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喀巴的晚年是极其忙碌的。随着格鲁派势力的不断扩大永乐十四年(1416)宗喀巴命弟子绛央却杰在拉萨西郊又建起一座新的寺院哲蚌寺宗喀巴亲临其地为寺院加持地基。两年后又命释迦也失在拉萨北郊建立色拉寺。这两座寺院与原建甘丹寺被称为拉萨三大寺奠定了黄教进一步展的基础。
1法尊:《宗喀巴大师传》卷三第二章《别明现世事迹》第十六节《根本道场》。1《明史》卷三三一《大慈法王传》。
永乐十七年(1419)秋天宗喀巴应徒众之请往朵垅温泉沐浴。但他只是在那里略濯其足便转往哲蚌寺为两千多僧俗听众讲论《菩提道次第》他过去从来不传此经于俗人的这一次却例外了。这是哲蚌寺修密法之殿竣工的日子僧众请宗喀巴讲经以为开光。但是宗喀巴未及讲完便因故返回拉萨去了。不久又受释迦也失之请往色拉寺讲经。宗喀巴大约已经感到自己寿命不会长久他是在勉力而为。不论何处之请凡无二次者他全都应许下来他要利用自己不多的时间去力争多传此教法。
直到这一年入冬后十月二十日年迈多病的宗喀巴才回到甘丹寺回到他自己的住室中他感到安心了。
当天夜晚宗喀巴病情作。三天后他留下遗嘱由达玛仁钦继承住持寺院事务。二十四日夜重病中的宗喀巴仍在竭力修持他要用佛家的绝对虔诚走完一生的最后一段路程。二十五日清晨宗喀巴逝世享年六十二岁。
第九章唐赛儿第一节救民于困厄的“佛母”
明永乐十八年(142o)山东蒲台爆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这场生于明成祖迁都北京前夕的起义又在距离北京较近的山东一带给明初政治或多或少蒙上了一层阴影。这场在明初规模相对较大的农民起义的领导者便是后来被民间演义为传奇式的女英雄唐赛儿。
山东蒲台在元朝末年曾经是红巾军控制的地区早在至正十七年(1357)刘福通便派毛贵攻破胶州、莱州、益都、滨州等地从此这一带在红巾军控制下明教也从此深入到民间直到明初明教作为一种民间传播的秘密宗教在当地保持了很大的影响。
唐赛儿从小生活在这样一个民间宗教传播的环境中自幼便开始诵读佛经并以“佛母”自称。她的丈夫林三也是明教成员而且很可能是当地明教的领导者只是较早去世于是当地明教的秘密传播便由唐赛儿承担起来。唐赛儿的传教范围不仅仅在蒲台到她动起义的前夕除蒲台之外益都、诸城、安州、莒州、即墨、寿光等州县都展了大量教众。一个传奇色彩极浓的故事说唐赛儿一次祭奠丈夫归来时在山麓见到石罅中露出一个石匣角挖出来看匣中有天书、宝剑等物从此她便通晓法术运用神剑剪纸人马作战完全成为了一个真正为教众们所信奉的“佛母”。但这显然只是唐赛儿为传播明教的宣传而实际上她之所以能够得到民众的支持是因为她能够真正有助于那些失去生计的贫民。所以就连为明朝统治者歌功颂德的史家们在论及此事时也不得不说唐赛儿“以其教施里门间悉验细民翕然从之。欲衣食财物随所须以求运至”1。因此在百姓们的心目中只有唐赛儿才是能够救民于困厄的“佛母”也就不足为怪了。
1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二三《平山东盗》。
第二节山东饥荒与唐赛儿起义元朝末年山东是红巾军与元朝军队争夺最为激烈的地区战后的经济破坏相当严重明初虽然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但是直到洪武后期对于流民的安置生产的恢复仍然一直是令朝廷感到困难的问题。太祖死后燕王朱棣从北平(今北京)起兵夺位动了“靖难”之役。山东一带又成为重要战场尚未完全恢复的生产重遭破坏。朱棣即位之初的山东一带大部分地区百姓困顿商贾不通满目疮痍。对于这种情况朝廷是十分清楚的朱棣曾经说过:“今北方之民如人重病初起善调理之庶几可安。不然病将愈重。朕所以夙夜拳拳也。”2对于在“靖难”中“供给特劳”的北平及永平、保定一带“顺民”朱棣夺位后还能够想到给予一些特殊的优免然而山东地区却不在此列。所以永乐间当山东饥民需要赈济时许多地方已是仓无储粟不得不“于近旁军卫有司所储给赈之”1。
