书王琼特举王守仁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汀、漳等处成了掌管一方军政大权的高官。

    就在王守仁谪居贵州时农民起义已此伏彼起。龙场驿附近也生过少数民族起义。正德三年以后先后爆了江西王浩八起义四川蓝廷瑞起义河北刘六、刘七兄弟起义。这些起义虽然很快遭到镇压但为时不久在赣、闽、湘、粤交界的深山险谷地区又掀起了规模更大的农民起义。正德十一年(1516)江西谢志珊称“南征王”聚众起义占领横水、左溪、桶冈等地。与谢军相呼应的有池仲溶称“金龙霸王”据广东浰头三寨;福建大帽山詹师富起义;江西大庾陈曰能起义等。

    王守仁这次出任南赣、汀、漳等处巡抚的任务就是镇压以上各地的农民起义。

    接到任命之后方“抱病请告”在家的王守仁为报效朝廷之恩不顾一切急忙上道日夜水6兼程于正德十二年正月十六日赶到江西赣南开府上任。他认为过去之所以镇压不力“机宜屡失”不断失败主要是由于从外省调动军队不能经久驻扎弹压。因此他一到任即改变做法采取挑选赣、闽、湘、粤四省精兵和召募乡兵相结合的办法选“能将”督练整肃军纪对农民起义军进行血腥镇压。是月底他先集中力量进攻福建大帽山詹师富起义军。初战长富村虽获小胜但至象湖山一战便损兵折将明军指挥覃桓等战死。为扭转败局王守仁使用计谋率兵退屯上杭以退为进密令各地哨所佯言收兵“俟秋后再举”以此麻痹农民起义军。二月中乘夜间漆黑一片突然命将分三路对象湖山动进攻詹师富等七千余人被俘。四月回师上杭。这时王守仁进一步提出:赣、闽、湘、粤四省交界处山岭相连而地分各省事无统属彼此推托只设巡抚一员“责任不专”“军伍无制”以致“盗贼”“东追则西窜南捕则北奔”。为加强军权请求朝廷给旗牌提督军务便宜行事1。兵部尚书王琼再次“使从其请”2。

    五月王守仁未得正式任命即着手改革兵制立兵符节制:以二十五人为一伍伍有小甲;五十人为一队队有总甲;二百人为一哨哨有长有协哨二人佐之;四百人为一营营有官有参谋二人佐之;一千二百人为1见《钦奉敕谕提督军务新命通行各属》《王阳明全集》卷十六。

    2《明史》卷一九八《王琼传》。

    一阵阵有偏将;二千四百人为一军军有副将。各级可“递相罚治”。“务使上下相维大小相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自然举动齐一治众如寡庶几有制之兵矣。”3这年七月王守仁统兵进攻大庾。时江西农民起义军主要分布在横水、左溪、桶冈三处。议者纷纷皆以为必须先攻桶冈王守仁所见与众不同。他认为三处起义军事势各异。以湖广言之则桶冈为咽喉而横水、左溪为腹心。以江西言之则横水、左溪为腹心而桶冈为羽翼。今不先去横水、左溪腹心之患而欲与湖广夹攻桶冈进兵两者之间腹背受敌势必不利。只有先攻横水、左溪二处再移兵桶冈方能成破竹之势4。最后按照王守仁的主张于十月出兵围攻横水、左溪。农民起义军英勇还击终因寡不敌众谢志珊等数千人被俘。王守仁又分兵合击桶冈起义军。十三年(1518)正月移兵攻广东龙川浰头等地。至三月大规模的武力镇压暂告结束。据不完全的统计在前后一年左右的时间内王守仁统率的军队在大帽山和大庾等地残酷杀害农民起义军一万八千余人并对当地农民群众实行野蛮的烧杀掠夺政策。

