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通史- 第85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5王世贞:《弇山堂别集》卷九四《中官考五》。

    正德四年(15o9)二月派户部主事李思仁核实张允于弘治初所献徽府河南鹿邑、直隶毫州田土得地六千一百九十余顷起税二万四千余石以二千石给徽王其他输河南有司。

    从这些处置来看刘瑾清丈土地是为了查革隐漏增加税地以保证“租税不失原额”。值得注意的是正德三年三月以后即议革罢年例银之后刘瑾把注意力转到对屯田的清丈。这不是偶然的。刘瑾把年例银和屯政联系在一起加以考虑看到了屯政败坏和年例银日益增加之间的逻辑关系因而在革罢年例银之后才特别重视清丈屯田。

    正德四年七月以前清丈屯田还是局部的现象到八月开始对屯田进行全面的丈量:派户部侍郎韩福赴辽东、兵部侍郎胡汝砺赴宣府、大理寺丞杨武赴大同、通政司左通政丛兰赴延绥、大理寺少卿周东赴宁夏、尚宝寺卿吴世忠赴蓟州、兵科给事中高淓赴沧州。这与成、弘年间清理丈田“止于腹里”1的状况相比无疑是大为改观。不但范围扩大而且用法严厉。高淓丈沧州等地草场屯地劾治不职官员六十一人其中包括他的父亲高铨。史称“淓畏瑾遂并劾其父士论薄之”2。对此事的是非姑且不论但官员自劾其父足见当时清丈法令之严。

    在对屯田的全面清丈中除了继续强调以前提出的基本规定还统一规定了限制内外镇守官占田的数额即所谓“养廉田”。正德四年闰九月户部提出裁减内外镇守等官田诏曰:“内外镇守官朝廷重托俱准以水旱地各十顷副总兵半之;分守、监枪、游击各旱地十顷守备半之免其征税。其余愿自佃种者照例起科多余田地拨与空闲舍余人等承种佃种明立文册。敢有奏讨并吞并者科道官查记重罚之。”3清丈过的免征地四面立石作为标记“严禁移换侵占”4。可见“限田”的规定确曾一度认真执行过也收到了一定的实效。十二月甘肃巡抚王宪核实卫所屯田保留下一组很有价值的数字。5姓名官职清出地(顷)免税地(顷)税地(顷)

    宋彬镇守太监1122o92王勇总兵872o67操军湖田8787张昭分守331o23白琮总兵142o…6王欣监枪1o1o姜汉副总兵251o15苏秦分守131o3赵承序守备1551o总计3961o52911韩文:《为缺乏银两库藏空虚等事疏》。

    2《明武宗实录》卷五九正德五年正月丙戌。

    3《明武宗实录》卷五五正德四年由九月庚子。

    4《明武宗实录》卷六二正德五年四月丁酉。


………………………………

21

    如果不考虑水旱田的区别据上表统计漏税的土地占总数的百分之七十三。查出这个数字意味着内外镇守等官的损失有多么巨大。宁夏之变中武臣多从朱寘鐇反是合乎逻辑的。

    在作出限田规定的同时还针对勋戚庄田采取了措施。兵部左侍郎胡汝砺奏报对“查出地土宜照例起科革去管庄人役。各家愿自种者听不愿者拨与附近空闲舍余种纳还量定地利厚薄以定则例依顷亩粮数以立案册”1。

    半年以后吴世忠提出另一项建议:“东胜、兴州等卫所屯田多占种盗卖者田租拖欠终年积弊已久若一一置之于法人情未免不堪。除官豪占种及知情典买不者依律究问外其余情不得已者量为处分田仍给主价亦免追。若本主无力另给附近军民屯种。如买主不系官豪情愿纳粮者听。惟在租税不失原数耳。”2提出这一更为灵活、变通的规定显然是考虑到韩福在辽东“所行过刻”以致激起兵变的教训。

    以“溢额为功”是对清丈的最常见的批评。刘瑾清丈亦遭此议如说周东清丈宁夏屯田“希瑾意”以五十亩为一顷。此外还有人批评刘瑾以清丈为名敛银收贿。也是这个周东“亩敛银为瑾贿”1。但这些都不足以说明刘瑾清丈的性质。刘瑾清丈特别是清丈屯田是朝廷和官豪人家争夺土地的斗争以官豪为主要的打击对象。刘瑾清丈形成了很大的声势可以说它是张居正度田以前最重要的一次清丈活动意义重大。以宦官而主持这一重大举动尤为难得。

