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通史- 第82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3《明史》卷一四六《张信传》。

    4《明太宗实录》卷三o永乐二年四月壬申。

    5《明太宗实录》卷一九八永乐十六年三月戊寅。

    1谈迁:《国榷》卷十一惠宗建文元年七月壬申。

    2姚广孝:《逃虚子诗集》卷九《九日感怀洪武三十三年作》。

    3谈迁:《国榷》卷十一惠宗建文二年十二月乙卯。

    5。燕师直捣南京亦出自姚广孝之谋。他力主“毋下城邑疾趋京师。

    京师单弱势必举”。燕王“从之。逆连败诸将于淝河、灵璧渡江入京师”。姚广孝的活动贯穿了战争全过程。史料的缺乏并未能掩盖其重要作用。这已为历代史家所公认。清人赵翼评论《明史》编纂时说:“姚广孝非武臣而以其为永乐功臣之则与张玉、朱能等同卷。”1这是对其在“靖难”夺位中所起作用的最概括的肯定。

    对于姚广孝晚年的传统说法认为他功成身退了。这种说法出于对其特殊身份的推测。建文四年六月燕王攻入南京夺得皇位。同年十月姚广孝奉旨离北平南下回到阔别二十年的南京。此时他已是六十八岁高龄。“金陵战罢燕都定仍是癯然老衲师。”2功勋卓著的姚广孝并未脱去袈裟并因此辞官不受。但是由此而得出功成身退的结论则值得商榷。

    建文四年十月姚广孝受官僧录司左善世这个秩仅六品的僧官位置对于“靖难”功的姚广孝虽显不宜然就其和尚身份来说却又是必任之职。当初这个佛教最高职位原由溥洽担任。“太宗即位召斯道衍公于北京命主教事公(溥洽)以左善世逊衍而己居右。”3永乐二年(14o4)四月姚广孝再受太子少师之职成为当时文臣最高秩(正二品)。这与一般官吏升迁不同因此被附会了一些传说。尹守衡《明史窃》称姚广孝因左善世品秩过低朝班立阶下面露不豫之色为太宗朱棣所察即授太子少师。焦竑《国朝献征录》则记其屡辞官不受朱棣“令人潜以冠服披体亟命宣谢不得已受命”。传说虽有不同但认为姚广孝理应得官这一点则是一致的。

    当然长年出家为僧对姚广孝不无影响。他在出仕与退隐问题上确曾有过矛盾心理。他在《题江行风浪图》一诗中借长江风疾浪高船行艰险比喻人世。“世人知险是风波那识人心险更多。”他对于人心难测“一笑杀人顷刻间”的官场争斗感到厌倦认为“贫贱安居良不恶名利奔驰有何乐。”他用“老年无事不江行”的诗句表达自己的退隐之心1。他把千秋功业视如黄粱梦断想往着归依青山的生活。

    成功后的姚广孝与前有所不同。他不再以刘秉忠自命并一再称自己“不是高阳酒徒(郦食其)”“不入非熊(姜子牙)梦”2。他将自己比作“既倦终宵巡瓮下”的老病之猫并为“谁念前功能保爱”而深感不安3。洪武功臣的悲惨下场给他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何况此时他已不再是满怀抱负步入禅门的青年而是已近暮年的老人。谈迁曾说:“当公贵显年殆七秩桑榆垂尽何论婚宦哉。”4但在姚广孝思想中也有“料得人生皆有命休言名利不如闲”的一面5。当他以功臣身份与皇帝同在京师正月十五观灯时事业成功的喜悦对知遇1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三一《明史》。

    2王鏊:《姚少师像》见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卷一。

    3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壬集《南洲法师洽公》。

    1姚广孝:《逃虚集·题江行风浪图》。

    2姚广孝:《逃虚子诗集》卷八《题独钓图》。

    3姚广孝:《逃虚集·咏病猫》。

    4谈迁:《国榷》卷十六成祖永乐十六年三月戊寅。

    5姚广孝:《逃虚集·送范生过古北口》。

    之恩的感激又使他踌躇满志6。

    暮年的姚广孝虽未任七卿要职然所任太子少师却是实职与后来此职不同。“时上狩北京广孝留辅太子。自是以后东宫师、傅终明世皆虚衔于太子辅导之职无与也。”1永乐二年六月在受官太子少师后两个月姚广孝又以钦差身份前往苏湖赈济。这是一种特殊荣誉。离别故乡二十余年后他终于衣锦还乡了。这次还乡的兴奋中也伴随着怅然之感。他的父母均已去世“垅墓既无祖业何在?岁时祭扫曾不可得。”他将父母灵位放进了少时出家的妙智庵。他并未退隐回京后畜养一只雄鸡每晨闻鸡而起壮心未已地度过了一生最后十数个年头。他因忙于清理教务常负友人之邀;他又辅导太子居守京师并为太孙讲读华盖殿。而他晚年最有成效的工作则是先后主持了《永乐大典》和《明太祖实录》两部大书的编修。

