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通史- 第8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苏松重赋是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建文年间曾宣布减免而且解除苏松人不得在户部做官的禁令这一德政也在恢复旧制的口号下被取消了。结果是“吴民大困流亡日多”特别是在迁都北京之后苏松农民不仅要交纳重赋还要承担税粮北运的费用负担更加沉重。更有甚者朱棣连建文年间限制僧道占田的规定也予以废除。

    建文年间对官制作了若干变革文职官员的地位有所提高。朱棣上台则强调“悉复皇考之旧”“纪纲政令一出于天子”。当然这并不是说朱棣不注重文官在他身边也常聚集着一些文士。他们不仅与皇帝一起说文论史吟诗作赋有时还参预机务。这些文士虽接近皇帝但品级都不高多为翰林院编修、检讨、侍讲、侍读官。他们在文渊阁入直地处内庭故称内阁。

    内阁的出现是明朝官制的一大变化。以后阁权日重逐渐成为明朝政务中枢。

    朱棣夺得天下主要凭借武力所以他多少带有开国君主的气质不少表现很像朱元璋居安思危、俭朴勤政。

    朱棣常以安不忘危告诫群臣。他说:“天下虽安不可忘危。故小事必谨小事不谨将至大患。小过不改积之将至大坏。皆致危之道也。”永乐十五年(1417)他又说:“朕德凉薄托于万姓之上惧弗克负荷夙夜祗事不敢暇豫夫戒谨者治之所兴宴安者乱之所自。”朱棣确实是个勤奋的皇帝。永乐初他每天“四鼓以兴衣冠静坐”“思四方之事缓急之宜”上午有早朝下午有晚朝外朝处事完毕还要处理宫中之事“闲暇则取经史览阅未尝敢自暇逸”。有人建议他务简默他回答说:“人君固贵简默然天下之大民之休戚事之利害必广询博闻然后得之”“不如是不足以尽群情。”因此他事必亲闻。他曾指责通政司:“四方奏疏非重务者悉不认闻。”他说:“朕主天下欲周知民情虽微细事不敢怠忽。盖上下交则泰不交则否。自古昏君其不知民事者多至亡国凡书奏关民休戚者虽小事必闻朕听之不厌也。”他曾令人将中外官员的姓名写在武英殿南廊闲暇观览以熟悉政情。永乐初年朱棣处事也较为谨慎。他自称“每退朝静坐必思今日所行几事其事于礼如何于人情如何若皆合宜心则安矣;有不合宜虽中夜必命左右记之俟旦而改之。盖一事失当人受其蔽故不得不勤。”

    朱棣对民情也比较关心。永乐元年他说:“朕即位未久尝恐民有失所每宫中秉烛夜坐披阅州郡民籍静思熟计何郡近罹饥荒当加优恤何郡地近边鄙当置守备。旦则出与群臣计议行之。近河南数处蝗旱朕用不宁故遣使省视不绝于道。如得斯民小康朕之愿也。”

    朱棣比起后世皇帝也还算是节俭的。他曾说:“内库所贮皆天下财待赏有功虽朕不敢妄费。”永乐十二年(1414)一次百官奏事毕朱棣退朝坐在右顺门“所服衷衣衣袖敝垢纳而复出。”有侍臣称赞他贤德他说:“朕虽日十新衣未尝无但自念当惜福。故每濯更进。”这一点和朱元璋相类。他说:“昔皇妣躬补绩故衣皇考见而喜曰皇后富贵勤俭如此正可为子孙法。故朕常守先训不忘。”

    以上所述不免有朱棣的自我标榜有史臣的溢美但与明代中后期的皇帝相较实胜多多矣。明人称他“英武神授决机应变飙川流群臣莫窥其际。爱惜下民屡蠲租赋犹嗜俭朴不喜纷华”。均不为无据。可惜他的好大喜功使他的政绩大为减色。

    修书朱棣以武力得天下又以高压治国但却锐意标榜文治。他喜欢聚众编书编有《古今列女传》、《历代名臣奏议》、《五经四书大全》、《为善阴骘》、《孝顺事实》等。其中以《永乐大典》最为著名。

    永乐元年朱棣命翰林侍读学士解缙等人广采天下书籍分类编辑成书不厌浩繁。第二年冬便编成了一部大型类书朱棣命名为《文献大成》。但朱棣仍嫌此书简略又命姚广孝等人重修自有书契以来凡经、史、子、集、百家、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各书无不包罗。永乐五年(14o7)书成朱棣赐名《永乐大典》。这是一部规模空前的大型类书。全书22937卷其中仅目录就有16卷共11o95册总计约三亿七千万字。自先秦至明初所引书七八千种之多保存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极为珍贵。