    凌迟处死正德五年(151o)四月宁夏生了安化王朱寘Х磁咽录V鞂呯x原认为“若推我为主以诛瑾为名必成大事”2。他以反刘瑾起兵得到许多武臣的拥戴。事变产生的第一个结果是朝廷停止了清丈屯田等行动将各处原差丈量地土官员撤回。这实际上宣布了刘瑾政策的失败。

    寘鐇之变也最后决定了刘瑾的命运。五月朝廷以泾阳伯神英为总兵右都御史杨一清为提督太监张永总督军务率兵讨寘鐇。师方出寘鐇已被擒。回师路上杨一清要张永利用奏捷的机会揭刘瑾的奸恶张永本来与刘瑾有矛盾听了杨一清的鼓动奋然曰:“老奴何惜余年不以报主哉!”3八月甲午日(9月13日)刘瑾安排这天给他的哥哥、都督刘景祥出丧而把张永献俘安排在第二天。但张永甲午日便入宫待刘瑾退后张永取出寘鐇起兵的檄文献上并陈奏刘瑾不法事。太监马永成亦出言相助。武宗有所悟即日行动亲自逮拿刘瑾。两人相见“武宗骂曰:‘奴欲反耶?’拳之、蹴之永成等佯劝解遂谋送内狱。”1武宗开始没有杀刘瑾的念头1《明武宗实录》卷五五正德四年闰九月戊戌。

    2《明武宗实录》卷六一正德五年三月丁丑。

    1《明武宗实录》卷六二正德五年四月庚寅。

    2《明武宗实录》卷六二正德五年四月庚寅。

    1王世贞:《弇山堂别集》卷二六《史乘考误七》。

    只是把他降为奉御谪居凤阳。对瑾也安然处之说:“犹不失富太监也。”2直到武宗亲自到了刘瑾宅府抄没金银宝货不可胜计另有伪穿宫牙牌、衣甲丁弩及玉玺等违禁物品确信刘瑾确有反状才下决心处死刘瑾。

    大臣于午门外会审刘瑾尚有余威刑部尚书畏惧噤不能出一语。其他公卿旁列亦稍稍退却。刘瑾声称:“满朝公卿皆出我门谁敢问我者!”3驸马蔡震说:“震国戚何赖于汝!”命官校上前批刘瑾颊边批边问他为什么私藏甲胄刘瑾回答:“以卫上。”蔡震又问为什么藏之私宅刘瑾语塞。

    刘瑾被处以极刑凌迟三日而死。按照规定要剐三千三百五十七刀第一日先剐三百五十七刀每下一刀吆喝一声4可说极为残酷仇家于行刑之日以一钱易一脔得则生食之。5这一年刘瑾刚好六十岁。

    2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四三《刘瑾用事》。

    3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四三《刘瑾用事》。

    4张子麟:《端俨公年谱》见《借月山房汇钞》第六集。

    5王世贞:《弇山堂别集》卷九五《中官考六》。

    第二十章王守仁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绍兴余姚(今属浙江)人。以曾隐居讲学阳明洞自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明代著名政治家和哲学家。

    第一节心忧天下“格物穷理”

    王守仁先世山东瑯琊人为东晋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王羲之后裔。父王华字德辉成化十七年(1481)中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少詹事礼部左侍郎南京吏部尚书等职。守仁初名云五岁时改名守仁。十一岁随父入北京。其间他曾出游居庸关、山海关目睹北方少数民族对京师的威胁同时又听到京畿地区石英、王勇以及陕西石和尚、刘千斤农民起义的消息这些都深深地引起了他的忧虑数次欲献策于朝廷被其父斥为“狂”而止。二十一岁时中举人。弘治十二年(1499)二十八岁登进士入工部实习。时西北边境少数民族不断骚扰有长驱直入之势。王守仁面对形势“不胜为国惓惓之至”就上边务八事:“一曰蓄材以备急二曰舍短以用长三曰简师以省费四曰屯田以足食五曰行法以振威六曰敷恩以激怒七曰捐小以全大八曰严守以乘弊。”1翌年授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官秩正六品。寻出南直隶淮安等府审决重囚、主持山东乡试。弘治十七年九月补兵部武选清吏司主事。

    这一时期为王守仁的青少年时代兴趣广泛思想变化不定。中举人以前已仰慕“圣学”。二十一岁中举人以后他在北京开始探求宋代大儒朱熹“格物穷理”之学。朱熹谓一草一木皆涵“天理”。守仁即取他父亲官署中的竹子“格”之希望能由此一件一件地“格”“理”最后成为“圣贤”。然而他从早“格”到晚一直坚持了七天不但未得其“理”反而害了一场大病。此后他开始怀疑、放弃朱熹的“格物”之学随世俗习辞章并结诗社于余姚龙泉山寺以文会友研讨诗赋和古文。又性好言兵善骑射处处留心武事凡兵家秘籍“无不精究”。已而攻佛、老之学同道士谈养生向和尚问禅机隐居绍兴阳明洞静坐修道“遂有遗世入山之意”。这时王守仁所接受的佛、道思想特别是佛教禅宗的主观唯心论对他后来创立“心学”有着重要的影响。

