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通史- 第83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恕⒁黄遫、一八二;《天妃之神灵应记》、《通番事迹碑》;并参考马欢:《瀛涯胜览》费信:《星槎胜览》冯承钧:《中国南洋交通史》第十章《郑和之下西洋》。1关于郑和墓据明天顺元年(1457)佚名氏所撰《非幻庵香火圣像记》记载认为郑和是第七次下西洋归国途中于宜德八年四月初逝于古里;同治《上江两县志》也记载卒于古里赐葬牛山。按此两说郑和亡于古里葬在国外。

    第二节七下西洋郑和七次出使西洋声势最盛、影响最大的是永乐三年(14o5)、永乐五年、永乐七年和永乐十一年。

    西洋在明代是指南海以西的海洋及沿海洋诸地约当于今之印度洋2。明成祖即位后疑惑建文帝逃到海外又欲向海外炫耀中国的富强决定派人出使西洋。郑和因“有智略知兵习战姿貌才知内侍中无与比者”被任为正使。

    永乐三年(14o5)六月郑和与太监王景弘开始奉命出使南洋群岛及印度洋一带。他率领一支有六十二艘船的船队载有将士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和大量金、帛、货物。据史载郑和的宝船船身最大者有四十四丈四尺之长宽十八丈;中者有三十七丈之长宽十五丈。船队从苏州刘家河出海先到福建再从五虎门扬帆达占城(champa)再历经爪哇(java)、苏门答剌(samu…dra)、南巫里(lambri又称南渤利)至印度古里(ca1icut)返航于永乐五年(14o7)秋回国。此次出航所历之地远至印度西岸。南洋各邦国使者随郑和前来朝见者甚多明成祖非常高兴加赐爵位俸禄不等。永乐五年九月郑和复奉命出使西洋。他率领有二百四十九艘的船队沿着次开辟的航线先后到达了爪哇、古里、柯枝(net)、暹罗(siam今泰国)、锡兰(net今斯里兰卡)等国。郑和每到一处颁布明朝皇帝诏书立碑文。服者赐给金帛不服者则以武力慑服之。在离开锡兰后郑和船队满载着各国贡献的珍奇异宝返航于永乐七年(14o9)九月上旬回到南京。

    永乐七年九月下旬郑和奉命第三次出航所率船只四十八艘官兵二万七千余人从刘家河出。此次出航是要巩固明朝同南洋已通好国家的关系。船队所到之地有古里、满剌加(ma1aka)、苏门答剌、阿鲁(aru)、加异勒(kaya1)、爪哇、暹罗、占城、柯枝、阿拨把丹、小柯兰、南巫里、甘巴里等国这些国家对明朝的态度和好如初。永乐九年(1411)船队回京随同前来朝贺者有十九国当时的朝廷“万使云集”。

    郑和回京后修整一年于永乐十一年(1413)冬又奉命开始第四次远航。明成祖以印度洋沿岸以东更远一些的国家尚未臣服通好特命郑和等赍敕前往。据史书记载这次出使所历之地不仅远至忽鲁谟斯(ormuz在今伊朗波斯湾口)而且抵达了非洲东岸麻林(me1inde)、木骨都刺(mogedoxu)、不喇哇(braa)等国。郑和于永乐十三年回国史书载:“永乐十四年十一月戊子古里、爪哇、满剌加、占城、苏门答剌、南巫里、沙里湾泥、彭亨(pahan)、锡兰山(net)、木骨都剌、溜山(ma1dives)不喇哇、阿丹(aden)、麻林、剌撒、忽鲁谟斯、柯枝诸国及旧港(pa1embang)宣慰司各遣使贡马及犀象方物。”

    从永乐三年至永乐十一年的四次出航郑和为明朝开辟了向海上展的新纪元。

    2冯承钧《中国南洋交通史·序例》中记:“今之所谓南洋包括明代之东西洋而言东西洋之称似见《岛夷志略》著录然至明代始盛行。大致以马来半岛与苏门答剌以西质言之今之印度洋为西洋以东为东洋。”

    永乐十五年(1417)十二月郑和奉命护送前来朝贡的各国使者回国并携有赠送各国国君的礼品作第五次远航。这时的明朝威震海外它同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也展起来互市通商者络绎不绝。明朝赠予和交换物品大多为丝绸、珠宝、瓷器等换回大量的琥珀、珊瑚、珍珠、玛瑙、药材等多数是供朝廷享用的奢侈品。十七年七月(1419)前来朝贡者中有诸国的王子、王叔或王弟所献礼品也为各国珍奇异兽如狮子、金钱豹、大西马、麒麟、长角马哈兽、千里骆驼、驼鸡、麋里羔兽等等。

