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言之所及而必俟申明者一言之。
志云:其教专以事天为本而无像。无像诚是也第以为天则非也。盖所事者宰乎天地之主。惟主故无像也。若曰天天即有像矣。有像者皆真主之所造。吾教事主之外凡主一切所造之物俱不事焉。故曰事主非事天也作此志者或以万物莫尊于天故以天之名称主非曰天即主也。阅者于事天拜天等语俱当以天字作主字观慎勿作天字观也。志云:国人遵教虽适殊域传子孙累世不敢易盖言其守教之专也。而实与私立其教而专守者不同。盖诸教皆起于人物充繁之后。教立于教者真伪难分守之可也。不守之亦可也。惟吾教传自人祖阿丹圣人在诸教未立之先。阿丹初生凡一切行止语默皆真主之所命也。阿丹以真主之所命教其子孙。历代相传以至于今。是吾人之教依然人祖之教依然真主之所命也。惟教本主命故适殊域传子孙累世不敢易也。
志云:国王穆罕默德设其经三十本凡六千六百余段。又云:授受天经三十部册。诚三十本也。但其经非穆罕默德之所自设亦非受之于前圣者也。盖穆罕默德为真主所笃降较诸往圣为独隆。主之爱之者重故所示之者深。是经殆真主所示穆罕默德之言而穆罕默德集之为经以播之众人者也。册仅三十而不繁自包总乎前圣亿万之经。其篇六千而有奇皆详阐乎幽明化育之微。一捧读之不独此生伦常之理有以知其备悉即吾人未生以前既去以后之境灿若日星。不独斯世万有之机有以洞其渊源即世界未立以前既尽以后之事了如指掌。经言固若斯之详且晰也。缘其故皆主之厚至圣以示之而因以及乎吾者也。读其经又安得不因至圣之教我众人而益专事其主也哉!而其事主之事则在五时朝拜岁斋一月以及朝天房敦彝纪广施济无一事不遵主而行无一念不专之于主。而后为事主之至。而究此数事之由来又莫非主之谆谆诏示于经以命其行者也。至其斋拜等事之精义则非可一言尽矣。
此皆余因志所言及而特为申明之者也。至其道之所以为道则语焉而不精说焉而不详。即余日服习其中亦不能以言言之也。又何怪乎作志者之不能出一言以道之乎哉!虽然道不可言而教则可言。教贵得其原;事主而无所歧则得其原而不至入于迷。教贵得其全;事主以尽其伦则出乎尘而更不流于虚。然要之事主与尽伦二者合之而无容合亦分之而无可分也。心乎主而事君自不敢不忠。心乎主而事亲自不敢不孝。以至视听言动之间自不至无所持循而或入于非礼也。服其教者惟心乎其主而已。心乎主而教自得其真矣。故清真一教真于事主而不歧也尤真于事主而无像。真于世守之不敢易也尤真于传自人祖而得其原。真于主示之经可据也。尤真于事主以及尽伦之得其全。凡此皆教之可言者也。至其道之所以为道仍未可以易言也。
这篇跋文写于崇祯九年(1636)距明亡尚有八年。
张忻和詹应鹏的“序”、“跋”从哲学角度认识伊斯兰教用儒家理论解释伊斯兰教以中国太极学说会通伊斯兰教真主本体论把程朱理学与伊斯兰教义相协合成为汉克塔布(汉文伊斯兰教译著)的哲学基础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开端。
汉文译述能自成体系的是王岱舆。王岱舆别署“真回老人”大概生于万历年间(1573—1619)金陵(今南京)人。他的著作有三部:《正教真诠》、《清真大学》、《希真正答》是明末清初完成的。以后重刻《正教真诠》作序的人说:“自《正教真诠》出遂以中土之汉文展天房之奥义故开卷了然。瀹我心源人聋聩。阅其条款而黄童白叟知所钦遵;览厥遗规即黑汉村愚亦思所恪守。”即是说老人小孩、黎民百姓都能看懂适应了通用汉语文的回民大众的需要因此汉文译著到清代大展起来。和王岱舆同时或稍晚的有张中、伍遵契。前者有《归真总义》后者有《归真要道》都是早期的伊斯兰教汉文译述。不谈新疆看不到明代中国伊斯兰教的全貌。伊斯兰教自十世纪传入新疆元代东渐到十四世纪察合台汗秃黑鲁帖木儿时(1346—1363)取得进一步展。在他强制下有十六万人成了穆斯林。他的后裔也都是伊斯兰教的热心推行者。他的幼子黑的儿火者即位后(1383—1399)征服吐鲁番和哈剌火州强迫那里的居民改信伊斯兰教放弃佛教。黑的儿火者的后继者马哈麻也是虔信的穆斯林强制推行伊斯兰教惩罚不归信和不遵从教规的人。在他统治时期新疆地区察合台蒙古人都信仰了伊斯兰教和已信仰伊斯兰教的维吾尔融合壮大了新疆穆斯林队伍。十五世纪伊斯兰教传入哈密并拥有众多信徒出使哈密的马文升在《兴复哈密记》中说哈密“回回、畏兀儿、哈剌灰三种番夷同居一城”。到十六世纪伊斯兰教在哈密取得完全支配地位。与此同时伊斯兰教亦在新疆占优势地位。1新疆最大的清真寺——喀什艾提卡尔大寺亦于明代建成。
