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臣们的劝说使朱瞻基终于下定了亲征的决心。武臣中的张辅曾经主动请命出征应该说这也是武臣所必表之态。这场斗争最终是以朱瞻基亲征与朱高煦的失败宣告结束。这是仁宗之治的胜利也是文臣治国的胜利。师还杨荣以决策功受到赏赐得赐银章五褒奖甚至。夏原吉也被赉予加等得赐阍者三人。另一位内阁大学士杨士奇则因在这次出征时反对袭执赵王1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二七《高煦之叛》。
2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二七《高煦之叛》。
1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二七《高煦之叛》。
2《明史》卷一四八《杨荣传》。
3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二七《高煦之叛》。
4《明史》卷一四九《夏原吉传》。
使朱瞻基得到保全叔父之名彻底孤立了汉王朱高煦杨士奇因此更得到信用及赏赐。
仁宗身边那批有为的文官重又聚集于朱瞻基的周围并为其所倚靠。
这一年十月曾因气死仁宗而入狱的翰林侍读李时勉被复官。史书记述了这有趣的一幕。
当时有人对朱瞻基说起李时勉得罪先帝的情况朱瞻基不由大怒命令使者:“缚以来朕亲鞫必杀之。”使者去后他愈想愈气又令王指挥前去将李时勉绑赴西市斩不必入见。王指挥出端西旁门时使者正巧带李时勉由端东门入没有碰上。朱瞻基见到李时勉骂道:“尔小臣敢触先帝!疏何语?趣言之。”李时勉叩头道:“臣言谅闇中不宜近妃嫔皇太子不宜远左右。”听了这两件事朱瞻基怒气稍解。李时勉说了六事便说不下去了。让他接着说完他回答说:“臣惶惧不能悉记。”这时朱瞻基已怒气全消。“是第难言耳。草安在?”他甚至想再看一遍那份疏草。“焚之矣。”李时勉答道。朱瞻基不由叹息一番在他的心目中李时勉已经完全是一位忠臣了。等到王指挥去狱中提人不到回来复命时李时勉已冠带立于阶前。1李时勉的复职表现了朱瞻基的宽容大度。李时她虽然不属于当时文官集团中的代表人物但却是当时较有影响的儒臣朱瞻基的做法自然会得到文臣的普遍欢迎。
四个月以后有五名文臣在文华殿得到皇帝赐予的范银图书。他们是蹇义、夏原吉、杨士奇、杨荣、胡■。蹇义得到的是“忠厚宽弘”夏原吉为“含弘贞靖”杨士奇“清方贞靖”杨荣“方正刚直”胡■“清和恭靖”。后来又有一位内阁学士杨溥。这便是史称的“蹇、夏”、“三杨”。这是一个十分难得的经历了长期政务锻炼的文官群体。蹇义掌吏部夏原吉掌户部“三杨”掌内阁胡■掌礼部。他们在继承和推行洪熙、宣德两朝仁政方面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这也便是“宣德之治”的基础。
永乐后期由于皇权过于强化以及成祖本人不顾客观条件一意孤行好大喜功所造成的各种社会问题在仁宗短暂的一年间根本无法解决这任务也便落到宣宗头上。当时主要问题是财政的困难。北征、迁都、营建、下西洋宝船、朝贡使臣的接待以及安南内属后的交阯布政使司这一切都花费了大量资财。为了这样庞大的支出只有加重赋役征输结果又造成对生产的破坏社会进入了一种恶性循环状态之中。
仁宗即位后停止了北征、营建和西洋宝船。这些紧缩开支的措施收到一定效果。宣宗即位后在解决了汉王对皇位的威胁后继续推行了这种紧缩开支的政策。其最重大的举动便是放弃交阯。