    永乐十九年(1421)春郑和率大■宝船出第六次远航于二十年八月回到南京随来的各国贡使总数达一千二百余人。郑和此次航行据载曾远至非洲东岸。

    宣德六年(1431)郑和最后一次奉诏出使西洋。明成祖去世后仁宗继位不到一年便也故去。宣宗继位后海外诸国前来朝贺者渐少宣宗决定重振国威再行通好。是年闰十二月郑和始行。这次远航距第六次的航行归来已间隔九年之久了。这时的郑和已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了。行至古里时已是宣德八年(1433)三月了。郑和船队的分■则奉命前去天方得各种珍奇和天堂图真本于宣德九年回京。

    郑和前后七次出使西洋航程最远者到达非洲东岸他率领的船队的分■远至红海和麦加。在出使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明成祖对海外各国采取的是恩威并施的招徕政策。郑和在第一次航海途中经旧港其酋陈祖义甚豪横称霸海上劫掠过往商旅。欲谋郑和被郑和缚回南京诏戮于都市除掉了阻碍海上交通的一大障碍。郑和第二次出使西洋锡兰国王亚烈苦奈儿独持不恭态度派兵五万余欲劫和舟。郑和趁其国内空虚亲破其城擒亚烈苦奈儿及其家眷官属带回南京。明成祖为了向海外诸国表示圣明放他归国又另立了锡兰国君。来中国朝贡者日益增多。郑和第四次出航途经苏门答剌。苏门答剌原国王受那孤儿(battak)国花面王侵扰作战时中药箭而死。当时有一渔翁率众杀死花面王收复失土替国王报了仇。王后如约奉渔翁为国王。原国王嫡子长成后欲夺回王位谋杀渔翁赶走其子苏斡剌。郑和来到后将王位赐给原国王之子追擒苏斡剌于南渤利(即南巫里)回朝后诛苏斡剌。新王立感明朝威德朝贡不绝。郑和在航海过程中擒王摧敌数建奇勋。

    自宣德九年(1434)归来后明朝虽然也间或有船队出洋但规模之大历时之久影响之深都远不及郑和明朝在海外的声誉也大不如前了。前来朝贡的海外使者、通商客旅比起永乐年间就十分稀落了。

    第三节历史影响郑和远涉重洋排除险阻为明朝跟海外各国的通商和友好往来作出了重大贡献。他航海纪录的最终完成比哥伦布(netbus)于1492年现美洲、达·伽马(vasneta)于1498年到达好望角要早半个多世纪。郑和下西洋航程绘制的航海图即《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简称《郑和航海图》记有航向、方位、航程、停泊地点、暗礁浅滩、港口等是我国最早的一份远洋航海图为后世航行西洋提供了重要依据。郑和率领的船队规模之大、历时之久、在造船工艺上的成就在世界航海史上也是史无前例的。

    第八章宗喀巴第一节幼年出家湟水源于青海湖东北的日月山东流五百里而入黄河两岸形成了一片水土肥美的草原。藏文曾将整个湟水流域称为“宗喀”而地处湟水中流重镇西宁西南五十余里的湟中城更是这片草原上的一颗珍珠。元朝时这里属甘肃行省西宁州。

    这里的达鲁花赤名叫鲁布木格他与妻子馨萨阿其是一对虔诚的佛教徒他们笃信佛教已经达到惊人的程度。

    至正十六年(1356)岁末之夜鲁布木格在睡梦中见到了曼殊佛那佛以诸花鬘为庄严法衣以叨利树叶为裙形如黄绢背负着经卷自称从五台山来要借宿于此。说罢径自上楼到佛堂中去了。此后他又梦到一金杵光明耀目不知从何处飞来直入其妻怀中。恰巧这时他妻子怀了孕于是这些梦幻中的东西便被附会成了佛的转世之类传说。

    至正十七年(1357)十月馨萨阿其生下一个男孩取名罗桑扎巴。1这便是后来被尊称为“宗喀巴”的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创始人。也有尊称他为杰仁波且藏语的意思是宝贝佛爷。1宗喀巴的家族是当地的望族全都信奉佛教也出了不少有名望的高僧。在这种家庭环境中诞生成长起来的宗喀巴他的命运自然也就同佛教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且也因为他出生前父母曾有那许多梦幻的缘故宗喀巴从幼年起便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宗教色彩这都成为他后来创立佛教格鲁派(黄教)而且最终成为藏区佛教领袖的有利条件。