    原主持编修《永乐大典》的解缙并未理解皇帝指令编修这部巨帙的宗旨。永乐二年二月书成上呈定名《文献大成》。“既而上览其书更多未备复命姚广孝等重修。”永乐五年这部包罗经、史、子、集、百家、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二万多卷巨帙的类书在姚广孝主持下完成定名为《永乐大典》2。

    永乐九年七十七岁的姚广孝再次受任监修官主持《明太祖实录》的重新编修。从此直至他去世大约六年多时间他兢兢业业地完成了此项工作。他在晚年写给夏原吉信中说:“仆衰老区区所念《太祖实录》万世法则此是国家至重之事尔蒙意实录中最难书者迹定鼎征伐等项。且喜稿完呈进了当凡事访问稽考从实修纂补遗、润色次第成书以副上意。如或延缓岁月寖久亦非所宜惟阁下谅察。”1他显然不是挂名监修而是名副其实的组织者。这次修成的《明太祖实录》就是今天所见三修本。这是一次真正重修所用时间和全书内容都大大过了前两次修纂。但是当永乐十六年(1418)五月书成朱棣设宴赏赐有关人员时为此耗尽余生的姚广孝却已在两月前与世长辞了。

    永乐十六年(1418)三月八十四岁高龄的姚广孝奉诏由南京北上到北京大庆寺后就病倒了临终无一语及私。但却提出了释放建文帝僧人溥洽的请求。这大概不仅出于与溥洽同为出家之人的相怜而且是一种寻求解决朱棣夺位后与建文帝及其诸臣关系的暗示。他始终不能脱离政治家的本色然而他毕竟带有出家人的修养与淡泊。三月二十八日姚广孝死于寺中他希望能够按照出家人的方式来安葬自己。朱棣同意他被依僧制安葬在京西卢沟河畔。三十日镇远侯顾兴祖奉旨祭灵并宣读了明成祖朱棣亲撰的祭文。祭文追忆他辅成“靖难”的功绩并说:“朕统承天位图任旧人特授卿以官僚之位朝夕启沃资益良深自昔以来如卿者岂易得哉!”2诚然如此像姚广孝这样双重性格、双重身份的成功人物是明朝的唯一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少见的。

    6姚广孝:《逃虚子诗集》卷八《永乐七年正月十五夜喜晴京都放灯甚感赋近赋二》。1龙文彬:《明会要》卷二九《职官·东宫六傅》引《弇山集》。

    2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补编》卷一《秘书告成》。

    1《明经世文编》卷十三《与夏尚书》。

    2民国《相城小志》卷二《姚少师祠堂记》。

    第二节夏原吉夏原吉(1366—143o)字维喆祖籍江西德兴。其父夏时敏在湖南湘阴任教谕于是定居湘阴。他前后主管户部二十九年对明初经济的恢复和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夏原吉幼时父亲去世孤儿寡母生活非常艰难。他奋学习获得良好的社会声望洪武中被举荐到太学学习。朱元璋选太学生充实朝廷夏原吉被选中分工抄写朝廷有关的文件。同去的太学生不以为然嬉笑喧闹而夏原吉则一丝不苟正襟危坐其举动受到朱元璋的赏识被提升为户部主事。夏原吉到户部任职后兢兢业业把复杂的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受到尚书郁新的关注在户部站稳了脚跟。建文帝时期他顺利地升迁为户部右侍郎。

    朱棣即位后夏原吉又被提升为户部左侍郎。有人向朱棣挑拨离间说夏原吉在建文中用事不可信用。朱棣置之不理派他赴江南浙西治水委以重任。夏原吉到浙西后疏浚吴淞江下流上接太湖并因地建闸用来蓄水或泄水。治水期间夏原吉布衣徒步、日夜操劳既使是在盛暑烈日之下也不令仆人张盖遮阳真正做到了与民同甘共苦。永乐三年(14o5)户部尚书郁新死后朱棣将夏原吉召回朝廷主管户部主掌国家的财政大权。夏原吉从全国的财政状况出提出“裁冗食平赋役严盐法、钱钞之禁清仓场广屯种以给边苏民且便商贾”1的建议朱棣欣然采纳。夏原吉尽职尽责努力熟悉财政业务将户口、府库、田赋等数字都写成小条带在怀中随时检阅。据说有一次朱棣向他问起天下钱谷数字他的回答既迅又准确具体朱棣感到非常吃惊。《明史》中评论夏原吉说:“当是时兵革初定论‘靖难’功臣封赏分封诸藩增设武卫百司。已又卒八十万问罪安南中官造巨舰通海外诸国大起北都官阙供亿转输以巨万之计皆取给户曹。原吉悉心应之国用不绌。”同时夏原吉能够坚持从国家的财政实际状况出反对不正确的决策不惜触怒朱棣。迁都北京的永乐十九年(1421)秋天朱棣决定组织第三次亲征向夏原吉询问边储情况。夏原吉据实相告:“比前出师无功军马储蓄十丧灾眚迭作内外俱废。况圣躬少安、尚须调护迄遣将往征勿劳车驾。”朱棣一意孤行将夏原吉逮捕下狱幸亏杨荣等人出面劝说才幸免于难。直至仁宗朱高炽即位才复官职。