    为了加强明皇朝在这些地区的政权控制在进行军事征剿的同时王守仁相继奏请朝廷添设福建平和、江西崇义、广东和平等县。他一到达江西就立刻推行“十家牌法”企图从根本上孤立农民起义军断绝农民群众与他们的联系巩固封建统治秩序。其法:编十家为一牌开列各户籍贯、姓名、年貌、行业。日轮一家沿门按牌审察动静遇有面目生疏之人形迹可疑之事马上报告官府究治明白。如有隐匿不报十家连坐1。在镇压农民起义以后又在赣州等地制立“乡约”推行保甲之法。同时以“民风不善由于教化未明”在其所到之处兴建社学延师教子为统治阶级培养人材。但在儿童教育方面却有其可取之处。他认为:“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戏而惮拘检如草木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不能使童子“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矣。”2由于王守仁镇压农民起义有功正德十三年(1518)六月被升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加官晋爵成为一个正三品大臣荫子锦衣卫世袭百户再进副千户。得到朝廷的深恩王守仁感激不尽。十四年(1519)正月在江西疏谢升荫并表示要急流勇退乞请致仕但没有得到批准。从此他就更加忠心耿耿地为维护明朝统治效劳了。

    3《兵符节制》《王阳明全集》卷十六。

    4《横水桶冈捷音疏》《王阳明全集》卷十。

    1《案行各分巡道督编十家牌》《王阳明全集》卷十六。

    2《王阳明年谱》正德十三年四月条《王阳明全集》卷三二。

    第四节平宁王之乱无功反遭妒明代藩王起兵反叛朝廷是明太祖朱元璋种下的苦果。立国之初广封诸王赋予各王军政大权最后成为朝廷的肇祸之基础。从建文朝起虽经多次削藩但藩王反叛朝廷的现象仍时有生。仅在正德一朝继正德五年(151o)四月安化王朱寘鐇反叛后十四年(1519)六月正当王守仁奉命前往福建处理福州三卫军人谋叛事件时在南昌又爆宁王朱宸濠举兵反叛朝廷的严重斗争。

    哀濠(1477—152o)为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的后代孙为第五代宁王。宁王封地原在大宁自永乐二年(14o4)改封南昌之后对朝廷始终怀有不满情绪“早蓄异志”。弘治十一年宸濠嗣位1矛盾日益激化正德二年(15o7)以后进一步展为势不两立。朝廷对宸濠早存戒心宸濠则暗中策划起兵。正德十四年五月朝廷遣使到南昌欲革其护卫归还所夺官民田土。宸濠知阴谋败露破釜沉舟。六月十三日为宸濠生日十四日乘司府州县各级要员前来庆贺谢酒之机称奉太后密旨令起兵入朝监国动反叛凡不从命者杀收缴各衙门印信释重囚开府库设丞相封官爵。随后“集兵号十万”出南昌陷南康略九江。沿途布檄文指斥朝廷“不用正德年号止称大明己卯”声言直取南京登帝位改号“顺德”并分兵北上1。江西各界一时上下为之震动。

    王守仁于六月初九日自赣州起程前往福建六月十五日抵达丰城县闻宸濠反忠愤至极没有接到朝廷的命令就自己决定紧急逆流返舟趋吉安。值南风急舟不能前乃于舟中焚香密祷“誓死报国”。须臾北帆尽起。宸濠遣兵追之。王守仁张疑设计易服潜行连续三昼夜没有休息于十八日赶到吉安城。次日他一面派专人火赍疏赴京告变并在疏中说明停止南下福建的因由谓:“天下之事莫急于君父之难。若彼顺流东下万一南都失备为彼所袭彼将乘胜北趋。旬月之间必且动摇京辅。如此则胜负之算未有所归。此诚天下安危之大机虑念及此痛心寒骨义不忍舍之而去故遂入城抚慰军民。”2一面与吉安知府伍文定等人密商大计制定方略传檄四方披露宸濠罪状集兵筹饷并佯奉朝廷密旨号召各地起兵勤王。七月初二日宸濠留兵万余人守南昌自己帅舟师顺江东下进攻安庆。时众议安庆被围宜引兵直趋安庆。王守仁综观全局根据双方力量对比力排众议认为必须攻取南昌:“九江、南康皆已为宁王所据而南昌城中数万之众精悍亦且万余食货充积。我兵若抵安庆贼必回军死斗安庆之兵仅仅自守必不能援我于湖中。南昌之兵绝我粮道。而九江、南康之贼合势挠蹑。四方之援又不可望。事难图矣。今我师骤集先声所加城中必已震慑因而并力急攻其势必下。已破南昌贼先破胆夺气失其根本势必归救。如此则安庆之围自解而宁王亦可以坐擒矣。”11《明史》卷一一七《宁王传》云:弘治十年朱觐均死“子上高王宸濠嗣”。王世贞:《弇山堂别集》卷三二《宁王传》谓:弘治十二年嗣。谢蕡《后鉴录》作弘治十一年。今从谢说。1谢蕡:《后鉴录》。