自永乐五年(14o7)安南内属改设为交阯布政使司后几乎没有过一天平静。出征安南的明军撤离仅一年当地便生了动乱。永乐六年(14o8)八月简定、邓悉、阮帅等出攻盘滩、咸子关扼三江府往来之路慈廉、威蛮、上洪、大堂、应平、石室诸州县皆起响应。当地明军镇压不力只得调云、贵、川三都司及成都三护卫军由西平侯沐晟挂征夷将军印率师征讨。但是同年十二月沐晟兵败生厥江参赞军务的兵部尚书刘儁突围不成自经而死交阯都司吕毅、参政刘显同时战死。次年二月成祖只得再次启用当初平定安南的主帅张辅。十一月张辅擒获简定报捷随后即受命班师。当时成祖正着力于北征交阯不再成为重点。因此当退据乂安的陈季扩派人入朝求封时成祖援例诏陈季扩为交阯布政使并分授其部属都指挥、参政、副使等官。这与陈季扩求封安南国王的愿望大相径庭结果一纸诏书反而成为交阯新战乱的导火线。永乐九年(1411)成祖不得不第三次命张辅率军前往交阯。张辅到达交阯后形势开始生变化明军逐渐控制了局面但是陈季扩仍然坚持了两年多直至永乐十二年(1414)初阮帅被擒陈季扩败退老挝于蒙册被明军俘获交阯重新平定。
成祖凭藉武力征服对交阯进行的统治很难稳定持久。永乐十六年(1418)正月清化府俄乐县土官巡检黎利起兵于兰山交阯再次动乱起来。史书往往将交阯的动乱原因归咎于官吏的苛政和宦官马骐的过失。当初甚至成祖也曾这样认为因此在镇压之后他便注意实行抚绥安辑。但是不管是武力还是抚治都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直到成祖病故交阯的动乱始终未曾平息。
征服安南是成祖决策的一大失误他自己也明明知道经营的重点应放在北方却没有决心从交阯撤足。永乐十四年(1416)以后他已决定北迁国都对交阯更无暇顾及只能被动维持交阯成为明朝的一大包袱。
当这个包袱落到仁宗身上的时候他曾经进一步采取抚绥之策甚至授予黎利清化知府但是仍然毫无作用黎利拒绝受官交阯战事再起。所以到洪熙元年(1425)二月朝廷只好命荣昌伯陈智为征彝副将军征讨黎利。这种反复抚绥、征剿征剿、抚绥没有任何解决问题的希望也不知何时是个尽头。对此几乎人人皆知却无一人敢于出来进言。当初解缙因为反对用兵交阯触怒成祖而被谗杀人们记忆犹新。
陈智出征失利的败报送到朝中时已经是宣德元年(1426)。朱瞻基只好再命成山侯王通佩印出征而与此同时他似乎已经开始重新考虑如何处理交阯问题了。
最先知道皇帝心思的是内阁大学士杨士奇和杨荣。宣宗谕旨督责陈智等人兵败的第二天便在文华殿中秘密召见了二杨。“昨谕荣昌伯等敕已行朕有一言独与卿二人知之。”宣宗略带含混地说道:“昔在南京皇考曾与朕言:‘太祖定天下安南最先归化。黎氏篡陈法所必讨求陈氏之后不得故郡县其地。若陈氏尚有后立之犹是太祖之心而一方亦得安静。’此语藏之朕心未尝忘。”
“永乐三年初征黎贼凡诰敕皆臣等亲承面命。圣志惓惓在于兴灭继绝。”二杨回答得可谓婉转得体放弃交阯复立安南不仅是太祖、仁宗之心也是成祖的惓惓圣志。
“其时朕虽髫年尚记一二圣语亦如卿等所言。”宣宗立即表示附合“卿二人意与朕合三二年内朕必行之。”1这次谈话便是宣宗放弃交阯的前奏。这次谈话后不久一天退罢朝宣宗又在文华殿召见了蹇义、夏原吉、杨士奇、杨荣四人。他次直接谈到了放弃交阯:“太祖皇帝祖训有云:‘四方诸彝及南蛮小国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力不足供给得其民不足使令吾子孙毋倚富强要战功。’后因黎氏弑主虐民太宗皇帝有吊伐之师盖兴灭继绝盛心也。而陈氏子孙为季犛杀戮已尽不得已徇土人之请建郡县置官守。自是以来交阯无岁不用兵皇考念之深为恻然。昨遣将出师朕及复思之欲如洪武中使自为一国岁奉常贡以全一方民命卿等以为何如?”1这一次又谈到了《祖训》可见宣宗确实反复考虑了因为他不仅要说服群臣而且要先说服自己。但是对于蹇义和夏原吉来说这实在太突然了他们一时还无法接受这一现实。
“太宗皇帝平定此方劳费多矣。二十年之功弃于一旦臣等以为非是。”这大约并未出乎宣宗意料他看了看杨士奇和杨荣问道:“卿两人云何?”“交阯唐虞三代皆在荒服之外汉、唐以来虽为郡县叛服不常。汉元帝时珠崖反兵击之贾捐之议罢珠崖郡前史称之夫元帝中主犹能布行仁义况陛下父母天下与此豺豕较得失耶!”2宣宗点了点头。这番对话目的在于说服蹇、夏二人。像放弃交阯这样的大事必须得到蹇、夏为的主要大臣的支持这当然还需要时间。但是事情展得比宣宗预料要快些就在宣德二年(1427)即生了王通与黎利私下立坛为盟之事。王通初至交阯曾大败黎利但不久黎利势力复兴朝廷再命安远侯柳升、黔国公沐晟调军征讨。柳升勇而寡谋沐晟怯而无能。明军于倒马坡中伏沐晟坐视不救柳升全军覆没。王通得知柳升败报更无心再战遂与黎利立坛为盟宣布退师。
