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通史- 第8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1《明太祖实录》卷六八。

    2《皇明祖训·箴戒篇》。

    武二年(1369)朱元璋派行人杨载出使日本。次年又派莱州府同知赵秩去日本进一步解释明朝的对外政策表示愿意继承历史上的友好传统消除日本国王的疑虑。赵秩圆满完成了使命日本即派使者来中国。然而双方的友好交往却由于倭寇的问题受到影响。明初在绵长的海岸线上时有倭寇的骚扰见于史籍记载的也很多。如洪武二年正月“倭寇山东滨海郡县掠民男女而去”;四月“倭寇苏州、崇明等地”;八月“倭入寇淮安”;三年六月“倭入寇山东转掠温州、台州、明州等地又寇福建沿海郡县”1。以后倭寇仍频频入侵。这种情形使朱元璋的以解决倭寇为中心的对日外交开始陷入困境明朝和日本的关系有所疏远。洪武四年(1371)朱元璋宣布:“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2采用了禁海政策。洪武十四年(1381)胡惟庸“通倭”罪名确立后朱元璋“怒日本特甚决意绝之专以防海为务”3。又正式宣布:“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二十七年(1394)又进一步申令“禁民间用番香、番货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寘之重法”。到三十年(1397)还再次申明“人民无得擅出海与外国互市”4。完全采取禁海政策这一封闭政策对明初体制、经济都影响不小。洪武年间朱元璋迟迟没有作出迁都之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也是考虑到东南的海防。由于倭寇在东南沿海的侵扰朱元璋以后几代皇帝也沿袭这一政策直到明朝中后期随着倭寇问题的解决才逐渐打破这一封闭政策。

    洪武年间朱元璋试图做天下共主的目的或许并没有完全达到但在一定程度上却赢得了良好的周边环境使他有充裕的精力投入到恢复经济、展生产的事业中去。

    1《明太祖实录》卷三六、四o、四三、五三。

    2《明太祖实录》卷七o。

    3《明史》卷三二二《日本传》。

    4《明太祖实录》卷一三九、二三一、二五二。

    第五节“忧危积心日勤不怠”

    明太祖朱元璋以一介贫民角逐于群雄之间最终推翻元朝统治一统天下建立明皇朝。明朝建立后他对官僚机构、军队组织进行改造集大权于一身。建立特务网兴党狱以削除来自统治集团内部的对皇权的威胁。但他在不择手段建立统治的同时采取了一系列减轻人民负担、有利于社会生产的措施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这是有利于社会展的。

    朱元璋一生励精图治勤奋好学。他虚心向儒士求教学习文化知识即位后喜欢写诗作文挥笔立就文字简练、不饰辞藻。他还喜欢读史书从《左传》、《史记》、《汉书》到两《唐书》、《宋史》多达六七十种。他常常与文人们谈诗论文说古道今或讲经读书以吸取古今成败的经验教训。

    百僚已睡朕未睡百僚未起朕先起。

    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一丈犹披背。

    反映了朱元璋处理国家政务的勤勉不怠。由于他时时担心大权旁落事必躬亲。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批阅公文直到深夜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没有休息日和假期。据吴晗先生统计以洪武十七年(1384)九月间的收文为例从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收内外诸司奏札一千六百六十件计三千三百九十一事他平均每天要看二百多份奏折处理四百多件事。

    洪武三十一年(1398)朱元璋七十一岁这年五月他终于病倒了然而他仍坚持处理政事勉强支持了三十天以后平静地死去。他在遗嘱中说:“朕膺天命三十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务有益于民。奈起自寒微无古人之博知好善恶恶不及远矣。”这个自我评价还是较为客观的。

    朱元璋去世六天后葬在南京钟山南麓的孝陵。谥为“圣神文武钦明应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庙号“太祖”。

