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通史- 第85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1李东阳:《南行稿》西湖曲五之三见《怀麓堂全集》。

    2均见李东阳:《诗前稿》卷六。

    入宋、元溯流唐代”3认为诗是“托物寓情而为之者”应当“贵情思而轻事实”1。这无疑对李梦阳等前七子的文学复古运动的形成和展是有力的推动而比起他们“诗必盛唐”的论断和专事模拟的主张思路要开阔得多。显赫的政治地位加上对文学的热爱和才华使李东阳成为当时文坛的领袖。他家门庭若市“每日朝罢则门生群聚其家皆海内名流其座上常满殆无虚日谈文讲艺绝口不及势力”2。由于他的聚集作用形成了风行一时的茶陵诗派他也被公认“弘治、正德之间为一时宗匠陶铸天下之士”3。

    除了文学上的造诣李东阳的身上还有许多特点为人所称道。

    如博学。孝宗下御札问龙生九子之详。李东阳对答:蒲牢好鸣囚牛好言睚眦好杀嘲风好险狻猊好坐霸下好负重狴犴好讼赑屃好文蚩吻好吞。4这一故事被多种明人笔记反复抄录作为博学的典型事例。其实据李东阳自己说他初被问时也“仓卒不能悉具”询问了其他几位博学之士才搞清楚5。这也可以作为不耻下问的事例。

    如机敏。弘治时少数民族使者至京师对人说有一偶语“朝无相边无将气数相将”无能对者。李东阳闻知随口答道:“天难度地难量乾坤度量。”他用天朝的至大至尊来反驳对明朝朝野无人的讥讽。如诙谐。李东阳为阁臣众庶吉士进见他出了一句上联:“庭前花始放”让大家去对。“众哂其易”却又一时无从对起他说:“不如对‘阁下李先生’。”1想他人所不能想果然有趣。

    如平和。翰林院编修崔子钟善饮醉酒则吟:“刘伶小子恨不见我!”他常在五鼓时踏月长安街席地坐饮。李东阳入朝行至崔子钟拱手于轿以酒相邀:“老师得少住乎?”李东阳即下轿连饮数觥待天明乘轿去。2如孝顺。文人似乎离不开饮酒。李东阳“素不善饮”在翰林院任官时却常饮酒至深夜。其父不肯就寝忍寒待其归。李东阳深感羞愧自此终生不夜饮于外。

    李东阳的清廉也是很突出的。后来官至尚书的张邦奇目睹了这样一件事情:李东阳所取某士为外官朝觐入京让仆从送来两帕四扇。李说扇可留下作画“多帕奈何?”乃取扇而还帕。杨一清碰到了一件更为难堪之事。李东阳致仕后他备酒肴至李府祝寿酒器为金铸。李东阳吃惊地问:“公近亦有此器耶?”杨一清面有愧色不敢再用。3李东阳致仕后家境很不宽裕可见以上二事绝非出于矫饰。据说他“罢政居家请诗文书篆者填塞户限颇资以给朝夕。一日夫人方进纸墨3《明史》卷二八五《文苑一》。

    1李东阳:《怀麓堂诗话》见《怀麓堂全集》。

    2焦竑:《玉堂丛语》卷七《恬适》。

    3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二六《诗三》。

    4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七《龙子》。

    5李诩:《戒庵老人漫笔》卷三《赑屃等各不同》。

    1李绍文:《皇明世说新语》卷七《排调》。

    2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八《史四》。

    3焦竑:《玉堂丛语》卷五《廉介》。

    东阳有倦色夫人笑曰:‘今日设客可使案无鱼菜耶?’乃欣然命笔移时而罢”4。他死后家徒四壁几不能治丧多亏门生故吏捐助金钱方能完葬。做了十八年内阁大臣六年辅却两袖清风需要作字作画才能添鱼添菜待客在明代的官僚中堪称一绝。

    作为一代文宗李东阳留下了大量文字他自己编辑收入《怀麓堂稿》中。这是明代中叶最重要的文集之一。

    4《明史》卷一八一《李东阳传》。

    第十八章王恕马文升刘大夏孝宗在位的弘治朝人材称盛。尚书都御史王恕、马文升、刘大夏等人称为“弘治三君子”名声甚至过了内阁刘、李、谢三臣。他们各有特点堪称老成之士。

    第一节王恕王恕(1415—15o8)字宗贯号介庵晚号石渠1陕西三原人。正统十三年(1448)三十四岁时中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以钻研古文辞为风气但王恕“不喜为古文辞务以明体适用本之经术博极经济”。因此他没有被授以翰林官“出为大理寺左评事”2。

