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通史- 第80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多但是因为是在京城影响之大是可想而知的。万历三十七年(16o9)在利玛窦等人的支持下一个取教名为路加的吏员出面成立起了中国第一个圣母会。几个月后的万历三十八年(161o)三月十八日利玛窦病逝于北京。神宗特赐墓葬墓地在北京阜城门外。利玛窦是继罗明坚以后传教最为成功的一个是他通过晋见神宗皇帝从而打开了在中国传教的官方通道所以他比起罗明坚等人有着更大的影响。按照明朝人的记述当时来华的传教士除利玛窦外还有意大利人龙华民、王丰肃、熊三拔、毕方济、艾如(儒)略西班牙人庞迪我葡萄牙人阳玛诺瑞士人邓玉函德意志人汤若望、罗雅谷(各)均见于《明史·意大利亚传》韩霖、张赓《圣教信证》中还载:尚有意大利人罗明坚、杜奥定、卫匡国葡萄牙人孟三德、罗如望、苏如汉、费奇规、傅汛济、费乐德、伏善望、瞿西满、郭纳爵、何大化、孟儒望、安文思瑞士人郭居敬拂览第亚人金尼各(阁)西济利亚人贾宜睦、潘国光等并有著述阐述教义而纳袜辣人方济各·沙勿略在嘉靖世至我国边关即卒实早于利玛窦来华三十年也。1明代西方传教士能够取得一定的成功在于他们在传教思想上的两方面努力一是他们将天主教中国化的努力一是他们与中国儒学结合的努力。他们因此而取得了一批明朝社会上层士大夫的支持其中最著名的是徐光启、李之藻和杨廷筠。而在南京的时候焦竑和李贽也都十分敬重利玛窦并1《利玛窦中国札记》卷三第十章《利玛窦神父被逐出南京》。

    1徐光启:《徐文定公集》卷。

    2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三o《大西洋》。

    1黄云眉:《明史考证》卷三二六《意大利亚传》。

    对其教义表示了赞赏。这与当对明朝士大夫自身的情况有直接关系。徐光启等人都是晚明实学的倡导者他们不仅接受了天主教的教义而且接受了传教士们带来的西方科技焦、李更是泰州学派的传人他们代表了晚明士大夫中思想解放的一类。当然在当时的士大夫中间更多的人对这种外来文化的东西是表示怀疑的也有相当一批反对派以沈所起的“南京教案”则是一次典型的东、西方文化冲突。

    天主教的教义对于晚明禅化的儒学者来说是很难接受的他们认为天主教的传播是“欲扫灭中国圣贤传统”因此是“邪教”。一些士大夫为此而撰写了声讨天主教的文章如王朝式的《罪言》、李生光的《辟教辩证》、黄贞的《破邪集》等等。

    万历三十八年(161o)传教士王丰肃在南京建起了西式教堂引起一批官员士大夫的不满。四十三年(1615)沈出任南京礼部侍郎后便先后两次上疏明神宗请求禁教但是没有得到神宗的批准。四十四年(1616)他第三次上疏得到内阁大学士方从哲的支持遂将王丰肃逮捕同时被捕的还有一些传教士和教徒。当时礼科给事中余懋孳的上疏中更将天主教与当时被严禁的白莲教等列为一处:自利玛窦东来而中国复有天主之教。乃留都王丰肃、阳玛诺等煽惑群众不下万人朔望朝拜动以千计。夫通番、左道并有禁。今公然夜聚晓散一如白莲、无为诸教。且往来壕镜与澳中诸番通谋而所司不为遣斥国家禁令安在。1其后虽然有禁教之令而“命下久之迁延不行所司亦不为督”。

    “丰肃寻变姓名复入南京行教如故朝士莫能察也”2。到天启元年沈被罢后教禁也就停止了。现代学者普遍认为“南京教案”是一次“具有文化排外的性质”的典型东、西方文化之争。当时一些传教士传说沈收受了南京佛教徒一万两银子的贿赂因此起这场教案。这虽然只是传说但是佛教僧人参与排斥天主教的活动在当时确实是相当明显的。3与南京相比当时新兴起的城市上海的情形就截然不同。万历三十六年(16o8)郭居静应徐光启之邀到上海传教时两个月间受洗人数便达五十人三十八年又有一百五十人受洗到崇祯间上海教徒已达一千多人。这也反应了晚明南北两京在文化政治上的保守与江南城市的思想活跃。其实从明中后期王阳明等人讲学开始江南地区思想活跃的情况就已经比较明显了这也是晚明文化展的一个特点。