    第二章刘基李善长宋濂胡惟庸刘基、李善长、宋濂、胡惟庸都是明朝的开国谋臣。

    第一节刘基刘基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而驰名天下。他足智多谋有卓越的分析判断能力被世人喻为魏徵、诸葛亮再世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浙东名士刘基(1311—1375)字伯温处州青田(今属浙江)人出身官僚世家。受家庭熏陶从小聪颖过人十四岁进处州(今浙江丽水)郡学习《春秋》“人未尝见其执经读诵而默识无遗”1。十七岁拜名儒郑复初为师攻读宋儒周敦颐、二程开创的“濂溪学”、“洛学”。他百~万小!说涉猎很广经史子集、天文兵法无所不窥而“尤精象纬之学”1。元顺帝元统元年(1333)年仅二十三岁的刘基就考中了进士初露锋芒时人对他都很器重。老师郑复初曾对他父亲说:“此子必高公之门矣!”秘书监揭曼硕对人说:“此魏徵之流而英特过之将来济时器也。”2“有进贤老人邓祥甫者一见诧异曰:‘吾尝语人王佐之学率不省子善自爱。’尽出秘书相示。”3元至元二年(1336)刘基被任命为江西高安县丞为官清廉正直以打击权贵而名重一时。但是在极端的元末社会中正直守法之士是很难得到重用的。特别是统治集团为了巩固军事统治实行民族压迫政策把社会划分为四个阶层:蒙古人最高贵色目人第二汉人第三南人最下。所谓“南人”指的是最后被元朝征服的原宋朝统治下的以汉人为主体的各族人民刘基自然属于“南人”之列。这样才气横溢的刘基却始终免不了因“南人”的地位在官场上处处受到排挤和打击。二十九岁时刘基复审一起人命冤狱尽改原判因此得罪了检察官调为职官掾史。第二年又因与幕府官僚生意见分歧而被迫辞职不久补升江浙儒学副提举行省考试官又几次三番上书弹劾御史失职数事被御史大臣重重阻挠刘基激愤之下再次辞职。先隐居江苏丹徒后又寓住浙江临安每天纵酒西湖以抒心中忧愤。

    这时全国各地的农民起义风起云涌至正八年(1348)十一月方国珍先在浙江台州起兵无能的元朝统治者为了将农民起义镇压下去被迫起用刘基为江浙行省元帅府都事。刘基一旦得到重用也一心为元朝效力他建议筑庆元等城以压逼起义军;并且极力反对招抚倡言:“方氏兄弟乱不诛无以惩后!”方国珍大惧厚赂刘基却之。方国珍收买刘基不成便派人由海路到大都(今北京)以重金贿赂朝中重臣使朝廷下诏招抚。元廷因此给刘基扣上了“失天子悯念元元之至意”的罪名撤了他的职务将他看押在绍兴府。刘基气愤之极好几次想自杀幸亏门人密理沙等拼命拦阻才得以不死。从此他放浪不羁一天到晚在绍兴游山玩水1黄伯生:《诚意伯刘公行状》《诚意伯文集》卷。

    1《明史》卷一二八《刘基传》。

    2黄伯生:《诚意伯刘公行状》《诚意伯文集》卷。

    3查继佐:《罪惟录》列传卷八中《刘基传》。

    作诗赋词他以屈原、贾谊自比:“上壅蔽而不昭矣下贪婪而不贞”“进欲陈而无阶兮退欲往而无路”1。借以表达对元朝统治集团的不满。

    方国珍却趁这个机会展自己的力量其他各地农民军也都纷纷起义响应江浙行省在无奈之中恢复刘基的官职先命他“招安山寇吴成七等”2。刘基自募“义兵”采取剿抚兼施的办法对拒命不服的起义者进行血腥的镇压。后又与行省枢密院判石抹宜孙互为犄角相互声援共同出击方国珍因镇压有功先后被江浙行省提拔为枢密院判、行省郎中但上报朝廷时朝中当权者排挤汉人借口刘基原只担任过儒学副提举按资只能迁总管府判实际上反而降了级且又失去了兵权。三起三落到处碰壁刘基对元朝已心灰意冷绝望之下他置元世祖像于案上北向而拜曰:臣不敢负世祖皇帝实在是因为无路可走了。就逃归青田时值元顺帝至正十七年(1357)。

    怀才不遇、落泊而归的刘基到了这时才开始冷静下来考虑自己今后的出路:距他最近的割据力量方国珍向来被他视为海盗。姑苏(今江苏苏州)的张士诚亦为刘基所不齿他曾说:“吾生平忿方国珍、张士诚辈所为!”1自然更不会投奔他们为他们所用。投靠应天的朱元璋吧!确实在刘基看来在元末群雄中有雄才大略、能成大业的只朱元璋一人。还在十年前第一次罢职时他就隐隐约约地萌过这个念头那次刘基“与鲁道源、宇文公谅日纵酒西湖见有异云起时基已醉放言曰:‘嘻此所为天子气应十年我其辅之。’”至正十六年(1356)朱元璋攻下南京刘基更加相信朱元璋非同小可假借天文“指乾象谓所亲曰:‘此岂人力所能哉!’”2但是朱元璋毕竟是与“圣朝”为敌的“贼”啊!自己在先前的一些诗歌里不是也直斥他为“盗贼”吗?如《次韵和孟伯真感兴》写道:“五载江淮百战场乾坤举目总堪伤。已闻盗贼多如蚁无奈官军暴似狼。”又如《闻高邮纳款漫成口号》:“闻道高邮已撤围却愁淮甸未全归。圣朝雅重怀柔策诸将当知虏掠非。”这里的“江淮”、“淮甸”都指的是朱元璋。3这样饱读经史和饱尝仕途坎坷的刘基矛盾重重心乱如麻索性采取静观时变的办法。当时有“客说基曰:‘以足下才气无双从好乱之众踣方氏而有明、越画江守之此勾践之业也’。基笑曰:‘是又一国珍也天命行有常子姑待之!’”4刘基一方面集乡练自保防备方国珍的进犯;另一方面愤写作著郁离子》十卷十八篇以见志。