十月黎利遣使入朝上表而这次上表人的名义却不是黎利而是一个所谓的安南国王陈氏三世嫡孙陈暠。陈表中写道:安南国先臣陈日煃三世嫡孙陈暠惶恐顿上言曩被贼臣黎季犛父子篡国弑戮臣族殆尽臣暠奔窜老挝以延残息今二十年。近者国人闻臣尚在逼臣还国。众云天兵初平黎贼即有诏旨访求王子陈立之一时访求未得乃建郡县。今皆欲臣陈情请命臣仰恃天地生成大恩谨奉表上请。1表中所言颇令人感到蹊跷。宣宗看过后交给英国公张辅。
“此不可从将士劳苦数年然后得之。”张辅是当年平定安南的主帅自然依旧主战“此表出黎利之谲当益兵诛此贼耳!”2蹇义、夏原吉支持张辅建议反对放弃交阯。自永乐中黎利反叛朝廷二十年间未闻有陈氏后人之说此时突然冒出陈暠当然是黎利诡妄之谈但是杨士奇和杨荣却宁愿以假作真趁机放弃交阯。
“兵兴以来天下无宁岁今疮痍未起而复勤之以兵臣不忍闻。”
谈到了国家状况及其当务之策:“且求立陈氏后者太宗(成祖)皇帝心也。求之不得而后郡县。叛乱相寻至深廑先帝忧。今因其请抚而建之以息吾民于计大便。汉弃珠崖前史荣之安在为示弱乎?”1这是二杨与宣宗多次谈话的总结是考虑已久的计划宣宗认为没有必要再作讨论。事情就这样决定下来。第二天向群臣出示交阯奏表的同时宣布息兵养民放弃交阯。
明宣宗终于迈出了这艰难而关键的一步经过仁宗、宣宗两代人的努力明朝开始摆脱了开国以来特别是永乐以来形成的种种财赋重负真正走上了息兵养民的道路。
1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二二《安南叛服》。
2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二二《安南叛服》。
1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二二《安南叛服》2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二二《安南叛服》。
1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二二《安南叛服》。
第二节宽松与务实宣德三年(1428)暮春三月明宣宗在宫苑中召见了蹇义、夏原吉、杨士奇、杨荣等十八位要臣但这并非议政而是一钦赐的春游。群臣们随从宣宗乘马登山周览又泛舟于太液池水之上望着四周一片盎然春色君臣们赋诗赓和融融之意似乎也如这春色一般由儒臣们的心头延展开去。上有励精图治之君下有同心辅政之臣一片祥和宽松使人感到太平盛世之将临同时人们也不得不对宣宗的治民方针感到惊异。像放弃交阯这样的大事天下多有辱没之感他却在杨士奇、杨荣等人支持下办到了。史书中说:“自交阯内属者二十余年前后用兵数十万馈饷至百余万转输之费不预焉。至是弃去官吏军民还者八万六千余人其陷于贼及为贼所杀者不可胜计。天下举疾通(王通)弃地殃民而上不怒也。”2这在太祖、成祖时是不可想象的而仁宗又似乏此胆量。宣宗之所以能够放弃交阯显然是放弃了那种君主的尊严转而追求一种安定太平和官民的称颂这一弃一求也就成为宣德中宽松政治的基点。如果将其与仁宗的仁治相比较的话宣德之治在文官治国制度上比洪熙时更为突出政出内阁已经成为无法改变的现实。
宣德五年(143o)的清明节宣宗奉皇太后谒祭了天寿山的长、献二陵。这位年轻的皇帝没有乘坐御辇他英姿勃勃地骑在马上亲自为皇太后的凤辇开道。这一次人们都瞻仰到了皇帝的风采。经过清河桥的时候宣宗又下马为太后扶辇道路两旁跪满了黎民百姓叩拜山呼声震郊野。太后望着宣宗说道:“百姓戴君以能安之耳皇帝宜重念。”1这种现实中的说教更容易打动宣宗的心他切实感到了安民的重要。谒陵返回途中他饶有兴致地来到田间向春耕的农夫询问起稼穑之事并且取过犁来试着推了几下。尽管只是几下宣宗却已经感到十分吃力了。他回顾侍臣们说道:“朕三举耒已不胜劳况常事此乎?人恒言劳苦莫如农信矣。”2这件事对宣宗的触动颇大回宫后他再次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