永乐四年(14o6)山东济南府生蝗旱灾害。饥民中疫疠流行。同年青州府乐安等州一次上报的户绝田地便多达七十一万三千八百四十亩。(《明太宗实录》卷五八永乐四年八月己亥;卷六二永乐四年十二月乙酉)永乐七年(14o9)朱棣开始准备对北元的北征并且加快了对于北京的经营于是地近京畿的山东又一次成为征的主要地区。那些被征挽运粮粟的民运户得到的只是当年田租的优免。两年以后会通河工程开始山东大批民户应役虽然免去了应役者的其他徭役和当年田租但是对于处境维艰的农民来说他们所需要的不仅是恩免而且是赈济。第二年春饥之后当朝廷不得不给予山东饥民赈济时一次所需的赈济粮便多达六十万石几乎是永乐初年给予江南大水灾后十余万户灾民赈济的四倍。事实上永乐中几次数额大的赈济几乎全都生在山东。到永乐十二年(1414)随着朱棣第二次北征的准备山东再次成为征的对象。两年后根据官方统计的数字山东与北京、河南的饥民共达百万户数百万人饥民数字过了当时全国人口总数的十分之一赈济饥民的粮食一次过一百万石。可以说从元朝末年直到唐赛儿起义的前夕山东几乎一直未曾平定下来。
沉重的赋役和连年的灾荒给山东地区民间宗教的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寻找生路的农民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到了对宗教的信仰上面唐赛儿所展的教众很快便多达数万人从而令地方官府感到畏惧与束手无策。
当时的山东右市政使储埏是个岁贡出身的官吏历官年久办事老成。
他在洪武间曾游齐鲁深知这一带民间宗教的传播影响也学了一些教中的诀语自以为掌握了破教的办法。永乐十一年(1413)他任山东右布政使后看到当地习教民风未息加上连年灾荒民情汹汹恐限制过严反而激起变乱只得采取了抚绥的办法。永乐十四年(1416)的大规模赈济很可能便出于这种抚绥政策。
但是抚绥赈济所能够解决的只是饥民的一时生计却无法改变山东的赋役负担。所以没有多久唐赛儿部下的董彦杲、刘峻(一作俊)、宾鸿等率众二干余人占据益都卸石栅(一作棚)寨以红白旗为号声势日盛。2《明太宗实录》卷五三永乐四年四月丁卯。
1《明太宗实录》卷十八永乐元年三月甲午。
对此山东布政司储埏等人依然采取了镇压与抚绥并行的办法。永乐十七年(1419)由青州卫指挥高凤领兵镇压结果被义军击溃高凤被杀。其后又遣莒州千户孙恭前往招抚但结果也被义军拒绝前往招抚的官军也被杀掉。但是这些事件都被地方官员隐瞒未报他们似乎还在寄希望于抚绥但是实际上对于地方官府来说最令他们感到担心的还不止是这二千余人的起义队伍而是山东各地的数万名明教教众乃至更多的寻求生计的饥民。
关于唐赛儿起义的情况是由直隶沂州卫上报的时间是在永乐十八年(142o)二月初十日。这时候唐赛儿的教众起事已经有几个月时间了。尽管奏疏中说到起义教众仅二千人但是朝廷仍然不敢大意山东毕竟是漕运的要道是供给京师的基础。朱棣一方面接受了高凤失败的教训同时也可能是出于对山东卫所的不信任他决定派出安远侯柳升和都指挥使刘忠率京军前往镇压。
三月十三日柳升率领的官军到达益都包围了义军的山寨。面对强敌义军采取了诈降之计声称食尽无水欲趋东门汲道。待到官军放松警惕义军乘夜偷袭官军军营杀都指挥刘忠突围而去。
这时唐赛儿的部下董彦杲已经率领义军攻克莒州、即墨并且包围了安丘。据有些史书中的记述当时攻打安丘的义军多达万人成为这场起义的。但是围攻安丘的义军却在没有防备的情况下遭到了备倭都指挥使卫青所率官军的突然袭击。安丘战败使唐赛儿的义军受到很大损失无力再与力量强大的官军作战。不久另一支义军在诸城与官军作战中再次失利起义被镇压了下去。