    景泰五年(1454)王恕由大理寺左寺副外迁扬州知府。值得一提的是他于扬州创办的资政书院在明中叶地方官员于治地开办的书院中具有代表性不少学生以后成为官僚。天顺四年(146o)考察外官王恕治行第一升江西右布政使一跃而成方面大吏。四年以后升河南左布政使。

    河南、湖广、陕西三省交界处的荆襄山区是个不安定的地区数以万计的流民迁入其间。成化元年(1465)河南西华人刘通(绰号刘千斤)及石龙(绰号石和尚)等聚众起义。朝廷派大兵镇压升王恕为西副都御史协助工部尚书白圭治其事。王恕的观点是:“民可抚也而奸民好乱者非兵不威。”1与一味贪杀求功的官员相比王恕更重视对流民的抚治在用兵立威收效之后他“榜谕流民各使复业”。这一安抚措施缓和了流民的反抗情绪也解决了流民的生计问题。当地为王恕建立生祠许多人家挂起了王恕的画像。2他在处置地方事务中获得了一次成功。

    不久王恕改任南京刑部右侍郎。成化十二年(1476)又以左副都御史巡抚云南。云南镇守内臣钱能颇专横他的亲信指挥使甚至逼淫土司官女眷。王恕对不法中官多所制裁双方关系紧张中官甚至指派凶手行刺。结果宪宗不得不召回钱能。后来钱能与王恕在南京共事“敬事而已”。这是王恕处置地方事务中获得的第二次成功。

    王恕在南京掌都察院事随后参赞南京守备升南京兵部尚书。成化十五年(1479)又巡抚应天府等。苏州、松江二府是天下官田数量最多的地区。官田的田赋远高于民田。一般官田由贫民耕种民田归于豪族。王恕到任后均平官田民田负担减官田耗米十余万石又因水灾奏免秋粮六十余万石赈济灾民二百余万。这是王恕处置地方事务的第三次成功。

    王恕特别以勤于职守出名。他任云南巡抚九个月上奏疏二十道;他任应天巡抚五年所上奏章“应诏者二十一建白者二十九”1致声誉大振。有歌谣称:“两京十二部独有一王恕。”朝事遇有争端则曰:“王公胡不言也?”另有曰:“公疏且至矣。”果然王恕的奏疏很快就送到。2建言过多一般不会为皇帝喜爱。成化末年宪宗在批答他人乞罢的奏疏中附加一旨加王恕太子少保令致仕。不少官僚举荐但没有结果。直到孝宗即位才召他任吏部尚书加太子太保衔。有人建议王恕年事已高不当委以剧务宜用于内阁。孝宗表示他用王恕主吏部当效前朝皇帝用1焦竑:《国朝献征录》卷二四《吏部尚书王公恕传》。

    2李贽:《续藏书》卷十五《太师王端毅公》。

    1《明史纪事本末》卷三二《平郧阳盗》。

    2李贽:《续藏书》卷十五《太师王端毅公》。

    1查继佐:《罪惟录》列传卷十一上《王恕传》。

    2《明史》卷一八二《王恕传》。

    蹇义、用王直故事“若有谋议亦无不听”3。

    身为六部之长王恕仍然遇事则争则谏但他主要成功之处在于选用了一批大臣包括户部尚书李敏、礼部尚书耿裕、倪岳、兵部尚书马文升、刑部尚书何乔新等还有刑部侍郎彭韶、礼部侍郎周经、工部侍郎张悦。他们后来也都升为尚书或南京尚书。史家称他“裁抑侥幸褒崇名节无敢以私干者”4。

    王恕是较早注意协调内外官员关系的官僚之一。明朝中叶以后官僚结构中的重内轻外倾向越来越严重知县、知州等品秩很低的外官更为士人所不齿。王恕反对这股潮流并利用自己的职位试图造成重视亲民官的风气。对弘治三年(149o)三甲进士石存礼的处置即是一例。其奏文如下:“照得自今六月本部大选官员取到三甲进士内一员石存礼年二十二岁山东青州府益都县人。照依甲第次序本官该选知县。臣等窃唯知县乃一县之主百责所萃生民休戚系焉非年少力弱者所能胜任今石存礼年方二十二岁气质清秀形体孱弱若除授知县使之宰百里之地居群僚之上督率众职分理庶务加以送往迎来承上接下劳苦百端恐不能堪。”1在以知县为劣选的普遍意识下指出某些进士授予知县不合格是需要有一定的见识的。