伊斯兰教在明代从广度和深度上都得到展。
明代一赐乐业教传入中国亦称清真教一赐乐业是以色列的旧译即犹太教与伊斯兰教不相干是论史者所应注意的。
1《新疆简史》第一册第七章新疆社会科学院民族所编著新疆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五节天主教明代后期西方传教士的来华是中国历史上基督教的第三次传华在影响上远远过了前两次这一次的基督教传华更加突出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内涵。明后期基督教传入中国的西方背景是基督教内部的新旧教派之争与地理大现后的海上扩张时期。而当时中国的背景则是宋明理学的一统地位生动摇各种学说兴起传统社会开始向近世转化的时期。
第一个企图打开明朝封闭的大门进入中国的西方传教士是西班牙人方济各·沙勿略(frannetbsp;xavier15o6—1552年)他是当时天主教耶稣会的批成员之一。但是他只到达了靠近广东的上川岛没有进入中国内地就在那里病故了。
就在沙勿略死后第二年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葡萄牙人行贿于明朝海道副使汪柏借口遇到风暴要求在澳门晾晒浸水货物由此开始进入到澳门。当时正是倭寇经常侵扰福建、广东一带的时候葡萄牙人通过帮助打击海盗取得了明朝廷的信任嘉靖三十六年(1557)被允从上川岛移住澳门。于是耶稣会士也随之进入澳门开始在当地的中国人当中传布天主教。在起初的传教过程中传教士们要求凡是入教的中国人必须先取葡萄牙文的名字学会葡萄牙语从生活上也必须葡萄牙化。这种传教方式不符合当时中国的国情因此几乎无法开展传教工作。耶稣会负责远东事务的意大利人范礼安(a1exan…dreva1ignani1538—16o6年)认为只有按照中国的风俗进行传教才有可能打开中国传教的大门。他的建议得到了耶稣会的批准于是三名传教士从印度被调往了澳门。他们是巴范济()、罗明坚()和利玛窦(matthieurinetbsp;罗明坚于万历七年(1579)夏天到达澳门并开始学习汉语言他利用语言的便利结交了明朝的当地官员终于在万历十一年(1583)被获准在广东肇庆居住并且修建了第一座天主教堂。
在最初的传教活动中传教士们尽量去适应中国的习俗他们甚至都穿上中国式的长袍。他们非常善于不露痕迹地宣传基督将圣母和基督的画像放在教堂中任凭来访的中国人跪拜。长期以来中国的多神崇拜使人们并没有对西方的神像产生过多的怀疑。但是后来便生了教堂与当地民众的冲突不同文化的碰撞在这里体现出来。罗明坚在此后虽然受两广总督郭应聘之请到浙江杭州传教但他的传教活动始终没有能够展开。万历十三年(1585)他返回欧洲后没有能够再回到中国他在肇庆建立的第一座天主教堂也在六年后被关闭。但是罗明坚毕竟是明后期第一个在中国传教的西方传教士他不仅印制了《祖传天主十诫》的宣传材料并且是第一个用汉文撰写宣扬天主教教义著作的外国人他在万历十二年(1584)撰写了《天主圣教实录》一书他在书中用文言将天主教的一些名词作了注音及意译对天主教的教义“用适合百姓水平的文体”进行了解释。所以后来人们一直都将他作为明代西方传教士在中国传教的开创者。
罗明坚以后继承他在中国传教的主要传教士便是后来名声颇著的利玛窦。