    朱棣修书为了标榜文治同时也为了进行思想控制。明清之际的人将其比拟于宋朝修《册府元龟》、《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其用心实有深意。

    另一部引人注目的书是《太祖实录》。记载洪武一朝史实的《太祖实录》在建文年间已经修成。但朱棣以为这部实录不利于自己的统治于是又命人重修。重修之后朱棣仍然不满意又命三修。三修实录历时七年之久才完成这时朱棣才说:“庶几稍副朕心。”重修实录无非是想掩盖历史事实说明自己做皇帝的合理性。与此同时朱棣将有关建文的史籍一概禁毁于自己不利者则片纸不留。

    在掩盖历史事实的同时朱棣更懂得从思想意识上进行统治的重要为此他进一步强调程朱理学为学术正统。朱棣派人编辑的《五经四书大全》其目的就是为了宣扬程朱理学用以控制士人的思想。朱元璋与朱棣的文化政策对后世的影响至为恶劣至为深远。而朱棣在这方面的活动较其父实有过之而无不及。

    开边朱棣继承了朱元璋的政策对北方故元势力怀柔与武力兼施。朱棣曾说:“朕为天下主覆载之内但有贤才用之不弃。近世胡元分别彼此柄用蒙古、鞑靼人而外汉人、南人以至灭亡岂非明鉴!”因此在朱棣的军队中有不少“鞑官”和“鞑军”这些人在靖难之役中为他效了力。他即位后更以优厚的待遇给予归服的蒙古军民除根据原有官爵授予官衔外还赐予衣、钞、牛羊、孽畜。有愿居京师者还给以居第及日用什器。在蒙古族聚居地凡归顺的也如内地设置卫所。这些卫所以当地酋长为领给予都督、副都督、都指挥等官衔管理当地政务朝廷则不加干涉因而这些卫所被称为羁縻卫所。羁縻卫所的领定期入塞朝贡。他们带来马驼牛羊而朝廷赐予锦缎丝绢多余部分可以在市场上出售。因此这种朝贡不仅表现出一种政治上的隶属关系而且实际上是一种贸易形式。在交往中朱棣主张“厚往薄来”即赏赐给予要厚不吝金钱财物;所取要薄不要失远人之心。这些政策取得了相当的成功。

    永乐初故元势力相互混战已分为瓦剌、鞑靼和兀良哈三部。名义上的可汗本雅失里和鞑靼太师阿鲁台野心甚大想统一全蒙古并与明朝抗衡。永乐七年(14o9)二月朱棣派使节赴鞑靼要求“相与和好朕主中国可汗主朔漠彼此永远相安无事。岂不美哉!”不料使节被杀朱棣大怒声称“逆命者歼除之”。当年七月朱棣派淇国公丘福为征虏大将军率师十万征讨鞑靼。但由于明朝对鞑靼的力量估计不足再加上指挥失当十万人马竟在胪朐河全军覆没。高傲的大明皇帝为保住尊严只好亲征了。

    永乐八年(141o)二月朱棣率五十万大军深入漠北亲征鞑靼在斡难河畔大破本雅失里军本雅失里仅以七骑逃遁。明军又击破阿鲁台军于兴安岭。阿鲁台部众溃散阿携家属远遁明军大获全胜。后来阿鲁台降顺朱棣封其为和宁王。在此之前朱棣已封瓦剌领马哈木为顺宁王、太平为贤义王、把秃勃罗为安乐王。但瓦剌势力不断强大不仅阻遏明朝到西北的通道而且企图控制鞑靼。朱棣不允许北方出现强大势力于永乐十二年(1414)再度出塞亲征瓦剌。这一仗明军以五十万之众对付约三万人的瓦剌军却打得异常艰苦明军虽胜而双方杀伤相当。第二年瓦剌马哈木等遣使向明朝谢罪恢复了对明朝的朝贡关系。

    永乐二十年(1422)到二十二年朱棣又三次率师出征漠北但所获甚微。其后又两次征鞑靼均未见效。就在最后一次北征回京途中病死。五次北征虽然使故元势力受到打击但是除了阿鲁台、马哈木这些人接受了明朝的封号外故元宗室始终未对明朝表示臣服。

    在西北永乐年间也建立了众多羁縻卫所其中以哈密卫的建立意义最为重大。哈密地处西北要冲。朱棣先后封其领为忠顺王、忠义王颁给金印建筑王城置官一如朱姓亲王。哈密卫的政务由朝廷直接控制。哈密则以“诸番领袖”的地位为朝廷“译诸番贡表侦察向背”。明朝对哈密的控制对钳制蒙古也起了一定作用。