    夏原吉被逮下狱后家被抄没家中除皇帝的赐钞外只有几件布衣、瓦器。

    夏原吉对明初经济的恢复和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本人却廉洁自守生活非常俭朴。他的弟弟到北京看望他临走时夏原吉只送给弟弟二石米。朱棣见到东西太少觉得奇怪夏原吉回答说:“臣所遗俸已寄之无以为赠。”1朱棣过意不去又赏赐了几匹好布。宣宗朱瞻基率军北巡夏原吉随行朱瞻基拿出夏原吉的干粮品尝结果难以下咽朱瞻基过意不去赏赐给他一些为高官们特制的食品。

    1《明史》卷一四九《夏原吉传》下引本传者不另作注。

    1张萱:《西园闻见录》卷十三。

    夏原吉还是一个难得的识大体顾大局的人物。朱棣在位期间他经常被秘密召见讨论国家大事但对于讨论的实际情况他绝不外传。一次他和几个同事雪夜饮酒后回家路过禁门有人主张直接通过夏原吉认为不可即使没人监督也要依礼而行。朱棣迁都北京赞成与反对者形成对立的阵营闹得不可开交。夏原吉深感不安为保证迁都之初的政治稳定他主动承担责任使矛盾缓和下来。朱瞻基即位之初汉王朱高煦动叛乱夏原吉和杨荣等人力主皇帝御驾亲征结果叛乱很快被平定。夏原吉为人还非常大度有雅量“同列有善即采纳之。或有小过必为之掩覆”。平江伯陈瑄非常讨厌他他却极力赞赏其才能。礼部尚书吕震曾在背后诬陷他但当吕震为自己的儿子讨官时夏原吉却为之力争。他的仆人不小心污损了皇帝所赐的金织衣服他告诉仆人脏了可洗不必害怕有时仆人不小心污损了朝廷的文件请求赐死夏原吉却主动承担责任向皇帝请罪。山东唐赛儿领导的起义被镇压后三千多人被俘夏原吉却请求朱棣宽恕他们结果没被杀害。史称其“有古大臣风烈”。

    宣德五年(143o)夏原吉去世朱瞻基封他为太师谥号忠靖。此后人们为了怀念他还建祠立祭。著作有《万乘肇基集》、《东归稿》、《夏忠靖集》等。

    第七章郑和第一节哈只世家郑和(1371—1434)云南昆阳(今晋宁)人。原姓马小名三保人称三保(宝)太监。曾祖父叫拜颜娶马氏;祖父称哈只娶温氏;父亲称马哈只也娶温氏。祖父和父亲都曾前往麦加朝觐故有“哈只”之称受到乡里的敬重。郑和弟兄二人哥哥叫文铭(或作文明)还有四个姐妹其事迹不详。

    洪武十五年(1382)郑和十二岁时父亲病故他投靠燕王朱棣做了宦官。在燕王藩邸里郑和的聪明才干受到赏识。建文元年(1399)他二十九岁从燕王举兵出入阵战多建奇功。燕王称帝后因功擢内官监太监主管宫室陵墓的建造采办宫廷婚丧礼仪所需珍宝、香料及珍奇异物等事宜。永乐二年(14o4)正月初一被赐姓“郑”。

    郑和经事成祖、仁宗、宣宗三朝七次奉使远航历南海及印度洋沿岸三十余国行程十万余里时近三十年。仁宗时曾任南京守备太监。宣德九年(1434)病逝于古里。终年六十四岁赐葬于南京的牛山。1郑和死后至今南洋各国人民仍旧奉他为神立庙祭祀香火不衰。

    1本文系采自《回族人物志》第二册第21卷《郑和》。本文所引资料主要依据《明史·郑和传》《明太宗实录》卷一六八、一七o、一八二;《天妃之神灵应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