    宗喀巴出生的第三年噶玛噶举派(黑帽系)四世活佛乳必多吉应元顺帝之请由西藏前往大都(今北京)途经湟中被宗喀巴的父母请到家中见到了年仅三岁的宗喀巴。乳必多吉很喜欢他劝他父亲将来送他入藏并且特为他授近世戒(戒杀、戒盗、戒淫、戒妄语、戒酒)。乳必多吉走后不久他们便请来噶当派大喇嘛顿珠仁钦让宗喀巴拜他为师。从此三岁的宗喀巴便离家随顿珠仁钦而去开始了他的宗教生涯。

    同所有幼年出家的孩子一样宗喀巴从佛门童子功习起在修习入怖畏金刚、胜安乐轮、欢喜金刚、金刚手之后又受持一切密乘律义诸三昧并开始诵读佛经。他十分聪敏不用费力便将经文诵读如流。不久顿珠仁钦又开始传授他瑜伽功和曼殊心咒五字明。宗喀巴七岁时便已经熟知佛经显密律法和各种修行之功了。

    长期的佛教教育使这个年仅七岁的孩子完全失去了儿童应有的天真他几乎只知道佛经和佛。即使在睡梦中梦到的也常常是噶当派始祖阿底峡。他并不知道这位印度高僧的真正相貌只能从常见到的佛像去臆想这当然同寺院中的佛塑和壁画不会有很大出入因此后来他入藏见到阿底峡像时自然也就觉得如同梦中所见。

    至正二十三年(1363)七岁的宗喀巴正式受沙弥十戒(戒杀生、戒偷1法尊:《宗喀巴大师传》卷一第二章《别明现世迹》第一节《大师之诞生》。1王辅仁:《西藏佛教史略》青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9o页。盗、戒淫、戒妄语、戒饮酒、戒涂饰香鬘、戒视听歌舞、戒坐高广大床、戒非时食、戒蓄金银财宝)取法号贤慧名吉祥到西宁南边黄河北岸的一个小寺甲琼寺出家。1他在这里继续师从顿珠仁钦直到十六岁这十年成为他一生宗教活动的奠基时期。

    顿珠仁钦是一位学识广博的高僧他本人曾多次入藏钻研显密教法有很深的造诣他对宗喀巴生活学习关怀备至使宗喀巴受益极多。后来宗喀巴谈到这些事情时常说:“义成大师(按即顿珠仁钦)恩德最深虽父母之慈爱亦不过如是而已。”21王森:《宗喀巴传论》。

    2《宗喀巴大师传》第二章第二节。

    第二节入藏求学明洪武五年(1372)十六岁的宗喀巴感到在家乡从学已经不能满足他希望能前往当时佛教盛行的西藏去深造去接触更多更广泛的佛教流派。当他把这些想法告诉师傅顿珠仁钦时立即得到师傅的支持和鼓励并为他准备了充足的资粮。

    与宗喀巴同行的还有前藏止公寺喇嘛等人。宗喀巴的两个舅父也决定同他一起入藏。顿珠仁钦赠给宗喀巴一段很长的偈语为他作好入藏后的学习安排还特地陈设坛场祭告诸佛圣众。

    这一年秋天十六岁的宗喀巴满怀理想告别师父和父母家人踏上了入藏的路程此后他再也没能回到故乡来。1入藏的路途是极其艰苦的宗喀巴一行系绕南路而行取道应昌跋涉三千余里翻山越岭经过一年时间于洪武六年(1373)秋天抵达必力公。宗喀巴在必力公的时间不长就听受了大乘心仪轨和大印五法还阅读了寺中喇嘛的著述和拿■六法等较深的佛教经论他开始对这些经论入迷了。他本想立即前往极乐寺学习更多更广泛的经论但是同伴们都劝他先往公塘从师一位名医学习医术和梵藏注译他拗不过同伴的相劝勉强应允了。这次赴公塘习医后来居然对他有极大的好处只是他当时尚未感觉。他在公塘几个月后便来到了位于拉萨西南的第瓦巾寺。

    第瓦巾寺是当时乌思藏著名的噶当派寺院也是宗喀巴启蒙师傅顿珠仁钦的母寺。住持善满大善知识德海大阿阇黎■锦巴都是当时名僧。在他们的指教下宗喀巴接触到了更为广泛的佛教经论。

    大师们很快便对宗喀巴的聪敏好学感到惊讶了。他只用了十八天便将一部《现观庄严论之本释》读得精熟;他还去听邻近的僧人讲大乘《庄严经论》;听说萨迦教主福幢在法城寺他立即前往礼见从学曼殊五字明和其他的佛法。在第瓦巾寺的两年中他学到了看到了意想不到的东西。

    最初的学习生活对宗喀巴来说也是极其艰苦的。骤然间来到这样一个广阔无垠的佛教天地之间年轻的宗喀巴如饥似渴地学习恨不得一下子都学到手而佛家的经法又是如此之多如此之难。在听绛嘉释时有很多引文十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