    在东北地区居住着以女真族为主的众多民族。元朝曾在这里设立辽阳行省。朱棣特别关心这一地区的情况在北征中他曾详细询问当地风土山川。永乐元年(14o3)朱棣派人到地处黑龙江下游的奴儿干地方招抚诸部落。奴儿干地方在元朝先后归辽阳行省的开元路和水达达路管辖。永乐二年(14o4)朱棣下令在这里建立奴儿干卫永乐七年(14o9)闰四月又设立了奴儿干都指挥使司任命内地官员康旺为都指挥使同知王肇舟为都指挥佥事并派钦差内官亦失哈同往就任。永乐年间朱棣多次派亦失哈等到奴儿干地方视察。永乐十一年(1413)亦失哈在特林地方的江边上修建了永宁寺供奉观音、佛像并立碑为记。《永宁寺碑记》载奴儿干都司建立的经过和明朝对当地管理的情况。亦失哈宣示朝廷旨意并“赐男妇以衣服、器用给以谷米宴以酒食”所至受到当地百姓的欢迎。奴儿干都司的统辖范围极广西起黑龙江上游的斡难河卫(今鄂嫩河流域)东到黑龙江下游的囊哈儿卫(今库页岛西岸北部郎格里地方)北起古里河卫(今精奇里江上源支流吉柳伊河)南至建州卫(先在今绥前河流域后迁至辽宁苏子河上游)。明初所建卫共二百个。这些卫所的官员大都由本地酋长担任而且是世袭的但他们的任命、袭职、升迁、罢黜都要由明廷决定由朝廷颁给诰敕、印信作为凭证。各级官员要按规定定期到京师朝贡朝廷根据官员等级给予不同待遇和赏赐。各卫所必须听从朝廷的调遣执行明朝的法律政令;各卫所之间如果生纠纷必须听从朝廷的处理;各卫所若要迁居也要经朝廷批准。在东北地区为了保证使节朝贡往返和文书传递在各交通要道上都设有交通驿站。这些驿站的建置保证了明朝对奴儿干地区管理的有效实施。永乐三年(14o5)明朝在广宁、开原等地开设了马市各种土特产品均可在市上贸易。马市的开设促进了各民族人民间的经济交流有利于东北地区的开建设。

    明朝把青海、西藏一带称作西番。在这里居住的藏族信仰佛教宗教领袖亦即行政长官。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沿元旧制尊礼当地宗教领并在西番地区设立了许多羁縻卫所。朱棣即位后曾派司礼少监侯显、僧智光赴西藏。番僧哈立麻也来到南京朝贡。朱棣派驸马都尉前往迎接并亲自接见于奉天殿又在华盖殿设宴款待哈立麻给予大量赏赐。朱棣请哈立麻在南京灵谷寺大斋七日为朱元璋和马皇后祝福。不久朱棣封哈立麻为“万行具足十方最胜圆觉妙智慧善普应佑国演教如来大宝法王西天大善自存佛”命其统领天下释教同时赐给诰印、金银、彩币、法器、鞍马其徒也被封为大国师。永乐六年(14o8)哈立麻归藏朱棣又命中官护行。朱棣还敕封许多番僧以王号如大乘法王、大慈法王、阐化王、赞善王、护教王、辅教王等等。朱棣还命阐化、护教、赞善等王和川藏诸族修通了雅川(今四川雅安)至乌斯藏的驿路沿途设立了驿站。从此朝廷与西藏地方“使臣往还数万里无虞寇盗矣”。这些做法对西藏地区的管理有所加强但朱棣所封番僧过多过滥也有流弊:“其徒交错于道外扰邮传内耗大宫公私骚然。”

    永乐初年贵州地方思州宣慰使田仁智之子田琛、思南宣慰使田茂安之子田宗鼎分别承袭了宣慰使的职位因争夺沙坑之地互动刀兵当地百姓深受其害。朱棣派行人蒋廷瓒前去调查此事。田琛随蒋廷瓒入京辩白。朱棣劝他守土安疆。田琛回去后仍不思悔改于是朱棣派镇远侯顾成率校卫将二人秘密抓获逮至京师处斩。为了安定贵州地方朱棣下令将思州宣慰使司改为思州府思南宣慰使司改为思南府并设立了贵州布政使司辖一司六府十五卫和若干千户所。贵州布政司的建立对西南地区的开起了促进作用。

    第三节长驾远驭迁都北京明初朱元璋定都于南京以开封为北京以临濠(今安徽凤阳)为中都。但朱元璋早有将国都北迁之意他曾派太子朱标巡视河洛和关中朱标返回后不久病死。这时朱元璋也已年老迁都之事暂时搁置。

    朱棣起于北平。他在登上帝位后立即宣布以北平为北京并在北京设立行在六部。永乐四年(14o6)诏建北京宫殿。永乐七年后朱棣多次北巡长期住在北京而以太子监国南京天下奏章都要送往北京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