第三节唐赛儿失踪之谜这场由民间宗教传播多年而组织的起义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被镇压下去这就不能不引起人们的一些思考。在义军占据山寨以至其后与官军作战的过程中始终没有看到过唐赛儿出现但她却被认定为这场起义的领导者。这很可能因为她始终只是保持着民间宗教领袖的身份而董彦杲等人的聚众山寨则只是当时明教势力展到一定程度后一部分教众的行为而并非全体教众在唐赛儿领导下的行为所以只有两千人参加了占据山寨的起事。待到义军攻打安丘时这场起义的影响已经达到了参加起事的人数也骤然增多。但是占据山寨也好攻打安丘也好唐赛儿作为当时的宗教领袖都很可能并未直接参加正因为是这样的情况所以起义的整个行动显得缺乏统一领导指挥更缺乏民间宗教背景下起义的严密组织特点。但是这场起义的秘密宗教的特色在起义失败后却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起义被镇压的同月朝廷下达了追捕唐赛儿的诏令:上以唐赛儿久不获虑削为尼或混处女道士中遂令法司凡北京、山东境内女道士悉逮至京师诘。(《明太宗实录》卷二二三永乐十八年三月戊戌)
两个月后一无所获的朱棣将追捕的范围扩大到了全国:上惩妖妇唐赛儿通经扇乱遂命在外有司凡军民妇女出家为尼及道姑者悉送京师。(《明太宗实录》卷二二五永乐十八年五月丁丑)
因这两道命令而遭逮捕的妇女不下几万人成为当时事佛妇女的一大厄难。但是唐赛儿却始终未能捕获。而关于唐赛儿的传闻却愈神奇了起来。既而捕得之将伏法恬然不惧裸而缚之诣市临刑刃不能入不得已复下狱三木被体铁钮系足俄皆自解脱竟遁去。(祝允明:《野记》卷二)
获赛儿暨刘峻等男妇百余人。赛儿坐槛车语解者曰:“今死矣!
幸畀我一杯水以止渴。”护解者哀之不知其诈比水至而赛儿遽遁矣。(《存砚楼二集》卷二四《秦五公传》)
在这些记述中唐赛儿成为了一个通晓妖术的“妖妇”但许多人把她当作了一个传奇的英雄人物。明朝人大都对唐赛儿未被捕获而感到惊异认为她一定会有神人相助。这所谓的神人相助其实便是民间宗教力量的体现。中国历史上的极端封建统治一向以强大严密而著称但是在那些信仰着依靠民间宗教精神改变命运的民众面前却虚弱无用到了这样的地步一切官府、巡检司、关隘、军队乃至特务机构都无济于事。唐赛儿的下落永远是一个谜她谜一般消失在民间。
第十章明仁宗第一节仁厚之君永乐二十二年(1424)秋七月明成祖病逝于北征回师途中的榆木川。
皇太子朱高炽继承皇位是为明仁宗。这一年他四十七岁。
八月十五日一个不同寻常的中秋节。隆重的登极大典在北京紫禁城中举行。因身体过胖而步履艰难的朱高炽在人搀扶下登上了奉天殿宝座。略显疲惫的神色掩饰不住一丝成功的兴奋在监国多年之后他终于登上了皇位。但他依然是那么仁厚谦和。他让一名太监出来传旨鸿胪寺免去了原已安排好的百官表贺之仪。文武百官入殿行过五拜三叩头礼之后便往承天门外依照文东武西的仪制分列等候着开读《登极诏》。
朕惟上天生民爰立之君主仁育兆庶咸底于太和御统华夷同跻于熙皞。1诏书开不外这类惯用的溢美之辞但是群臣却感到一种孕于无形的变化。这固然因为诏书中明确改革了永乐朝的诸项“弊政”:“罢西洋宝船、迤西市马及云南交阯采办。”1同时这也是出于他们对朱高炽本人的了解。肃穆静听这作为施政宣言的《登极诏》仿佛在群臣面前展开了一幅治世蓝图。这位生性仁厚的新皇帝要用仁政来统驭“华夷”了。”
“仁政”对于明初的士大夫们来说实在有些显得陌生。自从明太祖朱元璋登极称帝实行的便是“严猛之治”。那些曾将功臣宿将诛杀殆尽的大案冤狱人们还当记忆犹新。明太祖死后建文帝朱允炆登极这位近于懦弱的青年皇帝也曾想实施“仁治”但却被燕王朱棣动的夺位战争所替代。当朱棣从朱允炆手中夺得皇位之后那些追求“仁政”的士大夫们遭到了空前残酷的迫害恐怖政治代替了理想中的“仁政”。
出生于洪武十一年(1378)的朱高炽几乎亲眼目睹了这一切而他本人的坎坷经历更加使他感到了“仁治”的可贵。洪武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