    1《陈言边务疏》《王阳明全集》卷九上海世界书局1936年版。

    第二节龙场彻悟“理在心中”

    封建统治者内部无休止的权力之争往往不可避免地把一些人卷入斗争的漩涡以致身不由己。王守仁也吃过这个苦头。

    弘治十八年(15o5)五月明孝宗病死长子朱厚照嗣位是为武宗以次年为正德元年。武宗朱厚照是明朝历史上有名的“风流天子”奢侈腐化四出巡幸不理朝政。宦官刘瑾、马永成、高凤、罗祥、魏彬、丘聚、谷大用、张永等八人恃宠操柄弄权分布要害无恶不作人称“八虎”而刘瑾尤为狡狠。正德元年冬南京户科给事中戴铣、御史薄彦徽等二十一人上疏要求惩办刘瑾一伙以件旨罪被逮下诏狱。十二月王守仁冒死上书申救称“铣等职居谏司以言为责。其言而善自宜嘉纳施行。如其未善亦宜包容隐覆以开忠谠之路。”恳求皇帝“追收前旨使铣等仍旧供职扩大公无我之仁明改过不吝之勇”1。这一事引起刘瑾怒把王守仁下锦衣卫狱矫诏杖五十。死而复苏谪贵州龙场(今修文)当驿丞。王守仁一下子变成了流徒这是他政治生涯中一次重大的逆转。

    王守仁既谪刘瑾仍不罢休“使人伺之途将置之死”。正德二年(15o7)夏王守仁赴谪行至钱塘江度不免死于途于是急中生智乘夜佯为投江浮冠履水上遗诗曰:“百年臣子悲何极夜夜江涛泣子胥。”浙江官府皆信之家人亦成服。守仁遂隐姓名逃入福建武夷山。他虑罪及其父乃出武夷入江西经湖南赴贵州。刘瑾果然移恨于其父免去王华南京吏部尚书勒令致仕还乡。2正德三年春王守仁至龙场驿。龙场在贵州西北部万山丛中为少数民族杂居的荒僻之地人烟稀少蛇虺魍魉蛊毒瘴疠自然条件十分艰苦。他到驿之初无屋栖身就穴而居。他原为官正六品贬为驿丞没有品级地位低下任务只是“典邮传递送之事”3。这种艰苦环境和地位如他后来自己说:“谪贵州三年百难备尝”“横逆之加无月无有”1吃尽了苦头。当年他才三十七岁正年富力强而郁郁不得志。置身穷荒之地又无书可读不免深感惆怅精神空虚只有寻找寄托以安慰自己才能解脱内心的痛苦。因此他谪居龙场两年2除了应付差事和做些因俗化导、开办书院、教人读书的事情之外主要精力是修心忍性体验“圣人之道”。为得此“道”他日夜端居静坐脱于“得失荣辱”之外。据说忽然在一天夜里体验到“格物致知”的道理高兴得手舞足蹈大叫起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也。

    “道”就在自己的心中完满自足地存在着不必到事物的外部去寻找以往“格”竹求“理”的做法是错误的。为了证实自己的体验是否完全正确他还以所记忆的《诗》、《书》、《礼》、《易》、《春秋》等五部儒家经1《乞有言官去权奸以章圣德疏》《王阳明全集》卷九。

    2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四三《刘瑾用事》。

    3《明史》卷七五《职官·驿》。

    1分别见《王阳明全集》卷四《与王纯甫》、《寄希渊》。

    2王守仁自云“谪贵州三年”其实他自来龙场到赴江西庐陵任知县前后仅两年。典之言证之结果“莫不吻合”3。于是“日坐石穴中默记旧牍辄为训释”写了一部书名曰《五经亿说》4。朱熹主张理和气不能相分离“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理在先气在后”。王守仁则认为:“理”在心中心外无物。“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5这是他们哲学思想的主要区别。王守仁所说的“理在心中”是从与泉熹同时代的6九渊那里继承过来的。6九渊提出:“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即理”“心”和“理”都是永远不变的。

    在龙场驿丞任上王守仁在应聘任贵阳书院主讲时还提出“知行合一”说。他认为:有人把知与行看成是两回事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