    1《明史》卷三二六《意大利亚传》。

    2《明史》卷三二六《意大利亚传》。

    3王友三:《中国宗教史》第七章《明末清初基督教再次传入与传播》第893页。


………………………………

16

    中国通史丁编传记第一章明太祖明太祖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他是由一位农民起义的领袖而荣登皇帝宝座的。明朝建立后他采取了有利于社会展的措施为明朝前期的社会繁荣打下了基础。与历代皇帝比较他都称得上是一个卓越的人物尤其是他不平凡的经历颇具传奇色彩。

    第一节从行僧到帝王贫苦家世朱元璋(1328—1398)幼称重八初名兴宗字国瑞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祖籍为金陵句容(今属南京市)朱家巷祖上数代都是庄稼汉由于忍受不了官府的横征暴敛几度流浪几经迁徙直到他父亲这辈才落户到濠州(今安徽凤阳)。先是住在钟离东乡后来又搬到西乡最后总算在孤庄村找到了落脚地。

    朱元璋有兄弟四人他排行最末。他父亲名世珍乡人都叫他朱五四一辈子做佃客生活十分贫困。然而就是这个布衣黔之家日后却出了个帝王——大明的天子。

    青年流浪朱元璋出生时元朝的社会矛盾已是十分尖锐。元顺帝至正三年(1343)濠州大旱。次年春天淮河流域又生了蝗灾遍地荒芜庄稼被毁继之瘟疫流行人畜大批地死亡使钟离几个村子变成了鬼蜮之乡到处呈现出凄凉惨淡的景象。

    灾难也同样降临到朱元璋的家里。先是六十四岁的老爹朱五四染病不起离开人世接着长兄和母亲也相继身亡。不到半个月的时光昔日那和睦欢乐的家没有了那父疼母爱的景象也一去不返。家破人亡的惨痛深深撞击着朱元璋的心扉使他觉着自己仿佛是一下子跌进了不幸的深渊。一时间他变得孤苦伶仃无依无靠他真不知该走向何方?困惑中他想起幼时曾许过愿长大要舍身当和尚的皇觉寺。于是他到皇觉寺剃度为僧当了一个小行童在寺里干些粗杂活计。就这样他在寺里住了下来。但寺里的生活也并不好过因为旱蝗肆虐地方灾情严重寺里的和尚得不到施舍主持高彬法师只好罢粥散僧逐个打寺里的和尚出门云游自谋生路。朱元璋在寺里呆了五十多天也只好加入到托钵流浪的行列。

    他一路乞讨一路流浪在外漂泊了整整三年直到至正七年(1347)

    底乡讯平安才回到寺里。在这三年中他的足迹踏遍了淮西、豫北的名山大川、通都大邑熟识了这一带的风土人情山川地理形势使他见了世面开扩了眼界丰富了社会阅历也磨炼了他的坚强毅力但同时他也饱尝了颠沛流离的艰辛和痛苦。正如他后来回忆说:“众各为计云水漂扬。我何作为百无所长。依亲自辱仰天茫茫。既非可倚侣影相将突朝烟而急进暮投古寺以趋跄仰穹崖崔嵬而倚碧听猿啼月而凄凉。魂悠悠而觅父母无有志落魄而佒佯。西风鹤唳俄浙沥以飞霜。身如蓬逐风不止心滚滚乎沸汤。”1艰难困苦的生活造就了他勇敢坚毅的性格也铸造了残忍、猜忌的另一面。这段生活经历对于他以后事业的成功确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

    然而就在朱元璋四处云游时中国大地上却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社会上广泛流行着“明王出世普救众生”的说法。至正十一年(1351)五1《皇陵碑》《洪武御制全书·太祖御制文集》卷十六。

    月白莲教领韩山童、刘福通在颍州(今安徽阜阳)举义旗八月彭莹玉、徐寿辉在蕲水(今湖北浠水)起义攻下蕲水。起义很快传遍全国各地。他们以红巾包头故称为“红巾军”。次年二月定远(今安徽定远)人郭子兴、孙德崖等五人也率众在濠州起兵响应袭杀州官占据濠州城并接受了颍州刘福通的领导。

    身居清静之门的朱元璋耳闻目睹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心情也难以平静。一天在郭子兴部队的汤和写信给朱元璋说他已是军中的小头目了邀他去投奔红巾军。汤和是朱元璋儿时的伙伴幼时一同玩耍一同放过牛现在已成为军中的小头目了当军官吃粮了这怎么能不让朱元璋动心?恰在此时皇觉寺被乱兵烧毁朱元璋只能放下钵盂去投奔郭子兴的红巾军。这一年朱元璋二十五岁。