    王恕与内阁的关系却相当不融洽。当时的内阁成员除刘吉与他同科徐溥、丘浚是景泰五年(1454)进士刘健是天顺四年(146o)进士。资历深浅大约是造成不和的原因之一。刘吉先对王恕采取不友善的态度他在成化十八年(1482)入阁成化二十三年(1487)为辅是所谓“纸糊三阁老”(另二人为万安、刘珝)之一2。他的无所事事与王恕的遇事必争形成鲜明的对照。尽管他用破格升迁科道官的办法来对付言路但言者誉王恕时必毁刘吉毁刘吉时必誉王恕使他忌恨在心。两人意见每相左。3丘浚与王恕的关系也很紧张。王恕地位本在丘浚之上丘浚入阁后他不肯相让矛盾由此而生直展到在公务中相抵触两人不交一言。丘浚性情褊隘是史家所承认的。但两人交恶王恕也负有一定责任。

    王恕最后去官和丘浚有一定的关系。太医院判刘文泰因迁官不成而对王恕不满。他听丘浚说:王恕尝嘱人作传有沽名钓誉、毁谤先君的内容便上疏弹劾。孝宗命锦衣卫狱勘问刘文泰将他贬为御医。孝宗对王恕也感到厌烦了斥责他沽名。王恕于弘治六年(1493)闰五月致仕一般官僚同情王恕责备丘浚。这甚至成了丘浚夫人的一块心病她承认其夫排斥王恕是负了不义之名。

    王恕家居十余年正德三年(15o8)四月去世终年九十四在明朝士大夫中算得上极高寿。朝廷赠特进左柱国、太师谥端毅。

    王恕为官四十多年他的廉介很值得称道。他赴云南时“不挈僮仆惟行灶一竹食箩一服无纱罗日给惟猪肉一斤乳豆二块菜一束酱3陈洪谟:《治世余闻》上篇卷一。

    4焦竑:《玉堂丛语》卷三《荐举》。

    1王恕:《议进士石存礼除官奏状》见《明经世文编》卷三九。

    2《明史》卷一六八《刘吉传》。

    3查继佐:《罪惟录》列传卷十一上《王恕传》。

    醋水皆取主家结状更无所供”1。在南京任上“往还衣书一橐而已”2。任吏部尚书时他在衙门口贴一布告:“宋人有言受任于朝者以馈及门为耻;受任于外者以苞苴入都为羞。今动曰贽仪而不羞于入我宁不自耻哉!”3代王恕任吏部尚书的耿裕史称“无爱憎”4但他对王恕极为敬佩曾讲过这样一件事:王恕在任时他为礼部尚书“暮自部归必经过王三原之门过必见老苍头持秤买油于门”他“自念入官至今初不知买油点也故每过则面城墙而行”感到惭愧5。

    王恕老而嗜学。他最后一次去官回家已近八十岁每日仍读书不止并颇为自慰地说:“我垂老方理会学问。”61焦竑:《玉堂丛语》卷五《廉介》。

    2李贽:《续藏书》卷十五《太师王端毅公传》。

    3焦竑:《玉堂丛语》卷五《廉介》。

    4《明史》卷一八三《耿裕传》。

    5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九《史五》。

    第二节马文升马文升(1426—151o)字负图号三峰居士据其后裔所藏家谱为回回人。宣德元年(1426)生于河南钧州(今禹县)。幼时就显示出对兵事的兴趣。“尝与群儿戏十数为群角之靡不仆”1。景泰二年(1451)进士授御史。先后巡按山西、湖广“奸摘伏有神君之称”2。服毕母亲的丧事之后他迁福建按察使。成化元年(1465)升南京大理寺卿。次年以父丧归。

    成化四年(1468)西北土达满四在距平凉千里的石城起兵反明响应者甚众远近震动。他们大败官兵明廷不得不采取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调陕西三边兵五万人及京营兵进剿以署都察院事的副都御史项忠总督军务起用马文升以右副都御史巡抚陕西协助项忠。马文升看到满四军有一个弱点:城中无水粮储渐乏“若绝其刍汲则釜鱼当自毙矣。”3果然满四军日渐困乏最后失败。马文升又建议项忠尽毁石城墙垣以防后患。他在陕西巡抚任上七年多先后加左副都御史、兵部右侍郎逐渐成为处置边事的专家。他的一项主要成就是整顿与各部的茶马贸易换取番马八千余匹。

    成化十一年(1475)春马文升代王越为总制协调延绥、宁夏、甘肃三边军务到十一月即被召回朝中任兵部右侍郎。次年被派出整饬蓟门至辽东边备。

    辽东巡抚陈钺为人贪婪待将士严苛。马文升上疏言辽东事多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