利玛窦起初作为罗明坚的助手罗明坚走后便成为了当时传教团的主要负责人。他同罗明坚一样非常重视在传教中去适应中国的文化传统穿中式的衣服讲汉语并且研究儒家的经典与明朝的士大夫们交往这一切当然都是为传教服务的手段但是这些手段确实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利玛窦在肇庆时认识了一个名叫瞿太素的士大夫后来利玛窦移居韶州后瞿太素便成为了第一个皈依天主教的明朝上层社会人物是他告诉利玛窦不要穿中国僧人的服装而着儒士服装的。关于瞿太素其人的具体情况史书记述不详《利玛窦中国札记》中说:“他是一个被称为尚书的第二级高官的儿子苏州人是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分子。他的父亲因有官职而知名但更因他是三百名应博士学位考试中的魁元而著称。”1这样的人物在当时只有死后被赐尚书的礼部左侍郎瞿景淳《明史》中说景淳有两子:汝稷、汝说。但是当初为景淳作传的王世贞却明确记说他有三个儿子瞿太素便应当是其中的一个。只是因为他后来交结败类沾染恶习有辱家门而不再被人提及了。万历十八年(159o)利玛窦在韶州建立了第二座天主教堂。这次建立教堂与肇庆不同之处在于是它开始有了更多的信徒据记到万历三十五年(16o7)止韶州的教徒已经过八百人。
利玛窦建立的第三座教堂在南昌这是一次计划外的举动。他本于万历二十三年(1595)随侍郎石星前往北京后因石星改变主意而留在南京南京官员又拒绝其住留只得退居南昌于是在南昌开辟了传教事业。
万历二十六年(1598)利玛窦从南昌再次前往北京未成于次年在南京城西建立了第四座教堂。南京是明朝的留都地位仅次于北京南京教堂的建立说明天主教开始进入了明朝的政治文化核心地区并由此而引了明朝高层参与的中西方文化冲突即后来的“南京教案”。然而当时利玛窦对于在南京的活动并不感到满足他一直将传教的目标指向北京。在《利玛窦中国札记》中曾经这样记述了他当时的心情:他在睡眠中做了一个梦梦见他遇到一个陌生的行人向他说:“你就这样在这个庞大的国家中游荡而想象着你能把那古老的宗教连根拔掉并代之以一种新宗教吗?”原来自从他进入中国时起他始终是把他的最终打算当作绝密加以保守的。所以他答道:“你必定要么是魔鬼要么是上帝自己才知道我从未向人吐露的秘密。”他听到回答说:“根本不是魔鬼倒是上帝。”看来好像他终于找到了他一直在寻找的人了他跪在这个神秘人的足下含泪请求他:“主啊既然你知道我的想法为什么不在这困难的事业中助我一臂之力?”说完这话他趴在地上哭泣不成声。到最后他听见保证的话时才感到一阵安慰:“我将要在两座皇城里向你启祥。”那和上帝曾在罗马答应帮助圣依纳爵的话字数完全一样。他仍在梦里恍惚进1《利玛窦中国札记》卷三第三章《瞿太素》。
了皇城完全自由而安全没有人反对他的到来。1他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梦境实在是因为他太想在北京获得成功了。
万历二十八年(16oo)年末到二十九年(16o1)初利玛窦通过太监马堂终于再次来到了北京而且将礼品和奏章送到了神宗那里。那是一份无可挑剔的奏章利玛窦在其中声称自己来华的原因是“逖闻天朝之声教文物窃愿沾被余溉终身为氓始为不虚所生”。他称自己“颇知中国古先圣人之学于经籍略能记诵而通其旨”。“伏念堂堂天朝且招徕四夷遂奋志努力径趋阙庭”。他带给神宗的礼物包括:天主像一幅、天主母像一幅、天主经一本、珍珠镶嵌十字架一座报时钟二架、《万国图志》一册、西琴一张。1尽管当时礼部尚书朱国祚两次上疏请求“乞量给所进行李(贡物)价值照各贡译例给与利玛窦冠带令回还勿得潜住两京与内监交往以致别生枝节且使眩惑愚民”。2但是神宗都没有给予理睬利玛窦被获准在北京传教从此北京的传教士们成了宫中尤其是太监们的常客。万历三十三年(16o5)利玛窦在北京宣武门建立了教堂这就是后来著名的“南堂”。这一年北京受洗的教徒过了二百人从人数上看虽然不算很多但是因为是在京城影响之大是可想而知的。万历三十七年(16o9)在利玛窦等人的支持下一个取教名为路加的吏