    经画盛世文明之书《郁离子》在刘基隐居青田撰写《郁离子》之际农民起义的烈火越燃越炽。处于鼎盛状态的北方红巾军挥师三路北伐直逼元大都刘福通则率部攻占汴梁;徐寿辉、陈友谅的南方红巾军在长江中游继续展;活跃于江淮之间的另一1刘基:《吊泰不花元帅赋》《诚意伯文集》卷八。

    2张时徹:《诚意伯刘公神道碑》《诚意伯文集》卷。

    1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二《平定东南》。

    2查继佐:《罪惟录》列传卷八中《刘基传》。

    3吴晗:《朱元璋传》。

    4查继佐:《罪惟录》列传卷八中《刘基传》。

    支红巾军主帅郭子兴死后尽归朱元璋统辖朱已建立以应天为中心的根据地;割据长江三角洲的张士诚、割据浙江沿海的方国珍对元朝则时反时降。总之反元起义的烈火燃遍了黄河上下、大江南北元朝的统治陷入分崩离析的境地。

    面对这种阶级冲突、民族冲突白热化的局势作为一个胸藏韬略的儒士和一个由“卫元”向“反元”思想转变的英雄刘基需要的是系统地整理自己的思想总结元末弊政的经验教训以为未来新皇朝的建设作准备。而《郁离子》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出来的即所谓:“学既不获措诸设施道不行于天下其所抱负经画可以为文明治世者独得笔之方册垂示千百载之下。”1刘基的弟子徐一夔解释《郁离子》书名的意蕴时说:“郁离者何?离为火文明之象用之其文郁郁然为盛世文明之治故曰《郁离子》。”《郁离子》继承了先秦诸子以寓言比喻政事、阐哲理的传统用生动而洗练的寓言故事反映了元末错综、尖锐的社会矛盾并展示出作者为解决这些社会矛盾所作的种种设计。此后刘基在辅佐朱元璋创建明朝的过程中提出的种种献策均与《郁离子》所述思想一脉相通。正如徐一夔所说:“公之事业具于书此元之所以亡也;公之书见于事业此皇明之所以兴也。”1《郁离子》篇《千里马》叙述千里马駃騠只因北方所产便“置之外牧”不被重视《八骏》篇先赞扬穆天子和造父以马之良劣区别对待这样“上下其食者莫不甘心焉”。但是后来主持者不会识别马之良劣而只是一味地以产地来区别对待以至最后盗贼蜂起时“王无马不能师天下萧然”。显然寓言旨在揭露元朝统治集团推行的以“种族取人”的民族歧视政策不能真正任用人才。接着作者用相当篇幅抨击元朝统治集团的暴戾恣睢与吏治的昏乱。《燕王好乌》、《鵋■好音》篇把那些“蔽王耳目”迎合王意贬黜逆己者“得宠而矜”的人比作群乌、鵋■。在《好禽谏》篇中借卫懿公好鹤为狄人所灭的故事暗指元朝灭亡只是旦夕之事。《宋王偃》篇曲折地反映了元朝统治者的好大喜功任意征伐。《云梦田》、《芈叔课最》、《治圃》等篇揭露了统治者以“多括为功”、“聚敛无度”的政策。《蜀贾》篇侧重描写当时吏治的昏乱。《贿赂失人心》篇展现元代官吏“求贿”而轻于国是的状态。在《贿亡》、《食鲐》等篇中刘基更将好贿比作毒鱼■鲐将“亡其身以及其家”。他的著名散文《卖柑者说》有力地抨击了那些坐高堂、骑大马、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文武官员们揭露他们“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丑恶本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