    荣登帝位朱元璋入伍后因为他打仗机智勇敢又粗通文墨很快得到郭子兴的赏识于是郭子兴把他由一名普通士卒提升为亲兵九夫长并把养女马氏许配给他为妻。朱元璋成了元帅郭子兴的女婿顿时身价百倍兵士也对他另眼看待敬呼他为“朱公子”。因为地位的变化他也就取了一个官名叫元璋字国瑞不再用“重八”这个旧名了。后来朱元璋回到家乡去募兵得七百人郭子兴让他带领这支队伍井提升他为镇抚从此朱元璋一跃成为带兵官了。一年以后又以军功升作总管。

    但郭子兴与孙德崖等四人素来不和朱元璋感到几支队伍同住一起相互间不断生磨擦。为了自谋展至正十四年(1354)他统率二十四人南略定远作独立展的尝试。结果定远之役他收编了附近一些地主武装两万多人展得十分顺利。正如他在《皇陵碑》中所说的那样“不逾月而众集赤帜蔽野而盈冈”1。朱元璋把这支队伍悉加训练和整顿“率而南入滁阳”2并依靠这支队伍克滁州下和州赢得了初步的胜利。至正十五年(1355)朱元璋攻下和州后郭子兴称滁阳王命他总制诸将。这年三月郭子兴病死刘福通在毫州建立的宋政权任命朱元璋为这支队伍的左副元帅。不久郭子兴的两个任都元帅和右副元帅的儿子战死朱元璋就被提升为大元帅独任元帅府事接管了郭子兴的所有部队。至此郭子兴亲手缔造的这支起义军队伍全部归朱元璋指挥调动并以宋政权龙凤年号以令军中。

    朱元璋由一名普通士卒而升任元帅在他通向皇帝的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至正十六年(1356)仲春朱元璋亲督水6诸将进取集庆(今南京市)。集庆是元朝在江南的统治中心是六朝古都所在地占领了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不久集庆城破朱元璋率队入城。他在巡视了集庆城郭后说:“金陵险固古所谓长江天堑真形胜地也。仓廪实人民足吾今有之。”1当下即改集庆路为应天府置天兴建康翼统军大元帅府。到七月又置江南1《洪武御制全书·太祖御制文集》卷十六。

    2钱谦益:《国初群雄事略》卷二《滁阳王》。

    1《明太祖实录》卷四。

    行中书省朱元璋“自总省事置僚佐”2将应天作为他展的基地。此时朱元璋虽然占据了应天但总的来说依然是地狭人稀力量还不够强大。而且他所处的地理位置在东南地区来说是四面受敌的形势。当时北有刘福通东有张士诚西有徐寿辉、陈友谅南有元军。虽然形势相当严峻但三支起义军却吸引和牵制了元军的主力像树起了三道屏障隔绝了元军主力的进攻从而对朱元璋起到了保护的作用。而南面的元军也由于南北交通被起义军截断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朱元璋适时地利用了这一有利时机果断地采取巩固东西线向南面和东南面出击的战略集中兵力进攻皖南和浙东诸地的元军据点先后攻克镇江、长兴、常州、宁国、江阴、常熟、池州、徽州、婺州、扬州等地。他在攻占徽州后还亲自到石门山拜访老儒朱升咨询夺取天下的计策。朱升向他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意思是要扩充兵力巩固后方;展生产储备粮食;不图虚名缩小目标。朱元璋认为他讲得很有道理即予采纳集中力量从事根据地的建设。另外朱元璋还注意斗争的策略在形式上仍保持与宋政权的隶属关系遥尊小明王为帝打着宋政权的旗号来号令军士以免树大招风。直到他改称吴王所布的文告第一句话仍是“皇帝圣旨吴王令旨”表明自己依然是小明王的忠诚的臣属。这一策略对朱元璋势力的生存和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几年之后朱元璋终于以应天为中心营建了一个巩固的根据地兵壮粮多足可以同其他势力相匹敌了。

    朱元璋审时度势以观时变。至正二十年(136o)闰五月陈友谅杀害了徐寿辉自称皇帝并约张士诚来夹攻朱元璋。陈友谅军事实力相当强大其水军大舰名为“混江龙”、“塞断江”、“撞倒山”、“江海鳌”等一百多艘战舸数百条真可谓“投戈断江舳舻千里”。面对强敌压境在应天的文官武将中曾引起了一度的骚动。有的人主张投降有的人主张放弃应天还有的人竟作逃跑的准备。在此危急的形势下朱元璋与谋士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