    2《飞报宁王谋反疏》《王阳明全集》卷十二。

    1《擒获宸濠捷音疏》《王阳明全集》卷十二。

    果然不出所料宸濠攻安庆不能克闻王守仁将兵南昌恐破其巢穴遂于七月十七日弃安庆遣兵二万仓皇回师援江西。七月二十日王守仁统兵攻南昌逆击宁王回师之兵。南昌破宸濠不能入城。二十四日双方战于鄱阳湖。守仁师用火炮猛攻宸濠之舟大败之宸濠退保樵舍而其妃嫔皆赴水死将士焚溺死者三万余人。七月二十六日宸濠方晨朝群臣责不用命者议未决而王守仁兵突至宸濠及其世子、郡王、仪宾等俱被活捉。为时四十三天的宸濠之叛至此平息。七月三十日王守仁连上《江西捷音疏》、《擒获宸濠捷音疏》。其中后一疏写道:宁王“举兵倡乱一月有余而四方震慑畏避皆谓其大事已定莫敢抗议出身与之争衡。从事抱节者仅坚城而自守。忠愤者惟集兵以俟时非知谋忠义之不足其气焰使然也。臣以孱弱多病之质才不逮于凡庸知每失之迂缪。当兹大变辄敢冒非其任以行旅百数之卒起事于颠沛危疑之中旬月之间遂能克复坚城俘擒元恶以万余乌合之兵而破强寇十万之众以不俟诏旨之下而调集数郡之兵、数郡之民。亦不待诏旨之督而自有以赴国家之难长驱越境直捣穷追。不以非任为嫌是乃伏至险于无形之中藏不测于常制之外”2。王守仁上疏的用意是希望得到朝廷的赞赏。可是王守仁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以武宗为代表的一些人为了争夺这份战利品把平宸濠的功劳挂到自己头上不仅不承认王守仁的功劳反而千方百计要把他打成宸濠同党使他差一点与之同归于尽。

    昏庸腐朽的武宗早在这年春天就想到南方“巡游”抢夺民女游山玩水由于廷臣劝阻而未能成行。宸濠反叛终于为他找到了机会可以借“征讨”之名行南游之实。八月当宸濠已被擒在手他却在北京下诏亲征自称“奉天征讨威武大将军镇国公”他身边的一批太监人等也纷纷谋欲夺功宦官张忠、张永边将江彬、刘晖武宗的干儿子许泰等人俱称“将军”带兵数万人前呼后拥开出京城。至良乡接到王守仁八月十八日的《请止亲征疏》。疏谓:宸濠已擒逆党已获从贼已扫闽、广赴调军队已散地方惊扰之民已帖不必“亲征”了。又说:“平贼献俘固国家之常典亦臣子之职分。”他恐沿途生意外将于九月十一日亲自量带官军把宸濠及其他情重人犯解赴阙门1。因为武宗意在南游故疏入而“屡檄止之令以俘候车驾至。大学士梁储、蒋冕屡请回銮不听”2继续率众南下不让守仁北上献俘。九月武宗至南京。王守仁自南昌槛车北上再次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